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阿香一家属于个别情况的话,那么上班之后见到的就应该是普遍现象了。不知道为什么,我毕业后选择了留在福州工作,对于这个问题我至今无法回答。在我到来之前,我所在的部门15个成员清一色全是男士。用同事们的话说,我是信息中心唯一的一朵花。15个男士中,正宗福州人仅有一个,2/3福州人一个(生于福州长于福州,但父母中有一方不是福州人),一个山东大汉,其余来自福建各地。经过我的长期观察发现,除了正宗福州人外,其余的同志们也都成了福州人。也就是说,连“大男子主义”极其严重的莆田人和山东人也被福州同化了,余者就更不必说了。
下班时间一到,同志们就急急忙忙往家赶,问他们“干吗这么着急?”答曰:“买菜做饭”。如果遇到有人请吃饭喝酒而不愿去者,他们最常用也是非常有效的当将牌就是:“不行,家里孩子没人照看”,“我不回去儿子没饭吃”……我给这些同志们的评语是:“全都是优秀爸爸”(不包括没有当爹的)。有一次,我和一同事一起去福州市局开会,同去的还有直接分管我们的副局长,若干个处长和福州市局局长。会议进行到即将结束的时候,同事的电话响了,只听得:
“嗯,菜已经买好了”。
“……”
“你要晚些回去?那我早点回去做饭。”
“……”
周围的人听了都呵呵笑。会后其他人留下用餐,唯有这位同事赶回家做饭去了。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其它地方,99%的可能是“妻管严”啦,而在福州则非也。福州男人也因此被外地男人称之为“最没有男人气的男人”。
B.福州女
在福建本地盛传一句话:好男不娶福州女,好女不嫁莆田男。这虽然比较夸张,但这在勤劳贤淑的中国女性中,福州女的确有些特色。这应该跟福州男人善于持家有很大关系。我在福大的那段日子里,同门师兄弟姐妹中有4个女生,而其中有3个是正宗福州女。平时大家都各忙各的,师姐师妹除了上课之外,呆在学校的时候不多。但是,当实验室需要打扫卫生的时候,大家都得到。师姐是大家公认的才女且又贤德,“不象福州女”,她最热心的事情是擦洗键盘,把键盘擦洗得白白亮亮的;师妹能说会道聪明伶俐,总是很善解人意,很积极地给大家提供后勤服务:大家都渴了吧?集资,我给大家买水喝。还有小魔女呢?就是跟我同级的那个。这家伙做事总是很爽快。在发布打扫卫生通知的同时,我曾附加了一条:缺席者罚款20元人民币(用这么多钱在外边请个人来打扫整个实验室绰绰有余呢)。小魔女不假思索地在我桌上留下了20个大洋,然后独自去逍遥。
三、闽南商人:爱拼才会赢
闽南人敢拼,如果他有10万元,那么他会再贷10万元,用于投资,而不会小农经济式地到银行存上5万,只拿5万出来投资。一首歌叫《爱拼才会赢》唱出了闽南人的心声。这首歌被闽南人自豪地称之为闽南的“国歌”。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闽南人为主民的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在经济上取得成功,其经商的气魄和成就令人叹为观止。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从中国东部经济最落后的省份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这一。厦漳泉组成的闽南金三角,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福建经济发展和国际化的龙头。是福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最集中的区域。
受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福建各地人的性格很难一言以蔽之。闽北人安贫乐道,闽东人求稳乱怕,闽西人重宗内聚,而闽南人则讲究“过番”、“出洋”到外面闯世界。从商人素质和商业精神的角度看,闽南人是最优秀的一群。闽南本来就不适宜农耕,商人出海归来,常常带回大把大把的钞票,于是,“出海从商”就成了闽南人的最佳职业选择。自古以来,闽南做生意的就特别多,经商成为他们的一个主要职业。
闽南,人们一生下来就耳闻目睹的情景就是祖辈外出经商,所受到的教育就是“经商好”,“商中自有黄金屋,商中自有颜如玉”,所以,闽南人十三四岁的就走了经商之路。这在闽南不仅已是见怪不怪,而且天经地义。闽南人更善于从经商实践中汲取智慧。
闽南人具有强烈的商品经济意识和市场观念。
闽南人是海洋文化的代表,更是经商能手。
闽南,通常是指福建南部厦门、漳州和泉州地区,这一带的居民都讲闽南话,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闽南人自古以来就有漂洋过海闯世界的传统。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当时盛极一时的东方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曾有过“涨潮声中万国商”的盛况,这里的对外开放和海洋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人们的“出洋”意识特别强烈。加之闽南土少地,求生不易,人们便漂洋过海,谋求生路。所以现在东南亚、台湾、香港的闽南人特别多。如今60万菲律宾华裔中,90%是闽南人的后裔:新加坡、马来亚、印尼的800多万华裔中,闽南话是通行的主要方言。估计目前定民在台、港以及东南亚各国的闽南人后裔约有二千万,早已超过了闽南本土的人口。出洋谋生者,立足异国总是念念不忘自己的故土,为家乡的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闽南人具有强烈的商品经济意识、市场观念。
