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小时候对胡同里的小作坊特别感兴趣。放学后,那些木匠铺、铁匠铺、烧饼铺、卖水铺……常常使他流连忘返。知道他有这个爱好,父亲从不限制他回家的时间。
正是这种兴趣培养了叶至善对劳动生活最淳朴的热爱。抗战期间他随父亲流亡到了四川,没上大学,而是进了一所技艺专科学校,学习生产制造。叶圣陶对儿子的选择非常满意,并不认为有什么不体面。战时需要加强国力,他认为青年人正应当学习各种实用技术。
“儿女的成长,只有在环境的限制之内,凭他们的心思能力去应付一切,”叶圣陶曾这样阐述自己的家教观,“所谓环境,包括一饮一啄,一猫一狗,父母教师,街市田野……做父亲的真欲帮助儿女仅有一途,就是诱导他们,让他们锻炼这种心思能力。”
至于那些立身处世的长篇大论的说教,叶至善在记忆里从没有听父亲提到过。
抗战后期,当叶圣陶创办《开明少年》杂志时,年轻的叶至善成了父亲的助手,负责编辑自然科普方面的文章。从此,叶至善开始了他奉献一生的编辑生涯。
叶圣陶的大儿子叶至诚到老也没学好拿筷子,总是拇指、食指和中指合捏一双筷,想吃什么,交叉着两只筷子往菜碗里伸。妻子常取笑他:“人家吃菜是夹的,你吃菜是叉的。”一到这时至诚就接口说:“是啊,我爸爸妈妈从来没管我怎么拿筷子,我自小就没学会。”
还有件事至诚从小也没学好,就是写毛笔字。他的好朋友欧阳文彬这样形容他的字:“一笔一画,横是横,竖是竖,就像用一根根小棍搭成的,却是清楚,还另有一种稚拙味儿。”后来他成了作家、名人,经常参加会议,见到会场门口摆着签名簿,他心里就犯嘀咕:“又得出一回洋相了!”好不容易工工整整把名字写上,他自己再不好意思多看一眼,掉头就走。
这当然怪他从小没有下工夫练字,但父亲倒也从来不过问。父亲说过:“不必人人都当书法家,只要把字写清楚就行。”直到后来他跟着父亲学写散文,父亲也只管他稿子写得是不是清楚,从不管他的字好不好看。
但在有些事上,父亲的管教却非常严格。有回让他递一支笔,至诚随手一递,笔头冲着父亲,父亲就说:“递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一支笔,是不是脱下笔帽就能写。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得再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子剪子之类更是这样,绝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万一把人家的手戳破了呢?”至诚记住了这些话,从此他递任何东西给别人,总是把就手的一边交给对方,报纸、书本也让人家接到手里就能看。
冬日的某一天,至诚走出屋子没把房门带上,父亲就在背后喊:“怕把尾巴夹着了吗?”次数一多,不必再用这么长的句子,父亲只喊:“尾巴!尾巴!”这样渐渐就养成了他冷天进出屋子随手关门的习惯。此外,父亲还常告诫他开关房门要想到屋里还有别人,不可以“砰”地一声把门推开,“砰”地一声把门带上,要轻轻地开,轻轻地关。这个习惯,至诚也一直保持到了晚年。
后来,至诚渐渐悟出:“父亲不管我的,都是只关系我个人的事,在这方面,父亲给我极大的自主权,有时候还在我喜欢的事情上帮我一把,譬如为我儿时集邮册的楠木夹板雕刻篆字题签,给我们兄弟几个修改文章等;而父亲管我的,都是涉及到他人的事情,父亲反反复复要我们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之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事事处处要替他人着想。”
叶圣陶在乎子女的,还有性格上的培养。至诚小时候,性子很毛躁。父亲就找来一根斑竹,亲自做了一根渔竿,对他说:“听着,你得学钓鱼,改改你那毛躁性子。你坐在河边静静地等,等一整天,也不一定有鱼上钩,可还是要耐心地等。”通过钓鱼,父亲用“以静制动”的办法,培养出了至诚做事认真、耐心的性格。
“顺其自然”并不是“放任不管”。管与不管,都体现了叶圣陶对子女健全人格的培养。实际上,叶圣陶对子女是抱有很高的期望的:“一句话,希望他们胜似我。”他对子女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人在世上,要“好好地说话,好好地做事”。
