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伊朗片,非常干净、淳朴的电影,从情节到画面都是如此。看这样的片子心会很安宁,整个人完全放松着荡漾在孩子的世界里。或许是因为我们毕竟已经远离童年,那份纯真和简单总是能够让我们沉醉其中。这是我喜欢的电影的样子,就像岩井俊二的《烟花》和《四月物语》,淡淡的温暖和感动洋溢在片子里,感谢借我看片子的朋友。
故事简单得近乎单调,说的是一对兄妹共穿一双鞋的经历。其实他们家并不是真的穷得连一双鞋都买不起,他们也不是真的没有鞋,他们没有的是可以穿去上学的鞋。
妹妹的鞋被哥哥弄丢了,于是两个小孩不敢告诉父母而想出了轮流共穿一双哥哥的鞋的办法。
影片一直是以孩子的视角讲述的,从孩子的眼里看到的世界和他们所认为的世界的模样。孩子们天真地以为家里已经没有可能给他们买鞋了,父母如果知道他们把鞋弄丢了的话,一定会非常生气。所以他们没有说,两个小孩都是这样乖,让我想到一句古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特别是那个男孩子,笑的时候连眼睛都闪着光,而当他《小鞋子》:天堂的小孩
导演:马基德·马基迪
编剧:马基德·马基迪
主演:阿米尔·法罗克·哈什米安/默罕默德·阿米尔·纳吉/巴哈丽·西迪奇
制片国家/地区:伊朗
上映日期:1999-01-22
【影片档案】
哭的时候太阳都没有了温度。看报道说这部片子的小演员都是特意找来的、从没演过戏的孩子,就像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里的孩子。我想真正的表演就是不会表演吧,真实总是最好的“演技”。
对于伊朗的片子,我很陌生,他们的国家和他们的生活,我都不了解。此前我只看过一部伊朗片《橄榄树下的情人》,还是看完后才知道的。在我的印象中,伊朗意味着一片纯白,因为那里的女人都带着白色的头巾,有点儿神秘,有点儿暧昧。在《天堂的孩子》里,我看到了一群带头巾的小女孩的样子,她们每一个都是那样美丽,有着中东人特有的褐色皮肤和黑色的大眼睛。而全世界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天真、纯洁、善良。影片里的兄妹俩以为自己找到了丢失的鞋子,可是当他们远远地看到穿着鞋的女孩的父亲是个“盲人”时,他们默默地回了家。谁也没有说话,失望在所难免,而转身离开却是毫不迟疑。他们觉得有人比他们更需要那双鞋。影片不停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所有的事情都是孩子们的理解,他们觉得家里买不起鞋,他们觉得父母知道了会非常生气,他们觉得有人更需要鞋,他们觉得自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切都是孩子们的理解。这或许就是导演最大的意图:希望借孩子的眼睛呈现世界的模样,然后走进大人的世界。就这一点来说,他已经成功了。
不想说这是一部很讨巧的片子,它的确得了很多奖,它的确有某些刻意的地方。
可是毕竟它真的触到了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属于干净、纯美的孩子般的心灵。你曾经拥有,你终将失去,你不再拥有,你无限渴望。
影片的最后,哥哥参加了一个长跑比赛,因为第三名的奖品是一双鞋子。因为他们每天都奔跑着换鞋,奔跑着赶去学校上课,所以不知不觉中跑步的能力变得非常好。
为了这一双鞋子,哥哥几乎是哀求老师同意他参赛。他哭着对老师说:“我真的可以拿奖,我一定可以的。”老师被感动了,于是同意他参加了。到比赛的那天,每一个小孩都是在父母的陪送下来参赛的。拍照的拍照,喝水的喝水的。只有他是一个人,只有他是真的很需要比赛的胜利,而且他只要第三名。在接近终点的时候,画面变成了慢镜头,他奔跑的每一步都是那么清晰。同时画面切换成妹妹奔跑的样子,切换成新鞋子的样子,这是阿里坚持的理由。我想到了我在体育课上跑800米时的情形,每一次跑对我来说都犹如世界末日般痛苦。从小就惧怕上体育课,惧怕长跑和一切跑步的项目,可是没有办法,必须要跑的。于是整个跑步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自我鼓励的过程,我告诉自己前面就是终点了,再坚持一下就好了。只有不停地这样说,这样想着,我才能坚持到最后。我想长跑在很大的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体力,而是意志的考验。
人的意志有时候真的可以战胜一切,就像阿里的冲刺。他已经没有别的念头了,他只知道向前冲,向前冲。终于过了终点,而他居然是冠军!
