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不但对自己的要求如此的严紧,他还不忘时常写信告诉家中之人也要如此。在家书中这样写道:“希望家弟要在‘俭’字上多下功夫,多下一番苦心啊,不是特别的节日或大的节日,平日里就要有一个节俭的度;对于修造的公费,对周围人们的人情周济,都要把俭字放在第一位。”还时不时地嘱咐家弟要“爱惜财力和物力,不要有失贫寒家士的作风。
不要怕‘寒村’两个字,更不要怕‘悭吝’这两个字,更不要贪图‘大方’,也不要贪图‘豪爽’之美称。”
在曾国藩看来“节俭”不单单是一种美德,也更是对自身修养的一种提高。对此他不但严格地要求着自己,对家人也是一样。曾国藩一生“俭以养廉,直而能忍”的真实生活写照,也是曾氏家庭长盛不衰的奥秘所在。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对事业、家族、个人本身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养生养性
曾国藩的“八本”其中有“居官以不要钱为本。”将他崇俭的修养之道完全地体现出了,为官的时候还不忘养成节俭的习惯。
他的这一自我修养的良好品质,从他给家人的信中完全地体现。一次,他给家弟回复信时说:“我已经接到你的来信。一些详情我都有所了解了。但还有一些事情我要说,围山嘴桥那个地方,用钱是不是太多了?一切都要节省;还有南塘的竟希公祠堂也不要建了。在湖南当督抚的又不是只有咱们一家姓曾的,每一代都建一座祠堂的这个先例在其他家族恐怕没有吧,只有我们姓曾的来开创这个先例。沅弟,对国家效力了,对咱们家族也有功劳,这样看来都好,但手笔太宏大,规模太宏伟了,将来恐怕难以再继续了。我和你找时间商量一下办法应当裁减他。竟希公祠堂快要完工,这就不用说了,但是其它星冈的公祠堂和温甫、事恒两弟弟的祠堂就不用再建了,好事是慢慢地发展的,等再过十年再说吧,一定要记住一定要谨记啊!”
他的两个弟弟就听从曾国藩的话,再也没有自作主张去建筑公祠了,家里的一切事项也都“从俭”开始。
曾国藩在信中还说道:“我往年撰写过对联送给你,其中有两句话,‘勤俭以培养廉洁,正直能造就忍让’,我知道你忍耐性比较强,但是这只有你哥我一个人才知道啊;廉洁明朗这也人人都了解的,但是不是那么的节俭,是我所不能预料到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为弟应该多多努力去养成这种修身习性……弟弟你认为怎么样呢……”
在曾国藩为官的时候在他给家弟的信中还这样说道:“我外出做官已有十多年之久了,不过现在在京城的住处,也就只有一些书和衣服这两样。当然为官衣服是不能少的,书又是我这一生中的最爱;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它多余的东西了……普天下之人都盼望自己的子孙后代做官,而我则不希望如此,我倒是希望能够读书做一位知明达理的君子就可以了,勤劳节俭应当自己来坚持,多吃苦耐劳,既可以获得快乐,又可以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曾国藩看来,既能保证孩子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又能保证整个家族一代一代顺利地延续下去的方法有很多,辛勤劳动、处事方式等;但是“养心养性”也是不可缺少的,最关键的就是要在“俭”这个字中领悟其中的道理。
9.牢骚满腹之人多抑郁
对于满腹牢骚之人,在修心养性中,曾国藩提倡“打落牙齿和血吞。”这并不能说明一个人如果不发怒不发牢骚就等于没有作为,而是牢骚满腹的人会很抑郁;而且也是在告诫自己不要自暴自弃,要蓄势待发。
在曾国藩的修身养生之道中,曾国藩给后人留下了三个启示:戒骄、戒傲、戒抑郁。而这三戒,只要能够做到以少恼怒为本,牢骚满腹以制怒;即可是达到修心养性之道。
曾国藩还主张立身要以不妄语为本,不妄语,也就是不随便讲话,不讲无用的话,收发都要有一个度。轻浮、不满、发牢骚这都是“妄语”最忌的。也是曾国藩最恨的人,所以,曾国藩时时以身作则,鞭策身边的人按照他的信条去做。
牢骚、抑郁应有所解
每个人都会有发牢骚的时候,不过要也要有呼出即止之时;曾国藩也有发牢骚的时候;但是事后就后悔并加以改正,并不是长期地计较于心,以致积压而变得抑郁不已。
曾国藩也是一个爱争强好胜的人,这个特点都从小就可以看得出来,有这么一则故事就可以看得出来。
