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定的时间到了,志愿者返回后,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无二致;他们之所以得出那样的结论,只是错误的自我认知影响了他们的判断。
这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实验。
原来,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同时,这个实验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一句西方格言:“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
但许多人相信,心情好坏是由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决定的。
“心情糟透了,唉,考得这么烂,我算是完了。”
“他居然这样说我,真是的,害我几天都吃不下饭!”
“约好了十一点看电影,这都十二点了,他居然还不到,我现在什么心情都没了,都怪他!”
……
是啊,当我们感到愤怒或忧伤,我们会认为是别人使我们产生这样的感受;当我们感到受挫或忧伤,我们倾向于责怪自己的处境。然而,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并不是人和事让我们喜悦或悲伤--它们只不过是提供了一种刺激。其实,是我们的认知(包括观念和想法)决定了我们在特定情况下的感受。
为了阐明这一理论,埃利斯提出了“A-B-C”模型:
A代表“前因”(antecedent)(引发反应的情况)。
B代表“观念”(beliefs)(我们对该情况的认知)。
C代表“结果”(consequences)(我们的感受和行为)。
尽管我们倾向于责怪“A”(前因)造成了“C”(结果),其实是“B”(观念)使我们产生了那样的感受。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设想你考试成绩不佳,你很沮丧。
A:前因:没考好。
C:结果:沮丧,失望,抑郁。
你感到抑郁(C:结果),不是因为你没考好(A:前因),而是因为你的理念:认为自己必须考好,成绩不好,就进不了好大学,这个后果是你所担忧的(B:观念)。
可见,这种抑郁还是有好处的,可以促使自己及时反思,知道自身不足,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计划,清理自己的知识仓库,从而有利于成绩的提升。
这时的抑郁情绪体验,还是恰当的。
可是,一旦抑郁情绪萦绕于我们心头,会让我们精力不济,难以集中注意力,内心惶惶不安,学习效率下降,使我们犯一些低级错误,这既使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又觉得该做的事太多,不知从何做起。失败情感体验的不断反馈,会使我们更为沮丧、失望、无助,抑制了大脑,影响我们的思维效果,最终导致学习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这时的抑郁情绪体验,是不恰当的。而不恰当的情绪宛如洪水,不仅不能滋润土地,而只会席卷一切,使糟糕的情况变得更糟,产生更多的挫折感。
所以,当过度的抑郁席卷我们的内心时,我们应该改变固有的观念,把抑郁控制在恰当的范围内,发挥它的正向作用。
那么,到底有哪些错误观念,导致我们抑郁难言呢?
三、那些害人的不合理信条
一个人生活得是否快乐,我们从他们的自动思维中就可以找出答案。遇事就联想到消极、痛苦、郁闷的人,他的生活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与幸福沾边,即便他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多么地优越。凡事能够联想到积极、进取、愉快的人,即使他的生活水平一般,他的幸福感也是比较高的。
