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一共有八个儿子,刘恒算是运气最好的那个了。吕后为刘邦生下了汉惠帝刘盈,可惜刘盈很早就病死了。刘盈死后,吕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开始肆无忌惮地对刘邦的儿子们扬起了屠刀。吕后先后杀害了刘邦四个儿子,再加上大儿子刘肥在吕后死时已经不在世,能够继承皇位的只剩下刘恒和刘长。
刘恒之所以可以在恶毒的吕后手里存活下来,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他母亲的关系。薄姬本来是项羽所封的魏王魏豹的一个小妾,虽然后来生下了刘恒,但她的出身加上刘邦对她的冷淡,都使得她一直处于小心度日的状态中。在母亲的这种熏陶下,刘恒从小就很会做人,从来不会惹什么麻烦,给朝廷上下都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他七岁的时候,在三十多位大臣的保荐下,当上了代王。刘恒的地位虽然不像其他皇子那样无比尊贵,但是这也恰恰为他躲避日后吕氏的迫害打下了基础。就这样,一直不起眼的刘恒很幸运地活了下来,最后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陈平和周勃在吕后死后,及时地消除了吕氏一族的祸患。当时的皇帝是刘弘,但周勃和陈平都认为刘弘不是惠帝的后代,不适合继续当皇帝。最后,他们选择了刘恒,接着就派了使者到代国去接刘恒来长安。
当长安派来的使者禀明来意后,刘恒忙召集来手下的大臣进行商议。郎中令张武建议说:“现在朝中的大臣都是高祖皇帝时期留下来的,他们都是很有本事的人,我们绝不能等闲视之。陈平他们之所以要迎立大王,恐怕不是出于他们的本意,只不过是忌惮先帝和吕后的威势罢了。现在吕氏刚被铲除,京城肯定不会太平。这个时候派人来迎接大王,一定还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目的,所以,还是不去为好。大王您可以谎称有病,在代国静观其变。”中尉宋昌却说道:“我不同意这种看法。秦朝混乱不堪时,很多人都揭竿而起,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谁也没想到最后这江山被高祖坐了。到了现在,刘氏已经成了皇室的代名词,不会再有其他的人想在秦朝末年推翻刘氏而自立,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是,高祖皇帝在世时已经考虑到外臣专权的问题,所以他大肆分封诸刘,建立了刘氏统治的坚强基础,没有别的人敢挑战这种力量。自我大汉立国以来,一直都实行休养生息的无为政策,废除了秦朝的那些残酷的法令和赋税徭役制度,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天下归心,难以撼动,这是我要说的第三点。吕氏虽然也被封为王,权高位重,独断专行,看起来似乎难以与其匹敌,但太尉不过是凭借着一支符节,到军队中振臂一呼,士兵们立马倒戈,这说明大家对于刘氏都是忠诚的,这是天意所在,非人力可为。就算那些功臣们想要搞些小动作,天下的百姓都不会答应,他们自然也成不了什么大事。长安城里现在有朱虚侯、东牟侯这样的宗族,城外又有各个强大的诸侯国,哪个大臣有胆量造反?高祖的儿子就只剩下您和淮南王了,您是兄长,又以礼仪仁孝闻名天下,京城之所以立您为皇帝,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请大王不要再犹豫了。”
在听取完大臣的意见后,刘恒还是拿不定主意,他又去向太后薄氏禀告了事情的原委,还是没能做出决定。迷茫的刘恒又命人用龟甲来进行占卜活动,结果卜辞显示:“大横是更替的预示,我将坐上天王的位置,像夏启那样,将父辈的伟业发扬光大。”刘恒不解地问道:“我已经是王了,怎么还说我要做王?”占卜的人回答说:“卦上说的是天王,就是天子的意思。”
刘恒这才有些相信,派了太后的弟弟薄昭到京城去见绛候周勃。周勃和陈平将拥立刘恒的原因全盘托出,薄昭于是回去对刘恒说:“都是真实的,不需要再进行怀疑了。”刘恒这才露出了笑容,对宋昌说道:“你果然说对了。”然后立刻带上亲信乘车前往长安城。等到了高陵的时候,刘恒不放心,又派了宋昌前去京城打探消息,自己一行人在原地等候。
等到宋昌来到渭桥时,丞相以下的官员都已经等在那里迎接了。宋昌回去将情况给刘恒说了,刘恒这才放心地到了渭桥。群臣见了刘恒都跪地参拜,刘恒也赶忙下车还礼。太尉周勃上前说道:“我有些事需要单独对大王您说。”刘恒不卑不亢地回答道:“如果您要说的是公事,那么就当着大家的面讲出来;如果说的是私事,身处王位的人是不听取私事的。”周勃一听,连忙下跪将皇帝用的玉玺和符节献上。刘恒辞谢道:“现在为时过早,还是等到了府邸再说吧。”于是坐上车到代王府去了,重臣也都跟着过来了。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以及典客刘揭一干人等都一一上前参拜,说道:“刘弘不是孝惠皇帝的亲生儿子,按礼不应该继承大统。我们大家在和诸位诸侯王以及大臣们商量后,一致决定推举大王您做皇帝,希望您能够尽快登基。”