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格鲁克的意外
图格鲁克原来一直镇守着德里苏丹国的西北边境,在阿拉-乌德-丁和胡斯鲁汗两个时代中都是手握重兵,这也成了他能够夺取到王位的重要基础。但是胡斯鲁汗交给图格鲁克的却是一副极差的烂牌,我们来看一下这副烂摊子吧:
农业生产能力比以前下降,手工业和商业也凋零了许多。王国各地的贵族尤其是那些拥有重兵的将领们各怀心事,他们一边观望一边作自立为王的准备。国库基本见底了,很难再动用国家财力开展军事行动。政治上也是极度腐败,苏丹手下的大臣们,有的积极与手握重兵的权贵们暗地勾结,有的中饱私囊,在乱世中想方设法大捞好处。
如果这种局面再持续下去的话,哈尔吉王朝末期的政治动荡就还会再来一次。图格鲁克也很明白国家的情况,他觉得必须要拿出一个全面的对策,要在经济上休养生息,壮大国力,等底气足了,腰杆硬了之后,再谋求扩展领土。他首先推出的是保护农业的措施,先把农业的税额给降了下来,这样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就高了。但税收却是一定要收到国库里的,不然本来从农业方面收的税总额已经下降了好多,如果在税收过程中再被损耗掉,那就得不到什么了。因此王朝恢复了世袭的收税官制度,但是对这些拥有世袭权力的肥差,王朝进行了严格的管理,警告他们千万别想尝试私自提高税额,否则一定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就这样,农民们的处境一点一点地变得好起来了,王朝的财政收入也稳定增加了。尽管在后来逐渐地提高了农业税收比例,但是增加的幅度也是农民们能承受得起的。
在经济方面,图格鲁克的制度是宽松的,但是在军事方面他一点也不放松,作为一个传统的军事将领,他深知军队的重要性,也非常欣赏和认同阿拉-乌德-丁的士兵管理和战马管理手段。
在国力提升上来之后,他就开始实施军事征服计划,由于王朝内部的各地王公贵族已经服从于他的权威,不再谋求反叛,他就开始把注意力放到了远方的邻国。
在南部印度,德里苏丹国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获得宗主国身份,它还要凭借自己手里强大的军事力量去占领对方,彻底征服对方,把那些领土收归王朝所有,连同土地上的财富和人民。
那时孟加拉地区的政治局面很乱,统治者内部争斗不休,德里方面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进攻机会,就命令军队向孟加拉发动进攻,果然就顺利地攻取了孟加拉东部和南部的大片土地。王子兆纳汗还两次领兵远征代陵迦那,通过不停地攻伐,最终把那里变成王朝的一部分。但好事不长,乐极生悲,图格鲁克在1325年率领大军从孟加拉归来时,兆纳汗王子组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在仪式上举办了隆重热闹的游行表演,一只表演中的大象碰断了帐幕的支撑柱,强悍的图格鲁克和另一位王子马茂德竟然被这柱子给砸死了。这事情过去三天之后,兆纳汗就登基了,成了新苏丹。
穆罕默德迁都
现在有一些史学家分析这个事件是兆纳汗故意设计的,他是为了夺权才组织了这个欢迎仪式,并在仪式上安排了这个看上去很意外的事件,而另一些史学家们则认为事故纯属意外,是施工人员或演出组织者没把工作搞好,再加上大象捣乱才出现了意外。
不管当今的人们如何争论,历史上的进程还在一如既往地继续。兆纳汗即位之后就被称做穆罕默德·宾·图格鲁克,这位穆罕默德虽然与先前的诸位德里苏丹们一样专制,但他身上温和的一面也是很突出的。他对于异教徒采取宽容的政策,在委任官员时,他首先考察的是才能,而不是宗教信仰,如果确实有才能,即使是印度教徒他也是一样重用。
穆罕默德在发展农业和管理官员等各个方面都推出了一些措施,但不少措施都没有收到成效,甚至失败了,尤其是迁都那件事。
1326年的时候,穆罕默德宣布了一项重要的决定,这是他考虑好久才推出的一项决定,他要把王朝的首都从德里迁移到南部印度的德瓦吉里,并且把这座城市改名为道尔达巴德。为什么要迁都呢,原来的首都经过那么长时间的经营,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完整的一套城市体系,很适合王朝的运作,为什么要离开呢?大家分析可能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在王朝的行政方面,这德瓦吉里正好是领土扩张之后王朝的中心地带,把都城设立在这里,便于统辖管理各个地区的势力。在文化方面,北方的伊斯兰教已经是深深地扎下了根,但南方则是印度教的天下,把首都南移,有利于传播伊斯兰教文化,扩张宗教影响。在经济方面,南印度是很富裕的,德里苏丹国在各个时代的苏丹们经常组织对南部的征讨,每次军事行动都能获取很多的财富,迁都之后,就能更好地开发、利用南印度的资源,壮大王朝的实力。尽管迁都有这么多的好处,但最终却很遗憾,穆罕默德的政策没有成功。虽然在迁都之前,穆罕默德进行了充分的动员,他命令手下在德瓦吉里为人们准备好免费的住房和食物,在道路上种植了树木,但是故土难离,人们还是不愿意在此居住。
