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一见此联,击节赞赏,即命传示诸将佐。有人认为“麟”字对“蔡”字为不工整,曾国藩勃然曰:“你们只知拉我上草窠树(是句湖南土话,湘人俗称荆棘为草窠树),以取功名,图富贵,而不读书求实干。麟对蔡,以灵对灵,还要如何工整?”盖蔡者为大龟与麟同属四灵,对仗当然工整。
至于王闾运的劝迸更是大家所熟知的,也有载于《投笔漫谈》。据说王谒曾,说个不停2其意也是“彼可取而代之”的意思;曾国藩正襟危坐,以食指蘸杯中茶汁,在几上有所点画,不多时,曾起立更衣,王闾运站起来窃视几上曾写的什么,只见依稀尽是一个“妄”字。
后来王不得意于曾幕,有“我惭携短剑,只为看山来”句。王在衡阳及成都讲学时,则对学生大骂:“曾大(指曾国藩)不受抬举。”王晚年撰自挽联有:“纵横计不受,空留高咏满江山”句,不无耿耿。
还有传说,曾国藩寿诞,胡林翼曾送曾国藩一联,联说:
用霹雳手段;農菩萨心场!
胡亲送此联给曾,曾对胡联大为赞赏,胡告别后遗一小条在几上,赫然有:“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曾国藩见到这一字条,惶恐无言,悄悄地撕个粉碎。
左宗棠也曾有一联用鹤顶格題神鼎山联,说: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左宗棠写好这一联稿专差送给胡林翼,请转曾国藩,胡林翼读到“似可问焉”四个字,心中明白,乃一字不易,加封转曾。曾阅后乃将下联的“似”字用成气候殊笔改为“未”字,原封送还胡。胡见到曾的修改,乃在笺末大批八个字曰:“一似一未,我何词费!”
曾国藩改了左宗棠的下联一个字,其含意就完全变了,因为“鼎之轻重,未可问焉”!故其胡林翼有“我何词费”的叹气。一问一答,一取一拒。
曾国藩门生,彭玉麟,在他署理安徽巡抚的时候力克安庆,遣人往迎曾国藩东下。曾国藩所乘的坐船犹未登岸,船上众人眼见彭玉麟的一名心腹差弁,送一封封口严密的信上船来,曾国藩把信拿到后舱去看。但见信上并无上下称谓,只有彭玉麟亲笔所写的十二个字,文说:
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
这时候后舱里只有曾国藩的亲信内巡抚官倪人垲,他也看到了这“大逆不道’’的十二个字,又亲眼目睹曾国藩面色立变,他急得不遑择言地说:
“不成语,不成话!雪琴(彭玉麟的字)他还如此试我。可恶可恶!”
接着,曾国藩便将信纸搓成一团,咽到肚里。
曾国藩劝石达开降淸,石达开便点醒他说他是举足轻重的韩信,何不率众独立?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心目之中,决无“华夏之防”的种族观念,他所有的只是“地维所赖以立,天柱所赖以尊”的“君,天也”褊狭国家思想,他一味“效劳朝廷,忠君报清”,不过是为了争取异族皇帝賜给他高官厚爵,地位和利益而已。
曾国藩以中国道统为任,从容乎疆场之上,沉潜于礼义之中,他自练团勇起,到平定太平天国为止,前后十余年,虽然打过不少敗仗,遇到不少拂逆,可是他从没有杀过一员将领,最重的处罚不过是劾免。当他在世时,湘军的纪律和统帅的尊严都能维持。在湘军和太平军转战期间,曾经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有时十决十荡,有时旅进旅退,有时被攻而溃,有时被围而破,可是他的大将没有一员投降于对方。以一支地方团勇起家,军储又半由自给,能树立这种风气,使将帅士卒视曾国藩为慈母、为严父,真是难能可责。
不过,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曾国藩“自立为帝”就真的能人主北京,一统中华吗?这很难说,最起码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曾国藩何等人物,他怎么会冒诛九族之险而舍弃已到手的功业呢?所以我们要说曾国藩就是曾国藩,他绝对成不了宋太祖,也不敢搞“陈桥兵变”。
感慑心得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家属传世
【原典】
澄侯四弟左右:
上次送家信者,三十五日即到。此次专人,四十日未到。盖因乐平、饶州一带有賊,恐中途绕道也。
自十二日克复休宁后,左军分出八营在于甲路地方小挫,退扎景镇。賊幸未跟踪追犯,左公得以整顿数日,锐气尚未大减。目下左军进剿乐平、鄱阳之賊。鲍公一军,因抚、建吃紧,本调渠赴江西省,先顾根本,次援抚、建。因近日鄱阳有蒈,景镇可危,又暂留鲍军不遽赴省。胡宫保恐狗逆由黄州下犯安庆沅弟之军,又调鲍军救援北岸。其祁门附近各岭,二十三日又被賊破两处。数月以来,实属应接不暇,危险迭见。而洋鬼又纵横出人于安庆、湖口、湖北、江西等处,并有欲来祁门之说。看此光景,今年殆万难支持。然余自咸丰三年冬以来,久已以身许国。愿死疆场,不愿死臃下,本其素志。近年在军办事,尽心竭力,毫无愧作,死即瞑目,毫无悔憾。
