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就如靡靡衰落的清王朝下滋养了无数不务正业的官员,当然也如受到曾国藩影响的梁启超这样一心为国的人才。宣统二年,梁启超又发表《谏近事感言》,再次高度赞扬曾国藩转移风气的功劳,文中说道:“湘乡曾子曰‘风气也者,起于一二人心术之微,而极夫不可禁者也’,可谓知言。此次全台一致烂然开千古未有之名誉,五十八人举皆朝阳鸣凤,固不俟论,然度其动机,亦未始不发于少数最贤者若江侍御,则尽人所能知矣。是以声气所感,如乡斯应,不期然而然,于暗无天日之京师宦海中,乃能放此大光明,而雷霆所昭苏,且将及于全国,一二人之心力,不可谓不伟也,吾是以知君子之道,在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之不已,将有可时,若其不为,则天下事固无一可也,夫岂必御史台能独为君子哉?”此文一发,再次在社会中造成了思想改造风。
思想的力量无穷大,求学的力量亦然。深受曾国藩改造的梁启超为了让自己的家人也可以得到这样的教育,曾在家书中写到:“我国古来先哲教人做学问的方法,最重‘优游涵饮,使自得之’,这句话以我几十年之经验结果,越看越觉得这话亲切有味。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可以看出,思想解放的恩泽已经慢慢惠及开来,辐射甚至还包括下一代。
由此,我们不难明白,曾国藩在梁启超解放思想、变革社会之思想里的意义和价值。其实,梁启超只是其中一人,深受曾国藩的影响的人才还有很多,而且他们在渐渐解放思想后,都与曾国藩一同致力于陶铸世风、转移风气、建立国家。
6.20世纪纪PK台上的较量
20世纪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无疑是个大历史。而20世纪的历史舞台,却也是一个两人的PK台。然而,活跃于清朝末期的曾国藩却成为了这个PK台上的焦点。20世纪的两个历史巨人是:毛泽东、蒋介石。他们的PK是围绕着“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展开的,同时他们的一个很明显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都对曾国藩充满了敬佩、崇拜。
毛泽东与曾国藩
毛泽东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相距曾国藩老家湘乡只有几十里。毛泽东的祖上有不少人参加过湘军,并且立有战功。毛氏一家对曾国藩很是崇拜,在毛氏宗祠的神龛上就摆着一本《曾文正公家书》。而毛泽东这一20世纪当之无愧的历史巨人也对曾国藩崇敬有加。而且他们之间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我们来看,毛泽东与曾国藩:
首先,毛泽东与曾国藩一样,都出自农家,他们对人民的痛苦都有透彻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第二,毛泽东与曾国藩原本都是一介书生。曾国藩从小跟随长辈学文,然后考取功名,38岁成为礼部侍郎,在国家危难之时,紧急召集相邻,进行团练,创建并且训练湘军。经过历练,从由一个文人摇身变为将帅,并且始终坚守在沙场与将士一同作战,并且培养了一大批清兵强将,历时10年艰苦,终于剿灭太平天国起义,立下不朽功勋。而毛泽东与曾国藩非常相似。毛泽东也出身文人,最终也投身革命战斗,并且在动荡年代,力挽狂澜,不仅成就了自己杰出军事领袖的美名,最重要的是成功平定内忧外患,并且建立了一个新的天地——建立新中国。
第三,毛泽东与曾国藩一样,其声名和威望完全依靠自身的努力得来,丝毫没有一丝一毫的依仗和取巧。曾国藩做官,完全由自己努力,升官也总依赖考试取得;奉命团练,组建湘军,完全从零做起,不仅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而且手中无职无权,甚至连军饷、兵员、武器弹药都要完全靠自己募集得来。再来看毛泽东,毛泽东同样白手起家,红军也是全靠召集,各个革命根据地全靠自己规划、建立、维护。
第四,毛泽东与曾国藩在传统文化方面更是有得一拼,两人对于文学都有极大的兴趣,而且都能够从中悟出人生真谛、带兵打仗的道理,为人处事的思想、培育良才的方法等等,最值得一提的而好似,两个人身边都有一群有识之士,两个都对历史充满了极大的热情,并且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从而找到成功的经验。除此之外,两人均是活到老学到老,甚至学到死,对于文化的学习从来都没有丝毫懈怠,并且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字”。
第五,毛泽东与曾国藩两人同样都不重权术,而且都忌用权术。他们的升迁全部都由自己努力得来,他们身边的有识之士全部都由他们的个人魅力吸引而来,他们在教育人的时候全都通过思想教育,并且懂得使用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等。
毛泽东与曾国藩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相似,一些来源于他们天生的相同的特质,一些源于曾国藩对毛泽东的影响,就如曾国藩曾为了召集和教育集结而来的湘军而做了一首《爱民歌》,并因此成功教育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不仅影响了湘军,而且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唱,后毛泽东在后来战中时候,也做了着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同样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其实,他是借鉴了曾国藩的《爱民歌》。
