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46300000003

第3章 私·青春(1)

不算新的挪威电影,看完以后在黑夜中独自回家时,我一遍一遍问自己: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上帝?我们究竟靠什么而耐心地活下去?

15岁的少女玛丽亚,父亲是一个神父。这个家庭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是极漂亮的小孩,玛丽亚是其中的老大。故事的展开是因为玛丽亚还有684个小时就将接受洗礼成为真正的基督徒,这之中有她的种种挣扎和逃离。因为有少女成长的过程中复杂而难以言传的情感经历,因此没有看的时候,我就觉得这部片子我会喜欢。

其实,我觉得本片并不是以表现宗教对人性的禁锢为主要目的,在我看来,影片要说的是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最初产生的对这个世界的质疑、对社会的理性认识和青春期的骚动与成熟。玛丽亚在这684个小时中完成了她整个生命最重要的转折轨迹,从起初的迷茫到最后的挣脱与回归本性,她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上帝。

我很佩服本片的导演,他在运用镜头的时候节奏感控制得很好。整部片子始终弥漫着压抑和沉闷的氛围,借着上帝的名义对人性欲望进行最残酷的遏制。玛丽亚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完全被夸大化的反面人物形象:满口的教义仁慈,上帝仿佛与他同在,《玛丽亚的星期天》:愿上帝与我们同在

导演:贝利特·内什姆

编剧:贝利特·内什姆/莱塞·格鲁姆/雷登·诺特维德

主演:玛丽·泰森/比约恩·桑德奎斯特/希尔蒂格·里瑟

制片国家/地区:挪威

上映日期:1997-11-28

【影片档案】

甚至他就是上帝的化身。他在影片中从来没有笑容,一张几乎没有表情的脸的背后却同样是一颗充满了欲望的心-这让我想到了《荆棘鸟》里的拉尔夫。

事实上在看此片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想到《荆棘鸟》的故事,而杜哈姆小姐多么像麦琪,她们都爱上了不该爱的男人。幸好玛丽亚的身边有杜哈姆小姐的存在,这个小姑娘最终的挣脱,其中很大的勇气来自杜哈姆小姐的死亡,这个女子是本片的唯一亮点。

我想一个女孩子要长成一个有智慧、有气质、心灵优雅美好安宁的女人,她的生命中一定要有一个具备了这些品质的女人的存在。在青春期内心最迷茫动荡的时候给予她无尽的关爱和注视,让她慢慢擦去因为成长而变得雪亮的眼睛所看到的肮脏,并消退那些使心疼痛起来的乌青块。

我想起了我的青春期的混乱和怀疑,幸好我有陈丹燕和张爱玲的美好文字的陪伴,有陈丹燕细腻温柔的声音在每个星期天的下午从《十二种颜色的彩虹》里传出来,放巴赫温暖湿润的曲子。而玛丽亚的杜哈姆小姐也对她这样谈起巴赫的音乐,跟她一起在没有首饰和化妆盒的日子里用牛奶瓶的锡箔片当耳坠,偷偷地涂口红,做一切使心灵丰盈起来的事情。这对玛丽亚来说多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导演用杜哈姆小姐传达着自己的意愿,他通过对准她的镜头来指引和塑造玛丽亚,甚至不惜以死亡为代价让他的指引得以实质性地成功,就像烟花幻灭的一刻必然发出最璀璨夺目的光。

杜哈姆小姐看不到希望的死,实际上给了玛丽亚清醒震惊的理由。从这个时刻开始,这个小姑娘睁开了眼睛,理智独立地看世界。于是她心里的那个上帝随之复活,她不再需要那个强加给她的外在的虚伪的上帝的名义。

湖是影片中一个很重要的意象,湖的周围是一个仿佛世外桃源似的美丽景色。四周都是树,浓绿灿烂,中间躺着一片透明安宁的湖。这让我想起村上春树的小说中的“世界尽头”,那个小镇的森林就该是这种模样吧。金毛狮子们喝水的地方,我的影子逃离的地方,都是这样的一片看似安宁的湖。

