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见对方已经妥协,也不便一杆子打死,今后还要用这把理财好手呐。故又说:“其实不必惶恐,只要讨得王大人高兴,安心做你的老板,主意由你拿,王大人是外行,决不来过问,将来生意做大了,年终分红,数目决不比眼下少,发财大家得,有情有义,何乐而不为?”
一番甜言蜜语,蒋兆和想想,既能保住性命,而且照旧做老板,局外人反正不明就里,凭着信和这块老招牌,再加上海运局做坚强后台,杭州城里也算同行老大,照样呼风唤雨,吃香喝辣,也算不幸之大幸。主意打定,蒋兆和向胡雪岩拱手道:“全仗雪岩兄弟做主,我把身家性命都交给你了,万望在王大人处多说好话。”
胡雪岩也顺势说:“以后大家都在一条船上,什么事都好说。”
王有龄见胡雪岩略施小计,不费吹灰之力便一箭三雕,既报了前仇,又凭空进账大笔股金,连带收服了一个钱庄内行,不由得钦佩万分。
姑且不论胡雪岩收服蒋兆和的手法够不够厚道。但从这件事不难看出,胡雪岩对人、对事懂得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时候该紧,什么时候该严,从而轻松瓦解对手。张弛有道,该出手时就出手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做事方法。
3.当断则断,是做事成功
的大智慧商业经营中,有着许多稍纵即逝的宝贵商机,等待人们发掘。对于商人来说,关键时刻,一念之差,就可能使事情的结局发生质的转变。因此,当机遇降临时,是否有拍板定夺的勇气,往往决定着一笔生意的成败。尤其是大部分资金积压于一处时,一旦调度失当,常使经营者遭受倾家荡产之灾。商人多虑,若不能佐以多勇,机遇来临,犹犹豫豫,不敢决断,且不说费神劳力,贻误商机,单是这种摇摆不定的工作方式,也会让员工、合作者为之担心。因此,在商业经营中,深谋善断对于获得比别人更多成功和利润是绝对必要的。胡雪岩便很明白这个道理。
胡雪岩在商战中总是经过深入的了解,缜密的分析,全局的把握,然后才做出果断的判断。
当时胡雪岩要做生丝生意,他与阿珠的父亲谈妥,自己出一千两银子做本钱,让阿珠的父亲回到老家湖州,立马就在湖州开出一家丝行坐地收丝。但此时却遇到了一桩麻烦:按照定规,开丝行要领“牙帖”,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营业执照。
按惯例,丝行“牙帖”要由京里发下来,因而手续十分繁杂。首先必须由拟开丝行的人先提出申请,再由当地州县层层上报到京,最后由京里审批之后再将照本发下,如此一来,要领到一张“牙帖”,来来去去最快也得三个月。新丝都在四、五月间上市,这个时候,乡下正是青黄不接的当口,蚕农都等钱用,同时,蚕农即使不等钱用,也会急于将新丝卖出去,因为新丝存放时间长了会发黄,价钱上会打很大的折扣。对于丝行来说,这个时候开秤收购,自然容易有一个好的进价。此时已经是三月末了,如果按正常手续办理丝行“牙帖”,一定会耽误了收丝。丝行生意是一年做一季,错过一季也就只好等到来年。所以,当老张把这一情况告诉胡雪岩时,胡雪岩当时就有些发急,他要求老张回到湖州想办法,哪怕花上三五百两银子的租金租一张牙帖,也在所不惜,一定先把门面摆开来,他月半左右就要到湖州收丝。
胡雪岩如此着急,自然有他个性上的原因,他办事总是只要想好了就马上着手去办,决不拖拉。但此时的着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已经有了自己一套周密的盘算:他要用在湖州收到的代理官库的现银,就地买丝。王有龄此时已经得到了外放湖州,任湖州知州的肥缺,已经操持着要走马上任。而此时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也已经立起来了,王有龄既到湖州,也必然要让他的阜康钱庄代理湖州府库的“收支”,这正是胡雪岩开办钱庄之初就设想好了的。王有龄一到湖州,第一件事当然就是征收钱粮,因而也必然地将有大笔需要解往省城杭州的现款入到他的阜康钱庄。他要来一次移花接木、移东补西的生意运作,即用湖州收到的现银,就地买丝,运到杭州再脱手变现,解交“藩库”。反正只要到时有银子解交“藩库”就行,对公家不损一毫一两,对自己却是可以无本求利的买卖,何乐不为!