教子感悟:
现在时代不同了,叶圣陶教子的一些具体做法和叶家特殊的“家规”,也许不必全照搬模仿,但叶老家教观念的精髓,是值得我们好好领会和学习的。
孔子曾说过,“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朽木当然不可雕刻,垃圾砌成的墙无法粉刷,即使去雕刻,去粉刷,又有什么用?但朽木不可雕刻,却可以把它当柴烧;垃圾不可以砌墙,却可以用它去肥田。物尽其用,便会各得其所。
古有《西邻教子》寓言,说的是西邻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偻、一子跛。及使朴者农、敏者贾、盲者卜、偻者织、跛者纺,五子皆不患衣食。西邻夫妇可谓不幸,子多且多残,但他们眼光远,选择对,为其五子分别选择了一项能适合各自特点、条件的技能,结果“五子皆不患衣食”。可见,还是顺其自然好。
当然,顺其自然,并不是对子女不闻不问,放纵不管,关键是要在自己身上做文章。
7.寓教于乐法──歌德受教于父母
歌德是德国伟大的诗人,但是他很小的时候却不愿意认真学习,父母亲为教育好小歌德想了不少的办法。歌德于1749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他的父亲是法学博士,33岁就担任了皇家顾问,他的母亲卡塔琳娜·伊丽莎白出身于书香和官宦之家,是法兰克福市长的女儿,所以歌德一家在当地很有地位。母亲与生活严肃、有点古板的丈夫不同,她热爱艺术、开朗、精明、活泼,有丰富的想象力,很善于讲故事。她一共生了6个孩子,可是只有歌德和妹妹科内利娅长大成人,因而她对歌德有点溺爱。小歌德从小就养尊处优,不思进取,整天很少待在家里,总是在外面和一帮小朋友们玩,这让他的母亲很是担心,她对丈夫说:“孩子都5岁了,成天就知道贪玩,我们应当管管啦。”
歌德的父亲说:“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现在不让他们玩,将来想玩也没机会了。”
歌德的母亲温柔贤淑,她没有公开反对丈夫,暗中却很是为小歌德担忧。她想总得找个机会说服歌德的父亲。一天小歌德从外面哭哭啼啼地回来了,衣服上全是土,手掌也擦破了,还渗出血来。母亲急忙帮他包好了伤口,又给他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在再三追问下,才知道歌德和小朋友们为争玩具打起来了,他被推倒在地上了。
晚上,歌德的母亲等丈夫回来了,对他说:“再不能让小歌德这样玩下去了,你看他今天和那些小朋友都打起来了,手都擦破了。”“孩子们打架,没什么的。一点小事嘛。”丈夫安慰说。
歌德的母亲说:“事情并不那么简单,现在放任他和那些野孩子们混在一起,学了很多坏毛病,将来要改可不那么容易。那样岂不是毁了孩子的前程。”
丈夫终于被说服了,他说:“好吧,那就别让他在外面和那些小孩玩了,但是我整天工作很忙,也没时间来管他,这事就全靠你了。”
妻子说:“当然,我已经想好了怎么教孩子。”
于是母亲此后就不让小歌德出去玩了,每天陪着他,让他学写字、背诗歌。她亲自负责小歌德的主要教育,只有书法、图画、音乐等少数课程请了教师。知识渊博的母亲是个很称职的教师,她在德国受过非常好的教育,她教导儿子要勤勉、坚忍和用功。就这样,歌德初步学会了读和写,通晓了母亲所授的功课。但是小歌德在外面玩野了,渐渐地他又不愿在家里待了,所以学什么都心不在焉。他写不了几个字,就对母亲说:“妈妈,让我去玩一会儿吧。”
母亲笑着对他说:“好呀,不过你得先背好了这首诗,才能出去。”小歌德没有办法,只好集中精力背起来,因为他想出去玩,所以背得很认真,不一会儿就全背下来了。他对母亲说:“妈妈,我背会了,让我去玩吧。”
母亲笑着说:“哦,今天怎么背得这么快呀,平常总是半天也记不住,你背给妈妈听。”
小歌德将诗歌背了一遍,一点儿错的也没有。
“好吧,你去玩一会儿吧,不过只能玩2小时,而且不许和过去的那些小孩子们来往,听到没有。”
小歌德答应了,就跑出去了。女佣人看到小歌德又出去玩了,不解地对歌德的母亲说:“夫人您不是不让他去外面玩的么,怎么又放他出去了?”
