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鸿章,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卖国贼。有人更是把李鸿章称作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卖国贼,因为在李鸿章的职业生涯里,他一共签过大大小小三十多个条约,其中的不平等条约有《中日修好条约》、中英《烟台条约》、中法《会议简明条款》《马关条约》、中日《辽南条约》、中德《胶澳租借条约》、《********》、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辛丑条约》等,差不多把整个中国都卖得差不多了,签署完《辛丑条约》后,世人庆幸,李鸿章终于能够不卖国了,因为,李鸿章想卖也卖不了了,他签完之后不久就吐血死了。
不过,虽然李鸿章是签署这些协议的代表,不过我们可别忘了,李鸿章只是一个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当时的大清国是一个股份制集团,慈禧太后手握最多的股份,是无可争议的最大股东。对于签署不平等条约这么大的事情,肯定是要上董事长办公会决策的。李鸿章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刚够资格参加决策会的小小股东而已,他哪有那么大的权力决定这些条约签署与否?说白了,这些条约是李鸿章签署的没错,但是实际上决定签署这些协议的人,正是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或者干脆就是慈禧太后一人拍板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鸿章只不过是时事造就的一个替罪小羔羊而已。
李鸿章靠着剿灭捻军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有功,逐渐发家致富。他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位子上一坐就是二十五年,其间参与了清政府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过程,成为清政府最为重要的大臣之一。
出任直隶总督后,李鸿章觉得职位越高,责任越大。同时夜观天象,比较各国的发展趋势,得出一个结论:造成中国落后局面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穷!于是,李鸿章就认定了,只有全民走上小康之路才能使国家富强!
李鸿章联合了一批眼光比较开阔,理念比较先进的同事,开展了中国早起的现代化革命——洋务运动。李鸿章本人也建立了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随后,李鸿章又马不停蹄地创办了磁州煤铁矿、兴国煤矿、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各行各业。当公司越开越多的时候,靠着自己的财力就不行了。于是李鸿章就找几个大老板一商量,干脆合办公司。可以说,李鸿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清政府的经济发展贡献了不少力量。
李鸿章对自己的外交能力引以为豪,事实上,他也处理过很多国家外交事务,前面说的签订条约当然是其中的一项内容。
1871年,李鸿章签订了人生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这一年,他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本来这算得上是一个双方平等互惠的条约,但李鸿章发现,小日本在签约过程中一副得意洋洋十足小人样,就觉得这个条约可能大有问题。他猜得没错,这只是日本入侵中国的一个幌子而已,过了两年,日本就借机出兵攻打台湾。所以,这个平等的条约,却成为了李鸿章人生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75年,英国的一个叫马嘉理的翻译,私自带了一支英国部队闯入云南,还开枪打死了当地的居民。当地人民愤怒了,联合起来打死了马嘉理,把这帮家伙赶出了云南。英国公使威妥玛借机宣称对中国开战,为马嘉理讨还一个公道。李鸿章巧妙地利用国际法,说服英国放弃开战,同时清政府同意公开道歉,并派李鸿章与英国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开放了四个通商港口,同时允许英军队进入西藏,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1883年的时候,中国、法国在越南边境进行中法战争。本来双方打得是半斤八两的,可是后来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国陆军,导致费里政权垮台。本来形势已经偏向大清了,谁知道,慈禧太后突然更换军机处,主张与法国求和。李鸿章没办法,只能按照老佛爷的命令签署了《中法会议简明条约》。当时的人都说:“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1884年,中日双方爆发甲午战争。最终,在朝廷大臣的私心和慈禧克扣军饷的情况下,旅顺、威海等重要海军基地失守,北洋水师也不出意外地全军覆灭。1895年,李鸿章再一次被委派为代表,赴日本进行求和。李鸿章都记不清自己为慈禧太后擦了多少次屁股了。
