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蛇
《晋书·乐广传》里有一则与蛇有关的故事:乐广的一位好朋友很久没有来他家作客了。乐广便去问这位朋友是什么原因。朋友说:前次去你家喝酒,刚举杯要饮时,发现酒杯中有一条蛇,感到十分恶心,不饮吧,又怕失去礼貌,便硬着头皮喝了下去,回家便病到现在。乐广听了深感过意不去,回到家中,对酒杯中怎么会有蛇,百思不得其解,心中烦闷,便独自喝酒,忽然发现杯中果真有条蛇影。乐广回头望见墙上挂着一张弓,角弓上漆画着一条蛇的图案,乐广恍然大悟,原来酒杯中的蛇正是墙上这张角弓的影子。乐广再请朋友喝酒,酒席仍设在原处,斟酒给朋友,问:“杯中有蛇吗?”答:“见到的和前次一样。”乐广就对朋友说明真相,朋友豁然猛醒,病也马上好了。这个故事虽然是比喻疑神疑鬼,虚惊一场,但是,也反映出蛇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可怕的。
蛇毒是由毒蛇毒腺分泌的毒液,被称为五毒之首。被毒蛇咬伤,若不及时医治,轻则红肿,重则丧命。在巴西和印度等蛇多的地区,每年被蛇咬伤的人数以千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蛇咬人后都能引起中毒。蛇分有毒蛇和无毒蛇两大类。世界现存蛇约有2500种,我国约有194种,其中剧毒的34种,轻毒的11种,其余都是无毒的。毒蛇具有毒牙和毒腺,毒牙分管状和沟状两种。毒牙的基部与由唾液腺演变来的毒腺相通。当毒蛇咬破被咬者的皮肤后,毒腺外周的肌肉收缩,毒腺分泌出来的毒液便顺着毒牙的管或沟注入被咬的生物体内。毒液是一些毒蛋白和某些酶类,可分神经性毒(使神经系统中毒)和血循性毒(使血循环系统中毒)。金环蛇、银环蛇和海蛇等主要含神经性毒,蝰蛇、烙铁头和五步蛇等主要含血循性毒,而眼镜蛇和眼镜王蛇则含有两种毒素。根据有无毒牙和毒腺来辨别有毒蛇和无毒蛇是较难的。有人说头呈三角形的就是毒蛇,确实有些剧毒的蛇,如烙铁头、竹叶青、五步蛇等的头呈典型的三角形。但是,也有一些剧毒的蛇,如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等的头都是呈椭圆形,此外,有些无毒蛇,如颈棱蛇等,当肌肉收缩时,头部也呈三角形。有人说颜色鲜艳的就是毒蛇。这也不全对,竹叶青浑身翠绿,体侧各镶嵌一条黄色的细带,尾部略带焦红,色彩的确美丽夺目。但是,有很多无毒蛇照样色彩夺目,单是全绿色的无毒蛇就有七八种,而且更可怕的是很多剧毒的蛇却是颜色暗淡,并不漂亮,如蝮蛇、烙铁头等。又有人说在眼与鼻孔之间有一凹陷(颊窝)的就是毒蛇,但是眼镜蛇等并没有颊窝,却是令人生畏的毒蛇。因此,要从外部形态找出一种标志来区分毒蛇和无毒蛇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毒蛇标志集中在一条蛇身上,那么这条蛇肯定是毒蛇无疑。如烙铁头头呈三角形,而且头背部都是小鳞片;竹叶青头呈三角形,而且色彩鲜艳;五步蛇头呈三角形,又具有颊窝等。