可以说,曾国藩对毛泽东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就想毛泽东曾做了一本名叫《讲堂录》
读书笔记,其中就记载了大量的有关曾国藩的语录,其间甚至写着这样一句话:“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而对于现代人来说,应该在应该在心间写下这样一句话:学习曾国藩和毛泽东,两人均是不巧的先哲。
蒋介石与曾国藩
除了毛泽东,20世纪的另一位历史巨人是蒋介石,而奇巧的是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圣人。我们再看蒋介石与曾国藩:
首先,蒋介石出身于浙江奉化一个普通盐商家庭,也就是说从家庭环境来说,蒋介石与曾国藩有相似之处,但是从根子上来讲,两者还是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的,毕竟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完全没有可比性,而从中走出来的人必然不同,至少从心理上很难完全理解,也就是说虽然蒋介石非常崇敬曾国藩,但是却不能够达到完全心心相通的境界。
第二,蒋介石与曾国藩都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统帅。成为统帅之后,蒋介石与曾国藩一样生活简单、严谨,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从不懈怠军务和学习,例如,在作息时间方面,两者都讲求规律,每天5点半到6点之间必定要起床,先活动筋骨,然后还是早读。
第三,在军事方面,蒋介石是军人出身,而曾国藩不曾学习过军事。但是两人在作战方面也都可称为强手,不过曾国藩完全不讲究权术,而蒋介石却更多的考虑这些内容,所以在领兵作战方面,曾国藩民主且充分地信任部署,不仅授权给部署,甚至完全放手给部署成长、发挥的空间。而蒋介石重视维权统治,甚至“把权术当艺术”。显然,民主比权术力量更大,所以蒋介石最终输与与曾国藩非常相似的毛泽东。
第四,在治病思想方面,蒋介石与曾国藩相似之处很多,蒋介石在研读了曾国藩后,懂得借鉴其治兵的思想,例如,曾国藩当年在评定太平天国的时候采用了步步为营、稳打稳扎的战术。而蒋介石在第四次围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时候,也巧妙的使用了这样的战术。
第五,蒋介石和曾国藩一样非常注意培养身边的人,例如在1924年的时候,蒋介石将《曾胡治兵语录》一书作为黄埔军校教材,并增辑《治心》一章以《增补曾胡治兵语录》出版,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当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曾国藩在蒋介石心中的分量和地位。
虽然蒋介石输与毛泽东,但是蒋介石仍是一员人才,他们不同的是毛泽东与曾国藩更加相似,而且从根本上来说毛泽东也与曾国藩有着相似的根本,更能够领会曾国藩的一些思想,所以在两个同样学习曾国藩的人中,毛泽东必然胜出。
就如,曾国藩是一个“大本大源”的人。毛泽东非常敏感到位的捕捉了这样的特点,并且加以领会和升华,例如毛泽东总结出这样的见解:“天下亦大矣,社会组织极复杂,而又有数千年之历史,民智污塞,开通为难。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
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而蒋介石却并没有达到这样的认识。
但是不管怎么说,20世界PK台上的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是好样的,两者都是不可夺得的人。
7.读书以领风气
前人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曾国藩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勤劳而后憩息,三乐。
其中一乐便是读书,曾国藩就是一个十足的读书狂。在曾国藩心中,读书是修身立志、储才养望的关键途径。
终生读书,以读书为乐
曾国藩说:“成大事者,必先读书。”不仅如此,其还说:“养成读书好习惯,一辈子不寂寞。”
曾国藩非常喜欢读书,而且因为读书而感到快乐。要想找出曾国藩读书的事情非常容易,用现代话来说,他着实一个“书虫”;用当代人的话来说,他家中只有两件东西,一是需要穿的官服,另外是书。
曾国藩读书非常勤奋,从不懈怠。曾国藩读书从来没有停止过,不管环境如何,即使是在战争最激烈,军务最忙的时候也依然如此。并且以此来激励湘军中的每个战士。
曾国藩读书精神可嘉,在他心中,一个人就应该一生读书,读到老,读到死。1871年,曾国藩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是他也并不因此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为理学修养甚深的曾国藩,在当年1月17日写了这样几乎话:“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
寓意“暮年疾病、事变,人人不免,而读书则贵在坚持,并应该在读书中体味出乐趣”,以此来警示和鞭策自己。
曾国藩读书并非死读书,而真正如其所说的要读出乐趣,读出道理。32岁时,曾国藩心领神会,写下这样几句话:“子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
