后人称曾国藩是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因为曾国藩开创了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曾国藩写文章《讨粤匪檄》,唤醒了当时很多沉睡着的知识分子,使之崛起,与湘军共舞,战胜了太平军……《爱民》歌》
世界上有许多工作很难做,思想政治工作更难做,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超级难做。然而,曾国藩却做到了,而且其还将思想政治工作成功做到了军队中。
众所周知,应清政府的诏令,曾国藩大刀阔斧筹办了一支队伍,其就是湘军。所谓筹集就是将没有任何共同约束,品性、纪律等各方面素质不相等的人们召集到一起,并从事相同的任务,并且寄希望于成功。可想,曾国藩面临的困难有多么艰巨。但是曾国藩没有惧怕,相反思想政治水平较高的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给士兵们做思想政治工作——编一首《爱民歌》: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
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生。
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
莫拆民家搬砖石,莫踹禾苗坏田产,
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
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帐房,
莫进城市进铺店,莫向乡间借村庄,
无钱莫扯道边菜,无钱莫吃便宜茶,
更有一句紧要书,切莫掳人当长夫。
第三号令要声明,兵勇不许乱出营,
走出营来就学坏,总是百姓来受害,
或走大家讹钱文,或走小家调妇人。
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
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
如曾国藩所愿,《爱民歌》做出以后,湘军全体战士们因此备受教育,他成功地打响了约束、教育全体湘军官兵这一仗。因为《爱民歌》,湘军纪律性得以加强,而且还因此赢得了民心,成功奠定了湘军战胜最终太平军的基础。
这首歌看似不那么正规,但是它却起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作用。符合民兵们的形式深深打动了行军战士的心,从而纷纷按照《爱民歌》的唱词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监督自己的工作。而曾国藩也因此而为将湘军打造成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做好了坚实的基础。
据后来专家考证,毛泽东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受曾国藩的《爱民歌》的影响。
《讨粤匪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湘军是因为天平军而诞生的。而他们的使命就是要镇压太平军,并且争取取得最终的胜利。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人先攻心”,曾国藩认真研究了天平天国的主张和理论,从而发现其中存在很多空想和弊端。于是,在认识到洪秀全的天主教其实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曾国藩坚定了信心,并且基于此,有写了一篇可以被称为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文章——《讨粤匪檄》:
《讨粤匪檄》是一篇非常不错的文章,它的内容是这样的:
为传檄事: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於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船只无论大小,人民无论贫富,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其掳入贼中者,剥取衣服,搜括银钱,银满五两而不献贼者即行斩首。男子日给米一合,驱之临阵向前,濬驱之筑城濠。妇人日给米一合,驱之登陴守夜,驱之运米挑煤。妇女而不肯解脚者,则立斩其足以示众妇。船户而阴谋逃归者,则倒抬其尸以示众船。粤匪自处於安富尊荣,而视我两湖三江被胁之人曾犬豕牛马之不若。此其残忍残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减者也。
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谓惟天可称父,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妹也。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买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是用传檄远近,咸使闻知。倘有血性男子,号召义旅,助我征剿者,本部堂引为心腹,酌给口粮。倘有抱道君子,痛天主教之横行中原,赫然奋怒以卫吾道者,本部堂礼之幕府,待以宾师。倘有仗义仁人,捐银助饷者,千金以内,给予实收部照,千金以上,专摺奏请优叙。倘有久陷贼中,自找来归,杀其头目,以城来降者,本部堂收之帐下,奏受官爵。倘有被胁经年,发长数寸,临阵弃械,徒手归诚者,一概免死,资遣回藉。在昔汉唐元明之末,群盗如毛,皆由主昏政乱,莫能削平。今天子忧勤惕厉,敬天恤民,田不加赋,户不抽丁,以列圣深厚之仁,讨暴虐无赖之贼,无论迟速,终归灭亡,不待智者而明矣。若尔披胁之人,甘心从逆,抗拒天诛,大兵一压,玉石俱焚,亦不能更为分别也。
《讨粤匪檄》直指洪秀全的残忍和天平天国隐藏着的诸多问题等,句句深情有理,以至于激昂的语言瞬间打醒被迷惑的知识分子和乡民等。因此,曾国藩又为湘军赢得了更多的兵士和士气,而此也更进一步奠定了成功平定太平军的坚实基础。
