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我们这支队伍,虽然对航空事业赤诚执著,但毕竟只测绘过运7飞机,是一支年轻而朝气蓬勃的队伍。如果抓好质量工作,不但能保证“飞豹”顺利进行,也会培养出一支既英勇又善战的队伍。
第三,飞机研制有许许多多大小阶段,各个阶段质量所赋予产品的价值,反过来说是潜在故障对产品所造成的损失,随着阶段的推移,呈倍数的关系。越早抓质量,价值越高,损失越小。所以我们较早地觉悟到设计阶段的质量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飞豹”是否会“翻船”取决于设计质量。
总之,“飞豹”是国内首次自行研制,一无原准机,二又首次使用美军标。采用如此多的新技术,上了这么高的技术台阶,队伍又是如此年轻,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客观的难度和责任。我们排除了什么先进的我们都能干的“激进”思想,同时也防止了认识不清而畏首畏尾的保守思想。究其根本,出路在于抓从人到物的全面质量控制,所以我们不但提出了正确的口号,并且发展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办法。
①组织落实。我们抽调少数有经验、责任心较强的技术人员从事质量工作,由小到大组成今天的质量师系统。
②开宗明义地宣布,总师“右手抓技术,左手抓质量”。以质量工作来保证技术工作的顺利实现,随着技术工作的发展,抓实质量工作的内涵,既明确质量“否决权”的重要性,又明确质量工作的责任。辩证地处理这对矛盾,应该说是质量工作的灵魂。
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变成了庞大技术队伍共同遵守的准绳,由粗到细,由低到高,最终形成了“质量管理手册”等一整套文件。
④抓研制各阶段里程碑的评审。我们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技术关键、不同专业,排除干扰,抓了不同级别档次的评审,发现了许多潜在问题。既要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千人一面”的简单做法,又要有针对性并灵活地运用前人的经验。
⑤根据不同阶段、不同专业,抓不同内容的质量复查。依靠自觉的质量意识,自查本身的工作;根据“旁观者清”的一般认识,组织了相互复查。从而发现了数以千计的潜在问题,为“飞豹”“不翻船”做出了贡献。
⑥抓质量既抓软件也抓硬件,既抓计算也抓试验,既抓输入也抓输出。总之,质量工作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可谓“全面”控制。
(6)严格控制重量
一般来说,飞机设计的重量控制是贯彻于研制全过程的关键工作之一,包括生产阶段和更改过程。比空气重的飞行器设计,影响其成败的诸因素中,重量是关键因素。重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飞机性能,更有甚者将导致设计的成败,道理很直观。譬如,设计增重1克,想满足原性能指标,将在结构、系统等方面付出4~5千克的代价(飞机不同会有差别),这样大的比值就决定了重量控制在飞机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设计伊始就必须将重量控制纳入议案日程,紧抓不懈。其次,重量和质量控制有相似之处,越是在靠前阶段减重,对飞机所提供的价值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说重量控制的大头一般在设计阶段,而设计阶段又往往在方案阶段。但是重量控制还要随着设计工作的深入和细化不断检查和调整,“飞豹”研制成功也说明了这个规律。我们在方案形成时参照相近机种作了第一轮重量指标分配,经二轮打样设计作了相应的调整,原来超重约400多千克,经过大家努力不但达标,还留有几十千克余量,对“飞豹”设计的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①不断宣传重量与飞机成败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提出了“为减轻1克重量而奋斗”的口号,依靠科技人员,打了一场“人民战争”,才取得这样的成果。
②重量人员一般都是比较有经验的科技人员,而且责任心较强,知识面广。我们一开始就重视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各专业都设有兼职重量员,在各个阶段和主要技术协调活动中都请重量员参加,一般都尊重重量员的正确意见和建议,事实上起到了“否决权”的作用,客观上为协助总师控制好重量做出了贡献。
③学习其他机种的经验和教训,学习美国重量协会公布的资料等,编制了重量控制规定。不但要重视重量分配,更要进一步深入到具体的设计中去,实施具体控制。