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的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又谨记祖父之三不信,曰:“不信地仙,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即不扯谎也),居家以不晚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有把握之论,弟也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我每次写家信,必谆谆嘱咐。盖因军事危急,故预告一切也。
余身体平安。营中虽欠饷四月,而军心不甚涣散。或尚能支持,亦未可知。家中不必悬念。顺问近好。
兄国藩手草二月二十四日
【点击】
“富不过三代”,家族以兴旺,不能依赖财富的积累,曾氏重家训、重子弟的培养教育,是从自身的巨大成功中看到了良好的教育的重要意义。如果说他在“仁、智、礼、义、信”上有虚伪的一面,其家书应该是:肺腑之言,字字值千金。
【综述】
在曾国藩所有的著作中,以其家书最为著名,流传最广。自清末出版以后,传之于乡村城市。旧社会,识字之家,多备有一册,教育子弟奋发上进,有所作为。
近年来,正如重新认识和评价曾国藩一样,《曾国藩家书》又得到学者们和平民百姓的青睐,各种版本的出版物行销于市场,读曾国藩之书一时蔚然成风。
那么,《曾国藩家书》的魅力何在呢?
曾国藩一生成就,可以说都是在懦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化下,能以懦家“孝悌、忠信”作为生平准则为人处世而获得的。
“孝悌忠信”这种生活原则,虽曾被历代帝王用来维护过他们的封建统治,但这个原则能有这样巨大的作用,不能说不是它在实际上能维护人类的尊严,是一种人们共同的需要,也是人类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发展必不可少的秩序。所以这一原则,对于建立起一个人人得以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也是很有价值的。不应简单地把它看作就是封建性质的东西对它全盘否定。
曾国藩的家书,是其毕生奉行“孝悌忠信”的生活最为可信的实录。在他这数百封家信中,他以亲切的口吻、流畅的文笔真实地表达了他所有的成功、失败、得意、困惑的感情。
人们可以从这些信中,具体地看到生活现实与理性教条的碰撞,在一身居髙位者心中激起的千般情绪;可以看到他怎样在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坚持“孝悌忠信”,而使他内对长辈、平辈、晚辈,外对皇帝、上司、
同级、下级都通权达变获得成功。他的这些故事,不仅可以使我们读起来会感到生动有趣,不比读一部小说逊色,更有价值的是,在这些故事中包含的许多即使在今天的生活中,也很有意义的教训和经验。有人说,它是一部协调人际关系的指南,一部正直、严肃地为人处世的教科书。
应该说,其最大的魅力在于诚恳。曾国藩一生以“诚”相标榜,在家书中,对待亲人,它的字里行间,更有一种真诚的热情在流露,其中,未夹杂着世上常见的虚伪和造作成分,这是最能感人的,在家书中有许多篇是曾国藩教训其弟弟的,之所以不引起对方的反感,恐怕就在于这个诚字上。
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小例子:
曾国藩在京时,他还负起教育诸弟的责任。他叫几位弟弟寄文到京,改阅后再寄回去。曾国荃本来随他在京读书的,后来曾国荃回去了,他写信给他的几位阿弟说:
九弟在京年半,余散懒不努力。九弟去后余乃稍能立志,盖余实负九弟矣,余尝语岱云曰:“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谙弟进德业一分,則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則我孝有十分;若全不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九弟之无长进,是我之大不孝也!”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以补我之不孝之罪,幸甚!幸甚!(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十七曰致诸弟书)
这样的兄长,兄弟能不受感动?人读此家书能不感动?
