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与敌战,须激励士卒,使忿怒而后出战。法曰:“杀敌者,怒也。”
汉,光武建武四年,诏将军王霸、马武讨周建于垂惠。苏茂将兵四千余救建。先遣精骑遮击(1)马武军粮,武往救之。建于城中出兵夹击武。武恃霸援,战不甚力,为茂、建所败。过霸营,大呼求救。霸曰:“贼兵势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霸曰:“茂兵精锐,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而与吾相恃,两军不一,败道也。今闭营坚守,示不相援,彼必乘势轻进。武恨无救,则其战当自倍。如此,茂众疲劳。吾乘其敝,乃可克也。”茂、建果悉兵出攻武,合战良久。霸军中壮士数十人,断发请战。霸乃开营后,大叱,出精骑袭其后。茂、建前后受敌,遂败走之。
【注释】
(1)遮击:拦击。
【译文】
与敌人作战,应该激励士兵,激起他们仇敌之心后再作战。兵书上说:“战士努力杀敌,是因为他们被激怒了。”
东汉建武四年,光武帝命令王霸、马武到垂惠去讨伐周建。苏茂带领4000多名士兵前去救援周建。他先派精锐骑兵拦击马武的军粮。马武前去抢救,周建又从城里派兵与苏茂一起夹击马武。马武仗着有王霸军队的援助,所以并不尽力作战,遂被苏茂、周建打败。他退兵经过王霸军营前大呼求救,王霸说:“贼兵势力强大,如果出营迎战,我们会被打败。你还是拼命作战吧!”于是关上营门,坚守营中不出战。这时王霸军中的官兵都急着要去救马武,王霸说:“苏茂、周建的军士都是精兵锐卒,人数众多,而我方官兵心中恐惧,在这种情况下两军对峙,我方军队没有汇集一起,这是自取灭亡的做法。现在我们关闭营门坚守,表示不去援助马武,苏茂等人一定乘胜轻率进攻;马武心中怨恨我们不去援救,打起仗来一定会全力以赴,这样苏茂的军队就会疲劳。我军乘他们疲惫之时再出击,一定可以打败他们。”苏茂、周建果然率领全部兵力攻打马武,双方长时间会战。这时王霸军中有几十名壮士断发表示置生死于度外,坚决请求出战。王霸这才下令打开营门,全军出击,派精锐骑兵袭击苏茂、周建军队的后部,苏茂、周建前后受到夹击,于是大败而逃。
【心得】
作者主张“怒战”,似乎犯了兵家的大忌。老子曾说“善战者不怒”,孙子也说“忿速,可侮也”,意思是说急躁易怒,就可能中敌人之计,并且把它当作“用兵之灾”来看待。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这里所说的“怒战”绝不是意气用事的战争,而是在关键时刻激励士兵的勇气,改变自己不利的处境,取得战争的胜利。刘伯温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士兵不会尽全力去作战,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他们才会受到激励拼死奋斗,实际上这等同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思。所以关键不在怒与不怒,而在于主将能否正确地分析形势,能否掌握恰当的作战时机,能否妥善地将士兵的“怒气”导往正确的方向。高明的统帅往往能正确把握敌我双方的激愤情绪,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孙子一方面对敌人要“怒而挠之”,即敌人易怒,就设法激怒它,从而把它引向轻举妄动的境地加以消灭。另一方面又说“杀敌者,怒也”,这正是看到了问题的不同面。
《晋书·高祖宣帝纪》载,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礼明攻魏,进军到五丈原(今陕西周至西南)。魏将司马懿率军渡渭水,筑垒抵御。孔明几次挑战,司马懿都坚守不出,孔明就派人送去妇女头巾侮辱他,企图借此激怒司马懿,促其出战,但司马懿却始终按兵不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企图“以怒致战”,而司马懿却不为所动,“激怒思变”。真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