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前段时间教室里的怪事吧,现在都有答案了。祁月幻想自己能穿越,也不知道她是从哪部电影中得到了灵感,似乎只要挂钟调到6月9号,然后借助电火花,或用头撞墙,就可以穿越。有一回,插座短路。又有一回,她伤了鼻子,墙上的血迹就是这么来的。后来,她认为自己成功穿越了。”
大伙听了,这才恍然大悟,又觉得这实在是荒诞至极。
“唉,祁月是个多么可怜的孩子啊。”欧阳老师感叹了一声,“我们给她的关爱太少了。”
同学们也都觉得惭愧,尤其是曾出语讽刺过祁月的那些人。陶坷坷、曾泉也都在其列。
中午时分,杨略打电话回家,和爸爸说起了祁月的事情,让爸爸也很是感慨了一番。于是,过了两天,他就收到了爸爸的来信,对祁月的事情做了一番探讨。
第三课 打造不可替代的优势
略略:
见字如面。
我听你说了祁月的事情,心里很难受。但说实话,高中生都是心理问题程度不等的祁月。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减少负面情绪,增加积极情绪,那情况会好很多。
我从你的描述中,发现祁月核心的心理问题,就是自卑。
这让我想到了一些往事。刚刚大学毕业时,我偶尔与一位富二代吃饭。他与我同龄,但出身却有天壤之别。他父亲下海很早,经营着几家大公司。他高中一毕业就做了父亲的帮手,也很能干,挣钱如江河滔滔,花钱若滔滔江河,不免意气风发,加上生得眉目清秀,在饭桌上觥筹交错,真是少年得志,谈笑自如。而我恰好坐在他旁边,穿一身暗灰的衬衣,自惭形秽,肢体僵硬,如坐针毡。
直到饭桌有一位长者问我:“小杨,你是哪所大学毕业呢?”
我如逢大赦,说出了校名,顿时赢得众人目光的赞许,心里顿时舒坦多了,毕竟那个时代大学生还是稀罕物。我下意识地瞧了富二代一眼,脑子里闪现出那本名牌大学的毕业证,而这是他所没有的。
很可笑,对不对,原本是吃饭、交流,而我满脑子想着毕业证,用它支撑我可怜的自尊。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试想有一天,饭桌上端坐一位高考状元,接受大家的崇拜,你会不会也觉得自己身子在缩小,缩得很小,恨不能做个隐身人呢?或者,你也和我一样,找到自己的优势,作为挡箭牌,抵抗各种无形的压力呢?
如果没有,你将陷入一种情绪体验,那就是“自卑”。别人的耀眼光芒,就像一张结实的网,死死地缠着我们的心脏。心脏是柔而无骨的,就被那张网挤迫得越来越小,让我们艰于呼吸视听。
这么糟糕的情绪体验,为什么在长期的人类进化史中没有被淘汰呢?如果存在即合理,那它的合理性又在哪里?
一、自卑感的两面性
其实,自卑感与我们如影随形。试想人刚出生之时,柔弱无助,面对陌生世界,唯有哭啼索抱,须在父母羽翼庇佑之下,才可存活成长。等我们稍微懂事一些,更是对大人无比崇拜:那么重的东西,大人一下子就提起来了;那么宽的沟,大人一下子就跨过去了;那么厚的书,大人居然也能看得懂。因此,与大人一比较,自卑感就成了小孩的常态。也正因如此,当我们第一次独立旅行,第一次挣钱,甚至第一次买车、买房,心里都会无比喜悦,因为这在以前是只有“大人”才可以做的,而我现在居然也可以。这种对世界的掌控感,让我们油然而生自豪之情,原先的自卑感逐渐被我们摆脱。
但世界那么大,总有人比我们成绩好,比我们漂亮,比我们能歌善舞,让我们相形见绌,内心失去平衡。为了维持平衡,我们就要采用行动。阿德勒在心理学名著《超越自卑》一书中说:“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自卑会造成紧张,心里感觉不适,督促我们行动以摆脱这种处境。每个人都会做出这种努力。”
于是,当我们感到自卑,甚至觉得嫉妒,先不要着急。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处境还不够满意,我们有更好的需求。而让我们自卑的,嫉妒的,恰好就是我们想要的。
因为感到自卑,所以我们知耻后勇,努力学习,逐渐变成成绩优良的学生。因为感到自卑,我们的国家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整顿政治,力促文化,渐渐成为实力雄厚的大国。因为感到自卑,我们人类发明各类工具,所以有了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于是,阿德勒感叹道:“自卑本身是正常的心理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正是人类向前推进的动力。从个体心理学看来,甚至可以这样说,自卑是人类全部文化的根基。”
略略,你看到这里,肯定会大大疑惑了。我怎么给自卑唱起赞歌了?而你分明看到,自卑已压垮了不少人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不是自卑本身有问题,而是他们摆脱自卑的方式有问题。
从图中可见,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卑”,其实并非简单的自卑情绪,而是一种“自卑情结”。当一个人的自卑感愈积愈多,而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仍然一成未变,问题也依旧存在时,他会觉得无能为力,以自轻自贱来自我麻痹,这便是自卑情结,有学者也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大象能用鼻子轻松地把一吨重的行李抬起来。但我们在看马戏表演时却发现,这么巨大的动物,却安静地被拴在一根小木桩上。
因为它们自幼小无力时开始,就被沉重的铁链拴在无法动的铁桩上,当时它不管用多大力气去挣,这铁桩对幼象而言,是实在太重的东西,当然动也动不了。不久,幼象长大了,气力也增加,但只要身边有桩,它总是不敢妄动。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祁月,她因为成绩不好而深感自卑,于是不断增加学习的时间,努力改进自己的处境,但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结果南辕北辙,成绩始终没有起色,变得自我怀疑,喜欢独居一隅,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如果她因为失败而气馁,进而破罐子破摔,放弃任何改变的努力,就陷入“习得性无助”,被浓稠的负面情绪所掩盖。这种体验,甚至会影响一生。如果青少年时期就充满挫败感,长大以后,也会认为自己这样不行,那样不行,于是畏首畏尾,缺乏自信,碌碌无为。现在许多人以“**丝”自居,崇尚精神矮化,自轻自贱,并纠集一个群体以相互取暖,共同堕落,不也是出于这种心态吗?