关于迁都还有一个传说,苏丹下令所有居民一律在规定的时间内撤出德里,都要搬迁到新的都城去,居民们搬走后,王朝的军队进行了搜索,最后只找出来两个还没有走的人,这两个人一个是腿有残疾的人,一个是盲人,他们由于行动不便,就违反了苏丹的命令,留在了家里。最后盲人被士兵用绳子拉着,拖往新都城,另一个人则被处死了。大概官员的逻辑是盲人看不到路,所以情有可原,而腿有残疾的人是可以慢慢挪到新都城的,所以不走就要以抗旨的罪名处死。可是到达目的地之后,骑在马上的士兵回头一看,那位盲人已经被拖死了。传说不见得是真实的,苏丹也不会愚蠢到为了迁都就把德里变成一座荒城,但这个故事却正好说明了迁都是有带强制性的。
穆罕默德在军事方面也不是一个成功者,为了征讨呼罗珊,他曾组织了40来万士兵,但是由于其他因素最终放弃了作战计划。他还制定了攻取拉贾斯坦和喜马拉雅土著部族的方案,但行动展开之后,却没有收到预期的结果,失败而归。好在他对南部印度王国和旁遮普地区的征讨取得了成功。后来一算,他执政期间获取的土地竟然比德里苏丹国前面各位苏丹的都要多。在南亚次大陆上,只有拉贾斯坦、克什米尔、奥里萨、马拉巴尔海岸的一部分和最南端还不属于他,其他地区都被他占领了。
可是这一度空前强大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1351年,穆罕默德在信德地区平剿叛乱病故时,他所控制的王朝版图比他即位时还要小。这是因为王朝版图虽然一度被他撑得很大,但是各种政治矛盾和分裂力量并没有被清除掉,一有风吹草动,各地军阀就会闻风而动,宣布独立。当南印度毗阇耶那伽罗王国、巴摩尼王国独立,孟加拉也宣布脱离王朝,各地掀起叛乱高潮之后,那个地域广阔的王朝就没有完整模样了。
菲鲁兹沙
下一个继承者是他的堂弟菲鲁兹沙,菲鲁兹沙在位时间很长,有37年。他在位时由于国家实力不强,就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到了振兴国内政治和经济上面了,借此来巩固王权,保住现有领土。
但是这个菲兹鲁沙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即他是一个狭隘而狂热的穆斯林信徒。作为一个逊尼派苏丹,他所采取的政策是坚决抵制伊斯兰的什叶派和苏菲派,对于印度教徒更是实行严厉的制裁。
原先,印度教徒中的婆罗门是可以受到优待的,苏丹们想通过颇具影响力的婆罗门来引领其他印度教徒,听命于王朝的统治,事实上这么做也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可是在菲兹鲁沙的极端宗教政策下,就连一直受到照顾的婆罗门也没有幸免,他们也要像普通百姓一样缴纳人头税。印度教徒们的宗教节日庆祝、纪念活动都被禁止了。不只是印度教寺庙和塑像被捣毁、破坏,就连印度教徒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这种极端的做法,自然要破坏社会的稳定,异教徒们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发展生产也就无从说起了。
在1388年,80高龄的菲兹鲁沙去世了。在菲兹鲁沙时代的末期,国力更加衰弱了,由于苏丹在军队中实行了世袭职务制度,一向严格的军事训练也放弃了,这就使军官和士兵的素质大幅度下降,王朝的军事实力也是一落千丈,导致王朝针对孟加拉的几次军事进攻,都以失败而告终。
菲兹鲁沙种下的恶果要后人来品尝,在他去世后的十年,北方而来的帖木尔大军残酷地蹂躏着北部印度,而国力衰微的德里方面根本就无法抵抗。菲兹鲁沙死后,他的儿子和孙子们为了夺取苏丹的王冠,进行了无情的厮杀,在六年的时间中,王位竟然五次发生变更。那些王廷的大臣们和各地的贵族们则是各随其主,参与到争夺混战之中,忙个不亦乐乎。到了1394年菲兹鲁沙的孙子马茂德沙胜出,但当马茂德沙戴上王冠,坐到苏丹宝座上时,却发现王朝已经是分崩离析,地方贵族豪强纷纷独立,他空有雄心,却无力回天了。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人嫌不乱,还要乱上加乱。在一些贵族的支持下,马茂德沙的叔父那斯拉特沙另立王廷,宣布自己才是真正的苏丹,和马茂德沙分庭抗礼。到了这时,图格鲁克王朝已经是气息奄奄了,帖木尔又给它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他在1398年的大规模入侵,给了行将就木的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好在帖木尔无意在北印度久留,无情地洗劫之后,就像潮水一样退走了。得知入侵者已经走了,已是权臣手中傀儡的马茂德沙才从避难处古吉拉特赶回德里。到了1413年,马茂德沙死去,即位不久的新苏丹就被希兹尔汗推翻了,萨依德王朝就建立起来了。
希兹尔汗宣称自己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子孙,而他的父亲是木尔坦的地方首脑,被人尊称为萨依德,也就是先知的直系后人。因此,希兹尔汗建立的王朝就称为萨依德王朝,可实际上他只是阿拉伯移民的后人,并没有什么显赫的祖先。
受到帖木尔扶持的希兹尔汗,也没有能力改变四分五裂的局面,相反他本来就不多的领土还在继续分裂之中。萨依德王朝的寿命只有37年,1451年,巴鲁尔·洛迪掌握了德里的控制权,建立了洛迪王朝,短命的萨依德王朝就消散在历史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