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天性多疑,行动很谨慎,除非处于饥饿的状态下,轻易不敢靠近村落。虎的主要食物之一是野猪,而野猪在南方山地区常造成危害,通常一地区有虎就没有野猪的危害,虎单独行猎。虽然虎被称为兽中之王,但是,它要得到猎物也并不容易,每次行猎通常要在晚间行走10~20公里的路程,在捕食过程中往往要经过10~20次的努力,才有一次获得成功。虎主要用视觉搜寻猎物,行走时,利爪收缩在爪鞘内,不伸出趾外,这样可以减少磨损,而更重要的是使行走无声,不致惊动猎物。当发现目标时,更是平息静气,小心翼翼地蹑足前进,慢慢挪动脚步,尽量不发出一点音响,两眼始终盯住猎物,只要发觉猎物稍有警惕的表现,立即停步潜伏下来,等到猎物恢复常态后再继续前进。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慢慢愈靠愈近,如果虎要想在最后冲刺成功,必须接近到20米之内,到达有效距离时,将身体压低,蹲下来等待最有利的时机一到,慢慢猫腰,突然扑出,快速冲向猎物,通常是从侧面或后面扑上去,伸出利爪抓住猎物的肩、背或颈,靠自身的体重和力量将猎物压翻,咬住牺牲者的颈部不放,持续数分钟后致死,并不原地就餐,而是将猎物咬拖到极隐蔽的地方,先吃臀部,平均一晚吃15~18公斤肉,有时也可吃到20~30公斤,小的猎物一餐吃完,像麋鹿那样大小的猎物则吃几天,把吃剩的肉隐藏起来,然后留在附近,过些时候再来继续吃,直到只剩下皮和骨头为止。此外,一些虎如母虎和幼虎也吃动物尸体。带幼虎的母虎捕杀比往常多的猎物,一只带两只幼虎的母虎每隔5~6天捕食一次,每年捕杀60~70只动物。而同一地方的不带幼虎的母虎每隔8天捕食一次,或每年捕食40~50只动物。虎主要猎食鹿、麅、野羊和野猪等。偶然也捕食大型动物如幼犀牛、幼象、马鹿、水牛和驼鹿等。虎一般不食人,早在人发觉有虎之前虎已经觉察到有人而避开了,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向人进攻,极少见的食人虎可能是一些精神失常或年老病弱已无能力捕到其他动物的虎。但是,一旦虎尝过人肉的滋味,可能一反常态成为嗜好食人,也许它感到人并没有什么可怕,而且比捕食其他动物容易些。
虎性格孤僻,除繁殖期外,总是过独居生活。交配期雌雄才相处一起,母虎怀孕后,雄虎离去。哺育幼虎的责任完全由母虎承担,此时母虎比平时更凶猛,护仔性特别强。虎3~4岁性成熟,交配期在初冬到初春,怀孕期约100天左右,每胎2~4只,以2只居多,母虎常带回半死不活的小动物来训练幼虎的捕食能力,当幼虎长大到一定时候,便随母虎出外,当幼虎长成后的某一天,母虎就将幼虎从自己身边赶走,或自己离开幼虎而去,让成长的年轻虎独立生活。母虎在带幼虎期间不发情。
世界上现存的野生虎全都分布在亚洲,已知有8个亚种,我国有3个亚种,是世界上拥有虎亚种最多的国家。分布在我国东北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一带以及西伯利亚的东北虎,又叫西伯利亚虎,是世界上体型最大、毛皮最好的虎,体长1.8米左右,尾长1米左右,体重200~350公斤,毛色为浅黄色,黑色条纹较窄,胸腹部白色伸到胁部上面,现在世界上野生的仅有200只左右。产于我国南方的华南虎,也叫南中国虎,也是一种漂亮的虎,毛色较深,黑色条纹密而宽,胸腹部白色不伸到胁上部,体型较东北虎小。孟加拉虎也叫印度支那虎,体重比华南虎轻一些,毛色也较深,我国也有少量发现。印度也是盛产虎的国家,印度虎毛色淡红黄到赭棕色,下体浅白。现存约2000~3000只。苏门答腊虎比印度虎小,黑色条纹较密,颊毛长。里海虎黑色条纹较细,冬毛和肚毛长。爪哇虎黑色条纹狭长,野生仅存3~4只。巴里虎是世界上最小的虎,产于印度尼西亚,据当地政府宣布已无野生巴里虎。
