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用了?太可惜了!”他目光紧紧地盯着那印制得很精美的明信片。
“你要是喜欢,都拿去吧,要不,我也得扔掉。”学生的父亲慷慨道。
“谢谢您!那我就全拿走了。”他把那足有三百多张的明信片抱到怀里,欢天喜地地跑回宿舍。
哦,他终于第一次有了明信片,这么多,而且附带邮资的,他只需填上地址就可以将它们邮寄出去。
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他第一次向亲人、朋友、同学及他推销保险拜访时过的客户邮寄出了写满真情的明信片。每一张明信片上,他都认真地用小字缀上这样一句话“我的明信片是过时的,但我真诚的问候和由衷的祝福永远不会过时。”
没想到,后面的事情竟出乎意料地变得那样美好起来他很快就收到了许多回信,有好几个人主动找他咨询有关保险的事宜,听过他的认真解答后,其中两个老板欣然地买了五万元的保险,并帮他介绍了几个更大的客户,让他一个月便赚了5000多块钱,还有一家大公司主动提供给他一份报酬不菲的兼职,他困窘的生活由此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再后来,他每年都要买一些当年的明信片,寄给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有时,也买一些陈年的明信片,他坦然地邮寄出一张张不同年份的明信片,因为他知道:只要祝福永远是新鲜的,明信片就永远不会过时。
如今,他已步入中产阶层,已完全由能力购买各种最精致的明信片,但他仍喜欢买一些被很多人视为过时的明信片,轻轻地抚摸着它们,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温暖,是那样地真实而自然。
她那在阳光中撒下的一掬真诚的泪水,却是金子般的珍贵,那是在岁月悠悠的磨砺中,始终未泯的熠熠生辉的挚爱真情啊……
落泪 金
我喜欢到她的菜摊买菜,不单单是因为她为人善良、童叟无欺,还因为她的遭遇颇令人同情——她和丈夫都下岗了,她还要赡养两位多病的老人,供养一个读初中的儿子,而她起早贪黑经营的小菜摊收入实在少得可怜,可以想象她的日子过得多么拮据。
我每次见到她,都看到她脸上带着一抹淡淡的微笑,似乎已忘却了生活的艰辛。她那身处逆境中的从容,让我不由心生敬意。
那个中午,我第一次看到她一脸黯然地坐在菜摊前,眼角分明噙着两颗晶莹的泪珠。见到我,她慌忙用手背擦拭眼睛,起身为我称菜。
我问她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了,她拿过一本摊开的杂志,指给我看上面的一群眼含忧郁的孩子——他们都是远方贫困地区面临失学、急切渴望救助者。对此早已熟视无睹的我不以为然道:“这样的家庭和孩子挺多的,我们这些还在为衣食奔波的平民百姓也没办法。”
她的手指轻轻地点着那一个个陌生的孩子,伤感地说:“这些孩子学习都那么好,就因家里没钱念不起书了,真是可怜。”她重重地叹了口气,“可惜我没能力帮他们一把啊”。说话间,她的眼里又涌出了同情的泪花。
望着一向达观的她那忧心忡忡的样子,我的心不禁陡然一颤:难得她在自己生活如此困顿的时候,依然葆有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虽说她眼下恐怕还无力捐助一位濒临失学的孩子,但她那在阳光中撒下的一掬真诚的泪水,却是金子般的珍贵,那是在岁月悠悠的磨砺中,始终未泯的熠熠生辉的挚爱真情啊……
每每看到母亲的喜悦,我幸福的同时,心里竟隐隐地有一丝怅然。
错出来的美丽(三则)
五个馊鸡蛋
炎炎夏日的一天,正在大学读书的我,急匆匆赶到邮局取邮包。
未及打开那个包裹得很结实的纸壳盒,一股浓浓的馊味已扑面而来。待打开时,才发现里面装的是五个煮熟的鸡蛋,经过千里迢迢的邮途,早已变质发臭。
心里正在埋怨母亲:真是没事找事,我在这么大的城市里,什么样的鸡蛋吃不到?这么热的大夏天,从那么远的乡下往这里邮它干啥?