尽管在出发前,慈禧已经明确表示,李鸿章可以随意割地赔款,清政府不差钱、不差地。但李鸿章本人还是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本着这个原则,李鸿章施展自己的外交才能,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光没日没夜地谈判就够让人头疼了,谁知道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在路上被人刺杀,差点丧命。日本人觉得不好意思了,觉得李鸿章在自己的地头出了事,终究说不过去。日本人在和谈条件上也稍微表现了一点松动的迹象。
李鸿章康复后,双方开展第四次谈判。此时,日方已经将赔款从原本的3亿两减少到2亿两,但对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要求毫不松口。日本的首相伊藤博文就说了,你不要和我再谈条件了,答应或者不答应,一句话的事。要是不答应,日本将继续增兵再打一场。李鸿章见已经没有商量的余地了,于是发电报请示领导该怎么办,光绪皇帝下达命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
正是因为马关签约这次极其不愉快的经历,李鸿章深受刺激,发誓“终生不履日地”。后来李鸿章出使欧美各国,一展自己的外交手腕。回国的时候途经日本横滨,李鸿章一看,顿时来了气。由于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李鸿章看是日本船,倔脾气就上来了,说什么也不上。随从都没辙了,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扶着75岁高龄的老爷子,心惊胆战地从木板上摇摇晃晃地走过去。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也表现了自己强硬的一面,跟八国联军耗上了。不过,腐败的清政府终究不是联军的对手。8月15日,北京城沦陷,慈禧老佛爷跟着清朝政府早就逃亡去了。慈禧太后还不忘给李鸿章下达命令:全权代表中国与联军进行谈判。由于心理压力过大,李鸿章生病了,一路上拖拖拉拉,直到10月11日,李鸿章才到达北京。后来又感染了风寒,卧床不起。本想着拖延时间,好让“漫天要价”的联军沉不住气了,他们担心如果李鸿章死了,清政府就再也没人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这个时候李鸿章的病情加重,已经开始咯血了。李鸿章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了,想尽快地结束谈判,结束自己的“卖国”生涯。当时各国的态度很坚决,一定要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才行。李鸿章没有跟洋人们争来争去,他已经没有那个力气了。李鸿章已经到了“濒危”的程度,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李鸿章还躺在病榻之上,不忘记指挥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洋人从一开始提出的10亿两白银被砍价到4.5亿两,分39年还清,加上利息一共要9.8亿两;当时清政府的人数是4.5亿,这4.5亿两人均一两,是对所有中国人的侮辱。李鸿章只能接受这个侮辱。
李鸿章签完《辛丑条约》之后,背负着“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的骂名,回来之后就哇哇吐血,并咳嗽不止。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已处在油尽灯枯的境界了。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患难,现在步入暮年的时候,又遭到这样的打击,怎么可能不倒下?在弥留之际,身边的人一再让他放心:“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李鸿章听了,才感到一丝宽慰,终于闭上了眼睛,带着无尽的遗憾,带着卖国贼的骂名,离开了人世,享年78岁。
消息传开后,慈禧老佛爷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这个为自己擦了一辈子屁股的老好人,背着本该属于自己的“美名”去世了,不知道慈禧心里是高兴还是难过了。
李鸿章是弱国的外交能手,是大兴企业的经济人才,是内战的军事强者,是官场的弄权好手。在他的观念里,他只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一个卫道夫,“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一辈子都没想过把破屋子拆了建立一座新房子,作为一个臣子,他做的无可厚非。
正如梁启超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个生前就为慈禧背黑锅的清朝忠臣,死后,应该得到大家的一点理解和尊重!
