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以后,孩子们之间的战争开始打响。不是这个哭了,就是那个扭打成一团。客厅像个大垃圾场,孩子们从不把自己弄乱的东西收拾好。孩子们不懂得家庭的意思,更不了解家人要相互关爱。张炳慧开始一点一滴地教孩子们学会理解他人和帮助幼小。她让孩子们轮流打扫卫生,爱丽丝病了,她就对爱和姐姐吵架的彼得说:“姐姐病了,你可以代替她打扫卫生吗?”彼得显得犹豫,因为他从不懂得帮助别人。就在彼得犹豫的时候,她大声宣布说:“彼得今天愿意替爱丽丝打扫卫生。爱丽丝你听见了吗?”彼得为了让姐姐看到他的表现,就努力认真地帮助姐姐打扫了卫生。爱丽丝看到弟弟的表现,非常感动,她第一次对弟弟说了“谢谢”。而彼得听到姐姐的感谢,非常开心。从这件小事中,姐弟之间懂得关怀别人、感谢别人是件幸福的事,从此,3个孩子之间开始了互相帮助。
有时候,惩罚在教育中是不能缺少的。孩子们爱把摔盘子和碗当做好玩的事情做。张炳慧就对他们说:“谁摔坏了碗,谁就没饭吃。”孩子们于是不再拿摔东西当游戏;当他们中有一个打架时,妈妈就三个人一起惩罚,如果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就禁止他们外出。每次她都对他们这样说:“如果你们忘记了我们是一家人,这就是最大的错误。家庭就是相互忍让、相互关怀。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不是一家人。”
张炳慧曾经因为委屈而偷偷流泪,但也因为获得幸福而开怀大笑。不管多难,她决心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们。第一,从不强求孩子做什么;第二,做好自己的事,让自己成为孩子们的榜样。
教子感悟: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一种情操,让孩子学会关爱将是他们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内,父母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关爱”能力,让孩子懂得爱是双向交流的,他们不仅有接受爱的权利,也应该有回报爱、表达爱的义务。
张炳慧女士就是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和感染她的孩子们,孩子们才学会了互相帮助,互相关爱。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寻找关爱。一切的家庭教育都应该建立在爱与关爱的基础上,爱与关怀是教育孩子的基本前提和原则。家庭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情感共同体,良好的家庭氛围中,父母之间、祖父母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互敬互爱的、和睦相处的。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不仅收获着爱与体验,还将产生着积极向上的情感。相反,在家庭氛围紧张的环境中,孩子极易产生焦躁、不安、恐惧、自卑、攻击性等负面的行为与情绪。这不仅无法让孩子学会关爱,还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心理学家罗伯特·班杜拉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的,而孩子最经常、最直接模仿的对象就是父母。还记得那句广告语“帮妈妈洗脚”吗?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孩子就像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为了让孩子健康的成长,父母应该用自己的行为来带动孩子,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从小就体会到“爱”的力量。
6.真情教导
──鲁迅的教子艺术
鲁迅是文化革命的闯将。因他擅写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人就认为他一脸正气,为人严肃,缺少人情味。其实,鲁迅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他在家庭中,便是一位宽厚的丈夫,慈爱的父亲。且看他1932年一首题为《答客诮》的诗: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这首诗用“於菟”即老虎也懂得爱子作比喻,说明英雄豪杰也应懂得怜家爱子,从而生动地表达了鲁迅热爱孩子的深厚感情。
1927年10月,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喜结良缘。1929年9月,生下一个儿子,此时鲁迅已年近半百。夫妇俩人喜滋滋地为孩子起名,起了一个又一个,最后才决定叫“海婴”。
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呢?鲁迅说:“因为是在上海生的,是个婴儿。这名字读起来颇悦耳,字也通俗,却绝不会雷同。译成别国文字也简便,而且古时候的男人也有用婴字的。如果他大起来不高兴这名字,随便改过也可以。横竖我自己也是另起名字的。这个暂时用用也还好。”
鲁迅对海婴倾注了全部的父爱。每天深夜12时至凌晨2时,他一定要轻轻上楼,察看海婴的睡眠情况。如果小家伙把棉被蹬飞了,就细心替他盖好。孩子睡足之后,他就逗孩子玩。孩子倦了,就把孩子抱在自己的手臂上,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哼着催眠曲,用轻柔动听的儿歌,把海婴送进梦乡。海婴病了,鲁迅更是彻夜守护。正如许广平所说的:“他是尽了很大的力量,努力分担那可能范围里的为父之责的。”