既然已经有了这么好的一个计划,他当然不肯白白耽误了一年的时间,故才想出了这么一个主意。
中国人向来讲究不愠不火,从容自若,慢条斯理的做事态度,大难临头,“刀架脖子上”也能泰然处之。但是,很多时候,也是需要我们雷厉风行的。《史记》中有“兵为凶器”的说法。意思是说,不在万不得已时,不得出兵;但是,一旦出兵就得速战速决。拿破仑穷兵黩武,征战欧洲,不可一世,但后来却有了“滑铁卢”之悲剧;希特勒疯狂侵略他国,得到的却是国破家亡,主权不保,这都是由于当断未断。胡雪岩一直说做生意跟行兵打仗是一个道理,所以他总是能做到当机立断,决不耽搁。
4.依靠实力,先发制人
先发制人,必须立足于自身实力的绝对优势,以对敌形成“以石击卵”之势。只有自己具备了强大的实力,才会有“若决积水于千仞”、“以镒称铢”的优势,才有出战制胜的主动权。
《孙子兵法》在谈到作战篇时说:“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在清廷攻打太平天国初期,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胡雪岩提前得知了官票即将发行的消息。官票大体与现今国债类似,只是它是一种可以上市流通的银票,可以兑换现银,也可以代替制钱“行用”——用它抵交应按律缴纳的地丁钱粮和一切税课捐项,称为“户部官票”。
事情当时是这样的。一日,刘二爷在路上碰到了钱庄总管刘庆生,他将刘庆生悄悄地拉到僻静之处,从身上掏出一个铁盒子,取出两张银票交给刘庆生。刘庆生一眼便觉得异常,不同于一般的银票。只见那银票是皮纸所制,上面写的是满汉合壁的“户部官票”四字,中间标明“库平足色银一百两”,下面还有几行小字“户部奏行官票,凡属将官票兑换银钱者,与银一律,并准按部定章程,搭交官项,伪造者依律治罪。”刘庆生平素见识的银票不算少,但从未见过这种银票。细问之下,得知这银票在京里也是刚通行,听说抚署已经派人前往领去了,市面上不久就会流通。
刘庆生将这两张银票揣入怀里,直奔胡雪岩处而去。
胡雪岩命刘庆生把来源钱庄和鸿财钱庄的大东家们请来一同鉴赏,以期弄清其来龙去脉。
来源钱庄的大东家孙胖子,反反复复地端详,然后放下银票说:“我隐约听说,京里要发行新官票,没想到已经出来了,上面做事也够快的了。”
“这种官票不知道发行了多少,说的虽然是‘属将官票更换银钱者,与银一律’,但如果这种官票太多,现银不足,那咱们钱庄岂不要蒙受损失了吗?搞得不好,会招致灭顶之灾啊!”鸿财的一位大东家摇摇头,忧虑地说道。
大伙此时将目光射向了胡雪岩。胡雪岩却是满脸沉思之色。客人走后,当刘庆生问起胡雪岩的意见时,胡雪岩摇了摇头,又仔细看了看银票,说:“乱世出英雄。越是乱的时候,才越有机会。有其弊必有其利,最关键的是,我们随时都要抓住利的一面,就会永赚不赔。这就好比做米生意,跌得差不多时,就买进;涨得差不多时,就卖出。卖米是这样,做钱庄生意更是如此。你明白了吗?”
两天后,杭州钱业公司召集同行开会,商讨如何处理上头交下来的二十万两“户部官票”。刘庆生作为胡雪岩的代权人,在召集会上复述了胡雪岩关于“户部官票”的观点,并率先认销了两万两官票。其他钱业同行也踊跃认销,结果二十万数的“户部官票”还不够分派。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钱业还出现此种景象,连德劭年高的钱业值军执事也颇为吃惊,对阜康钱庄很是佩服。自此,“阜康”这块招牌,不但在同行之间,而且在朝廷里,也立刻响亮起来,经过阜康钱庄转兑、私蓄的朝廷官员也越来越多。
胡雪岩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他看来,世上随便什么事情,都有两面,这一面占了便宜,那一面就可能吃亏,而做生意更是如此,买卖双方,天生就是敌对的。就拿眼下认购官票来说,如果朝廷章程订得不完善,滥发起来,它的价值当然会大打折扣。但即使是这样,也要认购,而且还要主动认购,这样才能先发制人。这里有两个原因:
第一,这是在帮朝廷的忙。只要是帮朝廷打胜仗的生意,哪怕亏本,也都要做。短期看,这是亏本,长远看却不是亏本,而是放了资本下去。放下去资本自然是要收回的。只要官军打了胜仗,时世一太平,百业待兴,什么生意都可以做。那个时候,也就可以收回先前投下去的资本了。自己为朝廷帮过忙、出过力,朝廷自然会给予回报,处处提供做生意的方便,哪里还有不能发达的道理?