很快,母亲要邻居代写的信飞至。展读之,不由怦然心动——原来,乡下前些日子正流行着母亲买五个鸡蛋,煮熟了送给儿女吃,以保儿女平安的传言。母亲还在信中一再嘱咐,让我一定要一顿吃掉那五个熟鸡蛋……
读信的那一刻,我心里暖融融的,仿佛母亲就站在面前,慈祥地看着我吃下了那五个鸡蛋。
放暑假回家,母亲问我鸡蛋是否坏了。我笑着说:“没有,很多同学都羡慕我有个好妈妈呢。”于是,我看到母亲一脸的幸福,如阳光一样灿烂。
不能饮用的营养液
外祖母有一对很漂亮的银手镯,后来给了母亲和大姨一人一只。在我读高中以前,那只银手镯是母亲最贵重的东西了,一直压在箱底,我从未见她戴过。
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一中,在递给我两罐咸菜后,又兴奋地塞给我一盒包装得挺漂亮的营养液。
我惊讶地问母亲:“咱家那么困难,买它干什么?”
母亲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
我摸娑着那盒营养液,嗔怪道:“那么贵的,您又借钱了吧?”
母亲很轻松道:“用手镯换的,留着它也没大用,只要你能考上大学,比什么都重要。”
母亲走后,我打开一小瓶营养液,慢慢地喝下了那浑浊的液体。没想到,当天晚上,便肚子疼得被同学们送进了医院。原来母亲带来的那盒营养液,是伪劣产品。回到学校,让我把它全扔了。
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欣然道:“那营养液还真不白喝呢,当初你爸爸还怕人家骗咱呢。”
我点点头,那一抹苦笑,是母亲未能察觉的。
飘逝的红围巾
那年,我写信告诉母亲我处女朋友了。
母亲十分欢喜,很快寄来了一条红围巾。当我拿了它给女友时,她不屑地说了声:“多土啊,你看现在谁还围它呀?”
女友说得没错,城里的女孩子,几乎没有一个围这种很普通的围巾了。可这毕竟是母亲的一番心意啊,女友勉强答应收下了。
后来,我跟女友的关系越来越淡,最后只得分手。
那日,我问她:“那条红围巾呢?”
“那破玩艺早让我扔了,你若是要它,我可以再给你买一打。”女友淡然道。
我摇头,心里充满了悲哀,为母亲的那条无辜的红围巾。
不久,我给后来做了我妻子的樱买的第一件礼物,就是跟母亲买的一模一样的红围巾,并告诉她是母亲买的。
后来,母亲曾自豪地跟很多人说:“我相信自己的儿子眼光错不了,就选一条普通的红围巾,一下子就帮他拴住了一个好媳妇……”
每每看到母亲的喜悦,我幸福的同时,心里竟隐隐地有一丝怅然——毕竟那逝去不只是一条红围巾,还有那浸润心灵的初恋啊……
真正的幸福,永远是触手可及的,因为幸福更喜欢现在进行时。
幸福,是现在进行时
英语课上,新来的外教珍妮老师请同学们讲述自己认为最幸福的时刻。有的讲起了童年幸福的往事,有的讲起了初恋时的幸福情景,有的描述了梦中想象的幸福景象,还有的设计了幸福的模式……仔细地倾听着同学们认真的讲述,珍妮老师始终微笑着,不置一词评价。待同学们进行表述之后,珍妮在黑板上用英文写下这样一句话幸福,是现在进行时。
幸福,难道不可以是过去时和将来是吗?同学们立刻提出了质疑。
“当然可以,但没有现在进行时,便没有真正的过去时和将来时。”珍妮坚定的话语中,透着耐人寻味的思辨色彩。
“可是,人们为什么喜欢憧憬幸福的明天,喜欢回味幸福的往昔呢?”一个男同学仍大惑不解地追问。
珍妮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讲了自己的故事
