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去世后的一百多年里,人们对他在政治上的评价,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定论,但是有一点,这一百多年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持异议,就是曾国藩识才用才。毛泽东在早年就对曾国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在近代中国,真正探得“大本大源”,达到超凡入圣境界的,只有曾国藩一人!
1.晚清有个曾国藩
晚清有个人物非同凡响,他来自湖湘,来自乡下,一步步靠自我奋斗和忍辱负重打出一片自己的政治天地。他被称为“晚清第一汉臣”,他被称为“一品宰相”,他被称为“让晚清延长60寿年的人”。他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被毛泽东叹服的人物,一个被晚清深深爱着的人物。回顾历史,晚清神情地说:“晚清,有个曾国藩!”
曾国藩其人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曾国藩所处的年代,就是清王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问题接踵而来的动荡时期。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湘乡府人。
曾国藩是清朝着名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曾国藩是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但是曾国藩更了不起的成就还远不止这些,其更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嘉庆十六年(1811年),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中喜迎一子。他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是这个家庭中的长子,兄妹共有九人,祖祖辈辈靠务农维主,但是作为地主家庭中的成员,曾国藩的生活较为宽富厚堂(曾国藩故居)裕。不仅如此,曾国藩还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祖父曾玉屏虽然学识不多,但是阅历却极其丰富;而父亲曾麟是一名塾师秀才,在这两位先辈的教育来,小小的曾国藩成长得非常快。就这样,曾国藩6岁的时候就进入了私塾,8岁的时候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的时候竟然已经可以阅读周礼、史记文选等。
在曾国藩14岁的时候,他参加了长沙的童子试,因为其勤奋好学,他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最后被列为优等。道光十二年(1832年),曾国藩考取了秀才,同年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但是之后的会试没有通过,但是曾国藩毫不气馁,最终在第三次的时候通过殿试,考中了同进士。时值道光十八年(1838),曾国藩虚岁已经28岁。这次考试给曾国藩更大的勇气,之后,曾国藩发扬自己这种精神,一步步,一点点踏实地登走于仕途之路。
就这样,曾国藩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等高官,曾国藩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成为了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成为了二品高官……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的起义席卷半个中国,虽然清政府早已经从全国各地调集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但是与太平军相比,朝廷的这两支腐朽的武装实在不堪一击。被迫无奈,清政府发布命令鼓励团练,试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天平军。曾国藩应运而生,他创立了湘军,严格训练的湘军骁勇善战,不断击溃太平军,而曾国藩的政治生涯、辉煌人生也从此拉开帷幕、精彩纷呈……曾国藩,果然名不虚传,至少其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成长起来,并且官至宰相,就足以令人敬仰和钦佩。
曾国藩的深刻思想
曾国藩在思想学术方面造诣颇深,而且涉及内容广泛、深刻。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的思想与旁人不同。在曾国藩家中,每个人都要做到非常严格的十件事情。第一,曾国藩要求家人以低昂要勤理家事,严明家规。第二,曾国藩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尽孝友爱,而丝毫不可以骄奢淫逸。第三,在曾国藩家中,“习劳苦”是最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第四,曾国藩要求全家人杜绝“贪”,甚至曾国藩坚决不让家中存有余财。第五,曾国藩要求孩子们在联姻的时候,不一定一定要是门当户对,更不用是富室名门等。第六,曾国藩要求全家人都要节俭,甚至规定每餐不可超过一个荤菜的事情。
第七,曾国藩制定了包括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在内的治家八字。第八,曾国藩要求与亲戚交往,最好讲究情意交流而非钱财往来。第九,曾国藩认为家中每个人都不可以对家常琐事产生厌倦心理。第十,曾国藩要求在求教的时候一定要选择良师。