哦,上帝,他不想要冠军的呀。这样的结局多少有些出乎意料,让人哭笑不得的难受。你见过悲伤的、流泪的冠军吗?阿里就是这样。他的心被失望和沮丧溢满,他无能为力了。回到家,面对着妹妹满怀希望的脸,阿里不晓得该怎样安慰她。其实有谁能够来安慰他呢?他同样悲哀啊。他脱下那双已经跑烂了的球鞋,把自己的满是血泡的脚浸在水池里。红色的金鱼都游了过来,围绕着他的受伤的脚,影片就此结束。
这是一部讲究细节的电影,因为电影本身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于是必然就会夸大细节。有一个地方是讲阿里陪爸爸去给富豪当园丁,太阳下父亲挥汗如雨地干活,而阿里却和富豪的小孩荡秋千,我想起了鲁迅的“闰土”。贫富的差距在孩子的世界并不明显,可是一旦长大,那一声“老爷”就硬生生地变成了一堵墙横亘在人与人的中间。于是我们告别童年,知道掩饰,知道妥协,知道有些事不再纯粹。于是心就渐渐地变硬,老去。成长就是这样的过程。
我不想这样!
所以,还是喜欢这样的电影,可以看见最纯美的心灵,可以被轻轻地触碰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不管它是刻意也好,营造也好。我愿意如此感动。但愿你也一样喜欢。
岩井俊二早期的作品,可说是《情书》的雏形。一样充满了少年人内向而委婉的情感,一样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洋溢在片子里,一样属于岩井的抒情之作。所不同的是《烟花》里的人物年龄更小,而片子又极短,应该算是电视片吧,不到60分钟。
原本已经准备好了再次被岩井击倒,希望它和《情书》一样感人至深,可是毕竟是希望过高,所以说实话我有一点儿失望。或许是因为片子太短的关系,总觉得意犹未尽,结束得未免仓促。整部片子还是在说一个关于青春期少年的故事。有朦胧的爱恋,有最初的冲动,有臆想,而更多的则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感伤氛围,美丽但是稍纵即逝。如同那一样稍纵即逝的烟花。
片子里有五六个最多13岁的男孩子,可能还更小。另外还有唯一的一个女孩子,女孩子总是比较早熟的,所以她看起来比那些男孩子要大一点。他们是一个班的同学。
当然,女孩子的出现是因为那些男孩子里有一个是极喜欢她的。平时的时候,他们和一般的这个年龄的少年没有什么分别,他们总是一群人待在一起,男孩子之间的充满义气的小集团。快乐,简单,没有条件。我不晓得男孩子在那个年龄对于爱情是什么《烟花》:只为寻找一个答案
导演:岩井俊二
编剧:岩井俊二
主演:山崎裕太/奥菜惠/反田孝幸
制片国家/地区:日本
上映日期:1995-08-12
【影片档案】
感觉,总之女孩子在那个时候是最脆弱的,有朦胧的向往,可是又害怕,没有什么明确目标的害怕。在那个年纪,我所承受的最大的压力,可能是在和妈妈的抗争上。我觉得自己已经可以算是一个大人了,我觉得可以有一点儿“自由”了。但是妈妈说“不可以”。所以我看到《烟花》里那个小姑娘拎着包离家出走,心里泛起阵阵的涟漪,我也曾经有那样的念头啊!但是我毕竟是没有胆量实践的。
片子分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按照两个小男孩游泳比赛的不同结果。一开始在过程的交替时还有一点儿不明白,怎么突然就换了一个人。后来才知道这是岩井的特意安排,他让事情有不同的可能。毕竟是其中的一个喜欢着女孩子。其实那个邀请只是一时的冲动,女孩子发出邀请的对象是不定的。她并没有对谁产生固定的感情,她所想的就是离开,最好是有人陪伴着一起上路。我想她的心里还是害怕的吧。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说,公园里的刚会走路的小孩,通常总是会义无反顾地往前跑,希望远离母亲,可是没跑多远,他一定会停下来往后看,看那个身后的人是否还在后面看着他,对他微笑。如果是的话,他会再次往前跑;如果不是,就一定会停下来,东张西望地寻找,直到再次找到妈妈,心里才会安定。同样的,《烟花》里那个女孩子在外面跑了一圈后还是要回去的。我想她或许是觉得够了,已经走过了就可以了。
那个小男孩倒是很有意思,他刚刚开始懂得喜欢与爱,不过和《情书》中的藤井树相比,他算是幸运的。有那样一个机会和自己心仪的女孩子单独地出走。本来是没有那么大的勇气表白的,可是如今不需要了,陪着她走就好了。
整部片子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他们一群男孩子在去灯塔的路上,对着大地叫喊自己喜欢的女生的名字。真的是一群小少年,称得上情窦初开吧。有人喊了女老师的名字,是不是年轻的老师对情窦初开的少年特别有吸引力呢?他们的叫喊,让看的人心里总会有些感觉,些许回忆,些许共鸣。毕竟我们都曾经走过那样的一段岁月。
当一群少年终于走到灯塔的时候,却发现烟花已经结束了,他们的失望溢于言表。
我想到了一则故事,说有一群孩子听说在遥远的地方有一种青鸟,只要找到了它,就可以得到幸福。于是他们就上路去找,结果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青鸟,却发现它只是一只很普通的、不起眼的小鸟而已。原来幸福就是那样的普通,过程才是全部。所以“烟花”是扁的还是圆的,这个问题本身根本没有意义。但是,就是要去探寻它的答案,这几乎具有检验自己的价值判断是否正确一样的性质-我们在小时候也是常常莫名其妙地和同伴们为了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就争得面红耳赤。其实,最重要的是一种让别人认可的感觉。为了这份感觉而争论,而坚持。这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次坚持。
