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培养兴趣和能力,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要大胆地拒绝他们的依赖。不能单独生活的孩子无法在社会中生存,所以,真正的教育并不是给予援助,而是培养能够独力生存的人。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让孩子成为独立自强、身心健康的人!
1.自强自立──陶铸教子
陶铸的女儿陶斯亮大学一毕业就兴致勃勃地跑到从化,去看望正在那儿开会的父亲陶铸。她一见到父亲,就谈电影、戏剧、文学、历史……滔滔不绝。可就是只字不谈自己的专业──医学,不谈就业后的打算。父亲越听越不高兴,最后脸色阴沉地说:“你怎么不谈谈自己的学业呢?”
“紧张一学期,还不让我松弛松弛?再说,我毕业总考核成绩是平均95分。”女儿得意地说。
“考核成绩并不代表你的真才实学,也不说明你将来是否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医生。”
“兴趣广泛有什么不好?”女儿又说,“我就不想搞临床,吃力不讨好,没意思。倒是很想搞病理生理,可又怕搞不出名堂,没有发展前途,我打算试着干干再说,不行再改行搞别的。”
“哼!”父亲声色俱厉地说,“干事情都像你这样三心二意,没有恒心、缺乏毅力、怕吃苦,肯定一事无成。我看你呀,不会有什么出息!”
女儿受到批评,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于是哭了起来。她哭呀哭,总以为父亲会来哄她。直到深夜12点,父亲并没有理她。
父亲房间里的灯还亮着。她悄悄从锁孔里看,父亲还在看文件。她听说父亲近年来常尿血,医生怀疑他患“膀胱癌”,可他还是抱病在坚持工作。想到这,斯亮的心都要碎了!她又想起自己上大学的前夕,父亲曾对她说:“亮亮,我们是相依为命的父女,我很爱你,但我对你没有任何个人的要求,只希望你能立志成为一个对人民有所作为的人,成为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我相信你不会辜负爸爸对你的期望的。”如今,自己大学毕业了,怎么能这样朝三暮四呢?难怪父亲生气。她终于推开父亲的门,说:“爸爸,我错了。”
“嗯,知道错就好。”父亲放下手中的文件,说:“亮亮,过来,坐到我的旁边来!”
女儿惴惴不安地坐到父亲的身边,低着头不知说什么好。
“亮亮,我这样苦口婆心劝告你,这样严格批评你,甚至发脾气,难道仅仅是为了我陶铸吗?不是的,我生前不需要你赡养,死后也不需要你扛灵牌。我有组织、有党,我之所以希望你能成为一名好医生,没有个人目的,只是考虑到国家和人民现在还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你既然立志做个革命者,就应该首先做好本职工作,否则干革命还不只是一句空话!”说到这里,陶铸点起一支烟,接着说:“亮亮啊,父亲是靠不住的,最后还是要靠自己。无论哪个阶级的后代,靠祖荫安身立命是毫无出息的。你要懂得这个道理啊!”
亮亮听了父亲的教诲,激动地说:“爸爸,你放心,女儿决不辜负你的希望,一定立志做个有出息的人。”
教子感悟:
目前学生在家有家长的百般疼爱,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校有老师的周密安排,全方位管理教育,家里和学校很少给予学生自立、实践的机会,学生也懒于想和做,学生在家长老师精心安排好的温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毫无自主自立的意识和能力,将来走向社会何以立足?何以竞争?何以担当民族振兴的重任?就像温室中的花草,虽然娇艳欲滴,但难以面对大自然的风吹雨打。
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国外一些教育孩子的理念和做法,把我们对孩子真挚的爱,转化为站在孩子一生发展的高度,给他们更自主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搏击,去实践,培养他们自理自立的意识和能力,锤炼他们坚强的意志,让他们遭受些挫折,激励些磨难,克服些困难。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收获坚强,这不正是我们的心愿么?国外家长的一些“不管孩子,让孩子自立”的“狠心”做法,是有借鉴意义的,我们完全可以结合我们的国情,来改善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从一定角度说,这不是对孩子的狠心,而是一种大爱,是为孩子的一生负责,也是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负责!