世界上一些产虎国家及国际组织都在加强对虎的保护。我国明已将东北虎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南虎为二级保护动物。而孟加拉虎更应得到保护,因为它在我国的数量已不多。
“巨人”长颈鹿
长颈鹿算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的动物了。它那长长的高高地耸立着的脖子,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它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长呢?有的科学家认为,原来长颈鹿“祖先”的脖子并不很长。地壳的变迁,生存环境的不利,灾难的濒临,江河的漂溢,火山的爆发,地面食物的缺乏……只有高树上的叶子可供它们摘食。为了食物和生存,它们只有不断地把脖子加长。当然,这要经过漫长的岁月,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长颈鹿的脖子一代代地加长了,从脚下到头顶高4.3~5.3米。而有的科学家不同意这种看法。
人们忍不住又要问:长颈鹿的血压一定非常高,否则,它的血液怎么能够送到高高的头顶上呢?原来长颈鹿心脏的重量超过11公斤,心壁厚达7.5厘米,特别强而有力。它静止时,心率每分钟高达100次,而马不过28~40次。每分钟输出血量达60升,比马高一倍。心脏压力达300毫米水银柱,脑下部的颈动脉的血压保持200毫米水银柱。如果人的血压这样高,早就昏倒了,但对于长颈鹿,这是正常的。否则,倒是一种病态了。它脑基部的动脉网络和带有瓣膜的颈静脉,是它能适应高血压的有效保证。为了配合它的长脖子,长颈鹿的背部也是倾斜的,四肢和舌头也长,舌头还能伸缩,伸出口外有25厘米。
长颈鹿雌、雄都有角,但它的角很短,上面生被毛。在两角之间的前额地方,还有一个“瘤”,有的头后部还有一对像角一样的东西。长颈鹿的体色也非常好看,棕黄的体色上面印有深棕色的斑纹,斑驳陆离。斑纹的形状非虎、非豹,也非斑马。这和它所栖息环境的树枝、叶片的形状相似,色彩非常协调,成为一种天然的保护色。长颈鹿身上斑纹的形状和大小随亚种不同而异。一般产于北非的长颈鹿比较白,尤其是小腿,斑点稀疏,到膝盖以下就消失了。头顶中间的“瘤”非常发达,身上的斑点也少;而产于南非的长颈鹿,腿的颜色较深,头顶中间的“瘤”缩小或缺乏,斑纹的形状非常不规律,参差不齐。
长颈鹿生活在干旱且开阔的稀树草原地带,喜群居。群体的数目相差悬殊,从2头、3头到40余头,有时可达70多头。它们的食物是各种高树叶子和枝丫,豆科的树是它们的主要食物。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它们都用来进食,特别是早晨和午后,它们几乎一直都在吃东西。由于有长长的腿和脖子,所以它们能够到离地面6米高的树叶。虽然吃的是嫩嫩的植物性食物,但长颈鹿每天都要喝水。如果水源缺乏,它们定时喝水的规律也就打破了。长颈鹿喝水的姿势非常有趣,两条前腿大大地叉开,降低高度,然后再把头低下伸到水面上。长颈鹿善跑,时速可达50多公里,跑起来的姿势也很奇怪,后腿在前腿的外侧摇摆,由于脖子太长,所以颈和头也做自由摆动,以平衡身体,尾巴却高高地卷到背上,
长颈鹿的进化过程
前肢和后肢一块儿移动。长颈鹿的听觉与视觉很敏锐,眼睛可以看到背后的东西。但它们沉默得几乎是个哑巴,很少发出声音。但也有人曾偶尔听到过长颈鹿曾发出像羊一样的叫声。雄性长颈鹿是比较“好战”的,它们“对阵”的姿势非常特殊,脖子尽量上伸,显出盛气凌人的样子,肩并肩,或面对面地站着,一声不吭。忽然把头低下去,或摇晃一下身体,嘴里喘着粗气,表示互不服气。“交起手来”时间相当长,互相围绕着,像两人打架相持不下一样,谁也不肯首先离去。
