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关爱孩子则是一门艺术。相关调查显示,把“关爱”强加于孩子,极易扼杀孩子的天性和童真,导致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位父母都应当认真考虑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的问题,让他们更多地经风雨、见世面,真正成为一名建设祖国的合格接班人。
1.适当惩罚──斯特娜夫人对女儿的教育
人生在世,自己的行为必然会得到相应的反馈。斯特娜夫人认为,让孩子懂得这一道理非常重要。她就是按着这一原则教育维尼夫雷特的。例如,如果孩子做了好事,第二天早起时,她就能在枕头旁边发现放着好吃的点心之类。我会告诉她,这是由于你昨天做了好事,仙女奖赏给她的。假若她做了坏事,第二天早上起来这些东西就不见了。这时我就告诉她,因为她昨天做了不好的事情,仙女没有来。
她脱下衣服,自己不收拾时,就让它一直放到第二天,我也不收拾,并且决不拿出新衣服给她穿。如果她晚上把发带折叠好,“仙女”就时常给换成新的。如果不好好收拾,就只得戴旧发带。如果她把玩偶丢在床上不收拾好,“仙女”就把它藏起来,使她几天之内不能用这一玩具做游戏。
有一天,维尼夫雷特把一个珍贵的娃娃丢在了草坪上,被小狗给咬坏了。因此,她哭叫着把它拿到妈妈那里。妈妈抱起她,并说真可怜。但是,妈妈决不给她买新的,还教训她说:“把那么好的娃娃放到草坪上,这是多么残忍啊,假若我把你放到野外,被老虎和狮子吃掉的话,做妈妈的该会有多么心痛呀!”
还有一次,小维尼要到朋友家去,问妈妈可以不可以。妈妈说,可以,并且要她必须在12点半以前回来。但是,那天不知为什么,她12点半还没有准点回来,而是过了10分钟才回来。妈妈什么也没说,只是指了指手上的表让她看。孩子知道迟到不对了,道歉地说:“是我不对!”吃完饭,她就赶紧换衣服,准备去看她们每星期二就去看的好看的戏剧、电影等。妈妈让她再看看表,并说:“今天因时间太紧迫来不及了,戏是看不成了。”于是她流了眼泪。妈妈只对她说了句:“这真遗憾!”但并未采取别的手段。妈妈这样做是为了让她知道,妈妈说话是算数的,并且都是为她好。
为了使维尼夫雷特养成良好的品行,妈妈还给她绘制了品行表,一周一张,内容有13项:服从、礼节、宽大、亲切、勇敢、忍耐、真实、快活、清洁、勤奋、克己、好学、善行。
如果女儿做了与这些项目相符的行为,就在那天的一栏中贴上一颗金星,反之,则贴上一颗黑星。每星期六数一下,若金星多的话,下周内就可得到和金星数相等的书、发带、鲜果等,如果是黑星多,就不能得到这些物品了。
这个品行表,在星期六统计之后也不准她将其扔掉,这样做是为了使女儿下决心,在下周消灭黑星。这样做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因为如果长期保留黑星,会使孩子感到沮丧。
教子感悟:
惩罚是一个高难度动作,要掌握分寸。孩子年纪小,社会经验少,是非观念比较薄弱,有时候做错了事情会意识不到,或者认为是小错误,无伤大雅,况且别人也没有发现,便得过且过。然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此时父母也没有给予重视,姑息孩子的错误,那么,这些小错终有一天会发展为大错,到时便悔之晚矣!
