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乐观的解释风格,让我们抗逆生长
史铁生在《昼信耶稣夜信佛》那篇文章中写道:“佛看这人间不过是生命恒途中极其短暂的一瞬,就好比大宴上的一碟小菜,大赛前的一次热身,甚或只是大道上的一处泥淖。佛的目光在无始与无终之间,对于这颗球体上千百年来的蝇营狗苟,对于这一片灯红酒绿的是非地、形同苦役的名利场,说到底,佛是一概看不上!……佛所以是最好的心理医生,因为他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市场价值,坚定了生命的恒久价值。”
当我们上升到佛的境界,就像站在宇宙的高度看人世,那么高低、成败,都并无区别了,那真是范仲淹所谓“宠辱皆忘”,陶渊明所谓“忘怀得失”啊。
可是,为什么这样的安慰,对于我们而言并无多大效果呢?考试的失败,朋友的反目,境遇的不顺,闭上眼睛,或许能暂时逃避,有时就算知道“三件好事”,心里还觉得温暖。可那些坏事还是横亘在我们面前,巍然不动,难以摇撼。
虽然大部分人在面临一个又一个挫折后确实感到沮丧和无助,但总有少数人似乎是免疫的,无论他们面临什么困难,总是能够东山再起。塞利格曼发现他们都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解释事件——乐观的“解释风格”。
所谓解释风格,即我们如何解释过去事件的性质,它对我们的快乐和未来成功有着重要影响。
解释风格有三个重要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个人化。
(一)永久性:偶尔VS总是
好事发生:(这次考试成绩不错。)
乐观
我成绩进步,是因为我聪明,努力,做好了足够的准备,下次考试我还能考好。
悲观
我成绩进步,是因为我努力,恰好题目又都是我会的。下回考试,可就很难说了。
坏事发生:
(考试考砸了。)
乐观
今天考试我发挥不好,相关的知识没掌握好。
悲观
我真笨,永远也考不好,读书根本没什么希望。
(二)普遍性:特殊VS一般
好事发生:(语文考试成绩不错。)
乐观
我很聪明,学习对我来说不是难事。
悲观
我对语文很在行,其它科目则未必。
坏事发生:
(数学考砸了。)
乐观
数学考试没考好,掌握得不扎实。
悲观
我什么科目都学不好。
(三)个人化:内部归因VS外部归因
好事发生:(语文考试成绩不错。)
乐观
我聪明,也努力了,所以考得好。
悲观
这份试卷很容易,所以我考得好。
坏事发生:
(数学考砸了。)
乐观
这份试卷太难了,超过要求了。
悲观
我真笨,怎么也学不好。
总之,有乐观解释风格的人把逆境解释为特定的和暂时的(还不是那么糟,事情会变的更好)。而有悲观解释风格的人把这些事情看做是普通的和永久的(真是太糟糕了,永远也改变不了)。他们的信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相信后者的人陷入无望,相信前者的人在激励下表现得更好。
所以,我们要积极地改进自己的解释风格。
当然,在内外部归因方面,总是做外部归因,虽然会比较乐观,但久而久之,容易养成遇事推诿的坏习惯。所以,人不能全然乐观,偶尔的悲观,能让我们更显踏实,因为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做到抗逆成长。
一般来说,在挫折面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三条心灵成长之路:
第一条,原地打转。挫折没有产生任何变化,心灵遇到天花板,就不再成长,苟安压倒进取。世间之人大多如此。
第三条,裹足不前。挫折之后,害怕挑战,人生格局日渐萎缩,塞利格曼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第三条,抗逆生长。经历挫折,心智更为成熟,实力更为强大,宛如蛰龙破壁,乘云腾空。
其实,能否抗逆生长,有赖于如何看待我们手里的牌,若能对事件积极重读,乐观、接纳,发现不足,积极弥补,发现机会,就能向阳生长。这样的人,利用了逆境,发现了前进之路,并且使内心更为强大,更为沉稳。
清代的蔡岷瞻曾说:“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明朝皇帝大多荒唐:有迷恋修道的,有喜欢木工的,也有数十年不上朝的。可王朝居然也能延续276年之久,全赖明初设立的“内阁制”,选拔杰出人才,替皇帝分忧。
在众多阁臣之中,张居正的成就最为突出,被后世评为“有明一相”。很多史家认为在大明王朝276年的国祚中,最后的76年全赖张居正一人之力才得以延续。