曾经,她梦想自己能够拥有那样的生活:有很多的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自由地周游世界各地,结交一大帮可以倾心交流的好朋友,拥有一个理想的爱人,和他携手相爱一直到老。
可是,她的家境一直很不好,她甚至差一点儿读不完大学。毕业后,她只能拼命地打工赚钱养家糊口,根本没有时间去那些交友的场合,更不要说是外出旅游了。自然,在她忙碌的那个小圈子里,是很难遇到梦中的知心爱人的。
于是,她不无忧郁地感慨:“我的幸福,在远方,在遥遥无期的远方。”
“你的幸福,明明就在你的手边嘛,就在此时此刻啊。”在秋日的一个午后,一位保险推销员不容置疑地告诉她。
“可是,此时此刻,我感觉到的并不是幸福啊。”珍妮有些茫然不解。
“那是因为你还不懂得把眼前的每一分钟、每一个行动,都看作是通向幸福必经之路,还没有学会品味追求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的幸福。”接着,保险推销员引导珍妮将目光投向周围的人们。于是,珍妮在建筑工的笑声中,在孩子轻脆的读书声里、在晒太阳的乞丐脸上,在那些步履匆匆的职员身上,在那互相搀扶着走向夕阳的身影上,都读到了保险推销员所说的真实无比的“幸福”。
她恍然明白了:幸福,就在每个人的手上,阳光一样真实地流淌着。就在自己认为琐屑的那些小事中,正藏着许多的幸福,只是她眼睛总是过于关注前面了,对散落在生活中的那些细小的幸福,有些视而不见了。
再后来,珍妮开始快乐地读书、工作、赚钱,幸福地雕琢着每一寸光阴。终于,她如愿地来到了中国的课堂上,拥有了许许多多的学生和朋友。她曾经的梦想正在手上一点点地化为现实,最重要的是她感觉到了幸福正与自己形影不离……
珍妮仅仅教了我们有数的几节课,没过几年,其讲课的内容很快都被我们忘记了,但她的故事和她的那句“幸福,是现在进行时”,却深深地留在了许多同学的心中。
诺贝尔奖获得者马尔克斯曾经说过:“真正的幸福,永远是触手可及的,因为幸福更喜欢现在进行时。”
这些年来,每当我要懈怠地随手抛掷时间,每当我要抱怨生活中的某些不如意时,我的眼前常常会浮现出珍妮那微笑的面庞,想起她那简单的人生赠言幸福,是现在进行时,需要热诚而智慧地把握。
没错,过去的幸福,已经是定格的风景,只能留给回忆了;而未来的幸福,还在遥遥的路上。唯有眼前的一切,才是最真实的,才是最值得加倍挖掘的。聪明的人,懂得从今天的一点一滴中发现、创造和享受幸福,懂得把梦想的幸福,经由“努力珍视的现在”,变成未来美好的回忆,懂得品味持久而真实的幸福……
千万别轻视了那份看似很简单的特别关注,那里面凝聚着无法形容的浓浓亲情……
特别关注
快70岁的张大爷双目失明,老伴耳朵又特背。两人几乎不看电视,但每晚的国际天气预报节目,却从不错过。
那天晚上,张大爷和老伴又和平时一样守在电视机旁,面对那没几个人感兴趣的国际天气预报节目,一个全神贯注地听,一个聚精会神地看。
当报到加拿大渥太华的气温是摄氏零下28度时,老伴不禁念叨起来:“零下28度了,比咱这还冷呢,不知道小娟穿上棉衣了没有?她在北京念大学时,就喜欢冬天穿得很薄,可别冻坏了。”
正闭目倾听的张大爷安慰她:“小娟心细,她知道该穿暖和点儿。快看看澳大利亚的气温。”
当报出儿子求学所在的城市气温时,张大爷惊讶道:“咋差这么多呢,零上32度,这么热的天,大军这小子肯定又得到大海里游泳去,得打电话叮嘱叮嘱他,叫他小心点儿,他水性好,也别往深处去。”
“就是的,小河沟里还能淹着人呢,那大海里……”老伴不敢往下想了,手开始摸电话机。
其实,老人的一对儿女不仅学业优秀,而且一向很听老人的话,非常省心。可两位老人还是给他们一一打了电话,叮嘱了又叮嘱,才放心地关闭了电视机。