长颈鹿无固定的繁殖季节,怀孕期长达450天,每胎只产一仔。初生幼仔的颜色和亲兽一样,但脖子较短,长角的地方有簇毛。幼仔在两个星期的时候,生长非常迅速。长颈鹿的天敌是狮子。它的自卫能力不强,应付敌害的办法,除了拼命逃跑以外,不得已时用头撞和用脚踢,有时也能把狮子踢倒。长颈鹿是珍贵的展览动物之一,在动物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豺狼本性
人们常用“豺狼成性”来形容为人残暴。其实豺和狼是两种动物。豺又叫红狼、赤狗、豺狗,形状像狼而小,体型似犬,头宽,额扁平,短脸,尾巴蓬松,体背和四肢外侧呈红褐色,腹面和四肢内侧呈黄白色,尾尖黑色或白色,体毛厚密而粗糙。豺的栖息环境和狼相似,喜群居,一般7~8只为一群,成双成对出没,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豺性凶狠、残暴而贪婪,它们之间发生矛盾,也会互相咬得血淋淋的,有时甚至耳朵也被咬下来。别看豺的个子不大,它比狼更凶残,常成群向像水牛、鹿和山羊“庞然大物”进攻。豺遇到狼也不放过,狼常在它们的口下丧生。它有时还敢于向熊、豹、虎挑逗进攻。狩猎的时候,机警的猎犬如果遇到豺也会露出三分惧怕神色。
豺又是珍贵动物大熊猫的主要天敌,尤其是对于年幼大熊猫,它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美餐一顿。成年大熊猫也并没有有力的防御“武器”,而唯一活命“法宝”就是上树。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往树上爬,等豺赶到时,大熊猫已经爬上了树,并不时发出威胁的叫声。凶恶的豺也毫无办法,只得“望树兴叹”。豺很会调剂自己的生活,有时也吃点甘蔗、竹子、咖啡子等植物性食物开胃。捕猎时,豺常常“通力合作”,采取集体围攻的办法猎捕,一般先把被围猎对象的眼睛抓瞎,然后破腹吃掉内脏和肉。豺的分布比较广泛,我国西南、华南、东北等地都有豺出没。国外见于尼泊尔、西伯利亚、蒙古、印度、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地。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动物比狼的分布更广泛了。怪石嶙峋的山地、茂密的森林、开阔的平原、起伏跌宕的丘陵、一望无际的荒漠,到处都有狼留下的踪迹。
狼是适应性相当强的一种动物,无论酷暑饥寒它们都能忍受。狼是狗的“祖先”,所以,狼的长相和狗很相像,两耳直立似“警犬”,只是嘴比狗略尖,狼的牙齿也比狗的牙齿大些。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狼的两只前肢相距较近。狼的基本体色呈灰黄,其间杂有黑、褐、乳白等杂色毛。个体的毛色变异很多,有纯黑和纯白的变种。我国南方和北方的狼在生活习性等方面,由于地域不同,有些差别。北方狼冬毛长而厚,南方狼毛短而稀;南方狼喜欢独栖或双栖,北方狼喜欢群居,隆冬腊月常合成大群,共同去攻击其他动物。它们有时能吃掉熊、鹿等比它们大的动物。狼常利用水源附近的小坑、岩洞、矮丛等为巢。有时也用“武力”强占其他兽洞。狼的嗅觉非常灵敏,性机警,多疑而残忍,让它们“上当受骗”,颇不容易。猎人设下的陷阱,不管伪装得多么巧妙,它们都不会走近。狼的四肢强健有力,身体轻捷,奔跑起来时速可达56公里,所以它们也常常猎食善于奔跑的有蹄类,甚至危及家畜,伤害人类,就连比它们的身体大几倍的鹿和熊也逃不脱它们的“魔爪”和利齿。北方的狼常集体围猎,南方的狼则单枪匹马吃“独食”。在极其饥饿的情况下,如果还寻觅不到猎食的对象,它们就要祸及同类了。如果狼群中有一只狼在攻击敌害时受了伤或死去,其余的狼照样蜂拥而上分而食之。