“孩子玩习惯了,得一步步让他收回心来,不能操之过急,那样只会适得其反的。”
在母亲的管束下,歌德背了不少的诗篇,但是依然还是不愿用心学习。整天想着去玩。于是母亲决定提前送他去上学。在学校里歌德学习很不认真,经常想着法子逃学,然后就到野外玩去了。学校的老师向歌德的母亲反映说:“夫人,您的孩子很聪明,但是他的聪明没用在学习上,却用在了想法子逃学上。”
母亲想了很久,总算想出一个教育孩子的办法来。一个星期天,母亲对小歌德说:“今天妈妈带你出去玩,好不好?”
小歌德高兴地跳起来说:“好呀,我正想着怎么出去玩呢。”母亲带着小歌德出了门,他们走了没多久,来到一个教堂前。只见那里围了好多人,小歌德很爱看热闹,就拉着母亲挤了过去,却见一个差不多与歌德同龄的小孩子正衣着褴褛地坐在地上,面前摆了一只碗在向人们要钱。小孩子的碗里没有几个钱,多数人都只是过来看看就走了。母亲从口袋里拿出一枚硬币交给歌德,让他放进那个小孩的碗里。
等小歌德放完了硬币,母亲问那个要钱的小孩:“你为什么不去上学呀?”
那个小孩抬起头看着歌德的母亲说:“夫人,我没有钱去上学。”
“那你的父母呢?他们不管你吗?”
“我爸爸已经死了,妈妈身体也不好,赚不到钱。”
“那你想上学吗?”
“想呀,我在这里要够了钱,就去学校。”
“那你现在要的钱够上学吗?”母亲又问道。
小孩失望地摇摇头。歌德的母亲想了想,对小孩说:“你家住在哪里呢?告诉我你家的地址好不好?”
母亲记下了小孩家的地址就带着歌德走了。回家的路上小歌德低着头一言不发。母亲问:“你在想什么呢,孩子?”
“幸亏我没有生在穷人家。那个穷人家的孩子,想上学却没钱。”
“是呀,有多少的孩子想上学却没有这样的机会,而你有这样的机会还不知道珍惜,成天就是想着逃学。”
“妈妈,我错了,我以后一定会认真学习的。”小歌德很内疚地说。
“这就对了,你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机会。以后千万别逃学了。”
“我会的,妈妈,那个穷小孩子呢?我们可以帮帮他吗?”小歌德问道。
“噢,妈妈会帮的,我已经记下了他们家的地址,明天让人去他们家看看,如果真是他说的那样,妈妈会给他钱让他上学的。”在母亲的精心引导下,小歌德改变了态度,开始用功地学习。他涉猎很广,除了普通的功课,他还如饥似渴地钻研古代神话、历史和宗教,同时他读了很多当代德国诗人的著作,对韵文和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他也读了很多当时的文学名著和通俗故事,像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等。那些想象丰富的著作都为他所喜爱。在广泛阅读的同时灵感也频频降临。歌德开始试着写即兴诗、散文和戏剧,随着创作的深入,后来他又着重关注散文体的叙事诗,他认为那是一种能调和所学到的历史和寓言、神话和宗教的矛盾的最佳形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写出了巨著《浮士德》,成为世界级的文学大师。
教子感悟:
自孩子进入学校,最让家长关心和期望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能够把书读好,成绩在班级乃至全年级名列前茅。于是,每位学生家长都担当起了课外老师的角色,许多孩子在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外,还得完成“课外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孩子欣然接受,有的孩子不情愿地接受,也有的孩子拒绝,而拒绝的后果,轻者招来呵斥,重者免不了一顿板子。上述情况中可以拿出这样一个话题供大家探讨,就是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问题。
(1)主动学习才能有快乐的感觉。
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这么说大家应该都能接受,但其实小孩子也有他不同于别的年龄段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这一点往往被家长所忽视。家长教育孩子,往往都是从大人的角度出发,给孩子安排这,安排那,这样做本意都是为孩子好,但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引发孩子们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因为孩子有他自己的思维想法,大人认为好的事情他也许并不认为好。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不喜欢的事情马上就会反应在表情和行动上。因此,在涉及到孩子的事情上,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先问问孩子,当然家长可以做善意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