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间,李国豪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不仅被打倒,而且被关进一间黑暗的小屋子里隔离审查。然而就是在这间囚室中,他仍旧坚持利用仅有的报纸边角和夹缝进行推导和计算,对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时出现的晃动现象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分析。在隔离结束后的监督劳动期间,他还利用晚间做桁梁桥模型和扭转试验。李国豪在给李乐曾的信中如实地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和应付命运的做法,用现身说法教育儿子。父亲的鼓励像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李乐曾奋发上进。凭借自己的努力,几年之后,李乐曾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高校,并被学校推荐出国深造。不仅李乐曾如此,其他兄弟两人也一样在父亲的鼓励与教育下,凭借自己的能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教子感悟:
有的家长对孩子管教很严,口训嘴斥,喋喋不休。如此“言教”,相比于不闻不问,固然要好一点,然而,有些“言教”的家长,自身行为却不那么检点,有失德之为。毋庸讳言,这样的“言教”很难收到良效。这种重言教的家长所以这么做,在于他们认为人的品质作风是不会遗传的。应当说,从遗传说解释,人的品质作风确是不能遗传的,但从社会学实践看,人的品质作风有可能会潜移默化地传给后代的──君不闻,有的家长
自私,孩子爱贪小便宜;有的家长手脚不干净,孩子学着小偷小摸;有的家长行为不端,孩子也染上流氓习气?凡此种种,无不表明,在家庭教育中,光有“言教”是远远不够的,还须有身教。
身教对能否教育好孩子,作用相当重要。日常生活中,每位做家长的都应经常反躬自问:自己的样子能否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否则就不免失去长者之风,既害自己,也误孩子。当然,这里说“身教胜于言教”,并非否认言教的作用,而是说,身教比言教重要,而身教也须言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生活中,有的家长一天到晚忙于公私事务,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他们的做人之道,虽然不失为孩子学习的榜样,但在客观效果上会给人这样的感觉:他(她)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他(她)不关爱孩子的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身教”,由于缺失亲和力,效果则会大打折扣。
因此说,为把孩子教育好,在家庭教育中,有言教而无身教不行,有身教而无言教也不行,家庭教育,既要有言教,更要有身教,力求言传身教有机结合,才是有效之途。
5.宽严教育法
──贝多芬父亲的张弛教育
音乐大师贝多芬小的时候很野,他的母亲很疼爱他。贝多芬的父亲是一个宫廷乐师,他有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贝多芬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就经常摇摇晃晃地想到外面去玩,父亲看着小贝多芬笑着对贝多芬的母亲说:“这真是个性急的小家伙。”一次小贝多芬走路摔倒了,母亲急着想过去把他扶起来,贝多芬的父亲将她拦住说:“你别去,让他自己起来。”
母亲有些不解地问:“为什么要这样做?”
父亲说:“这样可以让他学会自己帮助自己,让他幼小的心灵里知道,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战胜一切困难才能站立起来。”于是他对倒在地上的小贝多芬说:“嘿!小家伙,用点劲自己起来。”
小贝多芬趴在地上抬头看着父亲,不见父亲伸手来拉他,只好自己挣扎着往起爬,他双手用力撑地,费了很大的劲才摇晃着站起来,却又两腿一软,坐在地上了。父亲依然没有伸手拉他。他看着坐在地上的小贝多芬说:“来,小家伙,再试一次,再努力一把就成功了。”
小贝多芬只好再次用力往起站,这一次总算是站起来了,母亲在一旁心疼地看着,等到贝多芬一站起来,就把他紧紧地搂在了怀里。父亲则微笑着说:“瞧,我们的小伙子成功了。”说完他在小贝多芬的额头轻轻吻了一下,算是对他出色表现的奖赏。
贝多芬学会走路了,父亲就经常带他去莱茵河边玩,川流不息的莱茵河水奔流向前地穿过群山,宛如鸣奏着的交响曲,河边有高大的树木,有小野花,还有各种各样的鸟儿在鸣叫着,他很快就迷上了这里的一切。
小贝多芬对野外入迷后就经常往外面跑,不愿意在家里待着。一天吃过午饭,母亲想让贝多芬学识字,她把小贝多芬拉到了书桌旁说:“妈妈教你学东西。”
小贝多芬却说:“妈妈我想去听鸟儿叫。”
母亲好不容易才让小贝多芬安下心来。可是他坐不了几分钟就不耐烦了,于是跳起来,朝母亲挥挥手就跑出去了。
晚上母亲叹着气对父亲说:“这孩子越来越野了,一点也不听话。”
贝多芬的父亲却说:“孩子还是有点野性好,听话的孩子不会有太大的出息的。特别是对于艺术这一行业来说,更是如此。”
“你想将来让他搞音乐吗?”母亲问。
“是的,我看这孩子的音乐天赋很好。好好调教,将来会有出息的。”
“如果要让他将来搞音乐,现在就得开始教了。”
“不能太急,得先培养他的兴趣,要不然他觉得没有趣味,就很难学下去。”
“可是他整天就知道玩,一点都安静不下来。怎么跟你学音乐呢?”