在影片里杜哈姆小姐告诉玛丽亚,游泳和水能够给人带来平静。于是,最后杜哈姆小姐选择在湖水中死去,而玛丽亚跟她的告别也在湖边完成。她们都是忠于自我的人,她们的心在那个没有自由的天地里如此艰难地飞翔着。尽管那么难,那么累,可还是尝试着做出种种挣扎和不甘。疼痛在所难免,所谓个体的独立完整其实并不需要外在强加的道德准则约束。我们看到教堂中跟玛丽亚一起听讲的人都是没有表情的脸,如果这样就叫虔诚和解脱,那么我宁愿一辈子做自己的主人。

玛丽亚青春期的骚动是整部片子主题的切入口,一个女孩子对于性最初的渴望和臆想在影片中得以细腻地呈现。而和那些来了月经仍然做爱的女孩子们相比,玛丽亚纯洁得叫人心生怜爱。影片里不止一次拍她坐在教堂听讲时,脑子里却想着种种放肆的念头。这种口是心非的模样可能跟她周围每一个看似虔诚的人是一样的状态,甚至玛丽亚的父亲——同时也是杜哈姆小姐心头的痛——这个道貌岸然的家伙何尝不是?

让我憎恨的虚伪男人。

注意到影片中有几处刻意拍教堂的镜头,由远及近,从外到里。天空阴霾潮湿,笼罩下的教堂格外冰冷,造成特别疏远而压抑的视觉体验。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我想导演用这样的镜头就是要传递教堂所代表的、用上帝的名义对人性本能的禁锢而造成的郁闷和压迫。当宗教成为一种可被利用的手段时,和政治很像,堂而皇之的理由下掩埋着最卑劣肮脏的目的。人就变得特别无助,一切正常的本能都是禁止嘲讽的对象,而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中比比皆是。

影片的最后,玛丽亚拒绝接受正式的洗礼,她心安理得地在众目睽睽之下留给她的父亲一个清晰的背影。电影第一次响起了明快的音乐,有了亮晃晃的阳光,一个健康、自由、独立、清醒的小姑娘满面春风地一路走来。哦,她是那么美,那么快乐。我仿佛看见了她心里进驻的上帝的笑容,这个才是她要信仰和遵循的上帝啊!

那么,银幕前的我们呢?已经走过了青春期的我们,早已放弃了当初对世界质疑的勇气,变得温柔而麻木。我们心里的上帝已经慢慢沉睡,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地过着日子,如流水一般眼睁睁看着每一天从指缝中溜走。懒惰的我不想去争取和挣脱什么,我对自己说,我长大了我才这样冷静和理智。可是事实上,我是再也没有了抗拒的勇气,我心甘情愿地被生活吞噬着。

玛丽亚唤醒了心里沉睡的本能的上帝,她终于得到了释放和解脱。于是,我也希望我有再次唤醒我的上帝的力量,让我得以生动鲜活地感受生活、体验生活。

愿上帝与我们同在!

祝你们幸福,哪怕流泪。

第一次看大岛渚的作品,是这部《青春残酷物语》。在一个没有阳光的午后,一个人躲在家里看,心情本来就不好,结果看得想自杀。仿佛回到了那段混乱慌张的日子,不负责任的张狂和叛逆,莫名其妙的不满和烦躁。当电视机里出现那几个血淋淋的大字时,我知道大岛渚不会给我留后路,就像影片里的人必须得死一样,从一开始我就知道了结局。

大岛渚很张扬,这部片子拍于1960年,是他的第二部作品,年少气盛的感觉充斥其中。我不清楚这部片子的背后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时代背景,可是我却直觉地感到导演用此片在做某种呼喊的尝试。就像当年鲁迅用文字为先驱勇士们呐喊一样,大岛渚或许是用影像在60年代初发出了尖锐的声音,企图唤醒还在沉睡的人们。不是让他们醒来战斗,而是让他们知道生活的安逸和平不是可以堕落烦躁的理由,青春的挥霍到头来承担后果的绝不仅仅是个人!