就在曾国藩九岁的时候,他常常跟随着父亲去桂花塘的一家姓欧阳的人家去读书。一天,他跟主人家的小孩吵架了,主人呢很溺爱孩子,于是,也不问是谁对谁错就将曾国藩给狠骂了一顿,而更让曾国藩不明白的是:在那里当老师的父亲曾竹亭反而给他们道歉。于是曾国藩就将此事,悄悄地记在了心里,等到放学时,看到主人家的金鱼缸就偷偷地将它打破一个洞,水干鱼死了,这才算是解了心头大恨。
在曾国藩12岁的时候,当时曾国藩常常与伙伴们一起在神王庙里面玩耍。有一次,正玩得火着的曾国藩一不小心就把神王的拜相给弄翻倒在地。回来给他父亲说了之后,曾竹亭就狠狠地骂了他一通。就因为这个曾竹亭还给神王拜相装了金身。也因为此事,曾竹亭不再让曾国藩与邻居小孩们一起玩耍了,常常带着曾国藩到距家6里的九峰山古锣坪定慧庵去读书,每天早出晚归的。曾国藩就将这件事记在了心理,一直恨着神王拜相。从此,每当他路过神王庙的时候。就故意把他常当马骑的竹棍系在神王的拜相上,并将它放于神王拜相的肩上,走的时候还不忘嘱咐几句:“搭在你背上,我去山里面读书去了!你一定要好好看着我的马,当心马自己跑了,不然的话我一定不会饶你!”
我们看起来不免有点太小孩子气了,不过细细想来,正是由于曾国藩的这种处事心态,让他在以后的生活中有着平和的心,也有闲情雅致去修身养性。从以上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得出来:曾国藩遇事虽不太爱话语多讲,不过总是付出行动来解除心中的那份抑郁之情。
抑郁之心不利于养生
人生之事,不如人意之处比皆是。更何况是身居高官之日;曾国藩对此有自己的一套生存之道。他认为不管你遇到再怎么困难的事情,首先要避免的就是发牢骚,发牢骚只会让你的心中产生抑郁之情,不但降低办事效果,还会对自身的修养产生阻碍。
曾国藩曾有一段时间心情很是不好,经常发牢骚,有时候甚至会出口大骂出来,这就很严重了。有一次皇帝革除了他的职位和兵权,在家中他很是发牢骚,常常与家里的人闹别扭,而家弟从来都不他计较什么;因为发牢骚的毛病,曾国华在一次战争中死去,这时曾国藩才感觉到自己以前的不足开始自责,认为都是自己的爱发牢骚的引来灾难。于是,他从此不再发牢骚,每天看到不顺心的事,能不管的就不管,转身离开,要么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看看书,慢慢地改变了过来。
曾国藩还不断地劝兄弟们少生气,在他们的来往信件中可以看得出曾国藩对发牢骚的看法和做法:我的时日不多了,一天比一天老了,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会发牢骚;但是,我却常常想法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种做法用佛家的话来讲就是“降龙伏虎”。我也和古人一样没有通过这一关,不懂得龙便是火,虎即是肝,动火,动肝都有损身体,对自身的修养都没有益处。虽然儒家和佛家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这种教人修养的理论是相一致的。
其弟在与他的回信时说:“……家兄发牢骚也是适可而发,适可而止的;我对你很是佩服,这说明了你的道德和修养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将来你会有享不完的福分啊。做大事业的人心情都不免会有所压抑,长时间积在心中,发泄出来也是好的,只是积压在心理会对身体有损害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遇事都要先冷静下来,多商量,不要动气,那样会伤身体的……”
从此曾国藩、曾国荃二人合好如初,从此曾国藩又从中领悟到了修身养性的一大哲理:
人生太短,遇事需以一颗平淡的心去对待;心中多抑郁不利于养生。
曾国藩的许多养生之道都是经过一番洗涤之后才脱颖而出的;小时候因为解除满腹的委屈,与家弟发生矛盾的时候劝说及家弟对他的回信都给曾国藩发启发,在以后处理事情的时候便不再意气用事,也不再常常为了一件不值得一提的小事而牢骚满腹了;遇事之后都是先思考再做出行动,从而得出“牢骚满腹之人多抑郁”的养生之道。
10.信,是养性之本
诚信不仅仅是做人的一个基本准则,它更是中国几千年文化所留下的宝贵财富。中国自古就崇尚诚信,因为“信”既是做人之本,也是处世之源。曾国藩一直是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挡他的魅力,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曾国藩的影响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信乃养性之本,曾国藩的养性功夫也是非同一般。在重要事情上他敢于亲自去尝试,更甚是参与进去;无论什么事不做则已,做了就一定要做好;在岌岌可危的清王朝,他付出了自己的最后一点力量;他懂得人民力量,所以他情系人民,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拥护……
