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特林来到莫斯科想找妹妹卡佳借点钱,买头牛。妹妹在一个百万富翁家里当佣人,看门人不放他进去。这时,有个叫契毕索夫的带枪的工人走来,同他攀谈起来;两人谈得很融洽,说要共同去征服世界。契毕索夫告诉他:我们除自己身上的锁链以外,是什么也不会失去的。雪特林很爱听他讲的革命道理。契毕索夫带他走进这所豪华的住宅,宣布奉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要征用这所住宅作军医院。房主见来人都带着枪,只好答应。契毕索夫让雪特林想办法从宅里挑3个可靠的人出来;他自己与房主谈腾房子的事去了。雪特林把所有的仆人集合起来,以便挑选;这时卡佳发现面前的是她哥哥,便扑了过去;雪特林克制住同亲人久别相逢的兴奋心情,顺利完成了挑选的任务。当他知道契毕索夫就是自己未婚的妹夫时高兴地说:“他是个好人。”妹妹把嫂子纳佳也找来了。原来纳佳也来到城里给人帮工,想挣点钱日后买牛用。纳佳一见丈夫便合计着立即回乡之事。但雪特林对妻子说,村里的事还可以缓上2、3天,他和契毕索夫要去看看首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契毕索夫领雪特林来到斯莫尔尼宫,告诉他列宁就在这里办公。雪特林经过3年的战争生活,再也不信上帝而相信列宁了。可是他连列宁的像也没见过,他想,要是在这里能见上他一面该多好呀!契毕索夫把他留在一群士兵当中,自己办事去了,说待一会就回来。一个青年士兵给雪特林一些吃的,又给他一份传单,上边印有《关于土地的法令》,当他念到“立刻毫无报偿地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时,心情非常激动,他提起水壶去找茶喝。他在走廊里东张西望。这里到处都是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大家都很兴奋,工作很紧张。这时列宁从走廊远处的一扇门里出来,径直向雪特林这边走来,雪特林一面给他让路,一面向他打听哪里可以找到茶水。
列宁见他背着枪、风尘仆仆的样子,便同他亲切地交谈起来;列宁很关心前线士兵的情况和农民的生活状况,雪特林告诉他士兵们很厌战,农民缺地少牛。列宁听了他的话告诉他:尽管士兵厌战,可是沙皇和他的将军们却不要和平,因此苏维埃政权认为,和平的事业只能由你们士兵来掌握。列宁摸摸雪特林枪上的皮带,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还不能放下武器!有什么办法呢?沙皇和军官们想要在俄罗斯扶植地主和资本家。克伦斯基已经开始进攻了。顿河的哥萨克被煽动起来了。你怎么想呢?雪特林坦率地回答说:士兵们是累了,可是情况既然是这样,我倒很怕放下武器。雪特林顿了一下,接着斩钉截铁地说:“好!那我现在就去战斗……也许你不相信我吧,敬爱的朋友?这是我打心眼儿里说出来的。”列宁请雪特林原谅耽搁了他的时间,告诉他楼上食堂里有茶后便走了。
雪特林问一个水兵刚才跟自己谈话的人是谁。水兵说:“谁?那是列宁!”雪特林又惊又喜,扔掉水壶就走,要“回去告诉士兵们,刚才自己跟列宁谈过一次话,我们必须立刻去战斗”。
契毕索夫来斯莫尔尼宫是要组织一支队伍。他遇上几个自称是“民主政党的全权代表”的活动家。这些人到处找列宁,要求苏维埃停止一切战斗行动。契毕索夫义正词严地驳斥了他们。雪特林怀着惊奇、钦佩的心情望着契毕索夫。正在这时,列宁进来了。一个家伙忙上前说:“列宁同志……我们来谈谈革命的根本问题,我们是社会活动人士……”列宁严厉地打断了他的话:“先生,我不是你们的同志;……革命的根本问题要由武装的群众来决定;至于社会活动人士……它的阶级概念就是资产阶级。”列宁当场撕毁了他们的通行证,要雪特林护送他们一直到大门口,并告诉办公室再不要让他们进来了。
契毕索夫组织的工人队伍都是新战士,需要一个指挥官。斯莫尔尼宫军事司令部派雪特林担任这个职务。正当他们集合准备出发时,卡佳和纳佳找到了他们。纳佳哭哭啼啼,不让雪特林走。士兵们已整好队伍等着指挥官。雪特林心急如焚,恨不得揍老婆一顿。突然他想起了列宁跟他谈过的一席话,觉得应该同纳佳说说。纳佳一听“结束战争、取得土地”是列宁的话,便不再阻拦丈夫了。卡佳也向契毕索夫说:“不要为我们担心。”
雪特林和契毕索夫把队伍开到包尔可夫战区。他们商量决定去做分化克伦斯基部队的工作。在一个被释放的俘虏的引进下,他们两人来到敌人的一方,分别去做士兵的工作。起初,敌军官命令把雪特林抓起来押送到司令部去。但雪特林机智地利用普通士兵愿意听他讲同列宁见面的事,热情宣传只有苏维埃政府才是工农自己的政府,宣传新颁布的《关于土地的法令》,说:“当你们替将军们打仗的时候,我们却在没收他们的土地。”许多士兵被争取了过来,他们表示要跟克伦斯基一刀两断,弃暗投明,参加雪特林的队伍,到列宁那儿去,因为他们懂得:“旧的制度永远结束了!”