不同人的自动思维差异是很大的。男生杨程和乔军碰到女生蒋明丽,两人齐齐和她打招呼,但蒋明丽没理会他们,低着头走过去了。杨程的第一反应是,“哦,她可能正在想事情,没看到我们。”乔军的第一反应是,“她怎么会这样?太傲慢了吧,故意不理我们。”不同的自动思维,导致了不同的情绪反应,自然也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阿尔伯特·埃利斯观察到,人们天生就倾向于用不合理的、挫败自我的方式来思考。他注意到,有些人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已成为习惯,因此他们尤其容易心烦意乱。按照埃利斯的说法,我们的思维如果违背了我们追求生存与幸福的内在欲求,那么它就是不合理的。所以,如果坚持某个信念却使你经受不恰当的愤怒、抑郁、挫折感,或者使你的自尊心受损,或者妨碍你追求健康、美好的人生,那么,你的信念就是不合理的。
他经过多年研究,总结出如下一些不合理信条。
不合理信条
表现
(一)专横的“应该”
我的表现应该永远完美。我应该永不犯错。我应该总是高效率地利用时间。我的生活应该无忧无虑。我应该总是能够控制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听上去很励志?可是,这****的、绝对化的的“应该”,却让许多人脆弱得容不下一点失败,听不得一点批评,受不得一点委屈。这种苛求令我们苦恼,因为生活中总有不如意:我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偶尔也会偷点懒,犯点错,也会有些人不喜欢我。
(二)非黑即白的思维
这是一种看待事物走极端的趋势,认为事物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忽略了中间状态。走极端的看法使得思维模式发生扭曲。比如一位同学考试分数不高,就说:“不能考进北大,我的前程全毁了。”这就是典型的非白即黑思维。其实,他还有很多选择,不能进北大,进入一般的院校,依然有良好的前程。
(三)以偏概全
碰到一个骗子,就觉得天下人都是骗子。受过一次感情的伤,就认为天底下男人每一个好东西。我们往往以有限的依据为基础,对自己和别人得出了消极的结论。仅凭一次经历,我们就用“总是”、“从来不”、“每个人”这样的词汇来思考。比如,“我总是在重要考试上出漏子”,“每次试图和朋友沟通,都毫无用处”,“高中三年,我简直就虚度了”……
(四)心灵滤除
一些根深蒂固的信条,会让我们戴上有色眼镜。和我们信条一致的,我们就感知;和我们信条不符的,我们就滤除。假如你认为世界充满了敌意,人们彼此漠不关心,你就会注意那些证实这一观点的信息——比如老人摔倒没人扶、饭店炒菜用地沟油,而滤除那些相反的证据——老人一辈子节俭领养了十个弃婴、大学生捐献骨髓救人性命。
(五)草率得出负面结论
很多人倾向于对各种情况得出负面结论,而不管支持这种结论的依据是多么有限。当事情出了差错就立即设想最糟的后果。他们还会从最消极的角度来曲解他人的意思,从而感到难受。
(六)贴标签
忽视实际情况,给自己、别人贴上固定的标签。如“我成绩不好,我一钱不值”,或仅凭一两件事就概括了一个人的品行。这是一种自我挫败的做法,因为它对你的愤怒和憎恶火上浇油,浪费你的精力,还使你跟别人难以相处。
(七)灾难化思维
偶尔流鼻血,就认为自己得了脑瘤。一次成绩不佳,就觉得高考无望,一辈子毁了。这样的人习惯性地关注负面的可能性,例如失败、丧失、痛苦、灾难或者被拒绝。他们跟自己讨论可能降临的灾祸,常常涌现“假如”、“万一”之类的想法,于是内心永无宁日,无法全心处理手头的事务。
(八)自找罪受
小孩子看到家里贫寒,就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其实这并不是他造成的;走进教室,忽然听到后桌嬉笑,就误认为是笑自己;走在校园里,向老师打招呼,老师无视而过,就认为自己不受重视。这样的心理状态,就是自找罪受,自寻烦恼。
四、检测我们的不合理信条
注意我们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因为这让我们得以辨认那些造成糟糕心情的认知活动,那些认知活动值得盘问。为此,监测我们的想法很有帮助,我们要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思考。最好的办法是:每当我们心情不好,就写下自己的想法。一旦我们这样做了,通常就可以辨别与这些想法有关的信条。
陈思文刚刚读完高三,在这一年中,他一直努力学习,并决心进大学读法律,成绩出来后,他发现自己的分数不够念法律,于是觉得被击垮了。他想:“这不公平,我苦读了一年——所有的牺牲却都付诸东流。白费了一年功夫!我的前程毁了!”