所以,绝不可忽视孩子的错误,该惩罚就不能姑息。
惩罚和赏识一样,都是教育的手段,并没有对错之分。但前者显然是一个更高难度的动作,一定要掌握分寸,否则很可能产生不良效果。可是,我们周围的大多数父母都不怎么懂得惩罚孩子的艺术。他们误以为吼叫、严厉的责备及体罚可以让孩子学会正确地为人处世,改掉各种毛病,而实际上这些惩罚不但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反而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敌意和报复的心理。
教育专家海姆·吉诺特博士说:“惩罚并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行为者在犯错误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更有技巧而不被发现。小孩儿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下一次要更小心,而不是要更诚实、更负责。”
而阿尔伯特·班杜拉博士说:“惩罚能控制不良行为,但是并不能教孩子如何正确行为,甚至不能减少他们做出不良行为的念头。”
在孩子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的养成过程中,如何巧妙地运用表扬与惩罚也是一门学问。表扬并不一定纯粹使人的行为进一步得到增强,惩罚也不一定收到抑制不良行为的结果。心理学家认为,奖励与惩罚都可以用于良好行为的形成或不良行为的消除,不过用什么作为奖励物与惩罚物,奖励与惩罚的时机如何选择等,还是大有讲究的。
由此我们不得不欣赏斯特娜夫人对女儿颇富智慧的惩罚。
2.引导孩子实践──戴尔父亲教子
迈克尔·戴尔是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的500强企业总裁中最年轻的一位。戴尔的成功,与他父亲引导他从小就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戴尔还在幼小的时候,就喜欢摆弄各种玩具。父亲为他买回的小汽车、小飞机等玩具,他玩不了多久就拆得七零八落。对此,父亲没有批评指责他,而是鼓励他拆散玩具后要弄清玩具的构造与机械原理。戴尔稍大一些后,父亲就常把他带到电脑操作室或修理处让他观看和动手维修电脑,培养他对电脑的浓厚兴趣。到戴尔14岁时,父亲就为他买了一台电脑。戴尔为了全面了解电脑组装和运行原理,将新买的电脑全部解体,反复仔细琢磨后再组装好。
后来,在父亲的帮助和支持下,戴尔不断地购买电脑零部件,改装成新的功能更强大的电脑。在初中毕业时,戴尔已能十分熟练地改装电脑了,并且以低价购进零件,再把升级后的电脑卖出去。如此不断地动手实践,到18岁高中毕业时,戴尔就创办了自己的“戴尔电脑公司”。
在戴尔13岁时,父亲就鼓励他参加集邮活动。为了购买邮票,父亲就鼓励他利用假期与同伴去餐馆打工,让他亲身体验赚钱的不易;还让他参加集邮拍卖会,使他亲眼看到拍卖人赚到大笔钱。这样到了15岁,戴尔就进行了他的第一次生意冒险:通过刊登“戴尔集邮社”广告,拍卖邮票,结果获得成功。同时父亲还要戴尔利用暑假推销《休斯敦邮报》,并要求他从推销过程中寻找窍门。经过一段时间后,戴尔发现,刚结婚和刚搬进新房的人几乎都订阅邮报。于是,戴尔就通过“结婚登记处”和“银行贷款处”找到这两种人的名单和地址,并向他们推销,结果订户大增,他也因此获得了不菲的收入。
较早地深入社会,注重实践,是戴尔成功的决定性条件,并且使他成功的时间比同龄人整整提前了10年。而这关键是得益于父亲的正确引导和良好教育。
教子感悟:
反观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社会实践活动,不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甚至认为孩子参加课外活动会影响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全部教育工作就是配合学校进行书本知识的灌输,让孩子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记忆现成的知识,训练孩子的解题技巧和应试能力,致使孩子对于动手制作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失去兴趣,结果使很多孩子高分低能,模仿能力强,创造能力差。其实,将来的人类社会是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让孩子适应将来的社会需要,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应从戴尔父亲教子之道中获得启示,转变教子观念,正确引导孩子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使孩子成长为既有丰富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3.严爱结合法──李大爷爷教育孙子
李大钊(1889—1927)的父亲叫李任荣,是个读书人,因早年患病,在大钊未出世前就去世了。母亲因伤心过度,生下大钊6个月后也去世了。小小的大钊跟爷爷生活。
大钊的爷爷叫李如珍,也是个读书人。大钊出生时,他已经70多岁了。他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大钊身上,对这个孙子十分宠爱,但管教却非常严格,一心要把他培养成一个读书知理的有用人才。