2.自省能力培养法──胡适母亲教子
谈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不能不提到胡适(1891—1962)的名字,陈独秀称胡适是“首举义旗之急先锋”。鲁迅对胡适评价也甚高:“在倡导文学革命之初,作品只有胡适的诗文和小说是白话。”蔡元培称胡适是“‘的了吗呢派’的鼻祖”。
胡适祖籍安徽省绩溪县上庄村,出生于上海,胡适的父亲名胡传,中过秀才,历任郑州、上海、台湾等处官职,有“能吏”之称。胡传公务之余便教妻子冯顺弟读儒书,讲求为人之道。冯顺弟入之于耳,存之于心。可惜胡适4岁时胡传便不幸病逝了,从此,母亲冯顺弟便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作为母亲的冯顺弟受胡传的影响甚深,她衷心敬佩丈夫的人品学问,并将丈夫教给她的《论语》章句学以致用。她以曾子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鞭策、饬勉儿子胡适。每天临睡之前,胡母即坐在床沿边上,叫儿子站在床前搁脚板上,让儿子:三省吾身──今日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该背写的帖是否写完。胡母在督促儿子“三省”之后,又对儿子细述他父亲生前的种种好处,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好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同“丢脸”)。”一次说着说着,动了感情,潸然泪下。母子二人默然相对,好一会儿,母亲才叫儿子回房就寝。次日晨光熹微之时,胡母就把儿子叫醒,催儿子快点上学塾。因为学塾门上的钥匙放在老师家里,所以胡适总是天蒙蒙亮时得赶到老师家门口,轻轻地敲门,听到敲门声,里面就有人把钥匙从门缝里递出来。胡适接到钥匙后,立即赶到学塾把门打开,然后坐下刻苦攻读,天天如此。
教子感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说明了人应当怎样去自我反省。意思就是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从内心上去反省自身的缺点。“以人为鉴,可知得失。”真正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人,就善于经常反省自己。当一个人意识到别人的缺点时,就要学会提醒自己是否也有通病。同时努力坚定自己的立场,正确树立是非观念,从而不断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习惯于自省的人,能在自省中找到解开人生谜团的钥匙,锤炼自我的完美品质。
学会自省,犹如在大漠中听到驼铃,在大海中看见灯塔,使我们看清方向,不再迷茫。学会自省,才能自己解剖自己,把身上的灰尘抖落在地。学会自省,才能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学会自省,才能去伪存真,化堑为智,使自己思想升华,情操净化。
因此,家长教孩子学会自省至关重要。我们要向胡适的母亲学习,引导孩子自省,从而认识到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以求改正与进步。
3.培养孩子独立人格──李嘉诚的教子方法
每逢星期日,李泽钜、李泽楷兄弟俩一定要跟父亲出海畅游。“他们一定要听我讲话,我带着书本,是文言文的那种,解释给他们听,问他们问题。我想,到今天他们未必看得懂文言文,但那些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经验和做人宗旨。”
李嘉诚深知:温室里的苗苗不能茁壮成长。在儿子李泽钜、李泽楷很小的时候,李嘉诚就要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知道人世的艰辛。他常带他们坐汽车、坐巴士,到路边报摊看一个卖报的小女孩边卖报边做功课的苦学情景。
李泽钜、李泽楷八九岁时,即被安排在公司董事会上,静坐一旁,作为学校之外的另一项重要课程。在俩兄弟念中学时,李嘉诚就带他们到公司开会,“带他们到公司开会,不是教他们做生意,而是让他们知道,做生意不是简单的事情,要花很多心血,开很多会议,才能成事。”
长江实业于1972年上市,那时起,童年无忧的李家兄弟,就算想扭作一团嬉戏玩乐,在严肃的会议室内,在严父和严师跟前,也只好乖乖地正襟危坐。