“我自有办法。”父亲似乎充满了信心。
第二天,父亲就从乐队里找了一架闲置的旧羽管键琴,把它安放在家中,然后对小贝多芬说:“今天我们俩来做游戏,好不好?”小贝多芬很高兴,父亲就把他领到了羽管键琴旁,打开琴盖,指着键盘说:“你瞧这里有黑的和白的两种颜色,白键代表小白羊,黑键代表大黑熊,我们来比赛谁摸到的小白羊多。”于是小贝多芬伸出小手在琴键上摸了起来。
当小贝多芬的手指触及到琴键时,发出了清脆的声音,这让小贝多芬感到非常的快乐。他伸出双手在琴键上随意按了起来。“噢,不能这样按。”父亲阻止了小贝多芬,他握着小贝多芬的手,将正确的指法教给他,然后对他说:“来试试,看看你能摸到多少只小白羊。”
“一只,两只。”小贝多芬一边数一边高兴地尖叫着。“噢,你的手指又错了。”父亲及时为他纠正了指法。“来看看能摸到多少只大黑熊。”父亲看着兴高采烈的孩子说。
“噢,你的姿势还有些不对,来看爸爸帮你摸。”说完他坐下来用正确的指法触响了琴键。
他看到小贝多芬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便对他说:“你再来试试。”
小贝多芬又在琴键上按了起来。
过了两天,父亲看到小贝多芬的指法正确了,就对他说:“好了,今天我们来换一种游戏。”
“不玩小白羊和大黑熊的游戏了吗?”小贝多芬问。
“是的,今天我们来玩爬台阶,”父亲指着琴键说:“你看这些白键就表示一级一级的台阶,你每爬一级,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我们来看谁爬得最高。”
“好呀。”小贝多芬又来了精神。他又伸出小手在琴键上按了起来。
“不对,不能这样来,你得一级一级爬。”父亲又在一旁说道,“来爸爸给你做个示范,你看好了啊。”
他又坐下来,按着琴键进行了一遍音高摸进。然后对小贝多芬说:“你来试试。”
小贝多芬慢慢就掌握了这种方法。他一遍遍地在琴键上弹奏着音阶,感到特别高兴。
等到小贝多芬弹奏的姿势正确了,父亲就说:“好,现在我们来比赛看谁爬得快。”
于是,小贝多芬尖叫着又加快了摸进的速度。
第三天的时候,父亲又把小贝多芬带到了羽管琴边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下台阶的游戏。和昨天的正好相反,我们来练习下台阶。”他又指导小贝多芬弹了起来。
在父亲的引导下,小贝多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指法。父亲要去维也纳演出,就将自己的方法告诉了母亲,让她陪着小贝多芬做游戏。渐渐地,小贝多芬对这种游戏入了迷,经常坐在琴旁一弹就是很长的时间。母亲看到孩子很有兴致,就每天陪着他玩。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母亲又要陪着小贝多芬去做这种游戏,父亲对母亲说:“以后不要陪孩子做游戏了。”
“为什么呀,孩子这一段时间玩得很起劲。这样在玩乐中又学到了东西,不是很好吗?”
“噢!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孩子的游戏阶段应该结束了。”
“为什么呢?”母亲不解地问。
“音乐是一种严肃而辛苦的工作,孩子的兴趣已经培养起来了,但不能总是让他处于一种游戏的状态,这样下去,他就很难形成一种认真的态度。这对于孩子将来进一步地成长会很不利的。”于是父亲把小贝多芬叫来,很严肃地对他说:“孩子,从今天开始爸爸正式教你学弹琴,你愿意学吗?”
“当然愿意了,快点教我吧,爸爸。”小贝多芬急切地说。“你要知道,学音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你能坚持下去吗?”