曾国藩在关于疆场竞斗方面,也有非常深的研究。第一,曾国藩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等。第二,曾国藩主张军政分理,各负其责,授权部署。第三,曾国藩积极购买洋枪、洋炮、洋船,因为他认为只有改变中国军队武器的现状才能够推进中国的发展,也才能够更好地与殖民者抗争。第四,曾国藩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不仅如此,曾国藩还非常讲究培养战士之间的“合气”,在他心中,“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第五,曾国藩在选拔人才的时候讲究知人善任、善觇敌情、临阵胆识、营务整齐等。第六,曾国藩在军事之战略战术方面有非常高的造诣,曾国藩在用兵的时候,讲究“动如脱兔,静如处女”,“扎硬寨,打死仗”,“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这样的作战思想符合事务发展变化的规则、规律等,因为成就了曾国藩长胜的业绩,就如湘军不断成长成熟,最终战胜太平军,消灭太平天国。而且还培养出了一大批英勇的战士,早就出了良好的风气。
曾国藩身边聚集的人有很多,有生死之交,有死心塌地追随自己的战士等。这一切都在于曾国藩在交友的时候讲究一下几点原则:第一,交友贵在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第二,“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随便取他人之财”。第三,“要集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第四,“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曾国藩之所以可以有良好的官运和声望,其实很大一部分在于其懂得如何处世。关于处世,曾国藩讲究一下几点:第一,“处此乱世,愈穷愈好”。例如其认为身居高官之人,应该以钱少产薄为最佳的状态。第二,“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第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第四,为人应该在一个“淡”字上着意,例如其认为“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第五,“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等。“因此,曾国藩得以清正廉洁,而且在“大浪淘沙”之后幸存下来,得以善终。
曾国藩的思想非常深刻,不仅仅包括以上几个方面,例如在修身养性、治理论道等方面都可圈可点,不仅陶冶了曾国藩自己的身心,而且也影响、影响了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非常着名的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他的思想因影响了当时的时风,带动了当时绝大多数有识之士,是没落的晚清中一盏不灭的明灯。
2.曾国藩是个好同志
苏同炳尤其欣赏在国家危亡之际出来转移社会风气的曾国藩,认为晚清有个曾国藩实在是国家和人民之福气;杨昌济则盛赞曾国藩是“能树人能立法”、“能为百年之计”的真人才;王德亮说;“曾氏之政治理想,不仅为抑满扶汉,且欲扞御更大之外侮。(洋务运动)为新法奠定基础,开风气,造时势,洵难能可贵也。”因此,我们不得不说,曾国藩是个好同志。
曾国藩品性纯良
一个是是否可以被称为“好”,当然不能一个人说了算,但是也不能因为一部分人说其“不好”而将其认作“坏”。当然,历史人物早已仙逝,面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我们还是一起来看一看曾国藩这个人。或许其内心品性能够为我们解释谜团。
曾国藩,一个出身豪门地主家庭,但是生活在乡下的他不仅没有收到地主阶级的影响,相反他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以致于他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性和品质,再加上曾国藩聪慧的天性,小小年纪的他就懂得奋斗和坚持,勤奋和自强……也正因为此,曾国藩才得以走上认真考取功名的道路,而且越挫越勇,越走越远,这不仅早就了他的仕途,而且也影响了他的人生。
曾国藩的为人,在他的文字中有非常充分的体现。曾国藩喜好文学,甚至可以达到痴迷的状态。为了学习,曾国藩“日以读书为业”,他日夜苦读,孜孜不倦,不仅是在早年,还是在进京参加考试的时候,甚至还包括其官至宰相的时候。
曾国藩博览群书,不仅研读历史,而且也重视理学,甚至还学习了丰富的古文诗词等。
所以受到贤者熏陶的他在为人处事,以及政治问题方面都有深刻的见解。随着曾国藩的学习,他的官位也不断升迁,但是才华横溢的曾国藩没有一丝一毫的骄傲,仍然不耻下问、乐于求教,严格要求自己;在政治上的观点独到精辟,例如对于统治者,曾国藩认为统治者应该向儒家思想学习,“内圣外王”,从而更好地治理天下。
曾国藩非常认同孔孟之道、程朱理学,在奏明清廷的奏章中经常提到廉洁、人才、理财等方面,其曾经上奏清廷的奏章有曰:“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臣观今日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起来,将一遇困难,国家必有乏才之患。”诸如此类,精妙的见解,呕心沥血的劝说,在曾国藩的生活中数不胜数。
曾国藩,着实一个纯良之人,为人,其儒雅;对官,其忠良。
人常说文如其人,那么经常沉浸在儒雅文学中的曾国藩,经常书写书精妙绝伦的奏章的曾国藩应该也逃不过这个道理!人常说人以类聚,经常与先贤交流的曾国藩至少也应该属于贤者一类!所以说,曾国藩其人从内到外皆纯良。
曾国藩是个好同志
有人说曾国藩不是一个好同志,为什么,此人答曰:曾国藩是一个拥有私军的重臣,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
对此,众多了解历史,能够分析历史真相的人嗤之以鼻,同时也为曾国藩这一个好同志感叹。
曾国藩与太平军之间有长达20年的战争,而最终打败太平天国使他一生事业到达了顶峰。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衰落的清政府焦急万分,于是不断从全国各地调集八旗、绿营官兵等,但是这却是两支颓废的军队,终于,在清廷苟延残喘的挣扎并没能打破太平军,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被迫无奈,清政府只好下令要求并奖励各地进行团练,希望可以寻求柳暗花明。