9.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事业,可谓是“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立功:打败太平天国,保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
立德:程朱理学为主体,把中国封建文化归纳为“义理、词章、经济、考据”
四门学问,有独特见解,提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的“八字家训”。
立言:创立了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
修身齐家
我们往往用立德、立功、立言来评价一个人的大成功,就如《左传》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如果做到了以上几个方面,人就成功了。
那么来看一看曾国藩,第一他有道德,第二他有军功,第三他有文章,而且每一项都十分了得。因此,在中国的近代,曾国藩被称为完人。
在翰林院工作期间,曾国藩将“修身”当作他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曾国藩眼中,修身是一个人必须,关于“修身”,他要求自己要做到:“诚”、“敬”、“静”、“谨”、“恒”。
在曾国藩心中,“诚”是诚实和诚恳,也就说做人处世要表里如一。不仅如此,曾国藩甚至还要求“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敬”是敬畏,也就是说人要有所畏惧。在曾国藩看来,一个人切不可无法无天,有所敬畏才能够更清醒地律己,只有内心中不存在邪念,外表才能够端庄、严肃、有威仪;“静”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应保持安宁、放松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一个修身之人的由内而外的重要表现;“谨”是指言语上的谨慎,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能够大话、假话、空话连篇,只有实实在在,脚踏实地才能够有所成就,也才能够安心为人做事;“恒”是指一个人应该让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并且起居有常等。
不仅如此,曾国藩还要求自己要达到这五个字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慎独”。曾国藩对于“慎独”的理解是这样的:一个人应该十分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在“独处”的时候要谨慎,即使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也都应按照圣人等的最高准则来要求和对待自己。
为了严格要求和监督自己,以便于自己可以达到修身的目标,曾国藩采取了记日记的手段。于是,曾国藩每天坚持记日记,从而进一步检查自己的行为,并及时反思、检讨和改正,以保证自己时时可以做到“独处”最高境界。
修身是曾国藩一生的工程,他从31岁开始坚持,此后始终坚持,尤其是当其身为军事统帅,每天必须在杀戮声中度过的日子里,直到其仙逝那一刻。
从31岁开始直到生命的结束,曾国藩都严格要求自己,从没有放松过一刻。当然也正是因为此,曾国藩才保持了自己的清正廉洁,才逃过了一次次大危机。
在齐家方面,曾国藩的成绩同样斐然: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一生可证的家书数量惊人,而且每一篇家书的质量都非常高。在《家书》中,曾国藩谆谆善诱、深情厚谊,为家人讲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等。也正因为此,在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的形势下,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
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识才善用这一点,是近一百多年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持异议态度的。治国平天下,曾国藩始终将心血用在人才身上。因为,在曾国藩心中,人才是一个国家得以强盛的关键。
曾国藩非常注重人才,更注重人才的品德。在曾国藩心目中,“才德不可兼得以德事,好利之人不可重用。”所以,在鉴定人才的时候,曾国藩先要看这个人的人品以及是否有美德,而一旦发现有问题的,就是坚决不重用,而且非常严格。例如,吃饭时候将米粒丢在地上的人,曾国藩就会不用;例如没有纪律感,恃才傲物的人,曾国藩一定毫不犹豫地弃用。
曾国藩懂得分权授权的道理,在他的军队中,放手给将士的事情非常常见。因为在曾国藩眼里,放手给部下可以培养部署的事业成就感,而且还可以让部属有成长的空间。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曾国藩明白自己只善于制定计策,而不善于带兵打仗。因此,甚至在前线指挥检查工作到午夜,他也一定会回到后方,为得是避免影响战士的正常指挥。这样一来,战士们多感到被信任的感觉,都认真负责,死心塌地。
曾国藩是一个清廉的人,这不仅表现在其贪图金钱等,而且还不贪功。例如,成功镇压太平天国,在当时来说,是一件莫大的功劳。但是当他历尽艰辛面见皇帝传报捷的时候,全然不提自己的组织领导作用,而是将功劳归功于皇上和朝廷的指导、当地政府的后勤支持以及湘军众部属和士兵的英勇善战。因此,曾国藩赢得了人心,很多有抱负的人才都纷纷投奔于他。
曾国藩不仅识才、用才、培养人才,而且他还非常善于推荐人才。每当曾国藩做出大功绩的时候,他总会用心发现部署的功劳,然后积极地推荐给朝廷。更令人钦佩的是,曾国藩在推荐人才的时候,毫无私心,甚至敢于将部属推至于其平起平坐的重任务之上。例如,曾在他帐下做参赞军务的左宗棠,他的学生李鸿章,都在他的保举力荐下,荣登巡抚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