④不但抓了主机重量分配和控制,也抓了辅机的重量控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⑤设立奖励制度,对减重有贡献者,给一些奖励,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⑥对生产过程的重量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制定相关文件加以约束。主要依靠生产部门大力协作,生产中往往都有增重的趋势,这也是规律性的问题。我们着重抓了生产增重总指标的控制。
(7)提倡局部服从全局,追求总体最优
飞机是多学科、多专业、长周期、大投入、跨部门的高科技产品,它是国家工业水平的综合体现。就“飞豹”而言,就有389项新老成品,涉及10个部委,一级配套的涉及近百个厂所。各个单位、各个部件、各个成品设计者都希望自己交出去的是经优化的精品,为此想尽办法,促使科技不断向前发展,这当然是应该提倡的,应该大力支持的。一旦将所有部件、所有机载设备,组成一架完整的飞机时,想要达到预期的结果,往往有种种矛盾,从局部看都有道理,从全局看就必须权衡、剪裁、优选。这项工作贯穿整个研制过程,深入到每个协调工作之中。我们很早就提出“各个局部最优的综合,不一定会得到总体最优的结果”,设计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各个矛盾面前,如何做出全机最优的判断、妥协和裁决。这表现出一个设计师的水平和素质,推而广之,代表整个设计师系统的水平和素质。
飞机本来是个完整的产品,因为种种原因人为地做了分工,不同的单位、不同的人员、不同的部件、不同的成品,错综复杂地发生有硬件和软件的关系,往往会出现交界处的“三不管”接口处。因此,“接口”设计是飞机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问题又往往出现在接口处。“三不管”,往往都会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我们提出“各自负责设计部分,在交接处贯彻技术责任;接口部位,大家都伸些手”,一则互相了解才能为互相妥协提供思想基础;二则互相了解才可能优化出技术上最优的接口。我们为此制定了若干文件,并贯彻到日常协调工作中去,为追求全机最优补上了浓重的一笔。
(8)重视可靠性、维修性设计,提高后勤保障效率
“飞豹”设计之初,战术技术指标中没有可靠性要求,维修性的要求也比较粗略。而可靠性和维修性是先天的品质,不是后天生成的。它们是设计出来的,贯穿研制的全过程,有机地融入产品之中。飞机研制从着重注意性能,转向重视可靠性、维修性、后勤保障效率等多元综合的思想,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引起了飞机研制质的变化和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飞机日益高科技化,飞机全生命周期费用不断成倍增加,其中不但设计生产费用的投入增加,而且部队使用中后勤保障资源的配置和费用也大幅增加,往往占总投入的40%甚至更多。因此,提高飞机的可靠性、维修性,不但直接提高了飞机的出勤率和生存力,提高了作战效能,更主要的是可以大大降低后勤保障费用,改善全机效费比率,甚至会影响到飞机的生命力。从其他型号的经验和教训中,我们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和严肃性,同时从引进的技术资料中也引进了大量这方面的知识。我们比较早地觉悟到,这项工作将直接影响“飞豹”的信誉和信心,于是组建了可靠性专业,在组织上加以保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培训了一批骨干力量,普及了这方面的知识,为后面的补课创造了先决条件。在可靠性补课中对主要电子产品做了大量计算和试验,对六大关键系统也做了试验,这在国外一般是不做的,主要原因不是不需要,而是较好地模拟环境应力,投资太大,效费比太低。我们采用内场系统试验、外场信息反馈,既试验又分析的方法,来解决系统试验的问题,发现了不少潜在的可靠性问题,使可靠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更主要的是培养了科技人员,提高了他们的素质,提高了全机的可靠性水平。依据分析和试验,现在“飞豹”飞机可靠性水平大致相当于F-16飞机出厂初期的水平。“飞豹”飞机在部队使用时创造了单机日飞7个起落的好成绩,不能不说这是可喜的开端。
我们自始至终坚持了为部队服务的思想,作为设计指导思想之一提出来并广加宣传,并着重落实在具体设计之中。其中对维修性的改善,没有因为战术技术指标比较粗略而忽视,相反从方案开始,我们多次请部队对维修性作评估。研制过程中不断与部队的方方面面接触,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不断分阶段落实到设计中去,从而改善了“飞豹”飞机的维修性能。在可靠性补课基础上,应用可靠性理论进行了“维修性大纲”的编制工作,在军机研制史上也是首创。在设计全过程贯彻“五配套”原则,重视后勤保障设备的研制,得到了部队的好评。