岩井的抒情之作里总是充满了柔情。原本烟花是结束了,可是岩井让它再次点燃,让它再次绽放。在璀璨的烟花里,少年人的眼睛放着光,他们看到了一种极致的美。
那些已经过往的青春年少,也像烟花一样闪亮地盛开在每一个曾经年轻过的人的心里。
对于那些年少往事,我们总是如此难以忘怀,尽管它们已随风而去。
《菊次郎的夏天》是北野武1999年的作品,充满了让人喷饭的笑料。看的时候,笑得眼泪都要流下来了,而心里却一直有种淡淡的感动,不晓得是为了什么,好像并没有煽情的地方,可就是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在心里流淌。
片子其实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就是说一个男人陪一个小男孩找妈妈。妈妈一直在异地工作,对小孩子来说无论如何都是想见妈妈的。而这个男人平时是一个无所事事的,甚至有一点儿无赖的人。他在老婆的要求下,陪小男孩一路远行。整部片子就是讲他们在路上的种种遭遇。
很喜欢那个小孩,内向的孩子,他走路的时候总是把头低着,内八字的脚,典型的日本小孩。这个小孩非常普通,从小和祖母一起生活,没有父亲,母亲一直在异地工作。这或许就是他内向性格的形成原因。尽管他一直很安定地生活着,但是他的心里其实一直是想着他的妈妈的。所以当他拿到妈妈的照片和地址时,是那样的迫不及待。我想,他的心一定是雀跃的。影片以小孩的暑假日记为线索,分成不同的章节。
比如“祖母的朋友”,然后就是北野武演的菊次郎出现,他和小主人公正男一起踏上《菊次郎的夏天》:天使必定存在
导演:北野武
编剧:北野武
主演:北野武/岸本加世子/吉行和子/井手博士
制片国家/地区:日本
上映日期:1999-05-20
【影片档案】
了寻找母亲的长路;还有“可怕的老头”,说的是正男遭到一个老头的性骚扰,很搞笑;“章鱼人”和“失败”是其中最具戏剧意味的篇目。忍不住想北野武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有暴力情结,影片里总是会有一些使用暴力的场面,这种暴力美学在他的处女作《小心恶警》中就有了很好的体现。大概北野武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真正值得一本正经地说教解决的,所以他总是会用一种谐谑的或是直接的方式,比较简单地面对事情。我想,他应该算是一个行为主义者吧。可是,他还是有柔情和温暖的,在他的电影里,在他不张扬的镜头下。
《菊次郎的夏天》既是一个寻找母亲的过程,也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当看到北野武拄着拐杖、带着墨镜演盲人时,我笑倒在沙发上;然后我知道他和正男一路的相伴,让他自己也感到了一种平时没有的温暖,掩于琐碎的、看似无趣的日常生活下。所以“天使的风铃”是那么的让人动容。用霸道的恐吓“抢”来的风铃,给正男带去多少安慰。
小孩子是很容易哄的,在小孩的心里,再大的悲伤都可以让天使或者妈妈来化解。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好莱坞的文艺片《天使之城》,尼古拉斯·凯奇演的天使让我整夜失眠。我在夜里一个人躺在床上,睁着眼睛想:一定也有一个属于我的天使在上面看着我、守护我,所以我的心里才会安宁。以后每一次遇到困难,我都告诉自己不要紧,会过去的,因为我的天使会帮助我。有时候,我们就是靠信念生活下去的。同样的,当菊次郎告诉正男摇动风铃就会看见天使,正男的眼神都变了。他使劲地摇,可是什么也没有看见。尽管如此,他仍是相信他的天使的存在。这时,小孩的世界就有了可以依靠的东西。所以,我说,北野武的柔情是不张扬的。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怎么会编这样的故事哄小孩呢?
当片子接近尾声时,菊次郎去看了他自己的妈妈。他没有进去,只是远远地看着妈妈,好像还有一点儿不好意思。这就是最真实的亲情。想想平时我们在家和爸爸妈妈的相处,也是不说“爱”和“感谢”的。任何的表示亲切的举动,在自己的亲人面前做出来,是那么的别扭。我最大的成就是在我高三的一个晚上,对我的妈妈说“妈妈,谢谢你”。原本是想说“你辛苦了”,或者“我爱你”之类的,可是鼓足了勇气都没有说出口,不好意思。听的那个人其实也是一样的不好意思。妈妈当时脸都红了,说是“应该的”。记得陈丹燕曾经在书里说,当爱人之间渐渐也变得像亲人一般的熟悉和说不出特别亲热的言语时,你们就是最牢固的关系了。因为没有人可以割断用血液相连的亲情。菊次郎在和正男的一路相处中,也触摸到了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他已经是成年人了,他的妈妈已经苍老,可毕竟是惦念着的。我相信,每一个看过这部片子的人,都会好好地去看看自己的妈妈-你曾经是她身体的一部分啊!虽然最后正男并没有找到他的妈妈,可是他一样感受到了爱与关怀。同时,菊次郎也找回了失落的感动。付出与收获,在不经意间悄悄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