刘恒推辞道:“做皇帝这是关系国家社稷的大事,我刘恒何德何能,能够被大家举荐,实在是惭愧。还请众位大臣能够再仔细考虑,挑选出真正能够继承大统的人选,我实在是不敢从命。”众人听后都跪地不起,坚决要求刘恒答应下来。刘恒又谦让了几次,就是不肯接受。陈平说道:“这件事我们已经考虑得很清楚了,一致认为大王您才是最合适的人选。就算现在广征天下百姓的意见,相信也不会有比这更好的结果了。我们为人臣子的,做事情肯定会尽心竭力,不敢有一丝疏忽。如果大王您能够听从我们的意见,那皆大欢喜。现在,请允许我们恭敬地向您献上代表天子权威的玉玺和符节。”刘恒这才说道:“既然大家一致认为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人选,那我也不敢再推辞了。”于是,代王刘恒就即位做了大汉天子。
小心谨慎的刘恒最终在众大臣的拥立下顺利登基,住进了未央宫中。
孜孜求治
在汉文帝住进未央宫的当天夜里,就下令将宋昌封为了卫将军,负责南北两军;又下令封张武为郎中令,负责保卫宫中安全。这是因为,刘恒深知军权的重要性。有司衙门先后诛杀了少帝和他的皇后以及三个弟弟,刘恒这才回到了前殿,连夜颁布诏书,下令大赦天下。
汉文帝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够坐上皇帝的宝座,只是因为自己的背景比较单纯,所以得到了很多大臣的支持。登基伊始,他就先是将诛灭吕氏的有功之臣都封赏了一遍。周勃成了右丞相,陈平被封为左丞相,灌婴则做了太尉。做了右丞相的周勃觉得自己拥立文帝有功,便骄傲起来。每次早朝结束后,他出来的时候都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似乎连皇帝都不被他放在眼里。周勃的手下看了这种情况,提醒他说:“丞相您以后注意点,功高盖主啊!当心引火烧身!”周勃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连忙跑到文帝面前辞去了右丞相的职务,文帝果然很爽快就答应了。一年之后,名相陈平去世,文帝再次征召周勃为相。但周勃的这次为相之旅只持续了十个月的时间,文帝借口列侯归封国这件事将他免职。后来当有人举报周勃图谋不轨、意图谋反时,文帝不问青红皂白立即命人将他抓捕。周勃最后靠文帝的舅舅薄昭的求情才得以恢复自由。
汉文帝是一个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的皇帝。他当上皇帝后,多次颁布诏书鼓励百姓进行农业生产,他还将人口按照户口比例分为三老、孝悌、力田等,常常赏赐他们一些东西。与此同时,文帝还十分重视对百姓负担的减轻。他先后两次减免租率,到了后来,三十税一渐渐成了汉朝的一个铁律。
文帝坐上皇位之初,也就是公元179年的12月,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法律的功能在于治理国家、制止暴行、指引着人们多行善事。但现在我们的法律在惩罚犯罪的人后,还要使罪犯们无辜的父母、妻儿和兄弟姐妹也平白无故的遭受惩罚,甚至还要被当做奴婢。这样的做法,我很不认同。希望众位爱卿可以商量商量,做出些调整。”主管这方面的官员说道:“老百姓都是需要管理的,否则就会犯上作乱。制定法律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使百姓们能够安分守己。连坐这种制度是法律发挥作用的一种重要手段,这样百姓在做坏事之前,就会考虑到自己的行为给家人朋友带来的后果,就会有所顾忌。这种做法自古有之,不应该轻易变动。”文帝说道:“我听说,只有公正的法律才可以令百姓忠厚,只有合理的判罚尺度才能够令众人从心里真正地服从。至于你说的引导百姓向善的问题,这是做官者应做的事情。如果不能引导百姓向善,这已经是为官者的失败了,如果再因为这而怪罪于百姓,用不公正的处罚来强加于他们,这不是逼着他们去为害吗?怎么可能起到防止犯罪的目的呢?我实在不知道这样的法律有什么值得保留下来的价值,你们还是再好好考虑一下吧。”官员们这才答道:“陛下真是千古贤君,一心为天下百姓考虑。陛下高瞻远瞩,所见所识非我们这些人所能企及。我们马上就按照陛下的意思将这些不公正的法律废除掉。”于是,汉文帝对秦朝留下来的严酷刑罚做出了重大的改变。秦朝时期,很多犯人都会被判处为隶,甚至更重的罪名,这些都是终生服役的处罚。汉文帝对这种法律十分不喜欢,他下令要根据罪行的轻重来进行处罚,并划定服刑的期限。一旦犯人刑满被释放,就该恢复自由的身份和名声。秦朝的法律还规定,犯人的父母妻儿、兄弟姐妹,统统都要受到牵连而下狱,严重的会被处死,轻的也要被收到官府里做奴婢,这一条被称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下令将这条法令立即废除。秦朝还有黥、劓、刖、宫这四种肉体上的刑罚,汉文帝下令将黥、劓、刖这三种都改用笞刑来代替,接着他又减轻了笞刑的惩罚度。
