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后,吴军退至江水之阴,此处已算是进入江东之境,加之连日皆有斥候报来江夏近况,说是黄祖一死,荆州震惊,长公子刘琦临危受命江夏太守一职还未及上任。
江夏一郡虽还算安定,但代为主政的苏飞其人虽有些治世之才却断然不是可千里奇袭之将,此时安营扎寨,也算是可高枕无忧,故而守备稍懈,各军皆赏了黄酒庆功,月华初上时分,吴军大营已是烹羊宰牛一片喧嚣。
孙权与列位能臣勇将在江边的河滩上席地而坐,此处是个风景绝佳之所,大江两岸,群山相望,一轮圆月嵌于山涧,散出一层银辉,染尽天地,宁静中带着空旷悠远的豪迈,一派壮丽山河。
甘宁望了眼被篝火照的透亮的军营,就着酒囊狠狠灌下一口酒,吴侯退军一事他一直觉得莫名其妙,虽然是他亲自冲到江夏城下拖回了黄祖的尸体,让吴侯就着这一道长江祭奠了孙坚;但这仗仍然让他憋气,他本就是极为爽直之人,只是看着吴侯春风得意之状不好说什么,这么隐忍了好些天,借着刚刚冲上头的酒意实在忍不住,发起了牢骚气:“此次一役,未拔一城,未获一将,这庆得都是些什么功呀?”
此话一出,坐在甘宁身旁的吕蒙,也很是赞同,较之甘宁,他的性格稍显内敛,又是出身军旅之人,吕蒙的忠诚体现于其不问缘由地执行所有命令,但是,甘宁所言也的确是他心中所想,故而此时,也不禁在一旁忙不迭地点头。
而周瑜此时却有另一番思量,比之江夏,他耿耿于怀的是那个少年将军对吕蒙说的话——“曹军将至,劝吴侯还是为江东省下些好儿郎吧。”这句话吕蒙没有深思,但让周瑜恍然大悟,细细想来,甚至很是后怕。
这个少年说的没错,吴侯不能占据江夏。如今曹军南下已成大势,迟迟不引大军来袭无过是等待江南漫长雨季结束,待夏秋一去,三军必动,而荆州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则首当其冲,如果此时吴侯瓜分荆州之壤,掏空荆州的粮草军需,无疑会让荆州不堪一击,东吴则会直面曹操横扫江北的铁军,而若因江夏与刘氏结仇,则也断绝了与刘表合纵共抗曹操的可能,更别说江夏一役定有伤亡,如此一来,此次征伐江夏,会让整个江东得不偿失。这般想来,周瑜内心倒是十分感激那个少年将军的及时出现,自己若当真不能与他同列为官固然可惜,但此人与鲁子敬的城下之盟,对江东有利无害,便出言劝慰道:“兴霸这话可不对,得取黄祖那老匹夫的首级,如何不是功绩,能把这些江东子弟平安地带回家,如何又不是功德。”
鲁肃也含笑跟了一句:“况且将军那句未获一将的断言,还为时尚早。”
“哦?”一直沉默不语的孙权突然来了兴致,放下酒樽,急切地问道:“子敬此话怎讲?”
鲁肃此时也有意卖了个关子,说道:“不如臣就斗胆同主公打个赌,今夜子时之前,那位能百步穿杨的将军,定然俯首于主公中军帐前。”
孙权虽不明白鲁肃为何如此笃定,却也相信既出自他的智囊子敬之口,定非虚言,心中喜不自胜,但转而又有些许落寞,喃喃道:“孤图的也不是让他俯首。”
“主公,这人……这人他毕竟不是叔弼……”吕蒙这话尚未说完,突然不再作声,只见大江对岸的河滩上,有一人一骑伫立着,那骑者身形瘦长,仍是一身软絮戎服,散落星辉。
孙权霍然起身,走到江边,任这一江春水沾湿鞋袜也浑然不觉,与那人隔江相望,似乎天地之间只剩下他们两个人和皎然月色,这场景分外熟悉,无数次出现在孙权的梦境中,但是在那些苍凉而孤独的梦境中,横亘在他面前的不是这滔滔江水,而是蜿蜒着却隔绝了阴阳生死的忘川。
“主公,船已备好,待末将到对岸将王将军接来。”
孙权听见耳边响起一个声音,回过神来,说话的人是甘宁,他脸颊上淌着汗水,已收拾了横在江边的野渡,赤着宽大的双脚,稳稳地站在船上。
“孤与你同去。”孙权说罢,纵身跃上轻舟。甘宁觉得不妥,本想出言劝阻,也在周瑜一个眼神示意下领命称“诺”。
周瑜与鲁肃对视一眼,皆不发一言,二人都是吴侯最为近亲之人,周瑜更是在孙策死后被孙权视为长兄,他们了解孙权的心思,更理解他的情谊——江夏城楼上黄祖身受的三箭不只是一场城下之盟,这个约定,江东旧臣并不陌生,数年之前,此言出自他人之口,那个人与眼前这个少年人一样,未及弱冠,意气风发,无惧天地。他誓要厉兵秣马,踏平江夏,以黄祖的性命祭奠先父孙坚,报答兄长孙权的信任,只是这壮志还未及筹谋,孙翊已在二十上下的年纪随其父兄而去。