人们常用蛇吞象来比喻人心不足。蛇吞象显然是夸张的语言。然而,蛇确实能吞下比自身还粗的猎物。这是由于蛇的左右上下颌骨由韧带相连形成能动的关节,而且腭骨、翼骨、横骨和鳞骨也都以韧带相连成为可活动的关节。这种特别的结构使蛇嘴能张开很大,吞下较大的食物,这是蛇特有的本领。无毒蛇捕捉猎物时,常用身体缠绕住猎物,越缠越紧,直至猎物窒息,然后将它整个吞下。毒蛇则先将猎物咬一口,分泌毒液,使猎物中毒麻痹后再吞下。蛇吞食后,行动迟缓,必定找一处安全地方隐藏起来,将食物慢慢消化。它的耐饥力特别强,饱食一次,可以数月,甚至逾年不吃。但是,蛇的耐寒力很差。当外界温度降到10℃时,行动就迟缓了,8~6℃时就停止活动,3℃以下,即呈麻痹状态。因此,在冬天到来之前,蛇类就找树根缝隙、坟堆或地洞作冬眠场所。有的单独冬眠,有的集体冬眠。
人们常常用画蛇添足来比喻做多余的事,结果弄巧成拙,这也表明蛇是无足的。不过应该说蛇的四肢退化才更妥当。因为通过对蟒蛇的解剖,发现蟒蛇体内尚留有腰带骨的痕迹,在体外泄殖孔的两侧也留有爪状后肢痕迹,证明蛇的无足是由有足演变来的。那么蛇类是靠什么活动的呢?蛇的胸骨也退化了,所有的脊椎骨除第一椎体外都有能动的肋骨附着,肋骨腹端都有韧带与腹鳞相连,这样由于身体的左右扭动和皮下肌肉活动,使肋骨前后移动,从而带动腹鳞作蜿蜒游动。此外,在椎体的神经弧前面有关节突,后面有关节窝。这样前面一块椎体的关节窝和后面一块椎体的关节突形成灵活的关节,蛇能盘曲身体,并能缠绕猎物就是靠这种活动关节。蛇对人的最大危害是毒蛇咬人致死,但有些人见蛇就打是不对的。因为,蛇对人有很多益处,蛇是各种野鼠的天敌,对维持生态平衡有一定作用。我们的前辈早就知道利用蛇类。《本草纲目》中就记载有很多可以入药的蛇,中国的蛇酒早已名闻中外,蛇毒可抑制癌细胞,并可用作麻醉剂,还可用作制备抗毒血清和类毒素。蛇肉细腻美味,且营养价值高。蛇皮制成的皮货是高级商品,就连民族乐器的胡琴也需蟒皮制成。因此,蛇类应该受到人类的保护。
动物中的“巨人”——象
大象那影壁似的躯体、柱子似的腿、蒲扇似的耳朵、玉石树枝似的大牙,都给人一种大得出奇的感觉。大象最吸引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只长长地垂到地面上的大鼻子。这鼻子能伸能缩,舒展自如,感觉灵敏,动作灵活,摆动起来就好像一条翻腾飞舞的大蟒蛇。鼻孔开口于末端,所以,大象的鼻子应当叫“鼻吻”,它是由上唇和鼻子扩大而成。整个象鼻是由四万条纤细的肌肉构成,里面有丰富的神经系统,难怪它是那么灵活自如。对于大象来说,鼻子在它身上是“举足轻重”的器官,既可呼吸,又主嗅觉,顺风可以嗅到80米以外的气味。如果有猛兽袭来,它就闻风而逃。大象喝水,也先用鼻子吸好再往嘴里放。在它鼻腔后面食道上方有一块软骨,吸水时,它会自动将气管盖上,以免呛了肺。吸完水软骨又自动张开,保持呼吸通畅。象在洗完澡以后还要进行一番“沙浴”,用鼻子吸起细沙,往身上一个劲儿喷,好像我们洗完澡撒点爽身粉似的,又凉快,又可以驱赶蚊蝇叮咬。大象吃草,采摘树叶、果实等都要用鼻子帮忙;帮助主人做工,拉木头、搬东西,也都离不开它的大鼻子。象鼻还是它的探测器和武器,在丛林中行进,它用鼻子探路,扫除障碍;为了保护幼象免受敌害,母象还常用鼻子卷起幼象逃跑;遇到可以对付的“敌人”就抽它一鼻子,把敌害打闷,有时打断敌害几根肋骨,也不费吹灰之力;它还可以用鼻子把对方卷起,抛向空中落地摔死,如大象曾卷起向它进攻的鳄鱼,狠狠地甩出去,等它摔下来,再赶上去踏上一只脚。经过,驯服的大象可以用鼻子吹口琴哄小孩,有时还让孩子们骑到它的鼻子上,给他们“荡秋千”。