影片里藤井清和真琴是一对被刻意凸显的年轻人,整部片子就是围绕他们的恋爱展开的。影片的开始有一个场景让我久久难忘:清和真琴来到东京湾的木材场,清在《青春残酷物语》:青春太长,人生太短

导演:大岛渚

编剧:大岛渚

主演:桑野美雪/川津佑介/久我美子

制片国家/地区:日本

上映日期:1960-06-03

【影片档案】

木材堆上想与真琴接吻,当真琴挣扎时,清把她推下了水。真琴在水中挣扎,清在岸上冷眼旁观,她每一次想抓住木材都被清用脚推开。终于当她筋疲力尽时,清把她拖起来。两人在光天化日下发生性行为,镜头从地上移到空中,再次回到地上时,是真琴衣衫不整躺着的画面。他们的开始就是这样,性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要以为大岛渚在此片里有什么特别露骨的表现,事实上对性他倒是有节制的。毕竟不是后来70年代的《感官世界》,本片里的性不是他着力刻画的重点。他刻画的是这对年轻人身上带有的没来由的焦躁和不满的情绪,还有他们在一起时无序的生活状态。

清和真琴不久就同居了,他们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收入,于是清想出了用美人计骗钱。说实话我真的非常讨厌这个男人,他从来没有想过老老实实地工作生活,满脑子就是歪门邪道。他并不是真的爱真琴,他还跟一个有钱的老富婆睡觉拿钱。当真琴有小孩时,他终于慌张起来。影片中另一个让人难以释怀的场景出现在真琴去堕胎时,大岛渚让两对着力刻画的不同时代的年轻人在同一空间相遇——真琴的姐姐和她曾经的爱人,真琴和清。前者的青春期是保守而传统的,他们也有叛逆和抗拒,但是他们更多地被社会和时代包围着,他们自己认识到这种禁锢,但是已经太晚了。而真琴和清则是放肆自由的,他们莽撞并不计后果地挥霍着手里的青春,以为这样就是生活,可是终究还是得付出惨痛的代价。想起张爱玲在《年青的时候》里写道:

只有年青人是自由的,年纪大了,便一寸一寸陷入习惯的泥沼里。不结婚不生孩子,避免固定的生活也不中用。

孤独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泥沼。

只有年青人是自由的,知识一开,初发现他们的自由是一件稀罕的东西,便守不住它了,就因为自由是可珍贵的,它仿佛烫手似的-自由的人到处磕头礼拜求人家收下他的自由。

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看完这部片子的那一刻,我瘫坐在影院的座位里动弹不得。

眼前银幕上,字幕徐徐升起,迷幻电子乐灌满整个耳朵,我的身体像被掏空了一般,绵软无力,千言万语如鲠在喉,却仿佛窒息般的,难以言语。原来有太多话想说,太多情绪想要宣泄的生理反应是:什么也做不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只是静静坐着,像个傻子一样,直到保洁员过来提醒,才意识到:散场了,该走了。

没错,这部电影我是在大银幕上看的。2002年6月,影片拿到了当年的上海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岩井俊二亲自来领奖了。那年他还和许秦豪、冯小刚做了一次中日韩三国导演对话,一切犹如昨日。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岩井俊二本人,想象中的书生气。

在我眼里,这是一个大概会一辈子老死在青春期的天才导演,无论是早年惊艳影坛的《燕尾蝶》、《梦旅人》,还是后来的《四月物语》、《花与爱丽丝》等,他的电影始终能在最短的时间里,以独有的方式,击中你内心最柔软的那个部位。

残酷青春、迷惘未来、孤独现世、警醒自我,岩井俊二用或抒情或传奇的故事,阐述着他对世界的认知和对世俗的抗拒。《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摄于2001年,那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网络少年杀人事件

导演:岩井俊二

编剧:岩井俊二

主演:市原隼人/忍成修吾/苍井优/伊藤步/大泽隆夫

制片国家/地区:日本

上映日期:2001-10-06

【影片档案】

互联网尚未如今天这般普及,可是已经成为年轻的孩子们与这个世界交流的最有效便捷的方式,连同青春一起,在网络上尽情虚拟,同时把那份错觉延续到现实中,叫人分不清虚实界限、是非黑白。

传说,导演在拍这部电影前先在网上建了一个“莉莉周”的主页,在留言板上与网友对话。那些对话,有一些后来被用到了电影里。更重要的是,导演以这样的方式窥探到新世代年轻人的内心。他们通常是课堂上沉默的大多数,连家里人都很少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可是到了虚拟的网络世界,他们一个个都变得异常真诚、坦然、温情。