就这样,两位老人每天都雷打不动地收看国际天气预报节目。当然,最牵动老人心的,还是那两座相去甚远的城市的天气变化。
当我跟朋友讲起这对老人的故事时,朋友激动地说:“这就是可贵的父母之爱,最朴素,最实在,也最深沉。千万别轻视了那份看似很简单的特别关注,那里面凝聚着无法形容的浓浓亲情……”
细细品味,朋友所言极是——即使走出千山万水,也走不出亲人远天一样深邃的关注。
很多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停下脚步,能够再耐心一点儿,能够细心地问询或倾听一些,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我们应该像热爱阳光一样,热爱那些生命旅途上那些点点滴滴的温馨与美丽……
停下来,倾听一缕阳光
在喧嚣的街头一角,坐着一个独臂的乞讨者。他看上去有六七十岁了,须发斑白,虽穿着一身旧衣粗衫,但很干净、很合体,他看上去精神也不错,没有一点儿别的乞讨者常见的蓬头垢面、无精打采的萎靡状,尤其是他那布着血丝的眼睛,仔细端详,里面竟有一种说不出的深邃。最特别的是,老人的面前摆着一个纸牌,上面用红笔写着“募集爱心,点燃希望。”
那真是一个有点儿特别的乞讨者,他没有任何关于痛苦、悲惨遭遇的倾诉与表白,没有任何渴望同情与怜悯的吁请,他那一脸不卑不亢的坦然,和阳光中的那个特别的纸牌,似乎都在告诉着过往的行人,他在认真地干着一件很神圣的事情。虽然他面前的纸盒里,也只是散落着不多的一点点碎币,老者仍是一副信心在握的样子。
他在为谁募集爱心呢?他要为谁点燃希望呢?也许是人们平时见多了乞讨者打着各种旗号赚取同情的情景,以为眼前的老人也不过是笨拙地模仿而已,许多人从他面前漠然地匆匆走过,不愿或不肯停下脚步,更不要说上前去问询或倾听一点儿什么了。
那天,我坐在离老人不远的台阶上等一位朋友,手里的一份晨报翻阅完了,朋友仍没有出现,我便打量起眼前的这位老人。忽然,老人微笑地问我,可否看一下我手里的晨报。我大度地说送给他好了,他便道着谢接过报纸认真地读了起来,他那副投入的样子,很像公园里那些悠然的退休老干部。
“哎呀,那边又下大暴雨了。”老人突然的大声惊讶,引来几个行人奇异的目光。
“这个季节,大暴雨哪里都可能下的。”我对老者的大惊小怪很有些不以为然。
“你可是不知道大暴雨对我们那里的危害有多么大,要不是去年那场大暴雨,我也不会到这里的。”老人对那场大暴雨还心存余悸。
“是么?”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过许多大暴雨肆虐地画面,其巨大的破坏性,我能够想象得出来。
“我这样跟你说吧,我老家是十年九灾的地方,几乎每年都要遭受水灾,房屋毁盖、盖了毁,好几十年了,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老人的话匣子打开了。
“那就搬迁嘛。”我轻描淡写地建议道。
“故土难离啊。”老人接着跟我讲他家乡那块土地是多么富庶,讲那里曾出过什么样的历史名人,讲村里的人多么善良、能干,讲村里的人怎么跟洪水搏斗等等,老人不紧不慢地向我讲述着,语气里面洋溢着由衷的自豪。其实,对于他讲述的这类内容我早已熟视无睹,已没有多少倾听的兴趣了,可老人仍谈兴十足地絮絮地向我讲他的家乡如何如何,声音也越来越大,我开始有些厌烦地看表,希望我的朋友此刻马上出现。
“唉,可怜的那些孩子了!”老者大概看出了我的不耐烦,突然的转了个话题,但又戛然而止,脸上浮着显而易见的焦虑。
“孩子怎么可怜了?”我一愣,随即抛出这个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