“能,我能坚持的。”小贝多芬点点头说。
“我还是担心你不能吃苦,以前爸爸教你弹琴,那只是和你在玩,所以你学得很轻松,以后就不会再这样容易了。你能行吗?”小贝多芬似乎懂事了,他点点头说:“行,爸爸,我能行。”于是父亲开始认真地教小贝多芬弹琴。第一次上课父亲只教了15分钟。母亲问:“为什么才教这么短的时间?”
“孩子的注意力持续不了多久,要让他慢慢地适应。时间久了反而不好。”
但是小贝多芬学琴却很努力,他总是反复练习父亲教的乐曲,直到将它们弹熟了为止。父亲上课时对小贝多芬要求很严,一次正在给小贝多芬讲课,母亲端了杯水进来。父亲很生气地对母亲呵斥道:“我正给孩子上课呢,你来干什么?”
母亲小声说:“孩子感冒没好,我给他送水和药。”
“你先出去吧,等下课了再让他去喝药。”接着他又对母亲说,“以后我们上课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要来打扰,要是有客人来了,就先让他等着。”
父亲对小贝多芬的学习是非常严格的,他要求小贝多芬整天坐在钢琴前,进行着无休止的练习,每天都要弹上七八小时的琴。而满身稚气的小贝多芬还承受不了这样繁重的练琴,听到外面小朋友玩耍的嬉闹声,小贝多芬放在键盘上的小手指就情不自禁地停住了,他希望能和小朋友一同玩耍。每到这时,父亲就会向他大叫:“手指不要停下来。”
父亲对艺术严肃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小贝多芬,他学琴更加刻苦了。这种苛刻的练习,显出了贝多芬身上所具有的音乐天赋,在日复一日的艰苦磨炼中,他的演奏水平日渐提高,8岁时,已经举行了公开演奏会。9岁时,他的钢琴演奏水平已经远远地超过了父亲,勤奋使贝多芬在音乐方面进步很快,他的琴技很快受到了人们的赞扬。11岁的时候,他就成了乐队的乐手。后来贝多芬来到了维也纳,拜访过当时的很多音乐大师,莫扎特听了他弹的钢琴后向人们推荐说:“瞧,这个年轻人,总有一天会让世界震惊。”
教子感悟:
宽,有人认为是放任自流,讨好孩子。其实这是对教育中“宽”的误解,教育中的“宽”是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某些失误的一种宽容,是给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留有自由发展的余地。“宽”的心理学基础是尊重与信任。严,也不像有人认为的那样,是严厉,是严酷,不许越“雷池”半步。教育中的“严”,是指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也就是教育孩子时要有严密的计划、严格的要求和严肃的态度。“严”,不该仅仅是大人的单方面的规定,要使它转化为孩子的内在要求。“严”的心理学实质是一种对孩子跨入“最近发展区”的适宜的期望。严厉、严酷、声严色厉,不是教育中的“严”。它是野蛮、无能的一种反映。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培养孩子,但科学的教育方法有多种多样,怎样才能收到有效的教育效果?教育孩子应该宽严有度,严要严得恰到好处,宽要宽得有分寸,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要把他们教育培养成才,就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做到宽严有度地教育好孩子。因为年幼的孩子,对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大都不懂得,只有在家长的教育辅导下,才能分清是非,辨别好坏,学习到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这就既要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科学教育方法来教育培养孩子,防止用简单化的粗暴的教育方式,将孩子管教得过于严格,以至于抑制孩子的天赋和个性;又要以说理的方式,及时纠正他们的缺点,履行教育好子女的职责,决不能姑息迁就。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使孩子茁壮成长。
6.“顺其自然”法──叶圣陶的教子艺术
叶至善说自己的童年“很傻,很笨”,当年小学的12次升级考试,他竟有4次不及格,别人读6年的小学,他不得不读了8年。奇怪的是,父亲从未因为他的学习着过急。父亲从不逼着他考个好分数,也从不强迫他将来一定要上大学。因此,他的童年常常能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拆东西是叶至善小时候最钟爱的游戏,父亲给他买回各种玩具,任由他随心所欲地拆卸。小马车拆了,小风车拆了,小木马拆了……家里到处是玩具的残肢碎片,有时拆得兴起,连家里的马蹄表也不能幸免。父亲见了,不是装没看见,就是一笑了之。
因为他知道,儿子拆了东西当然要想法再装起来。一开始至善经常是满头大汗地忙活半天,仍然面对一大堆散落一地的零件发愁。拆拆装装多了,他渐渐摸索出了一些门道。上初中时,他按照杂志上的图纸,自己安装了一台矿石收音机,听起来效果还蛮不错呢!不过,它最终也没逃过被拆的命运,因为小主人又发现了一张新的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