《曾国藩家书》中,内容极为广泛,大到经邦纬国,进德为官,朝政军务,治学修身;小到家庭生活,人际琐事,事无巨细,无不涉及。尽管许多信又长又罗嗦,平均每封信在一千字至三千字左右,但我们今日读起来仍不禁有亲切之感,也恐怕是为信中的诚恳所打动。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充分反映了传统懦学的为人立世之道,表露了曾国藩在人品、精神上令人夺目的一面,这也是人们喜欢曾氏家书的原因之一。下面我们把这些内容编录,并加以解释,读者自可含英咀华。
在家书中,曾国藩祖露了他的立志修身志向和为人处世的法则。
他以“君子庄敬日强”自勉。为此他勤于自省,在寄其父亲的信中曾说:
曾国藩曾寄父一函说:
男从前于过失每自忽略。自十月以来,念念改过,虽小必惩。(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家书)
又寄弟一函说: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记日课,念念欲改过自新。思从前与小珊有隙,实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门谢罪。(同上)
曾国藩不但注意反省,兼重慎独,我们于其日课中可以知之。其日课四条中,一为“慎独则心安,”其言说: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則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幸,两言慎独。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則《大学》之所谓“自慊”,《中庸之》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能于寡欲”,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独,則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則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残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家训》卷下)
至于待人之道,曾国藩因人而异。曾国藩对于家庭端重“孝悌’’二宇。他曾致弟书说:
今人都将“学”字看镨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幸,則绝大学问,即在家處曰用之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悌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幸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贤弟性情真孥而短于诗文,何不曰日在“孝悌”两字上用功。《曲礼?内則》所说的,句句依他做出,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藹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若诗文不好,此小事,不足计;即好极,亦不值一钱。(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六曰家书)
“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此种见识,诚非普通人所能及。曾国藩有鉴于此,不特劝诸弟力尽孝道,抑且躬行实践,尤属难能可责。曾国藩于“孝悌”二字他躬行实践,于其家书中可以知之。其家书说:
予生平于伦常中,惟兄弟一伦,抱愧尤深;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与弟书)
又说:
余尝语岱云云:“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則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則我之孝有十分;若全不能教弟成名,則我大不教矣。”(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曰与弟书)
至于曾国藩对待兄弟之态度,在爱之以德,不在爱之以姑息,家书中曾言:
至于兄弟之际,吾亦惟爱之以德,不欲爱之以姑息。教之以勤俭,劝之以习劳守朴,爱兄弟以德也。丰衣美食,俯仰如意,
爱兄弟以姑息也。姑息之爱,使兄弟惰肢体,长骄气,将来丧德亏行,是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曰寄弟书)
曾国藩对于家庭,主张教弟;待遇族戚,则主张敬爱。推孝敬父母之爱于诸弟,推孝敬父母之意于诸族戚。对待族戚之道,曾国藩的家书中亦曾言及。其言说:
至于宗族姻党,无论他与我家有味无味,在弟辈只宜一概爱之敬之,孔子曰:“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礼人不答反其敬。”此刻未理家事,若便多生嫌怨,将来当家立业,岂不个个都是仇人?古来无与宗族乡党为仇之圣贤,弟辈万不可专责他人也!(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家书)
对待师友之道,曾国藩以为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可慢亵。如寄弟书说:
丁秩臣王衡臣两君,吾皆未见,大约可为尔之师。或师之,
或友之,在弟自为审择。果若成仪可則,淳实宏通,师之可也。
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可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則不复能受其益矣。(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六曰家书)
师友于一生事业,至有关系,此事曾国藩亦曾言之:
凡人必有师。若无师,則严惮之心不生……此外择友,则慎之又慎。昌黎云:‘善不吾与,吾择与之附,不善吾不恶,吾强与之拒。一生之成敗皆关乎期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曰家书)
待遇仆从之道,曾国藩主张分虽严明,而情贵周通。如寄弟书说:
门人陈叔,一言不合而去……现换一周叔作门上。余读《易·旅卦》:“丧其量仆。”象曰:“以旅与下,其义丧也。”解之者曰:“以旅与下者,谓视量仆如旅人,刻薄寡恩,漢然无情,则童其亦将视主人如逆旅矣。”余待下虽不刻薄,而颇有视如逆旅之意,故人不尽忠。以后当视之如家人手足也。分虽严明,而情责周通。贤弟待人宜知之。(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家书)
曾国藩居京时,同乡颇多。曾国藩对待同乡,照料帮助,尽力而为。其家书中曾说:
同乡有危急事,多有就男商量者。男效祖大人之法:银钱则量力饮助,办事則竭力经营。(道光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九S家书)
曾国藩对于贪官污吏,主张查办:
严丽生在湘乡不理公事……声名狼藉。如查有真实劣迹,或有上案,不妨抄录付京,因有御史在男处查访也。但须机密。(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初三日家书)
至于贤良之士,曾国藩则力为推荐或挽留,如说:
朱明府之得民心,予已托人致书上游,属其久留我邑。若因办饷得手,而遂爱民勤政,除盗息讼,我邑之受踢多矣。(咸丰元年七月初八日家书)
对于国家,曾国藩于咸丰元年三月初九日曾上一折,言兵饷事。四月二十六日又进一疏,《敬陈圣德三端》,其言激直,有人忧其会因此获皇上通斥者。其上疏之故,具见咸丰元年五月十四日与弟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