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的本质是苦的,不会因圣水圣殿而改变;人生是苦的,修行是苦的,由****产生的生命本质也是苦的,这一点即使是圣人也不可能改变,更何况凡夫俗子?
想要离苦得乐最重要的方法就是 “以苦为乐”,既然我们做的所有事情的目的都是寻找永恒的快乐,而痛苦几乎都是因为以自我的欲望和贪念为中心才产生的,那么我们何不把自我内心的杂念消灭掉,没有杂念就没有欲望,没有欲望就不会失望,也就能得到平静的快乐。
有一位贫穷的哲学家,生活潦倒。当他是单身汉的时候,因为没有钱,只能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
哲学家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值得高兴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一个个相继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哲学家一个人,但是他每天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什么好高兴的?”
“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能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哲学家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环境是最差的,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杂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高兴吗?”
“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啊!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费很大的劲儿;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叩门询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些花、种些菜。这些乐趣呀,数之不尽啊!”
后来,那人遇到哲学家的学生,问道:“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快乐乐,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呀。”
学生笑着说:“决定一个人快乐与否,不是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这位哲学家生活穷困,不可谓不苦,但他所拥有的快乐心境却会令所谓的富人羡慕不已。华贵衣帽、别墅豪宅都不过是人生的装饰品,在苦中自得其乐的心境才是令人钦羡的富足。世上大凡有成就之人,都能以自己的智慧和心胸化苦为乐,忧患时快乐,落魄时洒脱。
苦与乐并非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和谐统一的,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正如哈密瓜比蜜还要甜,人们吃在嘴里乐在心上;苦巴豆比难吃的中药还要苦。种瓜的老人却告诉我们:哈密瓜在下秧前,先要在地底下埋上半两苦巴豆,瓜秧才能茁壮成长,结出蜜一样的果实来。
对于人生来说,悲苦从来都是无法逃避的。多苦少乐是人生的必然。因此,我们要懂得幽默的智慧,享受苦中作乐的坦然,以及化苦为乐的超然,才能获取人生的大乐趣。
不是不关心,只是不动心
一个人如果没有修养,没有定力,就会变得很脆弱,常常会被外境所左右,会随外境而动摇,一个有修养的人,遇事也能气定神闲,不会轻易受到环境的牵引、动摇。
——星云大师
“风吹云动心不动,见到境界不动心。”禅的最高境界是心无外物,而人的终极自由是心灵的自由。只有做到不动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洒脱。
在星云大师看来,“不动心”是一个人修养和定力的体现,若一个人无此定力,就可能会被外境左右,随外境而动摇。
禅宗里有这样一则公案:
一日,六祖惠能从两个僧人身边经过,听到他们正在争吵,就在旁边停了下来。
原来是因为风吹动了经幡,两个人为“风动”还是“幡动”起了争执。
一名僧人说:“是风在动。”
另一名僧人反对说:“错!明明是经幡在动。”
惠能禅师走到两人跟前说:“你们俩都错了,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你们两人的心都在动。”
事实上,风动、幡动这些外境的变迁不过是使人感到束缚的诱因,灵魂深处不可压抑的躁动才是引发烦恼与妄念的根源。星云大师说,不动心,才能时时与佛同在。若想获得一颗安定的禅心,就要做到 “不为财动,不为情动,不为名动,不为谤动,不为苦动,不为难动,不为力动,不为气动”。
所以,所谓的“不动心”不仅是要能在诱惑面前保持理智,也要能够在毁誉面前保持淡定,不为名动,也不因谤怒。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被贬谪到江北瓜洲时,和金山寺的和尚佛印相交甚多,常常在一起参禅礼佛,谈经论道,成为非常好的朋友。
一天,苏东坡做了一首五言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做完之后,他再三吟诵,觉得其中含义深刻,颇得禅家智慧之大成。苏东坡觉得佛印看到这首诗一定会大为赞赏,于是很想立刻把这首诗交给佛印,但苦于公务缠身,只好派了一个小书童将诗稿送过江去请佛印品鉴。
书童说明来意之后将诗稿交给了佛印禅师,佛印看过之后,微微一笑,提笔在原稿的背面写了几个字,然后让书童带回。
苏东坡满心欢喜地打开了信封,却先惊后怒。原来佛印只在宣纸背面写了两个字:“狗屁!”苏东坡既生气又不解,坐立不安,索性搁下手中的事情,吩咐书童备船再次过江。
哪知苏东坡的船刚刚靠岸,却见佛印禅师已经在岸边等候多时。苏东坡怒不可遏地对佛印说:“和尚,你我相交甚好,为何要这般侮辱我呢?”