文帝即位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78年的2月,又召集大臣们商量道:“古时候的诸侯国大概有一千多个,诸侯们平时都住在自己的封地,只要按时向朝廷交纳供奉就行,双方都平安无事,百姓们也不用遭受什么苦难,天下一片欣欣向荣,没有发生什么不道德的事件。现在很多列侯都留在长安城中,离他们的封地很远,来来回回的浪费了很多资源,列侯们也不能够教育管理好自己的臣民。”于是文帝下诏命令列侯们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住,如果在京任职,那也必须将太子送回封地,其他的一律不许在京师逗留。诏令执行后,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汉朝的时候,在那些军事重地和边疆要塞,都会设置很多关卡来限制人口的自由流动,检查过往的行人来往。当时出入关隘时,需要拿一个“传”,就是通关的凭证,才可以被放行。到了三月,汉文帝将这种制度废除,从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各地的经济往来,同时,这也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十月份时,汉文帝又提出了一个观点:“自古以来,君主治理天下靠的就是那些敢于仗义执言的诤臣。现在的法律中有一条不允许大家对朝政随便议论的命令,这难道不是逼着大家不敢讲真话吗?这样一来,作为君主我也不能够及时察觉到自己的过失,更谈不上可以吸引人才了。所以我建议废除这一条规定。普通百姓之间很可能会几个人聚在一起发发牢骚,大家互相约定好保守秘密,可回头又互相出卖,做官的大都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大逆不道,如果再有其他的不满,他们就又认为这是刁民在诽谤朝政。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小老百姓的愚昧表现而已,并没有什么恶意。如果因为这样而送了命,那实在是很冤枉。所以,从此以后,再遇上这样的案例,就不要再审理治罪了。
到了汉文帝在位的第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68年,大臣晁错对他建议说:“招募天下的人到边疆去开荒,并可以凭此来受爵免罪,如此施行下去,不超过三年的时间,边疆的粮食肯定会充足起来。”文帝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采纳了这个意见。文帝采用了公开卖爵的方式来填充边疆地区的粮草。晁错又向他建议说:“这样的方法可以使边疆获得五年的粮食,我们可以将这些粮草输送到各地县去,使得各地的粮食都充足起来,这样一来就可以免除天下的田租。”如此一来,农民的境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公元前167年的夏天,国家发生了很大的旱情和蝗灾。汉文帝为了保障人民的生活,下令不再令诸侯国向朝廷进贡物品,并将原来只归国有的大山大湖向私人开放,允许私人开发矿产和各类鱼盐资源。同时削减皇宫的开支,裁减了很多奴仆,并打开国库救济百姓。
汉文帝的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在战乱中遭到很大破坏的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了起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汉王朝也日益强盛起来,为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节俭的汉文帝
在汉文帝当上皇帝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178年,在这年11月的最后一天,发生了日食。到了12月15日,日食再一次发生。在古代,发生日食被认为是凶兆,汉文帝于是下了一道诏书说道:“我听说,上天为了治理好天下的百姓,设置了君主。如果君主不能很好地执行上天的意愿,执政不仁,那么上天就会通过一些异样的征兆来进行警告。现在在我的治理下,竟然在11月的最后一天发生了日食这样的不祥征兆,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事。既然我做了君主,侍奉宗庙、治理万民,那么天下的安定和动荡就都是我造成的结果。众位大臣你们就好像是我的左膀右臂一样。现在,我对下不能很好地治理我的臣民,对上还影响了日月的光辉,使日食这样的不详事物发生,实在是缺乏道德的表现。你们接到诏书后,都要仔仔细细地回想一下我过往的作为,指出我的过失。除此以外,你们还要多推荐一些方正贤良、敢于直言进谏的人才来辅佐我,好弥补我的过失。趁这个机会,众位爱卿也要各自整顿一下自己的政事,千万记住要与民为善,要尽一切可能来减轻百姓的负担。我常常因为自己的仁德不够,以至于不能够将国家的荣光传播到远方去而忧虑,担心边疆地区的那些少数民族会为非作乱,所以一直没有停止对边疆事务的关注。现在已经不能够裁撤边疆的军队了,我怎么可以再为了一己的安全来增加军队的数量呢?我觉得应该将卫将军统领的军队撤掉。而太仆掌管的现有的马匹数,留下够用的,将其他的都交给驿站。”于是,审计部将长安城里的马匹数统计了出来,将那些用不着的都送到了驿站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