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仡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
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温之,将愈者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进城内,摒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寓意让自己向孔子一样“为己之学”,并且要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精力猛读。可见,曾国藩是一个真正的快乐读书人。
曾国藩读书善于思考。在其悟出猛攻、博学之后不久,曾国藩再次有感,其领会到读书需要恒心,就像他曾写道的那样:“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曾国藩读书不仅善于思考,而且更善于将领会到的东西切实运用到实践中。之后,曾国藩要求自己读书有恒。例如:曾国藩每日临贴百字,钞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直到其去世也从从无一日间断。
曾国藩读书从不影响到其他的工作。对待工作和读书,曾国藩从不混淆。虽然极忙,但是其要求自己必须结束每日功课,而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虽然如此读书,其也总是将本职工作完成到位,在繁忙的时候,曾国藩宁愿早早起床,从而主观延长自己的可用时间。
就这样,曾国藩与书携手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晚年时候的曾国藩还对自己一生的读书情况做了一个总结,他这样写道:“念余生平虽颇好看书,总不免好名好胜之见参与其间。是以无《孟子》‘深造自得’一章之味,无杜元凯‘优柔厌饫’一段之趣,故到老而无一书可恃,无一事可成。今虽暮齿衰迈,当从‘敬静纯淡’四字上痛下工夫,纵不如孟子、元凯之所以云,但养得胸中一种恬静书味,亦稍是自足矣。”可见,曾国藩多么喜欢读书,而且也多么满足于读书。其真可谓因书而悟人生、悟官场、悟生命真理之贤也。
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爱读书、以读书为乐的人。对于读书,曾国藩首先要求自己立定规模、博观群书,然后是求精求熟,最终约取其精髓。
或许也正是因此,曾国藩才从书中读到了真学问,并且真正地做到了一生以读书为乐。
曾国藩读书领风气
曾国藩读书不仅用功,而且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例如,四子书、近思录、曾典、易经、诗经、史记等等,而且对于很多书来说,曾国藩简直就是烂熟于胸。不仅如此,他还用读书人的要求的来要求湘军中的将士,从而使当时的风气有了很大的改观。
很多人都喜欢读书,但是要是看看曾国藩是怎样读书的,都读些什么书,那么只有“震撼”两个字可以形容。先来看看曾国藩都读写什么书:
咸丰八年,曾国藩读了这些书,它们是——明史、宣公奏议、戴氏年谱、孟子、骈体正宗、论语、诗经、司马温公集、文选、方舆纪要、姚姬传集、尚书、古赋识小录、柳子厚文集、诗经说、明史、姚姬传笔记、匡谬正俗、左传、经义述闻……咸丰九年,曾国藩读了这些书,它们是——梅伯言文集、李穆堂文集、瀛寰志略、李临川绂文集、玉篇、诗经述闻、戴东原集、书经述闻、古文辞类篡、书经说、杜牧之集、五代史、史记、唐宋诗醇、陆剑南集、姬传文集、书画谱、姬传先生尺牍、明史、后汉书、左传、尚书、庄子、荀子、文选、汉书、蔡君谟集、文与可集、李太白集、文粹……咸丰十年,曾国藩读了这些书,它们是——书经、书经述闻、经义述闻、文选、类篡、后汉书、古文、朱子文集、汉书、骈体文钞、后汉书、张子衡诗集、陆宣公集、欧阳文忠外制集、通鉴、鸿蒙室文集、经史百家杂钞、诗经、礼记、春秋、魏叔子文集、老子、论语、古文简本、淮南子、古文选、谷梁传、韩文、庄子、荀子、通书、汉学商兑、楚辞、红楼梦、文中子、韩非子……
每年都是如此,这是曾国藩给自己制定的读书规定。就这样,从曾国藩可以读书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书,当其下定决心以后,更是与书结下不解缘分。就这样,曾国藩将这些经文、历史、地理、小说等各类书籍都统统一览无余。
被这些经典熏陶后的曾国藩获益匪浅,因为喜欢读书的关系曾国藩结识到了许多当时的奇才义士……于是,将读书的风气传播开来的思想在曾国藩心中生根发芽。
首先,曾国藩特别注意从读书人中物色人才。其启用读书人带兵,让书生作营官,率诸生员、文童,以忠诚相期奖,就这样,曾国藩成功改掉了营官积弊的问题。
另外,曾国藩注意让习武之人也读书。例如,曾国藩用读书人的标准来要求各级将领,以培养他们的忠义、智慧、气魄,从而成功培养了一批“才堪治民”、“不怕流血牺牲”、“不急名利”、“耐受辛苦”、“智略深远”的将士。
因为曾国藩的这些举动,一时间,湘军上下聚焦了大批的读书人,将士也纷纷加入读书的行列,成功将读书之风带进军营。
不仅如此,曾国藩以身作则,给士兵们讲课,陪士兵们读四书五经等。最终,湘军上上下下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很多将领将甚至明白了孔、孟、周、张、程、朱等人的真谛,并将贤者的思想作为自己的信仰,认真实践于生活中,战场上等……曾国藩读书读得有成就,至少从其可以带领粗鲁之人演习先哲的言论书籍等就是一个最佳证明。一种风气需要一个带头的人,一种风气需要一种支持这种风气形成的小风气,一种风气需要真正深入人民的生活、事业,这很困难,尤其是在清朝末期那种靡靡之风下,然而曾国藩做到了。
8.中国思想政工作的开山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