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430厂,来到科技委
1980年下半年,我从英国回来,主要是组织资料的整理。
上级给了10万元人民币,由我负责,主持编写了《英国罗·罗公司斯贝(涡扇9)发动机总装设计技术资料》、《斯贝发动机赴英高空台试验、部件强度考核试验结果技术资料》。
在完成了资料的整理、编写以后,我基本上就没有了实际的工作任务。1982年,我离开了430厂,按照组织的安排,到部科技委担任了科技委常委。
脱离了一线的实际工作以后,我有机会冷静地总结在基层研制发动机的经验、教训,分析研究设计工作的关键技术。在科技委,一个很有利的条件是可以接触大量的资料。那时,628所的资料室就在北苑,我经常去看资料。
在科技委,我主要作了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议并参与编写了《涡喷、涡扇发动机通用规范》及《涡桨、涡轴发动机通用规范》。
我到科技委以后,可以静下心来了解一下国外发动机发展的情况,越看就越觉得我们落后了。
原来在沈阳的时候,在“**********”后期,我恢复自由以后就了解到,美国针对发动机搞出了一个通用规范(MIL-E-5007D,MIL-E-87231USAF),是作为普通的资料通过628所传过来的。在这个规范里,我发现了我们搞一项设计应该的搞法,一道道关口怎样把关,这是我们在发动机研制中存在的问题,而在他们的规范里作了规定。
1983年,我向部里提出要编制我们自己的规范,莫文祥部长批准了。以301所为主,从几个单位抽人,先学习、翻译,一步步地基本学通后再编写自己的规范。
规范规定,如果推力、耗油率达不到要求就不能通过,不能进行下一步。执行规范是有阻力的,所里同志说:“我们现在还过不了关呢,你老吴在搞什么名堂!”
我们就进行宣传,到处去讲,在我们行业内某个厂参照了这个规范,研制设计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
外国人也帮忙。当时608所在搞法国直升机的专利,他们买的是阿赫耶1发动机,是Turbomeca———一个小发动机公司的。这个公司的专家来到608所座谈,讨论怎么设计发动机。外国专家问他们是根据什么规范来设计的?他们还莫名其妙。这样一来,大家对这个规范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
还有,当时组团到法国参观“幻影”2000战斗机,作了一个调查,发动机也派人去了,是410厂的副总工程师。在参观考察过程中,听到人家介绍说,我们的发动机是按照×××规范,所以我们的性能如何得到保证等。回国后讲起来,这也提高了大家对规范的认识。
当时还存在一个与军方关系的问题。这个规范照理说应该由军方提出。美国的规范就是军方制定的。而在我们搞规范的过程中,与军方是有矛盾的。例如,美国的MIL标准,1973年制定的要求是,两台发动机各进行两个150小时的持久试车。我们开始建议用一台发动机进行150小时的持久试车,军方不同意;改为用一台进行两个150小时的持久试车,经过反复协调,最后才通过了。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但经过努力,最终还是在1987年,经国防科工委批准,编号为GJB241—87及GJB242—87的国军标颁布试行。这个工作对我国发动机研制还是很有意义的。
另外,还在1983年参与编写了《航空发动机研究发展管理规定》,1987年,与有关单位的专家、教授共同研究编写了《2000年的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第三分册,2000年中国航空动力》等。这些就是自己在科技委工作期间所做的一些工作。
二、利用在北航担任兼职教授的机会,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
我到了科技委以后,北航请我去参加研究生的论文答辩。我在参加答辩的过程中,认真准备,认真学习。
后来北航办起了一个继续教育学院,主要是针对航空工业企、事业单位的高层领导和干部的。他们请我去讲课,我很认真地准备,去讲了几次。我想,不仅给他们讲发动机方面的知识,还应该给他们介绍这么多年我们在发动机研制中存在的问题,讲我们中国航空工业发展中的问题。我的希望就是,让我们的后来人了解我们走过的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振奋精神,走出自己的路!
在讲课中,我对大家讲:
“科技干部,特别是年轻的科技干部,必须勤奋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这样才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才干。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上困难很多,但只要锲而不舍,前程是光明的,让我们一起为航空工业的发展,共同努力,共创辉煌。”
这是我对我们年轻一代的希望,也是对自己的鞭策。
三、研究总结国内外航空工业及发动机发展的经验教训。
在科技委工作的20多年中,我在各种刊物上共发表了60篇文章,其中有航空发动机科研管理及经验教训方面的,还有发动机研制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探讨,也有国外航空发动机研制技术经验的介绍。
通过认真学习、思考,我在1998年归纳了“47年来我国航空工业尚有概念不清和需要统一认识的问题”,有以下11个方面。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航空工业应该怎样建设?2·航空工业包括研究、研制、生产和使用四个方面的工作,不应掐头去尾,只搞生产。
3·建设航空工业,所谓飞机是包括机体、发动机、机载设备、武器等各大系统,必须各系统全面发展,才是完整的航空工业。
4·航空工业是高技术产业,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特点,需要国家列入国家计划,需要综合国力大力支持。
5·航空发动机的改进、改型是发动机研制阶段的一部分,没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的前提,改进、改型是不能持续发展的。
6·航空发动机的军用通用规范是为了保证研制质量,不是卡新机的脖子,它与适航条例又有诸多不同。
7·批生产发动机的持久试车与新机研制的持久试车有不同的持久试车规程,不应混用。
8·发动机的结构强度,从方案设计开始,就应该充分考虑,它与发动机研制的成败关系极大。
9·新发动机试制与批生产的制造方法各有特点,必须区别对待。
10·航空工业必须有雄厚的预先研究基础,才能有发展后劲。在21世纪的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时期尤其突出。
11·技术引进,必须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不能满足于照抄照搬。
在北航继续教育学院高研班讲课的时候,我说过这样的话:“在发动机行业40多年的研制工作中,已有一定的收获和成绩,但是,这种多年的落后局面不但未见扭转,而差距却越拉越大。人们都在探究其原因,初步认为,除了客观上,根据国家需要,中央方针政策中把国防重点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向‘两弹’转移外,我们主观上决策的失误,更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