林土秋的制鞋厂是晋江最大制鞋厂之一。但十几年前,林土秋还是一个光脚的农民。有一次,姐姐从海外回来探亲,晾衣服同时晾了一些小杂碎。有一件东西让他觉得挺新奇,有点儿像牛眼罩。当然不会是牛眼罩。姐姐要牛眼罩干什么呢?用手偷偷地捏一捏,还有弹性,还像……他不好意思往哪儿想,就让自己的妻去问。胸罩,这是一个活了小半辈子的农民拐了一个弯从华侨姐姐那里打听来的新名词。这玩意儿挺新鲜刺激,这是一个晋江农民萌生的怪念头。他让姐姐临走时把那新鲜玩意留下了,捏一捏,挺软,可又不瘪下去,拆开一看,原来里这包着两片海绵,哪儿有海绵呢?找到文具店,乒乓球拍上有,买下来,他买了十副乒乓球拍。回来仿做了十副胸罩,拿到厦门一家服装商店寄卖,自己混在顾客中看,亲眼看到那十副胸罩不到半小时就卖光了。商店马上决定订两千副,当然不能再看拆乒乓球拍,可哪有海绵呢?又找到药店,最后找到了厂家。这位农民身上“天生”流淌着商品经济的血液,他好奇,敢“创新”,他敢走进那茫茫人群中去寻找市场。
闽南人有强烈的创业欲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不能当老板不算好猛男”这句话是泉州人的流行语。经商办企业当老板是年轻一代泉州人孜孜以求的目标,这种价值取向在石狮、晋江、南安的年轻人中表现尤为明显。在这一带经常可以看到,不到20岁或20出头的青年人管理一个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企业。闽南人搞清了市场就办厂,他们不作守财权,不喜欢存款而喜欢创业。赚钱是一种满足,创业过程是一种最大的满足。他们在本地办了厂,然后向内地延伸,他们不会陶醉在已有的世界里,外边世界更精彩。闽南人爱拼。如果他有10万元,那么他会再贷10万元用于投资,而不会小农经济式地到很行存上5万,只拿5万出来投资。石狮建市后第三代企业家大都才30出头,大多10岁以前就已经辍学经商,连小学都没有读完,那时候他们就踩着比他们自己还高的自行车到海边贩鱼来卖,从小就谙熟生意之道,长大后又正好遇到改革开放的好时机,便如鱼得水,凭着一股子劲,很快发达起来。
有一首名为《爱拼才会赢》的闽南歌曲,可谓唱出了闽南人的心声,“拼”和“赢”两个字淋漓尽致地刻了闽南人敢闯敢冒、勇于进取的精神,这首歌在闽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尽知。许多闽南人自豪地称之为闽南的“国歌”。
闽南经富有经商谋略。晋江恒安公司总经理许连捷文化不高,但生意上却是一个老手。几年前,他们厂的卫生巾要打开上海的市场,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家日杂公司,但对方杀价杀得很凶,每包0.8元,一分也不加,这是一笔“杀手生意”。拍不了板,正好总经理许捷在那里。许总说,卖,每包0.75元也卖给他。卖他200箱(每箱80包)。成交时,买方又往下每包杀一分,叫业务员好心疼。但是,不到一星期,出现一个颠倒,买方主动找上门来了。再买2000箱。于是,一个月做成三次生意,价钱上升到0.85元,又上升到0.95元。退一步,进两步,这就是许连捷的生意。有钱大家赚,闽南人不搞一锤子买卖,闽南人生意场上不玩“三十六计”。因为“三十六计”的对象是“敌人”,而生意场上的对手应成为你的朋友。商场毕竟不同于战场。
四、台湾文化寻根问祖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一直牵动着两岸人民的心,血肉相连的骨肉情也因为乡愁而变得更浓更沉重。
1.台湾与大陆血脉相连
台湾省由台湾本岛、澎湖列岛、钓鱼群岛及其它附属岛屿共大小80余岛屿组成。台湾岛南北长394公里,东西最大宽度144公里,环岛周长1139公里,面积共35873平方公里,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缘,是中国第一大岛。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还包括台湾当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总面积为36006平方公里。
台湾自古即属于中国,同大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台湾古称夷洲、流求,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情景。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大地霸权迭起,群雄逐鹿。越王勾践在灭吴之后,经历了一时的鼎盛,但他的子孙们却在秦国压迫楚国、楚国挤兑越国时没有了退路。
越国终于顶不住楚国的军事政治压力,步步撤退,来到了大海边上。越王向他抵抗到最后的战士们宣誓说:我们曾经灭亡过不可一世的吴国!现在,我们失败了。可我们还有最后一线希望,那就是冲锋向前,打垮楚军。万一我们失败,弟兄们!越王转身一指对面那隐约可见的台湾总岛说,我们乘船漂渡到那儿,可以继续休养生息,再来一轮十年生息……这是有史记载的大陆向台湾的第一批移民。
于是海岛台湾,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陆政治的避难所。东南沿海地区的军事政治势力,有了这“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海岛,似乎就有了一个回旋的余地。距今1700多年以前,三国时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等对此就有民著述,它是世界上记述台湾最早的文字。三国时东吴的孙权曾经派将军诸葛直、卫温带一万部队到过台湾。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想把台湾预作退身之所,但似乎是众将士对海洋性气候不大适应,结果是“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落下千古骂名的隋炀帝,也派朱宽待人进行过台湾的“经略”。据《隋书·流求传》的记载,这个因荒淫无度而失去了江山社稷当然也因而失去了后宫佳丽的隋炀帝,很有些好奇心。他“经略”台湾,似乎不是拓土开疆,不是炫耀威仪,而是“求访异俗。”