第八节孝庄一生尽心为大清,无奈牺牲儿子幸福
孝庄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并且在她的携手努力下,清王朝从****走向稳定,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为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和边疆用兵等大规模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她却不是一个好的母亲,她不顾顺治皇帝的喜好,利用满蒙联姻的传统,为顺治的后宫挑选了多名蒙族的妃子,还将自己的侄女、侄孙女先后封为顺治的皇后,导致顺治厌烦帝王生活。
随着近年来清宫剧的不断流行,关于清朝的那些事都被说了又说,不厌其烦。不管是正史也好,野史也好,杜撰的也好,总之,清宫剧虽然泛滥,但是还没有降温的趋势。孝庄太后绝对是其中的热门人物,甚至还有像《孝庄秘史》这样专门讲述她故事的电视剧。
孝庄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一生经历的清初三朝,正是由****走向稳定的的关键历史时期。她全力辅佐皇太极、顺治、康熙三帝,扶持朝政,调和清宫内部矛盾和斗争,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为促进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就连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也对孝庄赞不绝口,称没有孝庄皇太后,就没有大清朝的万世基业。后人也将孝庄皇后称之为“清代国母”。
孝庄名为本布泰,出生在蒙古科尔沁部一个显赫的家庭里。孝庄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蒙汉文都非常熟练。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广阔美丽的大草原,造就了她一副健康美丽的体魄,蒙古人的习俗使她的性格也非常开朗豪放。她13岁的时候,努尔哈赤的四贝勒皇太极,为巩固与科尔沁部的联盟来到孝庄家拜访,被孝庄那迷人的容貌深深地吸引了。皇太极二话不说,当下提出迎娶孝庄,孝庄的家人也愉快地答应了。于是一个月之后,孝庄家人把孝庄送到皇太极那儿完婚,孝庄也成了皇太极宠幸有加的侧福晋。
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在作战的时候不幸负伤去世,皇太极被推举为新一任的大汗。皇太极继位后,改年号为天聪,并在天聪十年(1636),顺利入主中原,改国号为清,登上了皇帝宝座。年轻的孝庄也逐渐显示出自己的政治才能,能及时看出努尔哈赤一些政策上的失误。皇太极接受孝庄的部分建议,实行了满汉一体等制度,缓和了满汉的********,为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孝庄为皇太极一口气生了3位公主,终于在1638年正月生下九皇子福临。1643年,皇太极去世。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立下遗诏,因此,朝廷内出现了激烈的皇位之争。尤其是皇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为首的两大势力更是争夺到白热化状态。孝庄静观其变,审时度势,知道年仅六岁的福临没有什么竞争实力,于是就采取折中方案,拉拢多尔衮,说服他任摄政王,由福临继承皇位。
不过多尔衮对皇位还是十分向往的,虽然自己已经贵为摄政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每当遇到重大节日的时候,多尔衮还能跟顺治坐在一起,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但多尔衮并不满足,私下里还让人制作了龙袍,穿着它对着镜子自我陶醉。孝庄当然不能让多尔衮称帝,暗地里下了不少功夫,甚至有很多史学家声称,孝庄不惜下嫁多尔衮。后来多尔衮在打猎的时候生病去世,年轻的顺治皇帝开始亲政。在孝庄太后的安排下,顺治帝开始学习理政、读书,如饥似渴地吸收汉人文化,并开始大量提拔使用汉官,整顿官场风气,开创了清初政治新局面。
既然顺治皇帝都已经亲政了,那么根据传统,有了皇帝,就必须得立皇后。在册立谁当皇后这件事上,孝庄可谓是操碎了心。要知道皇后是一国之母,一言一行必须大方得体,不能让别人找出一点不是来。
大家都知道清朝的八旗兵吧?其实八旗兵分为满族八旗兵、蒙古八旗兵、汉族八旗兵。尤其是蒙古八旗兵,在入关之前就已经为清朝出了不少力,对清朝统一大业的作用不可忽视。蒙古的很多王公大臣,也是清朝政府赖以仰仗的巨大力量。要想继续保持这种相互合作的关系,拉拢这部分人为大清效力,通过册立蒙古皇后的方式那是再好不过了。再者,满蒙联姻,那可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位的时候就定下的基本国策,而孝庄本人也是满蒙联姻的受益者。考虑到这么多方面的内容,孝庄决定册立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贝勒吴克善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