陈思文错过了自己很想得到的东西,当然会感到失望。当他被迫接受现实,当他考虑自己的未来,在一段时间内感到悲伤也是正常的。然而,陈思文失望的程度是由僵化的信条造成的——他认为自己必须达到某个目标,结果却没有达到。陈思文的信条包括——
·人生应该是公平的——付出一定要有回报。
·我必须总是成功达到自己的目标。
·如果我们不能学法律,我的一生就完蛋了。
·达不到目标的结果是毁灭性的。
他身上有“非白即黑”的思维。忘记了就算不能读法律,也可以选择其它专业,生活照样可以很好。
我们再来看曹世杰的例子。他在狱中,曾写过一篇自白,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真实的想法。
母亲由于不明原因去世,自己当场目睹了母亲被解剖的过程,这对我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而父亲的脾气本来就不好,母亲去世后他的脾气就更加暴躁了,经常骂我……而父亲因为我分数够而没有报考军校或免费师范而大发雷霆,他说家里本来就相当困难。后来我仔细想了想,也确实理解他,从那以后我心里就充满了愧疚与自责……
自己上大学后因为相貌、经济方面原因受到很多人的嘲笑与歧视,加之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谈,遇到什么事都爱憋在心里,时间长了以后,便产生了特别强烈的抑郁感与自卑心理。经常呆在寝室里发呆,也经常藏在被窝里掉眼泪,严重到了一天只吃一顿饭,晚上才敢出去的境地。同时,成绩也一落千丈,甚至考试都不敢去了。白天遇见人时也从来不敢抬头,但还是逃不掉别人的歧视与取笑。想到无法面对家人时便极度自责与怨恨,对取笑我的人产生了极度的愤恨心理,只能在痛苦与怨恨的伴随下度过每一天。到后来严重到感觉所有人看我的眼神,与我交谈时的表情都是在取笑我。
案发当天,我和同学们在一起看电视时,对电视里演出的小品的精彩片段,同学们都大笑不已,而我莫名其妙地感觉到这种笑声是对我的嘲笑,顿时心中产生了极度的烦躁与怨恨,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于是莫名其妙地带上刀漫无目的地就出去了,之后头脑一片空白,直到刺了被害人张某并被制服后,才意识到自己闯了弥天大祸……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有许多不合理信条。
不合理信条
表现
其一,自找罪受。
家里困难,他没有读免费高校,就觉得愧疚,认为对不起父亲。他“严重到感觉所有人看我的眼神,与我交谈时的表情都是在取笑我”,听到同学们看电视大笑不止,就认为是在嘲笑他。显然,这都是自找罪受。
其二,贴标签。
他因为被人说了几次“皮肤黑”,就认为自己相貌丑陋,不敢与人交往,“白天遇见人时也从来不敢抬头”。其实从照片上看,他长得挺端正。
其三,灾难化思维。
他因为几次成绩不好,就觉得再也考不好,“考试都不敢去了”,“想到无法面对家人时便极度自责与怨恨”。
其四,草率得出结论。
上大学后,他“因为相貌、经济方面”不太好,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受到很多人的嘲笑与歧视”,这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其五,心理滤除。
我们看他的自白,看不到一点暖色,全是压抑和苦楚。他不爱与人交谈,遇到什么事都爱憋在心里,有抑郁感,有自卑心理,不敢正视别人,听到笑声就烦躁、怨恨。显然,他把光明面都自动滤除了。
或许往下挖掘,他还有其它不合理信条。这些罗网将他的内心死死缠住,最后让他陷入崩溃。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时,就要及时反省,防微杜渐,避免造成悲剧。
为了形成健康一些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辨认自己那些导致不安情绪的观念和思维模式。这样做的最好办法就是在我们感到不安时监测我们的认知活动,或者说,信条。
现在我要你捕捉自己的信条,最好的办法就是写ABC日记。接下来的几天,无论何时,只好感觉到内心受到困扰,感到抑郁、不安,请把不好的事情写在下面的表格里。
ABC日记分为三栏:
第一栏是“不好的事”,尽量描述详尽,记下人物、时间、事件和地点。
第二栏是想法和信条,记下你对不好的事的解释。
第三栏是后果,请记下你的感受。
我的ABC日记
不好的事
信条、想法
后果
五、批驳不合理的信条
我们的心灵都有一道城墙,守兵便是理性和自尊,面对外来的批评和攻击,守兵会奋力反抗,而不会坐以待毙,被轻松攻陷。但如果祸起萧墙,往往难以抵抗。正如前面所说,遇到“不好的事”,让我们自我谴责,自我批评,如果程度适中,促使我们自省自悔,当然有利于成长,但若是沉湎于自责,或是过分苛责,往往自怨自艾,甚至陷入自我毁灭,自然对成长不利。这时,我们就要反思:这信条是否合理。
如果合理,我们知耻后勇,改变自己,改变环境中不尽如人意之处。若是发现信条逻辑上说不通,甚至有灾难化的趋势,就要及时反驳,以免心灵受到更大伤害。那些所谓的“越想越生气”、“越想越没劲”、“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做了”之类,往往是情绪泛化,如毒汁熔岩,在腐蚀我们的健康了。
所以,埃利斯在ABC模式之后,还加上了D(disputation,辩驳)和E(Energization,激发),他用“辩驳”这个词来描述我们质疑自己思维方式的过程。
我们一旦弄清了使自己难过的想法和观念,下一步就是辩驳它们。学会辩驳,从而最终改变使我们感到难受的认知,是避免和释放很多不安情绪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