第二,认购户部官票,也是显示阜康的实力,是阜康挣得名气的机会。目前杭州城里各大小钱庄同行都心存犹豫,小同行看大同行,大同行互相看,都怕派购官票太多,包袱太重,如果这时阜康站出来大胆认购,一方面能够在同行中显示阜康临事不惧的气派,显示阜康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能显示同行的义气。阜康在同行中的名气和地位,一下子就起来了。
5.做事就是要迅速准确地行动
做事时,若能准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付之于行动,你就掌握了成功的主动权。而模棱两可、犹豫不决的人只能坐失良机,一事无成。
生活中,有些人踌躇满志,下定决心要做一番大事业,而且也以莫大的勇气去做了,可往往没有取得成功,其原因就在于做事缺乏准确性和迅速性。大凡成就了大事的人,无不是能当机立断、把握时机的人。着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有一次,巡抚给王有龄下了一个任务,要海运局筹备一笔款子购置五百支毛瑟枪,加强浙江绿营兵的军事装备。由于当时战火纷起,军火买卖利润十分巨大,回扣也不菲。但做这门生意的风险很大,因此许多商人都不愿接手,王有龄正愁差谁去经办,忽然胡雪岩求见,便将此情转告胡雪岩。胡雪岩早就垂涎军火生意,苦于无处着手,如今凭空知道了这条消息,正可捷足先登,虎口夺食,把这笔生意夺回来自己做。
胡雪岩心算一下,毛瑟枪每支约五十两银子,五百支需二万五千万两银子,回扣一分以上,这笔军火生意起码可获利三千两银子,是一笔好买卖。当下他立刻应允,请王有龄开了一张三万两银子的官票,预备到上海花费。然后立即收拾行装,雇了一只小火轮,急急连夜奔赴上海。
胡雪岩算定太平军购军火不会很快,洋商必定讨价还价,拖延时日,把太平军逼到最后关头,好高价敲一笔。从高老三口中,胡雪岩得知太平军欲购五百支枪,这批军火数量巨大,洋商不可能有现货。故而胡雪岩满怀信心要把这批军火半道易手,为己所用。
不几日,胡雪岩到了上海,求见上海青帮老大廖化生,说明自己要做军火生意,请他出面帮忙。廖化生笑呵呵道:“生意人人做,就看谁占先。凭胡先生的才能,这笔生意你想做,就能做成。”胡雪岩谦虚道:“靠我单枪匹马,万难成功,还要老哥鼎力相助。这批军火生意做成之后,老哥可分三成利润,算是合伙生意。”
廖化生喜出望外,没想到胡雪岩出手十分大方,如此慷慨豪爽,道:“需要我做什么,尽管说,自家弟兄任你差遣。”
“我对洋商所知甚少,请老哥派一位懂行的弟兄陪陪我。”
廖化生仔细琢磨了一会儿,说:“眼下有一位弟兄,在洋行当翻译,外国话说得流利,深谙洋商底细,就叫他帮助你如何?”
胡雪岩道:“最好,最好!”
不一会儿,一位青帮弟兄带进一名青年,戴墨镜,穿洋装,着皮鞋,打扮很像洋人,只是脑后却拖根长辫子,显得不中不西,不伦不类,十分滑稽。廖化生向胡雪岩作了介绍,这小伙子叫欧阳尚云,在洋行干了多年,懂法语和英语,是上海洋商中名气很大的人物。欧阳尚云操着一口半生不熟的汉语,告诉胡雪岩说:“因从小就在洋行当小厮,学会说洋话,天长日久,中国话反而不流利了。”胡雪岩见他聪明伶俐,反应灵敏,暗忖今后一定以诚相待,将来同洋商打交道,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欧阳尚云果然对上海洋商的情况了如指掌,问起洋商事务,如数家珍,娓娓而谈。胡雪岩从他口中了解到,太平军向英商麦得利购买五百支毛瑟枪,但一时没有这么多货,麦得利向国内拍电报催运,商定下月初双方进行交易。胡雪岩算算离双方成交还有二十多天,不禁拍手称庆,“真是天助我也”,二十天用来周旋,时间绰绰有余。依照当时商业惯例,只要货未交出,一切协议契约,均无约束,签约毁约,不用负担任何责任。胡雪岩久经商战,十分有把握令麦得利改弦易辙,撕毁与太平军的签约,把生意转给自己做。
主意打定,胡雪岩叫欧阳尚云同麦得利联系,亲自和他面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