爷爷管教孙子,不管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从没有半点疏忽和迁就。他常对左邻右舍说:“小孩子就像一棵茂盛的小树,由他自己去长,一点也不管教,那是万万不行的。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小时候要是不注意好好管教,长大以后就来不及了。”从3岁起,爷爷就教大钊识字,白天教,晚上问。四五岁就开始教他读《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启蒙书本。爷爷对孙子严格管教,只是在孙子学习的时候。学习完了,他却马上变成慈父般,既有耐性,又很慈祥。他常常笑着对亲友们说:“我们家里一天有两怕:书本一翻开,孙子见了爷爷怕;书本一闭上,就该是孙子收拾爷爷的时候了。”
每天早晨梳洗完毕之后。爷爷把红漆小桌擦得锃亮锃亮,往炕上一放,孙子就知道学习的时候到了。他连忙把书本、笔墨、砚台摆在炕桌上,开始学习。就在这一瞬间,全家的气氛跟着严肃起来,孙子就百依百顺听从爷爷指挥。可是学习刚一结束,把书本一合,孙子就要把爷爷弄得脚尖朝天。他叫爷爷取这个,爷爷不敢取那个。爷孙俩尽情地玩。
小孩子没有不贪玩的。一天到晚一直叫他坐在那儿端端正正地读书写字,是不可能的。有时大钊读书读累了,便把手偷偷伸到桌子底下跟大猫玩起来,一会儿揪猫耳朵,一会儿摸猫爪子。这时,如果被爷爷发现,他就知道孙子累了,走神了。爷爷抬头看看太阳,也该是孙子休息的时候了,就说:“到外面玩玩去吧,不要到庙后头去看赌钱,在咱家院子里玩什么都可以。”孙子答应一声:“是!”就跑掉了。
觉得时间差不多到了,大钊转回房里继续学习。在爷爷的教育下,李大钊刻苦学习,进步很快。上学时,他受到了乡邻亲友和私塾先生的赞扬。
教子感悟:
斯大林说过:“必须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像园丁栽培心爱的果木一样。”李如珍就是这样小心翼翼地培养李大钊学习的。对待孙子的学习他没有半点疏忽和迁就,严格和爱护相结合,培养了一代伟人。
严爱是亲子之爱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那些严于律子的父母,按照严格的方式抚养孩子,由于他们出于爱心,又保证孩子在愉快、友好和平等的气氛中成长,这种严格要求对于培养孩子礼貌、听话、守纪律、服从规则等方面来说,又是十分必要的。要求严格且敢于严格的慈爱父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慈和严之间找出行之有效的“适量区”,爱得适当、爱得合理,可以避免走向溺爱或拒绝的两个极端,避免“权威缺乏症”和“权威至上症”,从而使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4.严格施教法──傅雷教子
傅雷一生博览群书,他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极渊博的知识,他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培养也要求极高。
次子傅敏曾回忆说,刚进入初中,父亲就要求他读《古文观止》。傅雷对儿子说:“这个古文选本,上起东周,下迄明末,共辑文章220篇,能照顾到各种文章体裁和多方面的艺术风格。其中不少优秀文章反映了我国古代各家散文的不同风貌,如《战国策》记事的严谨简洁;《庄子》想象的汪洋恣肆……无论它的说理、言情、写景、状物,均堪称典范,对你的古文学习和修养有帮助。”他每星期日选择其中一篇详细讲解,孩子读懂后便要背诵。
一次,傅敏由于忙于球赛而未能背出《岳阳楼记》。垂着头,心中忐忑不安,等着父亲批评。平时对儿子要求极严的傅雷这回没有发脾气。使劲吸着烟,半晌才缓缓地说:“过去,私塾先生要学生背书,子曰、诗云,即使不懂,也要鹦鹉学舌地跟着念和背。诚然,死记硬背不宜提倡。然而平心而论,似也有其道理。七八岁的孩子,记忆力正强,与其乱记些无甚大用的顺口溜,不如多背些古诗古文。中国的好诗文多得很。一首首一篇篇地储存在脑子里。日子长了,印象极深。待长大些,再细细咀嚼、体味,便悟出了其中意义。这叫做反刍。若到了二三十岁,甚至更晚才开始背,怕也难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都是经验之谈!……”望着已经知错的儿子,傅雷翻开《岳阳楼记》这一篇,让儿子高声朗读,然后意味深长地说:“范仲淹先生登岳阳楼,将览物之情归纳为悲喜二意,指出古之仁人忧多而乐少。然后说明自己之忧乐俱在天下,正见他确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真意。还记得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么?”“记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傅雷点点头:“那么你想想看,为什么同样登高望远,同样登岳阳楼,所见之景是一样的,而他的想法与别人不同?他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和他的经历、思想有什么联系?全文是怎样一层层展示它的中心的?”
望着父亲那眼镜片后慈祥、智慧的目光,傅敏重重地点点头。20多年后傅敏回忆起来,耳边似还响起父亲那熟悉的声音:“做学问需要切切实实地下工夫,不能自欺欺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