来自穷乡僻壤的人们
《来自穷乡僻壤的人们》是苏联作家马雷什金的长篇小说,写于1937~1938年。
在风雪茫茫的黑夜,一辆雪橇从穆善斯克村向车站驶去。雪橇上坐着两个人:棺材匠茹尔金和他的表兄彼得。
赶车人瓦夏尼亚问茹尔金;“哪末,依你说,你这是去找好事情啦?”
“我们在这儿已经熬够了,”茹尔金回答说,“我都不记得多久以前有人定做过棺材啦。现在大家都自己动手了。木匠活也很少,难得有人叫去钉个窗框什么的。这个年头,谁还盖房子呀?我们有一块地,如今又要给集体农庄收去了。可是我家里张着6张嘴,外加我和老婆:每人一块面包,就得8块;每人2块,就是16块呀……”
“开销真大!”瓦夏尼亚说,“现在成千上万人往建筑工地去。前天勃鲁多夫村又走了4个。人家说,可以挣到很多钱。”
时值1929年冬至1930年春,“5年计划4年完成”的口号响彻全国。许多大型企业在各地兴建。农业集体化正在全面进行。大规模建设吸引着人们。人们抱着不同的目的投入建设的洪流,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改造自己。
茹尔金和彼得去的地方,是克拉斯诺高尔斯克“焦炭化学厂”建设工地。
茹尔金为人老实本分。在工地上,他安分守己,一心只想多挣钱。他白天干活,晚上给人修手风琴。当他攒了一点钱之后,小私有者的幻想又开始引诱他:“我最少也得攒上1500卢布,那时候,我就到一个什么地方去自己开个厂子……我是做贵重木器的细木工,象这样的木工全俄国也不超过100个……”
他写信告诉妻子,他的工作很牢靠,能挣不少钱,而且从手风琴上也可以挣到一点副业收入。以后,随着建设规模扩大,据说,好处还会更多呢。他从缝在衣服里的钱中拿出50卢布寄回家,自己留下同样的数目,防备万一,可作车费。
他的表兄彼得是一个化了名的资产阶级分子。他去工地的目的,是为了隐藏起来。彼得的弟弟索乌斯丁在莫斯科《劳动报》社工作,两人已多年不通音信了。
一到工地,彼得便与富农投机商阿格拉芬娜·伊万诺夫娜相勾结,并买通了工地合作社主任斯索伊。他们利用工地制度不严的缺点,偷盗公家的货物,在集市和附近村庄出售。彼得还利用因交通阻塞,工人工资一时发不下来的机会,煽动工人,进行破坏。
彼得的所作所为,茹尔金都看在眼里,暗自替他担心,也曾相劝过他。彼得的表现,引起工会干部波多普利果拉的警惕。他预感到“有人在暗中挑唆,是敌人的勾当!”但究竟是什么样的敌人,一时还不知道。
他对被煽动起来拒不卸车的工人们说:“难道你们这些劳动人民,听信敌人的话,破坏自己的切身事业,工农的事业,不觉得害羞吗?”波多普利果拉是炼焦工人出身的共产党员,在最艰苦的时刻对党的事业也充满了信心。在他的帮助下,茹尔金当上了木工厂装配车间的组长;他用共产主义思想,使茹尔金的眼界开阔了。
以前,茹尔金以为到工地上来的人都和他一样,是为了找碗饭吃。但是在劳动中他看到人们除为了挣饭吃外,还有其他更崇高的目标。他变了。他觉得“脚下的土地变得坚实得多,在这块土地上,他是个自己人了”。他拼命地工作,晚上也不回工棚去睡,一天工作16个小时。他建议:为了不让财产遭受损失。每个工段都组织起志愿队。一旦有事——马上召集,立刻出击。
茹尔金终于成长为一个自觉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彼得的弟弟索乌斯丁是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满腔热情地投身革命,离别家乡已有10年之久,但思想上与旧世界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怕“变革”,怕“冒进”,幻想过舒适平静的生活。他身在报社工作,却脱离人民的真正生活,追求所谓具有“崇高、永恒旋律”的那种生活。党向富农发起坚决进攻时,他觉得自己被“看成了外人”;他的富农姐姐写信告诉他,彼得已经潜逃,村苏维埃将把她的房子作为富农的房子加以没收,他想的是:姐姐是一个无依无靠的老处女,我现在是唯一能够帮助她的人。
但索乌斯丁毕竟不是苏维埃的敌人。他渴求真理,对自己的状况并不满意,“他的良心要求他果断地向什么地方前进,而且刻不容缓”。他重返故乡穆善斯克村,亲眼看到了农村无产阶级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权利,维护集体化,而富农分子则梦想恢复失去的天堂。这时,他对敌人的面目和斗争的尖锐性认识得更加清楚了。现实斗争帮助他认清了党向富农坚决进攻的政策的历史必然性。
和索乌斯丁一起的还有他的情人奥尔迦。她受过相当的教育,幻想成为一名艺术家、歌唱家,渴望掌声、荣誉。她崇拜叶赛宁,书桌上总放着诗人的照片。她和索乌斯丁保持不正常的关系,似乎感到找到了追求的东西,但又觉得精神空虚,包袱沉重。她深为自己与沸腾的生活不能合拍而感到极大的痛苦。她要找寻出路。
在共产党员兹宾的帮助下,她走出了自己的小天地,把叶赛宁的照片锁进了抽屉,撕掉了和索斯乌丁合拍的照片,参加了训练班,成为建设工地上的一名司机。
建设和斗争,改变着苏维埃国家的面貌;建设和斗争,催促一代人摆脱由穷乡僻壤带来的一切弊病,迅速地成长起来。
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926~1940年。
