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势,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远(1)害。法曰:“强弱,形也。”
后汉,羌胡反,寇武都。邓太后(2)以虞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3)。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悬。诩因其兵散,日夜倍道兼行,日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曰行不过三十里,而今日且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虏见吾灶日增灶,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4)追我。孙膑见(5)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注释】
(1)远:避免。
(2)邓太后:东汉和帝刘肇的皇后。和帝死后,她先后立殇帝刘隆、安帝刘祜,临朝执政十余年之久。
(3)崤谷:即散关,亦称大散关。位于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是从陈仓出陕西进入四川的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4)惮:害怕。
(5)见:同“现”。
【译文】
与敌人作战,如果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就应当增设旗帜,倍增炊灶的数量,向敌显示自己的军容强大,使对方无法估计我方兵力的虚实强弱,这样敌人必定不敢轻易与我交战。此时,我方趁机迅速撤退,就能避免灾祸。兵书上说:“力量的强弱,可以根据形势伪装。”
东汉安帝时,西部少数民族羌族反叛,侵犯武都。执掌朝政的邓太后认为虞诩有将帅的才略,便升迁他为提武都太守。羌人知道后,便率领几千人在陈仓和崤山峡谷地带阻截虞诩。虞诩获悉立刻停止向武都进兵,并刻意散布已经向皇帝上书请求援兵,要等救兵来了再向西进攻的消息。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信以为真,便不再集中兵力拦截,竟分散到附近的州县进行抢夺。虞诩趁敌人分散了兵力,加快速度日夜兼程,一天走了100多里。他还下令官兵每人做两个灶,以后每天增加一倍。羌人以为汉兵增多,都不敢进逼。有人问虞诩:“孙膑用兵,采用减灶的计策欺骗魏军,而你却逐日增加。兵法上说:每天行军不要超过30里,而我们现今每天却走了将近百里,这是为什么呢?”虞诩回答:“敌人数量比我们多,命令军士增灶,是为了让敌人误以为是各州郡的部队来增援我们,我军兵士众多,行军速度又快,敌人一定不敢追赶我们。孙膑向敌人显示自己兵弱,我则是故意向敌人显示强大,这是因为作战形势不同的缘故啊。”
【心得】
本篇主要阐述在敌强我弱形势下战胜敌人的战略战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和敌人作战,就要采取各种措施,伪装成强大的样子,使敌人无法正确判断我军的虚实,从而迷惑敌人,化不利为有利。
的确,因为敌我双方处于未知的状态,交战一方的兵力强弱不仅止于实际存在的客观实力,也在于给对方造成的印象。强可以示弱,弱也可以示强,这正是将领迷惑敌人的一种高明方法。
公元115年,虞诩调任武都太守。羌族人得知这一消息后,打算将虞诩堵截在赴任途中。羌人首领率数千兵马来到陈仓、崤谷一带,虞诩只带了极少士兵,看样子敌不过羌兵,所以就停止不前。虞诩故意四处宣扬已急报朝廷搬兵,援军到了再继续前进。羌兵听说后,便分兵四处掳掠,虞诩则趁机抄近道日夜兼程地行军。他命令官兵每人造两个灶,次日增加一倍,第三天再加一倍。羌兵见虞诩的军营中炉灶增多,以为汉军的援兵已到,便不敢贸然攻击。
虞诩的一些部下对此疑惑不解,问他:“只听说过孙膑减灶破庞涓,而您却增灶,这是什么原因?”虞诩回答:“羌兵看见我们的炉灶日益增加,误认为我军援兵已到,就不敢贸然追击。从前孙膑用减灶之计故意示弱,而我们增灶目的在于故意显示强大。情势不同,运用的策略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