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傅聪是著名的钢琴艺术家。在傅雷的影响下,从小熟悉了贝多芬、克利斯朵夫等,培养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在父亲严格执教下学习音乐,练习钢琴,从而走上成才之路。1954年傅聪赴波兰参加国际钢琴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并引起轰动。欧洲的评委们在幕后听到傅聪的西洋曲子里,隐隐约约地糅合了唐诗的意境。意境是中国式审美的特质,倾倒了外国评委。东西方文化交融成了傅聪成功的秘诀。《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在海外学艺的儿子的部分家信。它记载了父辈对晚辈在精神上的家训,记载了一位历经沧桑的饱学的长者对才华横溢但又初入人世的青年人的忠告。这不是普通的家书,是充满了父爱的教子篇,是一部青年修养的好读本。
可见,傅雷是把读书与做人,读书与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希望儿子能做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事实也真像老人所期望的那样,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书信中,从父亲所推荐、所分析的一系列书籍中吸取了丰富的精神和艺术的养料,从而对人生有更深切的了解,对艺术有更诚挚的爱。不管在人生旅途中遭到怎样的风浪和坎坷,他都始终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教子感悟:
对孩子进行严格的教育,就是指在遵守制度或掌握标准时认真不放松。严格一定要“严”而有“格”。这个“格”,就好比铸造人的模具,严而无格,成不了人;严而过格,就是苛刻,也成不了人;格不标准,成的人是畸形的或有缺陷的,是次品或废品。因此,严格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教育孩子做到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由于对“严格”的要求及意义缺乏正确的理解,故有些家庭教育存在着3种错误的倾向:
一种是过于严酷的家庭教育。在这种家庭里,气氛冷漠,家庭成员之间缺少人情的温暖。家长对子女事无巨细,一概管束,****粗暴,要求失之过严。他们对子女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子女有了成绩,也似乎总够不上家长定“格”。子女犯了错误,甚至出一点小毛病,家长也不问缘由,厉声训斥,甚至施加体罚,长幼如猫鼠。
第二种是过分地宽容,甚至放纵的家庭教育。在这种家庭里,或由于溺爱,或由于家长放弃(也有忽视)了对孩子进行管教的义务和责任,或由于家庭关系出现了危机等原因,孩子无拘无束,任性胡为。等到纵子成灾,闯下大祸,家长有的将矛盾推向社会,将孩子赶出门了事,有的则走向另一个极端,打骂强逼,但为时已晚,往往造成父母与子女关系紧张,甚至关系破裂。
第三种是喜怒无常,时紧时松的家庭教育。在这样的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喜怒无常,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要求反复不定,一会儿“心肝儿”、“宝贝儿”,风和日丽;一会儿“混蛋”、“王八蛋”,风雨如磐。或者家庭成员对孩子态度不一致,有宽有严,有的唱黑脸,有的唱白脸,有的武教,有的文教。或者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失之片面,重智力轻体育,重养育轻德育。在这种喜怒无常的家庭中,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养成投机取巧的不良习性。
可见,严格的尺度是难以把握的。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懂得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按这样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严格教育孩子必须符合下列3个标准:
一是符合社会的要求。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孩子只有先成人(合格公民),才能成才(专业人才)。因此,家长一定要依照社会的道德观念、是非标准、法纪规范、行为准则去培养孩子。如果发现孩子有******、******的思想行为,绝不姑息,而要严加管教,********。这是对社会负责,也是对孩子负责。
二是符合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一定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甚至要有超前意识,因为今天的教育是造就明天的人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一方面需要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又要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据时代的需要,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六个方面的素质:思想要“活”;品德要“美”;知识要“广”;能力要“强”;意志要“坚”;身体要“健”。这些素质是在当今和未来社会里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三是要符合孩子身心健康。了解孩子的身体成长和心理发展需求,是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严格教育要有利于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不能妨碍和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小学和中学阶段是孩子身体迅速成长和心理品质形成的时期,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要与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施加过大的压力,超过孩子所能承担的负荷。严格教育孩子,绝不是,也绝不能压抑和摧残孩子的个性发展。鲁迅先生认为:“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课堂的主人:解放儿童的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认识的眼界;解放儿童的时间,不把功课填满,要给他们一些闲的时间消化学习,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对孩子严格管教,不妨碍他们的“六个解放”。