孙氏众兄弟中,孙权与孙翊最是亲近,孙翊亡故,孙权难以释怀,这才有了此次大举征伐江夏,外人皆道,吴侯频频用武江夏,以父仇为名而图谋荆州为实,但江东诸将皆知,无论前几次居心若何,此次用兵,唯此深仇耳。如此,在那名名曰王岘的少年将军射穿了黄祖的头颅那一刻,他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位百步穿杨的枭将,他的身上让孙权看到了孙翊的影子,这位以江夏为注的将军,吴侯志在必得。
看见此人出现,鲁肃的内心也是松了一口气,他与吴侯打的赌,他心中本也是没有底气,只是据江夏之战已有五日,便是算上了王岘与他隐居在龟山的故交辞行的时日,若然今晚不出现,恐怕是再也不会出现,好在,如今看来,他与王岘的那番话,并非毫无作用。
水盗出身的甘宁是水上良将,只消一叶扁舟,任险滩激流,亦乘风破浪,须臾之间,已行至对岸,孙权先行下船,示意甘宁留在岸边,独自走向骑者。那骑者仍然站在原地,牵着马,头微低,纹丝不动。
“将军……自江夏一别,未曾想到还能在此见到将军。”孙权不知为何有些紧张,或许是因为害怕眼前之人也是在真实和幻觉之间,或者说,孙权自己也十分清楚,王岘身上,那缕属于孙翊的影子本就是幻觉,就连相貌其实也和孙翊并无多少相似——这个年轻人分明有些胡人血统,反映在相貌上是一个高挺的鼻梁和深邃的双目,连眼睛的颜色都是中原不甚常见的浅棕色。这双浅棕色的眼睛眨了一下,泛着浅浅笑意,而那笑意深处,也有被此时仅剩的一些倨傲禁锢住的赤诚。
只听王岘说道:“吴侯如约退军至此,便是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相报。”
孙权听闻,喜出望外,此话一出,便当是板上钉钉此人会追随于他,却仍有些难以置信,心下疑惑若其人当真有追随之意,或是怀疑他孙权是否会履行诺言,在江夏城外便随军而行岂非更为妥帖,怕着话中还有它意,便问道:“将军此话何解?”
“当日,在江夏城外,黄祖已死,吴侯其实本可以趁乱破城不费吹灰之力,当时在下就想,若吴侯攻城,在下便当即射杀吴侯,若君侯当真信守诺言退军江东,那在下无论如何也一定为吴侯将江夏在夺回来。”此时王岘的目光中,似乎有一撮光芒,像是阳光映照下得琥珀,坚定踏实。
孙权含笑应道:“如此……将军欲仿之国士,可是挂剑于徐的季礼?”
“愿追随吴侯,望吴侯不弃!”王岘俯首下拜,动作却有些生硬,诚然,他虽被认为成刘琦手下第一谋臣,但自荐一事,他倒是远没有他的同门师兄诸葛孔明来得得心应手,就如同此时,他是铁定心思要投奔东吴,不只是因为鲁肃之言,而是吴侯确是王岘迄今为止遇到的最值得追随之人,比起刘备,他意气风发,身上没有岁月蹉跎,比起刘琦,他王气自成,也没有在屡次“绝境”中徒留怨艾,孙权其人,让生于乱世,长于乱世的王岘此生第一次觉得,或许这天下能有太平的一天。是以,一路上,他细析天下之势,揣度吴侯之心,对江东之局,早已韬略在胸,可如今却不能出一言,能表达的却徒剩这毫无说服力的忠心。
“将军不必如此,前路漫漫,江东之事,还请将军与孤共谋之。”孙权见此状,满心欣然,甚是激动,这样的场景是他熟悉的,正是这样一幕幕的场景,让他的父亲得了韩当、祖茂,让他的兄长得了太史慈,终于,在提领江东的八年后,这样的情景发生在他的身上,眼前此人,不是他承袭自父兄的,也不是因旧臣举荐,只因他孙权而投奔江东,他愈加觉得,这当是故去的孙翊冥冥之中的安排。
甘宁望见,吴侯上前扶起那个跪拜的少年将军。这在这乱世之中并不罕见,想要有所作为的一方权贵们都明白能人异士的价值,并在自己大业未成之时保持着礼贤下士的谦卑,如果这对君臣恰巧最后可以在史书中留有一席之地,那么这次会面也会被青史记录成一段佳话,如商鞅说秦君,萧何追韩信。而这君臣一世,在这初始之时,也不过是对方都承载着自己需要实现的一番抱负。
“十三年春,帝伐江夏,列阵夏口,使吕蒙为先锋。江夏太守黄祖使岘拒之。蒙未近,岘以箭断其辔,蒙落马败归。帝奇之,躬亲说之曰:“将军观吾甲兵,江夏得全乎?”岘观吴军雄壮,度若战,江夏必失,失江夏,则荆州怠矣,乃曰:“君侯今起兵戈,因由私仇,请以祖命全江夏,可乎?”帝允之,岘乃射杀祖于阵前而奔吴,吴军还。未几,琦领江夏。“
——《吴书·王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