大象为现存动物中的“巨人”,亚洲象与非洲象虽然有亲缘关系,然而并不是“同族兄弟”,因此,它们在外表上有许多不同之处,如亚洲象的个子比非洲象小。非洲象的最大纪录是1955年11月13日在安哥拉的麦林索西北方遭射杀的一只大公象,它躺在地上,从肩顶到脚底3.95米,从鼻端至尾端10米。体重在10吨以上;耳朵也不如非洲象的耳朵大;亚洲象只有公象才有象牙,而非洲象公母都有象牙,牙长3米多,重约100多公斤;亚洲象的鼻端只有一个指状突起,而非洲象的鼻端有两个指状突起;亚洲象的额部两侧有两个鼓突,称“智慧瘤”,而非洲象却没有;亚洲象的脊背是平直的,非洲象的脊背中间向下凹陷;亚洲象的前肢五指,后肢四趾,而非洲象的前后肢均缺一指;亚洲象的尾巴比非洲象的尾巴长些。在体内构造方面,两种象也有区别。如亚洲象有19对肋骨,而非洲象有21对肋骨;亚洲象有33个尾椎骨,而非洲象只有26个尾椎骨等等。在性格方面,亚洲象比非洲象要温顺得多。所以,亚洲象多在马戏团里充当重要角色。亚洲象生活在亚洲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地区,它们以野芭蕉、董棕树、青草、果实、瓜类、竹子等为食;非洲象生活在非洲草原地带,它们吃各种野草和灌木的嫩芽、叶等。在林中经过时,常把一些小树、竹林碰倒,“开辟”一条“象道”,地上留下一行行深深的足印。大象喜欢群居。亚洲象多7~8只一群,而非洲象的群体要大,一群可达几十只。象群中都有一只雄象担任“家长”。“家长”的责任是保护象群的安全,指挥象群的行动。除了人类以外,大象对任何动物都无所畏惧。除了受惊或受伤外,大象一般并不与人为敌,但受伤的大象往往会袭击人。大象无论在活动中和休息时,都要把小象夹在中间,雌象打头,雄象“断后”,以保证幼象的绝对安全。尤其是母象,出于“母爱”,它们对小象的保护和照料非常细心和严密。象群之间的“互助友爱精神”相当浓郁。群中如果有一只象病了或者受伤走不动,其余的象马上会围过来,企图“助一臂之力”,用鼻子挡住它,不让它倒下来。如果有一头象死了,尤其是“象王”死了,象群会完全沉浸在悲痛之中,悲哀的吼声传得很远很远。它们垂着头,流着泪,哀思笼罩着象群,“生者”久久不忍离去。而公象到了“老年”,生活情景则非常凄凉的,它将会成为一个“不受欢迎者”,不得不离开象群而单居独处。这时它的性格也居然变得十分怪僻和凶猛起来,连猎人也最害怕遇到这些老公象。
大象一般在早晨和傍晚活动。若是明月当空的夜间,它们也会出来觅食。中午烈日炎炎,它们结帮成伙地躲在浓密的树荫下休息。和熊一样,大象也是有名的“近视眼”,它对静止不动的东西只能看到十八米的距离。但大象有补救视觉差的办法,它们听觉和嗅觉都非常灵敏。所以有经验的捕象猎人,捕捉大象时总是“逆风而上”。
别看大象的体躯庞大,但它的“心胸”很狭隘,报复性很强。如果象群受到了猎人们的袭击,它会无所顾忌地扑上来进行报复。在印度有这样一件关于大象的趣闻:一头象好奇地把鼻子伸进了一个裁缝店的窗户,裁缝用针把它的鼻子刺了一下。几个月以后,当这头象再度从这条街上经过时,它在喷泉旁边停住了,足足吸了一鼻子水,路过裁缝的房子时,狠狠地把一鼻子水喷了过去,从头到脚,把裁缝喷了个精湿。