海婴渐渐长大了,鲁迅就有选择地带他去看电影。凡是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如《泰山之子》、《米老鼠》及世界风光类的影片,鲁迅常常带他去观看。一次,吃晚饭时,海婴听说饮誉世界的“海京伯”马戏团到上海演出,高兴得手舞足蹈。但鲁迅考虑到马戏团大多为猛兽表演,且在深夜临睡前,怕海婴受到惊吓,最终没有带他去看。海婴为此号啕大哭了一场。父亲知道海婴很难过,第二天便耐心地对他说明了原因,答应另找机会,白天陪他去看。鲁迅在1933年10月20日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条记载:“午后同广平携海婴去海京伯兽苑。”这件事给海婴印象很深,以后每提及此事,海婴就动情地说:“父亲对我如此真心的爱,使我认识到一个人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父亲。”
教子感悟:
现代著名诗人、社会活动家柳亚子曾经说过:“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确实,鲁迅先生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而且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晚年得子,自然喜爱万分,但他爱子不溺子,教子有方,为周海婴日后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鲁迅对孩子这种明智的真爱让人感动之余,更值得我们学习。
从孩子诞生那一刻开始,父母就承担了导师和启蒙者的角色。孩子最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训练和示范。
很多教育家曾对数名身心健康发展不良的孩子进行过详细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孩子都具有一种独特的性格,即对他人的生命及财产无尊重之意,同时还具有犯罪倾向的性格。在调查这些孩子的经历时发现,他们在人生的初起,即出生后一年内未能从父母身上获得充分的爱。
因此,要教育孩子首先要付出真爱,用真情感染孩子。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真情教导孩子,终能从孩子那里得到一丝欣慰。
7.寓教于乐
──李大的教育故事
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1889—1927),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又是位著名学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对他一生的写照。李大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重视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以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长子李葆华16岁便参加革命,曾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南京军区政委、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等职;长女李星华,1932年入党,长期从事教育和民间文艺的研究工作,是我党的优秀干部。
李大钊早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图书馆主任,并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是社会名流。但他生活俭朴,“冬一絮衣,夏一布衫”,一个大饼,一根葱,常常是他的便饭,有人去他府上拜访,见他的幼女炎华,身穿红粗布小棉袄,外套蓝粗布小褂,前襟和袖口油光光的,土里土气的,像个乡下孩子,完全不像北大名教授的女儿。有位亲戚对此很不理解,有次问起李大钊,他只是淡淡一笑说:“点种。”
“庄稼人种地要点种,你当教授点什么种?”亲戚迷惑不解。
解放后,乐亭县第一中学师生访问李大钊故居时,这个亲戚向师生们谈到这件事。一位老师听后提议全体学生起立,他激动地说:“同学们,你们明白李大钊同志所说的‘点种’的意思吗?他的种子,就是革命的种,共产主义的种!我们要让李大钊同志点的种,在我们心里开花结果。”直到这时,这位亲戚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李大钊所说的“点种”的真正含义。
李大钊不仅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真理,为革命事业培养“火种”,在家庭里,也教育子女要经风雨、见世面,努力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他经常带领孩子去郊游,一同乘船、渡河、爬山,以锻炼他们的胆量,开阔胸襟。
有一年冬天,北京城雪花纷飞,大地披上了银装。李大钊对孩子们说:“雪下大了,你们快拿扫帚到院子里去扫吧!要是高兴的话,堆个大雪人也好哇。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借雪吟诗,这比我小时候只能隔窗望雪做诗要好得多呀!”
孩子们听了,一阵欢呼雀跃,立即拿扫帚出门。孩子的外祖母和母亲表示反对。外祖母说:“外面太冷,冻坏了孩子怎么办?”李大钊却笑着说:“孩子们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何况人只有经常活动,身体才会有抵抗力。扫扫雪怎么会冻坏身体呢,待在屋里不动弹,才更经不起风寒呢!”
