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之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以击之,其军可败。法曰:“利而诱之。”
春秋,楚伐绞(1),莫敖(2)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捍采樵者(3)以诱之。”从之。绞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趋楚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伏山下,大败之。
【注释】
(1)绞:绞国,春秋时诸侯国之一,位于今湖北郧县西北。楚伐绞之战发生在周桓王二十年(公元前700年)。
(2)莫敖:楚国的官名,春秋初掌管全国军政大权。周桓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99年),因莫敖屈瑕率兵攻罗,兵败自杀,此后莫敖地位逐渐下降,终为令尹代替而执掌全国大权。
(3)请无捍采樵者:古代行军作战中,必设采樵(打柴)之役徒,而采樵之时又必派兵卒保卫之。屈瑕提出的“请无捍采樵者”,乃是诱敌之计,就是用不拿武器、徒手,不设保卫的采樵之人来引诱绞人上当。
【译文】
与敌人交战,如果敌方将领愚蠢而不知权变,就可用小利诱之;他们因贪小利便不顾忌后果,我方再埋伏兵袭击,必定可击败敌军。兵书上说:“对于喜欢小利的敌人,要用利诱手段。”
春秋时期,楚国讨伐绞国。楚国的莫敖屈瑕说:“绞国小而浮躁,浮躁就少于谋略,请派一些士兵到山上假装砍柴而不保护他们,用来引诱绞国出兵。”楚王听从了他的计策。绞国就这样抓走了30名在山上砍柴的楚兵。第二天,绞国人争着到楚国士兵砍柴的山上去捉俘虏。楚国人守住了绞国的北门,又在山下设下埋伏,大败绞国。
【心得】
本篇与后面的《饵战》,都是阐述在作战中如何“设饵诱敌”的谋略思想。对“愚而不知变”、“贪利而不知害”之敌,“可诱之以利”,击之以伏兵,如此必可败敌。
《孙子兵法·势篇第五》:“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可见,这一谋略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诱敌之法。用小利调动敌人,用重兵伺机攻敌。孙武主张军队行动,应势险而节短。“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是做到势险节短的手段。《孙子兵法·计篇第一》诡道十二法中已经提出过“利而诱之”的谋略手段,此处从“动敌”角度说得更具体一些,指出在调动敌人之后,要“以卒待之”。所以“诱敌于利”是诈敌的一种谋略,在诸多战例中都可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