“台湾”二字的出现,是在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清季麒光著《蓉洲文稿》说:“万历年间,海寇颜思齐踞有其他,使称台”’。在这以前,台湾名为“台员”。“台湾”与“台员”在闽南话中的读音相同,由“台员”转音为“台湾”是很可信的。台湾与中国不可分,更与福建不可分,早期开发台湾的主要是福建人,“台湾”二字由福建话演变而来即可印证。进入17世纪之后,中国人民在台湾的开拓规模越来越大。17世纪末,大陆赴台开拓者超过10万人。至公元1893年(清光绪19年)时,总数达50.7万余户,254万余人。200年间增长25倍。他们带去大陆先进的生产方式,由南到北,由西到东,披荆斩棘,大大加速了台湾整体开发的过程。这一史实说明,台湾和中国其它省区一样,同为中国各族人民所开拓所定居。台湾社会的发展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即使在日本侵占的50年间,这一基本情况也没有改变。台湾的开拓发展史,凝聚了包括当地上述民族在内的中国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早在宋元时期,中国中央政府已在台湾建立了行政机构,行使管辖权。12世纪中叶,宋朝政府即已派兵驻守澎湖,将澎湖地区划归福建泉州晋江管辖。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巡检司”。明朝政府于16世纪中后期,恢复了一度废止的“巡检司”,并为防御外敌侵犯,增兵澎湖。清政府在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在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后,设“承天府”。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加强了对台湾的治理,扩增行政机构,设“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下设“台湾”(今台南)、“凤山”(今高雄)、“诸罗”(今嘉义)3县,隶属福建省管辖。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清政府派员测绘台湾地图,勘丈全境里数。7年后增设“彰化县”和“淡水厅”。雍正五年(1727年),复改分巡台厦道为“分巡台湾道”(后又改为“分巡台湾兵备道”)。增“澎湖厅”,定“台湾”为官方统一的名称。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为进一步经营和治理台湾,再增设“台北府”及“淡水”、“新竹”、“宜兰”3个县和“基隆厅”。十年后,清政府正式划分台湾为单一行省,派原福建省巡抚刘铭传为台湾首任巡抚,行政区扩为3府1州,领11县5厅。刘在任内,铺铁路,开矿山,架电线,造商轮,兴办企业,创立新学堂,把台湾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大向前推进。
可以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领土,是政治“权威”也割不断的血脉。
2.台湾文化飨宴
丰富多元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湾文化。台湾发展的过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荷兰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国大陆移民,而此地人民甚为注重传统文化的保存,也逐渐发展出新的文化,同时,在台湾你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国文化,也可以欣赏到荷兰、日本所留下的历史古迹。
台湾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中心,除了故宫博物院完整保存了中国历代文物之外,也可以从以下各个面向窥探:
(1)寺庙与建筑:
台湾的传统建筑,是民间艺术的总汇,装饰特别精美,举凡彩画、书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构成建筑的要素,从中能深刻的洞悉富丰富内涵的台湾文化。此外,除了可以在台湾看到由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所承袭的中国传统建筑外(如:板桥林家花园),中国的庙宇建筑也是随处可见,其中鹿港的龙山寺、天后宫以及北港朝天宫等,都是台湾最知名且历史悠久的寺庙,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
(2)民俗文化与艺术:
台湾重要的岁时节令包括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等;而松柏岭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妈祖进香、北港妈祖出巡、台北迎城隍、东港王船祭、二结王公过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台湾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动。另外,台湾除了传承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之外,也发展出属于台湾本土特有的歌仔戏与布袋戏,歌仔戏是结合台湾各种地方戏曲小调、音乐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布袋戏近来更结合声光特效,广受年轻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