李大钊说完,就带着儿女出了门。一边扫雪,一边给孩子们讲故事,干得热火朝天。李大钊家中堂屋的北墙上,挂着一幅富有诗意的画,画中有位少女怀抱琵琶在演奏,各种飞禽走兽闻声而来。李大钊十分欣赏此画,他绘声绘色地对孩子们说:“你们看,音乐的力量有多么大!这个弹奏乐器的姑娘,只要手指轻轻拨动,就能引来美丽的孔雀、高傲的仙鹤、凶猛的狮子老虎,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堂的鸟兽,他们一个个都被音乐陶醉了。人就更不用说了。音乐不仅能陶冶人,而且还能鼓舞人心。”
李大钊经常教孩子们唱歌。有次,他教孩子们唱的是教堂里的一首赞美诗,其中有这样几句:
禾捆收回家,禾捆收回家,
我们就要欢喜,禾捆收回家。
他边唱边讲解:“你们看农民们辛辛苦苦地种下东西,收获的时候是多么喜欢呀!他们忘记了辛苦,只有快乐。我们的革命也是一样,等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我们会像农民把庄稼收回家一样快乐呢!”
李大钊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教孩子学音乐。有一次他带着葆华、星华去拍卖行买回一架旧风琴,由他弹琴伴奏,孩子们合唱了一首校歌。唱完后,李大钊说:“北河沿是一条又脏又臭的水沟,你们校歌里怎么说它是孩子们青年的花园、美丽的王国呢?这首歌的歌词太不真实了,这不是培养孩子们睁着眼睛说谎话吗?”他借此机会教孩子们唱《国际歌》、《少年先锋队歌》等革命歌曲。教完歌还给他们讲解歌词的含义,讲解从事革命的道理。这种家教,寓教于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撒下了革命的种子。
教子感悟:
古人说:“乐则生矣。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李大钊教育孩子,善于从孩子的特点出发,循循善诱,寓教于乐,生动活泼,从不刻板生硬,更不打骂孩子,从而使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为主”,孩子们被动的学习,既枯燥无味,又劳心劳力。我们更应该学习李大钊寓教于乐的育子之道,让孩子轻松快乐地学习,那样孩子才会爱学习,愿意学习,并主动学习。
学习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家长应给孩子多一点快乐,给孩子多一点学习的动力。
8.给孩子热情和温暖──戴高乐对女儿安妮的关爱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不仅是法兰西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值得称赞的父亲。
戴高乐夫人将要分娩,不幸遇到了车祸,当场昏死过去,经医生的抢救才转危为安。不久,女儿小安妮便诞生了,遗憾的是,由于夫人在治疗过程中服用了大量的药物,致使小安妮生下来就是一个弱智迟钝的孩子。面对这样的现实,戴高乐夫人没有一点厌烦的表现,她对丈夫说,宁可放弃自己所有的地位和金钱,也要让安妮享受一个正常孩子的欢乐。戴高乐十分同意妻子的想法,他激动地说:“不是安妮自己要求到人间的,我们两个人的责任,就是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幸福。”为了使安妮生活在一个更祥和、无人打扰的环境里,戴高乐夫妇购买了一处环境优美的住宅,使安妮既可以避开众人的目光,又可以安静地与父母在一起生活。
戴高乐身材魁梧,智力超群,身居高职,外表看上去十分威严,似乎令人难以接近,但对这个女儿却十分慈祥。他对安妮的每一个要求都尽量满足,从不拒绝。随着小安妮的逐渐长大,每天饭后,戴高乐总领着女儿的手围着花园散步,还不时地为她讲故事、唱儿歌和表演哑剧。小安妮虽然不能说话,但在高兴的时候,也会像别的小孩子一样,欢快地笑出声来,而爸爸是唯一能使她发笑的人。当安妮玩得疲倦时,她便伏在爸爸的怀里睡着了。戴高乐陪伴女儿的时候,从来没有急躁和厌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