张居正之所以能有如此的成就,与他少年时的传奇经历密不可分。他自幼聪慧,两岁认字,十二岁便中了秀才,是时人眼中的神童。就连当时的湖广总督顾璘也对他“许以国士,呼为小友”,两人成了一对忘年之交。顾璘把13岁的张居正请到家里做客,以成人之礼盛情款待,还把自己的儿子叫了出来,指着张居正说:“这就是我经常给你们提起的江陵第一神童,以后一定会成为国之栋梁,将来你们去投靠他,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13岁的张居正参加了当年的乡试,在考试前写了一篇名为《题竹》的诗作:“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自比为凤毛麟角,立志直上青云,成就一番功业,充满了自信、霸气,但主考官顾璘也从中读出了这位少年的自负和高傲。
于是乡试结果公布时,才子张居正居然落榜,让时人极感意外,张居正也沮丧且不服。
顾璘亲口告诉张居正:“是我坚持不录取你。”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也没有多做解释。一个心高气傲的13岁少年居然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冷静和理解力。他不但没有怨恨顾璘,反而非常感激顾璘的一片苦心,终生都把顾璘当成自己成长道路上的精神导师。在后来的回忆中,张居正说道:“我当时年龄还小,不知道将来会有怎样的发展,但是我知道顾巡抚是真正为我着想。在之后的这么多年中,我一直想报答他的恩情。”
其实,这时的张居正经历人世沧桑,宦海沉浮,早已明白,若是自己少年得意,一帆风顺,必然目中无人,难以合群。而要成为栋梁之才,孤傲、狂狷都是不适宜的,要想在政治中有所作为,须懂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顾璘执意促成了张居正的落榜,旨在让他从挫折中汲取人生的经验教训。
张居正用自己的解释风格,把逆境变成了一次成长的机会。我们也一样,当我们发现自己感到无助、无望之时,一定要记住,面前有三条路,是原地打转、裹足不前,还是抗逆生长。然后,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第三条路。
好了,信就写到这里,你可别忘了,一定要练习“三件好事法”。最后,我们来分享一句话:“从牢房的铁窗看出去,有人看到黑暗的土地,有人看到了璀璨的繁星。”谈谈看,你对此有何感想?
祝福你。
深爱你的
倪甫清
2月23日
杨略读完了信,开始练习“三件好事”,生活里渐渐透入了几丝阳光。他的心绪逐渐平静了些。一想到葛怡,当然也很痛苦,可是毕竟减轻了些。毕竟,支撑着他的生活的,还有其它柱子。比如,今天看了爸爸的信,获得了极大的启发;昨晚也睡得还不错;另外,他还写了几句动人的诗。这些都让他感觉美好。说到诗,他最近给葛怡写了几首好诗。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坐在喧闹的教室里给你写诗
我想试验一下,如果全心想你
能不能让周围缓缓变得宁静
变成凝结的音符,轻盈如云
啊,对于爱情我何其低能
冰山千仞,我讷讷地露出表层
更多时候,我只能用心感受你
闭上眼睛,遥听你的呼吸
每一次,都引起甜蜜的潮汐
以及退潮后广袤的冷寂
剩下彩贝数枚,你轻轻拾起
你会将贝壳连成一串,编成岁月
还是随意散落,如满天星
每一颗都映着你,无声无息
他默默地反复修改,反复吟诵,被自己的纯情所感动,到后来,他居然享受这种凄凉、纯净的情意了。哀愁出诗人,这话倒也不假。他甚至觉得,经过这一事,他成熟了不少,比如,他又写了这样的句子:“谁说冬日总是凝敛着愁雾惨云,谁说晚照只应属于苍凉的箫笙。即便垂柳剥落一年辛勤的积蓄,树枝间犹自流动着凉滑的幽芬。”在结尾处,他似乎提炼了一点人生哲理:
生命若有创伤必有温馨的回偿,
泪水与笑颜方铸就完整的人生。
写这首诗的时候,他模仿的是普希金,工工整整写了十四行,虽说有点做作,但心里挺得意。他的心灵在诗歌的熏陶下,渐渐恢复了起来。所以,日子尽管有些压抑,但毕竟一天一天过着。再大的伤痛,随着时间流逝,他也觉得慢慢习惯了,接受了。
葛怡对杨略也会说说话,但态度还是冷淡的。兴许,是自己的成绩下降,让葛怡觉得失望吧。兴许,是自己脸上冒出了青春痘,让葛怡觉得不快吧。
说起来也无奈,最近他心情抑郁,睡眠不佳,原本光洁的额头、脸颊、下巴,很是冒出一些红包包,此起彼伏,总不断绝。即便好了,也留下深色的疤痕。这让他很是感到沮丧。有时和同学对话,当他意识到别人在盯着他的额头,就极不自然,心里也会压抑一阵。
不过,人家从铁牢里能看到星空,而自己呢,该看到什么?应该是看到大学吧。大学意味着什么呢?曾泉的答案最有代表性:
“大学啊就是身后没皮鞭,心里没负担。上课是想听就听,不想听就拉倒。旅游是说去就去,恋爱是想爱谁就爱谁。真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虽说镶嵌了这么多诗句,说得不伦不类,虽说大学还意味着就业,但高三生连近忧都没解决,就无心顾及远虑了。熬吧,熬过去就好了,彼岸是幸福的天堂啊。
大家伙都这样默默地想。
当然,有一个人是除外的,那就是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