狼
狼虽然残忍,但是它们对自己的幼仔则充满了“母爱”。雌狼一胎生5~7只幼仔。幼仔落生以后,雌、雄狼共同抚育。雌狼产仔时不能外出觅食,雄狼则四处奔波,猎到野味以后先吞食下去,回来以后再吐出半消化的食物,耐心地去喂雌狼和幼仔。20至25天,幼狼便开始爬出洞窝,这时,亲狼仍不放心,还要双双训练幼狼捕捉猎物。尤其是母狼,对幼狼更是关怀备至,遇到危险情况时,母狼会十分机警地转身向另一个方向跑去,把危险引向自己,以免幼狼遭受伤害。但是,当雌狼再度发情时,雄狼就毫不客气地把幼狼赶走,让它们去过独立的生活了。
狼虽是害兽,应该适当捕杀,如果捕杀过分,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如美国的某一森林地区,由于完全消灭了狼,鹿多了起来,啃了大片的草木,后来又只好引狼入森林,保持了生态平衡。
狼的足迹遍布世界,因此有不同的狼种。如有印度狼、北美郊狼、南极狼等。
狮子王
汉代《尔雅》有“狻麂”的记载,晋郭璞注“狻猊,师(狮)子”亦作“狻麂”。我国虽然没有野生狮子的分布,但是,中国人喜爱狮子并不亚于虎,而且经常表现在行动上。在我国尤其是南方每逢喜庆节日,都可见到喜气洋洋,热火朝天的舞狮。这种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兼有杂技和舞蹈的文艺形式,在国际艺术舞台上曾多次获奖,深受欢迎。如果你喜欢旅游,一定会发觉在不少古迹遗址门前都有石雕狮子。人们相信狮子的威力,因此,用石头雕刻它的形象,用来镇守门户,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看出这还是一对狮子,雄狮在左面,足下踩着一只绣球;雌狮在右面,带着一只小狮子。石狮在中国真不知有多少,单单在北京郊外永定河上的卢沟桥的桥栏上就刻有485只石狮子。我国发现最久的石狮是在四川雅安高颐墓前,年代可追溯到东汉,说明至少在东汉时代中国人已喜欢用石狮来护墓了。
由于狮子的力量和捕食动物的习性,它被外国很多国家称为“兽中之王”。有关狮子神奇力量的传说流传至今。古埃及人把霍夫拉王的头像刻在一只石狮身上,成为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前的“人面狮身”雕像。人们相信吃了狮肉或穿戴用狮子皮制成的服饰能从死神中夺回生命,恢复失去的力量,治愈疾病和免疫。以狮子为力量的象征更吸引世界各地的冒险家去非洲,猎杀一头狮子来显示自己的力量和勇气,将战利品一张狮皮或一只狮头剥制标本收藏在家中,以此提高自己的社会声望。好在现在世界产狮国家都已知道保护狮子,禁止捕猎,除了少数不法偷猎者外,大多数人到非洲去只是为了观赏狮子或给狮子拍张照片作为留念。
现在野生狮子大多数分布在非洲草原,少数分布在印度的吉尔森林中。世界上狮子有7个亚种,其中非洲占6个,如南非阿扎尼亚狮、好望角狮、北非伊斯兰狮、西非塞内加尔狮、安哥拉狮和东非坦桑尼亚的马萨伊狮,亚洲有一个亚种,即印度的亚洲狮。亚洲狮的毛被较非洲狮厚,尾端流苏较长,颈鬣较少,肘部有突出的毛簇。非洲狮毛色黄褐,腹部和腿内侧白色,耳背面黑色,雄狮颈鬣发达,茶褐色到浅红棕色,头和体长2.6~3.3米,尾长60~100厘米,肩高1.2米,体重150~250公斤,雌狮比较小。狮子具有柔软而结实的身体,头圆吻短,并有长而硬的胡须,颌短而有力,非常适合咬杀和撕裂猎物,因表面覆有向后倒生的角质突起,对舐刮骨上附着的肉和舐理毛时去除寄生虫是有利的,爪尖利而弯曲,可收缩在爪鞘内。捕猎时视觉和听觉比嗅觉显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