于是,清朝天底下的人们,为了保卫国家,纷纷响应皇帝的号召,组团练兵。曾国藩就属于其中一位热心救国的人。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在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各种人际关系,召集到自己的师徒、亲戚、好友等等能够找到的力量。然后,开始了严格的训练。最终,曾国藩凭着自己独到的洞察力,坚毅的精神,逐渐打造出了一只铁军——湘军。
在训练湘军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曾国藩采取可以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鼓舞士气,从而在短短时间内将湘军培养成为了凶悍的性格,从而使湘军训练有素、英勇善战,进而快速镇住了太平天国的势头。
就这样,以这种特殊但有效的方式镇住了太平军,最终成功保卫了国家。
时代在进步,思想在进步,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也在不断进步,逐渐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对于曾国藩,现代人也有不同的认同;关于曾国藩的湘军,后人更是一直争论不休。
否定曾国藩、湘军的人认为,湘军虽然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统治,消灭了农民起义军。但是却是开创现代军阀割据的源头。例如,其指责李鸿章作为湘军所发展的淮军人物代表,为清政府签订了众多不平等条约,是民族的罪人。
肯定曾国藩、湘军的人认为,消灭太平天国是大势所趋,是应历史之要求。因为太平天国自身也并非能够改变封建社会,其宣布的所谓“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只是幻想,根本无法实行;而且太平天国的将领贪图享乐,鱼肉百姓,争夺权力,实际与满清统治者没有区别。
想这样的评论还有很多,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洋务运动虽然没有逆转中国沦落的命运,但至少让中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使政府和人民懂得要学习国外先进科技和思想。湘军的出现客观上使满清政府的军事和政治权力落入汉族,极大地弱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威等。另外,洋务运动也带来了许多改变,如选派留洋学生,建立北洋舰队等。
因此,可以说湘军是时代的产物,曾国藩更是应时势而存在的英雄。
事实上,一个事物的出现,本身没有什么“对”于“错”,只要其出现就说明其有存在的理由。历史需要我们站在更高远的角度来看,只要其符合社会的发展,顺应此时代的要求,那么就应该说是一种进步。
从历史角度来看,曾国藩是一个好同志。
3.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
晚清名臣曾国藩本是一介儒生却练就了近代中国第一支“兵为将有”的军队,并把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下去,挽救了清王朝即将覆亡的命运,并将清王朝带向了“同治中兴”,实在无愧于“中兴第一名臣”的称号。
纵观历史,曾国藩确有非凡之处。
曾国藩一生
曾国藩无疑是晚清盛衰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了“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可谓功不可没,他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被现代人推崇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曾国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成就非凡,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依然使人们受益匪浅。
出身农家的曾国藩,少年求学,凭着自己的聪慧和勤奋,一点点实现自己的梦想,道光十四年(1834年),他考得举人;道光十八年,他高中进士;道光二十年,他又被任命翰林院检讨;道光二十七年,他已经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曾国藩在京任职期间,他不仅没有懈怠对自己的要求,而且还广交善识,全方位充实自己。
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冒死积极向清政府献策献计。咸丰二年,在乡为母服丧的时候的曾国藩,听闻清政府鼓励团练的诏令,立马组织各种人际关系来响应政府的命令,克服各种困难,四处奔走,终于建立起了“湘军”,并通过各种手段,严格地训练打造这支队伍。咸丰三年,湘军初具规模,与太平军展开激烈的战争,并转战长江中下游地区,渐渐成为对抗太平天国的主力军。“辛酉政变”以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鉴于曾国藩的功劳,加封其为太子少保。至此,曾国藩成为当时汉人中权位最重的官。
剿灭太平天国后,曾国藩的政治生涯进入了最高峰,但是也正因为此,曾国藩受到了来自各方民的压力,有些甚至是威胁其生命的。所谓树大招风是也。对此,曾国藩小心应对,低调做人,积极主动自我消减,以示衷心。终于,在众多权臣高官一一丧命之后,曾国藩保全了性命。然而,“死罪可逃,获罪难饶”,同治九年,曾国藩因办理“天津教案”“不利”,被贬为两江总督。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曾国藩仙逝,享年六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