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与敌战,若遇风顺,致势而击之;或遇风逆,出不意而捣之,则无有不胜。法曰:“风顺致势(1)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
《五代史》:晋都排阵招讨使杜重威等,与契丹战于阳城,为虏所困,而军中无水,穿井辄崩;又东北风大起,虏顺风纵火,扬尘以助其势。军士皆愤怒大呼曰:“都招讨何以用兵,令士卒枉死?”诸将请战,杜重威曰:“俟风少缓,徐观可否。”李守贞(2)曰:“风沙之内,彼众我寡,莫测多少,但力战者胜,此正风力助我也。”即呼曰:“诸军齐击贼!”张彦泽召诸将问计,或曰:“虏得风势,宜待风回。”彦泽亦以为然。右廂副使乐元福(3)谓曰:“今军饥渴已甚,待风回,吾属为虏矣。且敌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急击之。此诡道也。”符彦卿等乃将精骑,奋力击之,逐北二十余里,契丹主奚军走十余里,追兵击之,得一橐驼(4),乘之遁去,晋军乃定。
【注释】
(1)致势:随顺情势的有利之处。
(2)李守贞:五代后晋将领,曾任同平章事、节度使等职,后降契丹。
(3)乐元福:五代晋阳(今山西太原南)人。后唐时任都指挥使,后晋时任刺史,后汉、后周时,任节度使。
(4)橐驼:即骆驼。
【译文】
与敌人交战,如果遇到顺风,要顺着风势去进攻敌人;如果遇到逆风,要出其不意去袭击敌人,如此没有不胜的。兵书上说:“顺风时要利用风势去进攻敌人,逆风时要坚守阵地等待时机反击敌人。”
据《五代史》记载:后晋都排阵招讨使杜重威等人与契丹在阳城作战,被契丹军包围了。当时军营中没有水,凿井就崩塌,恰逢大刮东北风,敌人顺风放火,又扬起沙尘以张声势。后晋士兵都愤怒大叫说:“都招讨怎么这样用兵?叫我们士卒白白送死!”诸将都要求出战,杜重威说:“等风势缓和些,再看看可不可以出兵。”李守贞说:“在大风沙中,虽然敌众我寡,但双方谁也弄不清对方到底有多少人,在这种情况下,谁努力作战谁就能取胜。这正是风力帮助我们啊!”于是他高呼:“大家一齐向贼兵进攻!”张彦泽召集将领们商量对策,有人说:“敌人占上风,应该等风转向后再作战。”张彦泽也表认同。马军右廂副排阵使乐元福说:“现在我军士兵又饥又渴,等风向转变时,我们大概全被敌人俘虏了。我想敌人一定认为我军不能逆风作战。应该出其不意,快速向他们进攻,这是奇计。”符彦卿等于是率领精锐骑兵,全力向敌人反攻,追赶败逃的敌人20余里。契丹首领乘着奚军跑了10余里,后晋部队在后面追击。他弄到一头骆驼,骑着它逃跑了,后晋军心才安定下来。
【心得】
本篇主要阐述怎样利用风向作战的谋略思想。如果遇到顺风天气,就要乘着风势进攻敌人;如果遇到逆风天气,则可乘敌麻痹松懈,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
元朝末年,朱元璋率军进攻盘据在江州的陈友谅。两军在鄱阳湖上展开了水上大战。陈友谅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将几百艘战船连在一起。因为朱元璋的战船小,在陈友谅的大船面前的确处于劣势。朱元璋手下的将领郭兴看见敌船相连,不由地联想到从前周瑜火烧曹操的战舰的典故来,于是他提出了火攻的建议,朱元璋听罢拍手称妙,当即下令作好准备。
郭兴命令士兵扎束很多草人,手持武器,安置在7条船上,并在船上装满了火药。7条“火船”乘东北风顺风疾行,飞快地向陈友谅的战舰驶去,即将进逼敌船时,郭兴下令将船中的草人、火药点燃。7条船顿时变成了火龙,并很快烧着了敌船。
陈友谅的数百艘战船因为紧紧地连在一起,所以无法逃脱大火的蔓延,很快便被大火吞噬。陈友谅军烧死、淹死的将士人数过半,朱元璋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