佛印笑吟吟地说:“此话怎讲?我怎么会侮辱居士呢?”
苏东坡将诗稿拿出来,指着背面的“狗屁”二字给佛印看,质问原因。
佛印接过来,指着苏东坡的诗问道:“居士不是自称‘八风吹不动’吗?那怎么一个‘屁’就过江来了呢?”
苏东坡顿时明白了佛印的意思,满脸羞愧,不知如何作答。
纵使如苏东坡这样对儒释道三家兼通的饱学之士也不能真正领悟到所谓的“心定”,更何况是我等凡夫?在外界各种诱因的纷扰下,一个内心浮躁的人容易变得脆弱,就像旷野中的荒草,风吹过来就会摇摆不定;而一个有修养、内心沉稳的人,就会像星云大师说的那样,“遇事也能气定神闲,不会轻易受到环境的牵引、动摇”。
心动则生杂念,这会让人很难认清自己,真心就像一面被灰尘遮蔽了的镜子,无法清晰地映照出物体的形貌。真心不显,妄心就会操控一个人的思想和意志,使人逐渐迷失。
我们需要的是一颗不动的心,不生是非聚散的念想,不起憎爱怨亲的颠倒,就能够安稳如山,剔透如水,悠闲如云,自在如风。
把吃苦当做进补
苦难的大时代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但苦难也能锤炼出更具韧性的生命力,我从小生长在穷苦多难的大环境里,加上出家后接受佛法的熏陶,养成我“以无为有、以退为进、以空为乐、以众为我”的人生观。这是祸,更是福。
——星云大师
命运吝啬得很,绝不肯把所有的好处都给一个人:给了一个人美貌,就可能会剥夺他的智慧;给了一个人金钱,就可能会剥夺他的健康;给了一个人天赋,就可能会剥夺他的自由;给了一个人成功,就一定会在过程中搭配点苦难。
无数人随着起伏的命运和莫测的生活时而升至顶峰,时而坠入深渊,这大概是命运的必然,似乎跌宕起伏、起承转合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古往今来大凡成功者,都曾经历了苦难命运的严苛历练。
星云大师说:“吃苦,是成功必经的过程,你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埋头苦干、勤劳苦作、寒窗苦读、圣贤苦学。因为苦是人生的增上缘,如果不经过苦读、不经过苦学、不经过苦练、不经过苦难,是不能成功的。”也就是说,唯有经历风霜苦寒,才能知道温暖的可贵;只有了解人生苦短,才能懂得精进勤学的必要。所以,“吃苦就是吃补。”法师说,“有了今日的辛苦播种,他日自然会有苦尽甘来的甜美果实。”
苦是佛教的基本观念之一,是佛教对人的现实存在所做的状态定位和价值判断。苦谛是佛教四圣谛中最关键的一种,佛教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这大抵说的是人在精神上需要承受的痛苦。其实,很多人往往连物质的困窘都无法接受,又何谈忍受精神上的诸般折磨。
说到物质条件的艰苦,沙漠大概可以算得上条件极端恶劣的环境之一,但世界上确实有人能够在沙漠中寻找到自由和快乐,女作家三毛就是其中一位。
干旱和酷热使得撒哈拉沙漠成为极不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但是在这方狭窄的生存之地里,三毛从未抱怨生活的艰苦,反而用自己的文字为读者描绘出了一种具有别样美丽的撒哈拉生活,仿若她生活之地不是那片干涸的不毛之地,而是至真至美的人生胜境。
尽管身处撒哈拉这片物质匮乏的地方,三毛仍旧欢乐盈盈。凭着家中航空包裹寄来的粉丝、紫菜、冬菇、生力面、猪肉干和欧洲女友寄来的罐头酱油,三毛就欢欢喜喜地开起了“沙漠中的饭店”。
她的丈夫荷西第一次吃“粉丝煮鸡汤”的时候,不认识粉丝的他问三毛:“我们吃的这是什么呢?”三毛回答:“这个啊,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里的人一束一束扎好了,背到山下来卖了换米酒喝,不容易买到哦。”俏皮之中又带着一点点的诗意。
就这样,三毛在艰难的环境中却生活得充满趣味,因为她懂得,苦也是生活的滋味之一,抱着乐观的心态细细品味,就能从中咀嚼出甜蜜的味道。
在三毛的母亲给她的信中,曾有这样一段话:“自你决定去撒哈拉大漠后,我们的心就没有一天安静过,怕你吃苦,怕你寂寞,更担心你难以适应沙漠的日常生活。但每次接到你来信好像都在天堂,心情愉快,对生活充满信心。物质上的缺乏,气候的骤变,并没有影响你的情绪。我想可能是沙漠美丽的景色深深地迷惑了你,夕阳中的蜃楼,一望无垠的黄沙,一向是你所神往,一旦投入其中,谁能体会?谁能领略?”