严格教育孩子,主要是针对他们的思想言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对其言行进行“管束”。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迁就,使其为所欲为。孩子正确的要求和行为要肯定、支持,错误的要坚决制止、反对;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事,则去做,不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事,则坚决克制;要着眼于孩子的长远利益和未来的幸福,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图一时的幸福。我们主张“先严后松”,小时候管得严,长大了管得松。如果眼前的利益和幸福同长远的利益和幸福发生矛盾时,要坚决舍弃眼前利益和幸福,服从长远的利益和幸福。
凡是严格教育孩子的父母,都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学、自理、自强、自律。在一些发达国家父母让孩子很小便独居一室;上学后即使总统或亿万富翁的孩子,也免不了打工之苦;18岁后要依靠自己生活,若依赖父母则被社会视为无能等。在浓厚的独立氛围中长大,自然会养成自立自强的意识。有不少人主张,严格教子,就应该让孩子吃点苦头,进行磨难教育。正如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凡是严格教育孩子的家长,当孩子出现不良言行时,他们绝不会姑息;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也不会沾沾自喜忘了教育的责任。19世纪德国著名学者卡尔·威特的父亲,当小威特初露才华时,就十分忌讳人家称他儿子“神童”,从不轻易当面表扬儿子。有一次,一位督学官慕名而来,想考一考小威特。老威特同意了,但约定一条:“不管考得怎样,不要称赞我儿子。”考试时,督学官故意出一些数学难题,然而小威特解答得非常顺当,督学官大为欣赏,禁不住说道:“唉呀!是超过了我们的学者!”老威特一听,赶忙纠正说:“哪里哪里,由于这半年儿子在学校里听数学课,所以还记得。”督学官接着又出了一道欧拉“考虑了三天才好不容易做出来”的难题。只用一杯茶功夫,小威特又解出来。督学官又忘记了约定,向老威特祝贺说:“我应该说,你儿子胜过了欧拉!”老威特更不高兴了,在桌下边掐了一下他的手,脸色严酷地说:“瞎鸟有时也能拣剩豆,这也是偶然的。”小威特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避免了常见的“十岁神童,十五岁才子,过了二十岁成庸人”的厄运。
严格教育孩子,父母必须建立在爱和权威的基础上。如果孩子佩服其父母,知道是爱他的,父母的严格要求就会被孩子所接受,转化为孩子的自觉行动;如果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没有权威,靠打骂来压服孩子,这其实是父母无能的表现。没有权威,就谈不上严格教育,只能导致强迫性的严酷教育,甚至残酷教育。
5.不特殊对待──“经营之神”王永庆教子
被誉为“经营之神”的王永庆早在1984年就被美国权威杂志《福布斯》排在富豪榜第16位。可就是这样一位超级富豪,却一直过着勤俭朴素的日子,不仅如此,他对自己子女的管教也是相当的严格。
王永庆认为,“富不过三代”的成因就是富有人家没有教育好子女。他说:“有钱人的子女已经有资本、有条件了。做不做得好呢?做得好的偶尔有,但很少,美国有几家?日本有几家?三菱、三井创始人的后代,到现在连股东都不是了。出生在贫苦人家的孩子,很容易体验到父母的辛苦,同情心油然而生,就会暗中产生要努力学习、努力挣钱来报答父母的心,就会成功。”王永庆这番话反映了他认为的生活环境对子女成长的影响的看法。由于王氏家族十分富裕,王永庆唯恐优越的生活对子女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他想方设法让子女去吃苦,以达到养成他们勤奋、节约的生活习惯和独立生活、独立创业的能力。王永庆的长子王文洋,13岁时就被送到英国留学。由于当时该校就他一名中国留学生,加上语言表达上的障碍,常受到同学欺侮,有一次竟被打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躺在宿舍里不能动弹。年少的王文洋期待着父亲伸出援手。王永庆知道后,虽然有些担心,但始终置之不理,王文洋在孤独无援的期待中,被迫走上“靠自己”的道路,他不仅在学习上狠下工夫,还勤练中国武功。从此他“反败为胜”,在同学面前很是威风。这种教育方式被王永庆称之为“置之死地而后生”。王文洋20岁获物理学学士学位,21岁时获光学物理学硕士学位,24岁时又获得企业管理学硕士学位和化学博士学位。
王永庆少年时代因家贫辍学,13岁时便到一家碾米厂当小工,过着凄苦的生活。今天的王永庆,在谈到他的成功经验时,强调得最多的是节俭。所以一旦王永庆发现儿女有挥霍或懒散的现象,他会大发脾气,当面斥责。王文洋在留学时,依照父训过着俭朴的生活,甚至还为高年级同学擦皮鞋、洗衣服。获得博士学位后去美国打工,买的是一辆只值800美元的旧车代步。如此节俭,谁会想到他竟是世界塑胶大王的大公子呢?
王永庆的次女王雪龄,在美国留学时与简明仁相恋,一直等到简明仁获得电脑博士学位后方才结婚。王雪龄在购置婚礼用的鲜花时,跑了许多家花店,在货比三家后,才在价格最便宜的花店买了鲜花。王永庆对此十分赞赏,并送了一把剃刀给女婿,作为贺礼。王雪龄与夫婿简明仁在美国学成后,回台湾开办大众电脑公司。现在大众电脑公司已经是台湾生产电脑主机板的大企业。王雪龄夫妇的财产估计也在2亿美元以上,已是台湾科技界及企业界的大亨。一次记者问王雪龄,创业是否太艰辛。王雪龄答道:“创业的人都是喜欢工作的人,工作不是辛苦,是一种乐趣。”王雪龄在向记者谈及自己的创业史时,她承认父亲的名望对自己有间接的帮助:“银行的贷款会放心一些。”但她说,父亲对她最大的支持是他那种365天如一日的勤奋工作的精神。王雪龄每日从早上七八点钟工作到晚上八九点钟,从不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