越孤单越靠近,越惶恐越依赖,越善良越胆怯。总之,伴随着旺盛的荷尔蒙和对世界的强烈好奇心和占有欲,少年青猫们横空出世,在虚拟的彼岸穿行,迷失于冷酷现实的此端。

不同于岩井俊二以往青春片的唯美忧伤,《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极致张力。大量冷光源处理,人物面部特写,环境空镜的穿插,营造出现实空间的压抑,亦彰显出虚拟网络的自由。莲见在麦田里听“莉莉周”的场景,如油画般镌刻在我心里。这是一个怎样怪异的世界,明明日光灼热,满眼绿意,却是冻彻心扉。一望无际的麦田,听耳机的白衣少年,道不尽的孤独迷惘,这是岩井俊二给青春做的一次深刻的注解。

所有的一切都为了最后的那场演唱会,莲见眼看就要拥抱他以为的友情和世间残存的一丝温情。可是在人头攒动中,他见到的青猫竟是那个在现实世界中深深伤害他的星野。就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小四,最终朝他最挚爱的小明捅的那一刀,在“莉莉周”排山倒海般的音乐中,莲见也彻底绝望了。留给他的,只有手里的那把刀,他唯一能够扞卫自己尊严的武器,只剩下那把刀。别无选择!退无可退,逼到绝路,莲见对着星野狠狠地捅了下去,那一瞬,其实他自己早已痛到无法承受。

音乐好极了,小林武史为本片所做的音乐,堪称完美。迷幻的颓废,残酷的清醒,再没有比那种音乐更适合的了,那是莲见灵魂的寄托,抑或是他的信仰。而德彪西和肖邦的乐曲,仿佛一条看不见的锁链,将少年紧紧捆绑。

不得不佩服岩井俊二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社会发展的判断力,2001年的网络少年杀人事件,放到今时今日看,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某种程度而言,我们谁又能分得清,谁是青猫,谁是星野?网络时代的孩子们,注定与莲见一样崩溃。

一直很期待的片子,终于看到了。也是一部关于青年人的电影,总让我想起此前看过的张作骥的《黑暗之光》。张作骥的镜头是温暖的,蔡明亮却让我体会到他的不安和郁闷。在《青少年哪吒》里,无论是场景的选择,还是人物故事本身,都透着不安。

表面上镜头是冷静的、客观的,但是,看的人会明白地感受到影片里所弥漫的潮湿和阴冷。

片子说的是四个台湾年轻人的生活,一个和三个。“哪吒”指那单独的一个叫李康生的男孩子。这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男孩子:他不要念书,性格内向,整天不晓得在想什么。他的妈妈去为他求神拜佛,结果巫师说她的儿子是哪吒转世。

我想大概哪吒在这里意味着叛逆和异类吧,或许。可是他的爸爸却不信邪,是一个严肃的恨铁不成钢的父亲。像大多数的家庭一样,妈妈唱红脸,爸爸唱白脸,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平常无声无息,心里却蕴藏着太多的不满和梦想。这是真实的生活状况,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那时候我们总是一个人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漫无目的地发呆,女孩子会写很多字的日记,男孩子不停地看电视或者胡思乱想。就是不想和父母说话。

同类推荐
  •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雕塑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雕塑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
  • 声色现场:和苏七七看电影

    声色现场:和苏七七看电影

    电影是一门关于光的艺术。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光是先在的,就如同大师们是天才。DV时代据说要取代胶片时代了,但大师们的作品不会消失。它们化蝶――化为影碟,飞到我们普通的人眼前。他们和它们都已成为“传奇”。“流言”,说的大多是在商业院线看不到的中国电影。也就是说,听说的多,看到的少。我常常周六去现象工作室――或在别的时间、别的地点为,看个国内导演拍的片子,每回老老实实为中国当代电影做个速记员,渐渐积了许多笔记,也认识了许多年轻的、做着电影梦的人。我传播流言,是想让大家都知道,有些人在多么热情、勤奋、艰苦地做事情。他们的剧情片和纪录片,已成为影像中国的一角,锐角。
  • 书法文化阶梯丛书-学写小篆