李泽钜1964年出生时,父亲已是一名富商。由于李嘉诚早年失学,所以极重视儿子的教育,李泽钜被送往香港顶级名校圣保罗学校念书,从小学念到中学。也许是父亲的谆谆教导,李泽钜在学校里一向比较低调。
李泽楷小时候,与兄长一样入读香港顶级名校圣保罗小学。他在学校里不甚突出,最多在休息时与同学们打乒乓球。
不满14岁,李泽楷赴北美读大学预备学校。美国同学不论出身高贾或平民,皆有很强的独立意识。耳濡目染,李泽楷很快习惯了独立生存。父亲去看儿子,发现泽楷假日在网球场拾球赚钱。李嘉诚回港后对夫人庄月明高兴地说道:“泽楷学会勤工俭学,将来准有出息。”
17岁时,李泽楷进入大哥就读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专修自己喜欢的电脑工程。这显然不是父亲的意思。泽钜听从父亲的安排,念土木工程系。若从家族事业考虑,泽楷应读商科、法律等适宜管理综合企业的专业,并与泽钜的建筑专业互补相辅。但李嘉诚尊重小儿子的选择。
一次,李嘉诚到外国探望读大学的儿子。那日,天下着雨,他远远看见一个年轻人背着大背囊,骑着自行车,在车辆之间左穿右插。李嘉诚心想:“这么危险。”再看清楚一点,原来是儿子李泽楷。两兄弟到外国读书之初,李嘉诚只买了两辆自行车给他们代步。自那次目睹险境,他才放弃这个磨炼儿子的方法。
1987年,21岁的李泽楷大学毕业。此时,家族在加拿大的事业正轰轰烈烈展开。李泽楷去了加拿大,却不是像其兄一样打理家族生意,而是进入一家投资银行从事电脑工作,做一名靠工薪度日的打工族。
估计这也不是父亲的安排。李泽楷获得加拿大国籍,这也许又不是李嘉诚所希望的。从李泽楷的两次选择,可见他不羁的性格,又可见李嘉诚对儿子的宽容。
1990年,做了3年打工族的李泽楷,在父亲的指令下回港。李泽楷顺从父亲,也许是他厌倦了异国打工生涯,也许是认为在父亲的公司里更可“随心所欲”,大展拳脚。
李嘉诚并不以为小儿子的实习期已结束,只安排他到和记黄埔做普通职员,跟随行政总裁马世民学艺。马世民则安排他到旗下的公司工作,这与他喜欢的电脑工作基本对口。
最初的日子,李泽楷向父亲抱怨薪水太低,还不及加拿大的1/10,是集团内薪水最低的,都抵不上清洁工。李嘉诚说:“你不是,我才是全集团最低的!”每月李嘉诚从集团支取的薪金才5000港元。
教子感悟:
李嘉诚的“冷酷无情”,把孩子逼上自立、自强之路,陶冶了他们勇敢坚毅、不屈不挠的人格和品性。
日本思想家福泽渝吉说:“教育就是授人独立自尊之道,并开拓躬行实践之法。”又如陶行知所说:“让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才是英雄汉。”然而,我们不少家长“心太软”,对孩子的一切都要大包大揽,进行“一条龙”、“全方位”、“系列化”服务,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白天接送,晚上陪读,直至代替填写志愿……这样的孩子如同温室中的花朵,患了“软骨症”,见不了世面,经不了风雨,长大以后难以独立,这种现象着实令人担忧。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应成为家长重要的必修课。
4.求知欲的培养──列夫·托尔斯泰教子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成名作为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1863~1869年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1873~1877年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的程度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最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对于子女的教育十分关注,他像对待自己的作品一样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成长,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啊!在写作之余,他十分热衷于儿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