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像是一道风景线,日起叩响黎明破晓,日落点亮万家灯火,删繁就简地勾勒出漫漫人生之路的简单、纷杂。人们在捡拾经验阅历之时,总是遗落不了健康。因为人们都懂得且行且珍惜的不光只是阳光雨露,更要将身体捧在掌心中细心呵护,与健康同行,是每个人生命旅途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所以,从古时起,一些人就注重养生,尤其是饮食与健康。因为民以食为天,饮食关乎健康。自然而然,一瓢一饮、一盘一肴对于每天进食的人们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
“讲究科学的饮食,注重饮食的合理性”虽只是一句简单的话,但其中确有许多学问和讲究。什么东西适宜吃,什么东西不适宜吃,什么东西可以多吃,什么东西只宜少吃,什么东西吃了对人体有益,什么东西吃了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对于每天进食的人们来说非常重要。特别是,为了增强食物的食疗效果和营养保健作用,需要把不同的食物搭配食用,通过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其原有的性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体产生不同的疗效时,就更需要掌握饮食宜忌的知识。
因为,饮食搭配得当,常吃相宜的食物,能够使它们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为身体增加营养,健体强身;饮食不当,常吃相克的食物,不但不能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反而会出现矛盾,还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后果。正如明代名医贾铭所述:“饮食藉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丛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
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懂得各种食物的性味及它们相生相克的关系,不采取科学的食物搭配手法,随便进食,轻则会导致身体不适,重则会使身体滋生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饮食对健康的人尚且如此,对不同的患病人群就更加需要注意了。因为有些饮食对康复有益,有的饮食对病体有害。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着的《金匮要略》中“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厄,例皆难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人们积累总结了许多宝贵的饮食经验,如食物有四性五味之分,人有男女老少、强壮羸弱之别,病有寒热虚实、轻重急缓之异,时有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之殊。可见,在告别了饥肠辘辘的生活,开始追求更为健康科学饮食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注意食物的性味归经及功用,还要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素质、性别、年龄、疾病属性,有针对性地搭配饮食。这也体现了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
比如,阴虚体质的人,比较适合吃具有滋阴生津作用的清补食物,而那些香燥温热的上火温补食品则要少吃,甚至不能吃。相反,阳虚体质的人,则比较适合吃温热补火的温补食物,忌吃大寒生冷的损阳食品。
再比如,冬季寒冷,适合多吃温补助阳之物,生冷大寒之品就要少吃。而到了炎热的夏季,则需要多吃清凉、生津止渴、除烦解暑的食物,而那些温热上火、辛辣肥腻、香燥损阴的食品就不要吃了。
总之,只有注意食物的食用、搭配、加工、储存、烹调宜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掌握各种患病人群的饮食宜忌规律,才能充分发挥食物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方面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人们的头脑里,有关饮食的知识不但存在着空白地带,而且长期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偏见和误区。更有一些人,由于单纯从个人的口味和爱好出发,而缺少必要的指导,已经养成了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侵害着自身的健康。
因此,学习一些饮食宜与忌的知识十分必要,应该成为老百姓了解熟悉的常识,这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十分有益。
有关饮食宜忌的内容包罗万象,十分繁浩,有的传承于古代药学典籍,有的源自现代营养学的科学研究,有的来自民间杂书野记,有的出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有的则纯属毫无根据的里巷传说,可谓众说纷纭,良莠不齐。
为了帮助人们了解和正确掌握各种饮食宜忌知识,从而合理选择膳食,享受健康生活,我们特针对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结合人们日常饮食的实际,借鉴并利用中国传统医学、养生学和现代医学、营养学的理论,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从食物的食用,食物间的最佳搭配,食物间的相克,食物的加工、储存、烹调,日常饮食习惯,常见病症的饮食治疗,不同人群的饮食宜忌,全方位地进行详细的阐述,使人们在轻松的阅读中大获裨益,从而达到将日常饮食起居寓于保健治病之中的目的,起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本书科学生动,方便实用,是目前内容较为丰富的饮食宜忌读本之一,它不但符合家庭主妇们对日常饮食的科学要求,也非常符合人们对健康生活的目标追求,是一本居家必备的饮食工具书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帮手。
需要说明的是,饮食的宜与忌,只是相对而言。宜食之物要做到宜而有节,忌食之物则应忌而有当,不可盲目忌口。过分强调宜忌,可能会引起营养摄入的不平衡,对健康不利。因此,读者在参照本书的同时,也要注意营养的平衡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