小说一开始便描写了英姿勃勃的19岁青年葛利高里,他热情淳朴,坦率真诚,既奔涌着哥萨克人桀骜不驯的情愫,又保持着勤劳善良的天性。总之哥萨克所具有的一切优点和弱点,在他身上都体现得最充分、最深刻。他在严酷的阶级斗争中始终处于冲突的焦点:他同各种社会力量及其代表人物,无论是白匪军官、反动将军、布尔什维克、革命哥萨克,都发生了冲突。他从一个营垒投入另一个营垒,反反复复,企图寻找正确道路而终不可得。他的道路典型地表现了哥萨克在革命转变中曲折的悲剧性的历史道路。
小说中的另一人物阿克西妮亚,写得极其生动形象,痛苦的童年、无爱的婚姻、悲惨的遭遇,这些都激起她追求自由幸福、冲破宗法制牢笼的勇气,但终于没能找到正确的生活道路,而是把全部的爱都寄托在葛利高里身上,成为他的罪行的牺牲品。
小说气势磅礴,场面宏伟,着笔细腻,雄浑的战争描写和日常生活场面互相转换,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物心理刻画彼此衬托,开创了悲剧史诗的艺术风格,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苦难的历程
《苦难的历程》是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写于1921~1941年。
作品由《两姊妹》、《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三部曲组成。这部近100万字的巨著,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革命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以达莎、卡嘉两姊妹和她们的丈夫捷列金、罗欣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经历曲折的道路,最后走向革命的过程,表明知识分子只有与人民相结合才有出路,只有献身祖国才能获得幸福。4个主要人物都经过痛苦的磨难,克服各自不同的弱点、缺点和错误,完成了“历程”,把个人的命运和革命结合起来,从而得到了人生最大的幸福。
作品是一部描写苏维埃人民的英雄史诗,是苏联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阿·托尔斯泰成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家的重要标志。1934年,获斯大林文学奖一等奖金。
日日夜夜
《日日夜夜》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943~1944年。
作品描写苏联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小说选取了这次战役防御阶段中最艰苦的60个昼夜,作品的中心人物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一个普通参加者,营长沙布洛夫。沙布洛夫所在营为了争夺3座楼房,连续打退了敌人3次冲锋,打死敌人七八百人。自己的部队也由83人减少到35人,但他们仍然毫不畏惧,英勇战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最后终于胜利了。沙布洛夫以胜利者的姿态,荣获了列宁勋章。在对德寇的反攻中,他又带领着一营人向西方挺进。
作品集中表现了苏联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沙布洛夫身先士卒、勇敢沉着、足智多谋的特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作品充满激情,善于叙事,是苏联文学中反映卫国战争的成功作品。
青年近卫军
《青年近卫军》是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945年,取材于卫国战争中的真人真事。
作品描写顿巴斯矿区克拉斯诺顿城陷落后,在苏共地下组织领导下,青年们组成“青年近卫军”,同德国法西斯进行多种形式的斗争。他们火烧敌军司令部,拦截敌人武器军粮,营救被俘红军,印发传单,处决卖国贼。后因叛徒出卖,不少青年战士被捕,他们高唱“国际歌”壮烈牺牲。
小说反映了苏联共产党和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表现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揭露了法西斯的残暴和虚弱。塑造了奥列格、邬丽亚等英雄形象,歌颂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青年一代机智、勇敢、忘我牺牲的崇高品德。
此书是一部具有高度共产主义思想和高度艺术性的作品,对全世界的进步读者有着巨大影响。
初欢
《初欢》是苏联作家费定的长篇小说,写于1945年。
1910年,俄国内地的萨拉托夫市。
两个绅士打扮的年轻人来到一座公寓门口,见一衣衫褴褛的女孩于正逗一个四五岁的男孩,叫他不要哭。这两个年轻人,一个是本市不久前病故的一家破落户的儿子、剧作家巴士屠霍夫,另一个叫茨微土兴,是演员。他们是为在本市上演高尔基的剧本《底层》,特来此体察穷苦人生活的。女孩子就带他们到自己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