大象的智商很高,记忆力也很强,经过训练,可以学会不少技艺。如摇铃、吹口琴、推车,甚至跳舞等。历史上,大象多次还被训炼成战象,参加战斗。印度皇帝亚格伯曾训练300头战象,攻克了8000名敌兵守卫的希托尔要塞。战象身披铠甲,鼻上缚上利剑,长牙上系有带毒尖的长矛。据目击者说,那情景之恐怖是笔墨难以形容的。狂怒的象踩死勇敢的士兵,就像捻死蝗虫一样,每四个士兵中死了三个。公元前326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在吉大斯普河与印度皇帝波尔的一次战斗中,波尔身骑巨象,其余的200头象排成间距为30米的棋盘状行列,中间是步兵。象队的攻击令人毛骨悚然。后来波尔负了伤,中箭挂彩,大象赶紧奔过来,用庞大的身体护卫着它,挡住了乱箭的飞啸,又赶快“启用”鼻子,把皇帝身上的箭拔了出来。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也曾率领大批战象战胜了罗马帝国武装精良的军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大象也曾立过赫赫战功,替军队运送军火弹药,立下“汗马功劳”。1944年3月,日本军队投入象队试图侵入印度未获成功。同盟国方面在缅甸战场上也使用了大象,当时正值雨季,200头大象在降雨最集中的时候运送了二万吨军需品。大象最近一次参战是在越南战争时期,一架美国轰炸机用机枪扫射丛林中的象队,打死12头中的9头。
在人工饲养下的大象,它们和饲养人员能建立起很好的感情。如果饲养员一旦调离,再回来看望它们的时候,它们会激动不已,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尤其是幼象,它们最不高兴的时候,是饲养员离开了它。
大象没有固定的繁殖期,怀孕期18至22个月,大多数象于5、6、8、9、12月份出生。在欧洲、北美洲各动物园和马戏团出生的25只亚洲象的平均体重是107公斤,最重的150公斤,最轻的约50公斤。奇怪的是最重和最轻的新生幼象多为雄象。平均肩高为90厘米。幼象出生后几分钟便能站立起来,哺乳期约两年。大约12到14岁达到性成熟。寿命约60至70年。
象的实用价值非常高,印度人将象当作财富的象征。新买到象以后,象的主人都非常神气地骑在象背上,绕村走一圈,全村的人都向他祝贺。在印度巴特拉猛兽市场上,每天有四五百头象排成一长排,它们经过刷洗打扮,披红挂彩,有的还画上花纹。象牙则用锡箔、银箔甚至金箔包裹,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象牙是工艺上的贵重原料,可做各种珍贵的雕刻品。早在四万年前,人类就用象牙制造工具和艺术品。现在世界上每年要加工约60吨的象牙,这至少要捕杀4.5万头象。目前非洲和亚洲仅只剩下了40万头野象,按这样的捕杀速度,不出10年,大象会遭到灭顶之灾。分布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大象数量也已经很少了,目前已列为一类保护动物。
百兽之王——虎
虎以威武雄伟闻名于世,真的是虎啸一声,山林撼动。人们对虎既有些畏惧而又器重。例如“谈虎色变”“虎口余生”等成语都含有对虎恐惧的心理,但是,含有“虎”字的褒义词更多。例如称虎为“百兽之王”,古代称勇士为“虎贲”。汉代封宫中卫队长为虎贲中郎将,封英勇善战的武将为“虎威将军”,形容人的举动威武为“龙行虎步”,体态健壮为“虎背熊腰”,“虎头虎脑”。赞美军人勇健的后代为“将门虎子”等。即便是在贬义词“虎头蛇尾”、“狐假虎威”中,“虎头”和“虎威”的含意也是好的,坏只是坏在“蛇尾”和“狐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