是啊,大漠孤烟的壮美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到的,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感受到喜悦,能够把吃苦当做进补,这需要怎样豁达与自由的心境呢?
既然生活的“苦”已是必然,那么我们面对苦难的态度就变得格外重要:心中洒脱,纵使置身苦海也能怡然自乐;心有杂念,即使身在蜜罐也会觉得苦涩。
星云大师教导我们:“一个人的成功常常都是从血汗、辛苦、委屈、忍耐、受苦中点滴积累而成。正如松柏必须受得了霜寒,才能长青;寒梅必须经得起冰雪,才能吐露芬芳!所以说,不吃苦,就不能做佛祖。吃苦就是吃补,诚然如此!”佛教讲苦,并不是要人们去吃苦,而是希望众生在面对“苦”时能够有正确的态度。正视人生本苦的事实,吃得了苦,耐得住苦,理想也就不再永远只是海市蜃楼般的幻觉了。
人生没有绝对的苦乐
佛教讲无常,凡事可以变好,凡事也可以变坏。
——星云大师
《周易》的乾卦中有一则关于神龙的故事:
一位哲人站在深渊旁,看着深渊里潜藏的神龙。
神龙问哲人:“啊!尊敬的老先生,我有呼风唤雨的神通,通天彻地的变化,却不得不深藏在深渊之中。请问我何时才能昂首挺胸,飞腾在蓝天之上呢?”
哲人回答:“现在冰天雪地,阴气正盛,你不要轻举妄动,否则会招来灾祸。”
过了几天,春雷滚动了,哲人呼唤道:“神龙啊,快快腾飞吧!现在正是你一展身手的时候!”于是,波翻浪涌,神龙跃出深渊,盘旋了一圈,驾着白云向青天飞去。
在空中,它播云降雨,地上的人们纷纷仰望。神龙得意了,向更高的天空上升,哲人赶紧呼喊道:“神龙啊,停下来吧!上到极点,你还要去哪里呢?”可是神龙不听,继续升高,地上的人们看不到它了,云气也托不住它了,它的身子迅速坠落,这时它开始后悔,可惜为时已晚。
这则故事暗含的人生哲理可谓丰富:人面临的境遇是不断变化的,就如变化是这个世界的本质状态一样。潜藏在深渊的时候,不能焦急丧气,要心怀乐观;一飞冲天时,更不能骄傲自满,盲目乐观,以至于居安忘危,
星云大师说:“佛教讲无常,凡事可以变好,凡事也可以变坏。”就像每个人都有“潜龙在渊”的阶段,也会有“柳暗花明”的契机。若凡事都往好处想,人生就快乐无比;但凡事都往坏处想得话,生活中就处处有陷阱。
海伦·凯勒对生活的乐观情绪感染着全世界人,星云大师也对她在坎坷命运面前表现出的乐观态度大为赞赏。“面对阳光,你就会看不到阴影。”这句话既是海伦的生命写照,也是星云大师所提倡的生活态度。
好事不一定全好,坏事不一定全坏,“人生没有绝对的苦乐”,只有每个人在苦乐面前表现出的不同态度,而这种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量的大小。
有位信徒问无德禅师说:“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别呢?”
禅师并未直接回答,他对信徒说:“请你将眼睛闭起来,默造一座城垣。”
于是,信徒闭目冥思,心中构想了一座城垣。
信徒说:“城垣造完了。”
禅师说:“请你再闭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徒又照样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信徒说:“毫毛造完了。”
禅师问:“当你造城垣时,是否只用你一个人的心去造?还是借用别人的心共同去造呢?”
信徒回答道:“只用我一个人的心去造。”
禅师问道:“当你造毫毛时,是否用你全部的心去造?还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呢?”
信徒回答道:“用全部的心去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