(9)提高经济性
全机研制过程的费效比,要求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既包括设计也包括生产,既有内部工作也有外部工作,是贯穿研制全过程应重视的因素之一,也是设计师系统的职责之一,内涵十分丰富,但不外乎解决继承性和发展的关系,贯彻“价值工程”的设计原则,重视生产工艺性的改善,落实“三化”的规定等。
飞机是高投入的高科技产品,它的发展不断融进新的技术概念,从质上得以突破,形成一代一代新的飞机。但不管新的飞机有什么大的变化,无一不是在前人、他人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创意,开发出新的更具使用价值的产品。世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继承和发展是自然发展规律之一。过分强调继承性,将导致保守的结局;过分强调创新发展,容易风险过大,偏于激进。两者都有可能导致产品代价太大,甚至导致失败。道理容易懂,但对“度”的掌握恰如其分就不容易了。徐舜寿总设计师有句名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出了尊重历史、注意继承的重要性。可是继承性绝不是照搬照抄,绝不是因循守旧、无所作为。而是蕴含着源于先人、高于先人的战略追求,博览才能精粹,登高才能望远。继承中隐含着发展,发展中带动着继承。我们坚持鼓励科技人员紧紧跟随国际先进的科技发展,又强调“熟读唐诗三百首”,心怀锦绣,才能落笔生辉。多做平凡“乏味”的工作,高科技飞机才能“高科技”。只有解决了这个认识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性。
“飞豹”是全新的飞机,但是注重价值工程、“三化”的设计原则,不盲目追求创新,从而保证了经济性的实现。从方案到详细发图坚持了工艺性审查,不断吸收工艺、生产中合理的要求,大约90%以上工艺的意见融入了图样之中,改善了工艺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保证了“飞豹”的良好经济性,这样全新设计的机种仅用了不到十亿元人民币的投入,在国内外都是最低的,不能不说是最少投入最大产出的范例。
(10)做好地面模拟试验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计算机开始大量使用,我们在航空工业内部最早全面使用计算机从事设计。虽然当时硬件条件有限,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新概念最早得以实施。进而组建了7760CAD/CAMM软件系统,在“飞豹”研制过程中的使用越来越全面,加快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一体化的进程,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培养了大量应用计算机的技术队伍,形成了一套软件系统。在首次全面引用美军标条件下,得到全机静力试验97.8%破坏的最理想结果,不能不说是十分成功的纪录。
如果说计算机应用是设计工作的一根支柱的话,各项试验则是另一根支柱。“一切通过试验”的原则,贯穿了“飞豹”研制的全过程。试验硬件的建设组成了当时最为先进的计算机实时检测、实时处理的试验手段。各系统各专业都十分重视试验验证和探索,全机共实施了600多项大小试验,为“飞豹”研制的顺利、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几点值得探讨的意见
“飞豹”飞机的研制是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在国家经济困难和对歼轰型飞机的认识不同等的重大干扰下,历尽坎坷和艰辛,总算研制成功。其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但也有不少教训值得我们深思,以利今后更大的发展。
(1)(略)
(2)行政指挥系统和设计师系统的体制在国外有不同的做法和安排,国内各部也有不同的侧重。“飞豹”研制中更加突出行政系统的指挥作用,设计师系统只对技术负责,飞机研制是“四坐标”论证和实施。本来是完整的整体,过分强调了技术与资源控制的分家,势必导致了解情况的设计师系统没有资源配置的手段;而隔一层的行政系统,决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时,有时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苏联走的是总设计师决定全局,包括资源配置的道路。美国多数是项目经理负责制(也是技术为主)。究其实质,技术和资源配置基本上是合一的,必然有利于发展。在我国军工产品仍然是国家统筹的计划经济为主的情况下,加强行政系统看来也是“历史必然”,但应该说这是低效率的机制,值得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