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蟹苗开始养起,或者河蟹放养规格偏小,当年达不到上市规格,河蟹就要越冬。冬季由于河蟹体质差,水体缺氧,干旱冷冻,如果管理不善加之敌害影响,往往造成河蟹死亡。因此要提高河蟹越冬成活率,首先应该了解河蟹越冬水域的理化、生物学特点和河蟹在越冬期的生理学特性,以及二者的内在联系;其次是分析河蟹越冬死亡的原因和加强河蟹越冬管理工作。
①越冬池要求。冬季由于干旱,水位下降,封冰后,不冻层水位的变动主要取决于渗透流失(流失量依土质而别),加上冰厚度随温度降低而不断增加,因此,水位逐渐下降。为了保持一定的水位,有条件的水域,在越冬期应分期注水2~3次。水体表面封冰后,水温很低,再受天气和阳光的影响,通常水体出现垂直分层现象,深层一般保持在4℃(如果采取循环增氧措施,底层水温则可低至0.2℃)。水面结冰后,不冻水层中的气体不能与大气进行交换,因此,封冰期的明水期水中的气体组成有较大区别。在一般情况下,封冰期水中溶氧、二氧化碳、硫化氢等与鱼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几种气体,其数量的比例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氧气逐渐减少或增多,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有毒气体逐渐积累(这些有毒气体只有在封冰期才能大量积累起来)。封冰后水中的PH逐渐降低,由弱碱性变为中性或弱酸性。这是由于水中二氧化碳逐渐增加的缘故。各种水体的气体状况是不同的,水较深和淤泥、有机物少的水体,其气体状况较好,河蟹越冬效果好;水较浅且淤泥和有机物多的水体的气体状况较差,河蟹越冬效果也差。越冬水域的底质对水的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封冰后,底质对水质的影响就更大。主要表现在对水中气体状况和PH的影响两个方面。底质有机物分解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也产生硫化氢,使水中气体组成改变,同时也促进PH降低。水底淤化程度越大,二氧化碳集积越多,水中PH下降较快,河蟹越冬越有危险,只有未淤化的池塘才可作为河蟹越冬池。由此可见,改良越冬池的底质对提高河蟹越冬效果有重要作用。我国北部地区冬季寒冷,水中生物种类和数量普遍减少。这时,水中除鱼类和河蟹外,尚有部分的水生昆虫;大型维管束植物大部枯死;浮游动物又有桡足类还常见到,其他种类则很少;浮游植物的喜温种类,如蓝藻也都死亡,一些适应低温的种类尚存在。
越冬池浮游植物的数量通常比夏秋季少,但有的池塘其生物量还相当大。常见的浮游植物有绿藻、金藻、硅藻和隐藻等。这些藻类除隐藻外,在冰下的光合作用产氧能力都是较强的。
②要加强越冬管理。狠抓河蟹越冬前的饲养,适当增加含脂肪、蛋白质高的动物性饲料,喂饱喂好,坚持喂到停食为上。越冬池要保持水深1.5米左右,河蟹在较深的水体里才不会冻伤、冻死。要经常检查越冬池有无渗漏现象,依水位下降情况及时加深水位。千万不能让蟹池较长时间处于干枯状态,否则,河蟹尽管藏在洞穴或泥土里,但仍然暴露在空气中,也会冻伤冻死。注意少量投饲,保持清新水质。要有专人管理巡塘,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大小不同,体质强弱不同河蟹分池囤养。越冬池严禁沤麻、洗农药污染物,防止污染。冰封塘面要及时敲碎结冰,尽量减少行船、捞鱼虾等惊扰蟹类现象,避免蟹类受惊四处乱窜而受冻和消耗体力。当水温升高到10℃左右,适当投喂一些煮熟的麦粒、玉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