    书法文化阶梯丛书-学写小篆

    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山歌对唱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山歌对唱

    文化,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渗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娱乐可被看作是一种通过表现喜怒哀乐或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使与受者喜悦,并带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很显然,这种定义是广泛的,它包含了悲喜剧、各种比赛和游戏、音乐舞蹈表演和欣赏等等。
  • 救猫咪Ⅱ——经典电影剧本探秘

    救猫咪Ⅱ——经典电影剧本探秘

    本书列举了50部标志性的影片,分析了这些影片的结构和故事节奏。内容包括:“鬼怪屋”型、“金羊毛”型、“如愿以偿”型等。
热门推荐
  • 农家丑妻药翻天

    农家丑妻药翻天

    (宠文,1v1,双洁)穿成农女丑八怪,附带萌包子一枚,极品一堆。林宛清撸起袖子就是干!发家致富赚银子,怼天怼地怼极品,没事儿逗逗小包子,日子别提多惬意了。谁知某天突然冒出来个俊美无比的大将军,不仅要孩子,还要做她男人。“娘子,该歇灯睡觉了!”“(⊙o⊙)…”(推荐完结书《田言蜜语:王爷,来耕田》~)
  • 青少年最喜爱的感恩故事

    青少年最喜爱的感恩故事

    本书精心编选了精彩的感恩故事,有对亲人的感恩,有对朋友的感恩,有对老师的感恩,也有对生活的感恩。一篇篇风格各异的美文,将带领青少年读者走进不同人的视野之中,通过阅读他们的记忆,分享他们的故事,了解“感恩”这一美德的深刻内涵,得到人生的启示。
  • 萌你没商量

    萌你没商量

    萌记者采访足球明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记者与明星的爆笑乌龙!世界很小,从素不相识到疑似亲戚,不过一回眸的工夫。然而,后面的故事,你更加意想不到……这是一大一小的两只兔子分吃胡萝卜的故事,而那鲜美多汁爽脆可口的胡萝卜名叫“爱情”。
  • 满目阳光皆是你

    满目阳光皆是你

    “喜欢一个人就要努力的站在他的身边,做一个能配得上他的人。”这句话在叶岚的心里默念了数十遍。一纸合约,一段关系,从开始到结束,叶岚都恍然如梦。她拼尽全力要站在他的身边,努力触摸到他的光芒,却没发现,从一开始他的心就已经被她俘获。
  • 隐婚甜妻:厉少,轻点吻

    隐婚甜妻:厉少,轻点吻

    (1V1,双洁,忠犬)“你费尽心思不就是想爬上我的床,如今,我让你得偿所愿!”为了复仇,她处心积虑的想要得到那个只手遮天的男人。他大开方便之门,对她有求必应,原以为是对她情有独钟,却不过是另有所图。等她厌倦了一切,他却握紧了她的手,游戏由他开始,也由他喊停……?
  • 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释例

    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释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男神他今天可甜可盐

    男神他今天可甜可盐

    【1V1】【爽文+巨甜】锦瑟没有想到的是,一路上除了陪伴自己的系统小团团外,还意外捕捉到了一枚野生男神。可一路上男人越靠越近的脸庞是肿么回事?喂喂喂,你过分了哈!无论是纯情小书生,腹黑大boss,霸道王爷,腹黑校草,冷面医生……这些男人都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默默地守护着她。“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其实我并不爱你,你会怎么办?”“那我就等你爱上我,无论哪一个位面,无论你是什么身份,无论你是谁……你都是永远都别想离开我!”
  • 末世御

    末世御

    江默醒来后忘记了一切,在那个世界有数不尽的危机,但有些人得到异能,也是在那个世界,他和苏棋相爱,他们一起寻找江默的记忆,在这期间,他们又发现了一些关于这世是界的秘密……
  • 九零后兵哥哥随感

    九零后兵哥哥随感

    作为一名九零后,想通过自己对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些感悟和大家一起分享成长
  • 魔刀微笑

    魔刀微笑

    褪去一身骄傲骨,方得九色圣人心。魔刀落下笑意暖,掠尽生死悲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