二、自卑情结的主要表现
为了看清自己或别人是否陷入自卑情结的泥沼,我们必须了解自卑情结的主要表现。
自卑情结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而详细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敏感
过分敏感,自尊心强。弱体群体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唯恐被人忽略,过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任何负面的评价都会导致内心激烈的冲突,甚至扭曲别人的评价,比如,别人真诚地夸他,他会认为是挖苦。他们非常敏感,跟他们交往时,必须谨小慎微,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在其内心引起波澜,胡乱猜疑。
2.失衡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弱势地位,使他们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体验不到自身价值,甚至还会遭到强势群体的厌弃。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丧失自我价值体验,使他们心态失衡,陷入恶性的心理体验之中,走不出这个心理的阴影,就很难摆脱现实的困境。别人欺负他,即使内心不服气,也自认为是正常的,非常认同自己的弱势身份。这种强烈的自卑情结极易导致自杀行为。
3.情绪化
他们表面上好象逆来顺受,然而过分压抑恰恰积聚了随时爆发的能量。由于他们缺少应对能力,成绩下降、失恋、患病等生活事件很容易导致心理压力。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认为别人睢不起自己,难以忍受,往往产生过激言行。比如有些学生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大动干戈,拳脚相向。有时当他们无力应对危机时,还会自残,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而在厌学学生群体中,有很大部分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状态。因为反复经历学业上的失败,自我评价很低,由此开始厌倦学习,认为自己在学习上也不会有所建树。针对这一群体,我们一定要让他们知道自卑情结的成因,并寻找到合适的方法,使其产生自我掌控感,逐渐恢复自信。
三、自卑情结的成因
每天,我们都在说“我“如何如何。其实”我“有分身术,包括了”自己眼中的我“,称为”自我“;”别人眼中的我“,称为”他我“;”事实中的我“,即”本我“。这三个我,各行其是,完全重合的时候,我们感觉到快乐;它们互相偏离时,我们就感到自卑,或者自负。
比如我给你来一次专访。
“杨略同学,你认为自己是个怎样的人。”
“我,品学兼优,相貌英俊,文武全才。”
你还在滔滔不绝,我抢过话筒,递给你的同学和老师。
“请问在你们心目中,杨略是个什么样的人?”
于是种种评价层出不穷。
“杨略啊,高富帅啊。”
“他啊,人才一个,长得帅,学习好,篮球打得也好。”
……
然后,我把你的相貌、成绩、各种表现放进资料库里,与同龄人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你的综合得分的确排在前列。
这个时候,你的“自我”、“他我”与“本我”完全重合,你自然会感到满足、自信、快乐。
相反,如果你自认为高富帅,而别人却认为你的脸跟车祸现场似的,打球技术也就是矮子里挑高个,根本不算什么。而事实证明,别人说的是实情。这时,你就是个自负的人。
当然,如果你自认为是穷矮挫,别人却认为你相当优秀,事实你也的确有过人之处,那你的“自我”和“他我”、“真我”之间,自我得分太低,说明你陷入了自卑。
所以,自卑和自负一样,都是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
四、自信的三重境界
自信是我们这个时代首倡的精神。但自信到底是什么呢?
按照基础的不同,我将自信分为三类:依赖型自信、优势型自信、独立型自信。
种类
特点
依赖型自信
缺乏自我认识,时而自卑,时而自傲,惶惶不可终日。
优势型自信
深知自身优势,已获相当成就,不卑不亢,积极奋进。
独立型自信
领悟生命真谛,独立天地之间,无所依傍而逍遥自得。
(一)依赖型自信
有些人沉迷于他人的评价。他们的自信像建立在流沙上,一有微风,便摇晃不已。他们缺乏却自己的认识。一些简单的问题:我漂亮吗?我能干吗?都不敢确定。别人的褒扬或批评,成为他们认识自己的依据。于是,正如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所说:“我们的情绪变得难以理喻,一会儿因他人的褒扬而开心,一会儿为他人的漠视而伤怀。同事的一句心不在焉的问候,几次没有应答的电话就可能使我们闷闷不乐;而如果有人记起我们的名字,或送来一只果篮,我们又会觉得生活洒满阳光,人生何等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