信为本,诚实是关键
有一天,曾国藩一个人在园子里散步,通过亭子他看到远处一个头带花翎的人,好像在苦苦地哀求着仆人,但被仆人傲慢地拒绝了。第二天,那个人又来了,那个重演了昨天的一幕,被曾国藩看到了。第三天,那个人来到仆人面前,偷偷塞了一个包裹给仆人,这时仆人脸上马上露出了笑容。由于曾国藩是在远处看,所以不明白他们在做什么,满心的疑虑。
曾国藩来到了屋里刚坐下,那个仆人就过来了,说一个新补的监司求见。当监司走进来时,曾国藩看到正是那个连日来在亭子旁看到过的人。曾国藩问:“你何时来的?”“回大人,小人已经来了三天了。”那人小声说道。“为何一直不来进见?”曾国藩又问。这时监司吞吞吐吐地不知该怎么说。这时曾国藩已经明白了一切。
曾国藩心生一计说:“你刚到,可知还能否安置一个人?”
监司赶忙说:“署中虽不缺人,但如果您要是有推荐的人,也不敢不从。”
曾国藩说:“那好,我这里有一个人,你不用给他什么重要的事情做,也有用很高的待遇,只要有口饭吃就行了。”曾国藩说完将那个仆人叫了进来,说:“我这里已经没有你呆的地方了,我把你推荐给了这位官员,以后你要好好对待你的新主人,绝不能怠慢了。”
最后那个仆人被监司带走了。
曾国藩崇尚诚实,对奸诈小人嗤之以鼻的品格,也是他身边忠直廉敬之人众多的重要原因所在。他要求自己以诚信待人,同样对自己的家人也是如此,哪怕只是个仆人,也要“信”
这第一,以诚为本。
信乃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曾国藩靠着“信”走出了自己辉煌的一生,对如今的我们来说更具指导意义。
严于利己,以身作则
诚实守信历来就是中国人所信奉的,“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从这些词中都可以看出“信”的重要性。古语有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与信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曾国藩对“信”的理解和实行自不在话下。他不仅承继了儒家思想的文化基因,而且还身体力行,更重要的是他还影响着身边的人。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曾国藩非常信奉的一句话,他把诚信作为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根本。
曾国藩将诚信看得极为重要,甚至于把诚信当作是医治清朝政治病的良药。所以他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而且还以“血诚”来要求自己的下属、家人。
曾国藩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统军治政,他都用“血诚”来要求自己,这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精神力量。曾国藩统军时,所有部下都团结在一起,同心同力,所以,才能取得多次胜利。曾国藩的所有部下也都对他忠心不二,宁死也不投降,从没有一个人背叛过他,这是需要很大的人格魅力才能做到的,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影响力之大不是一般人能企及的。
曾国藩乃一介书生,带兵打仗对于他来说那可不是一件易事,而且极有可能败得一塌糊涂,他对于这点也很清楚。可是曾国藩有他的厉害所在,他不仅会识人,而且懂得用人,这就是他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让曾国藩拥有众多忠义之士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在曾国藩的旗下人才辈出,不管是治军打仗的还是文人墨客,多达数百人,这也一时成为佳话。这些人影响着曾国藩,而曾国藩也影响着他们。
正因为曾国藩的诚信才吸引了众多仁人之士纷纷来投,所以一个人的品格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就是要提高自己的自身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