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规划,寻找属于你的舞台
亲爱的读者:
您好。
先讲个故事吧。
在一个遥远的国家,有个男孩刚刚高中毕业,正在为婚事发愁。这个国家法律很奇特,规定男女不能同学,从幼儿园开始,他一直和男孩子在一起,从来没有和女生打过交道。但是按照该国法律规定,高中毕业后半个月内必须结婚。这下子他着急了,我该跟谁结婚呢?于是二舅五叔三姑六婆全体出马,七嘴八舌,出谋划策,穿针引线,折腾了半个月,男孩就迷迷糊糊地结婚了。
这很荒诞,对吗?如果把婚事改成填报大学志愿,却成了目前教育的现状。平常学生埋头学习,争分夺秒,却没有仔细思考出路问题。专业、职业,似乎是远在天边的事情。等到高考结束,他们作为考生从战场上下来,怀揣着分数,却要在半个月内,匆匆忙忙填报志愿,挑选了自己并不了解的专业。其实专业往往预示了未来的职业,职业则事关一生的成就与幸福。如此重要的终身大事,却这般草草决定,而且一茬茬的学生都是如此,不也荒诞至极吗?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许多学生选择的专业,完全不是他自己的喜爱和特长。如果他没有在大学生涯或职业生涯中作出调整,他今后的人生可想而知。如果学习和职业不能带来乐趣,那他也很难取得突出成绩。
之所以有这番感慨,是因为我自己在专业选择方面,曾有切肤之痛。
找到适合的路,才有幸福人生
虽然我高考时语文成绩名列前茅,但听别人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时代,于是就心动了。我一想,自己生物的成绩不错,还拿过奥赛的奖牌,加上我有一个堂哥正在美国研究生物学,已经拿到博士学位,做了教授,是我的榜样。况且,生物学多有意思啊,整天看动物世界、植物世界。得,就它了!谁想一进浙大生物系才知道,压根儿不是那么回事儿。虽然我热爱动植物,但并不喜欢对着显微镜看它们的细胞。况且,还得整天学微积分、物理、化学,这些让我叫苦不迭,怎么也提不起兴趣来。想读自己喜欢的中文系,却转不了专业。那段日子非常痛苦,非常迷茫,甚至想过退学。
而与此同时,我在诗歌写作方面倒是进步很快。尽管没有老师,甚至连诗友都没有,孤单的身影,抱着几本书,独自穿行在校园里。在图书馆,在华家池畔,在教学楼,眼观花开叶落,细察内心起伏,一遍遍读雪莱、北岛、海子等人的诗集,在书页边上加以注解,逐渐有了感觉,写出了一些现在读来犹觉生动的诗句,并且在校内外发表了一些,渐渐有了知名度,在浙大文学大赛中取得诗歌组第一名,内心极受鼓舞。于是我知道,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可能就在文学上。因为真正的潜能兴趣,有四个特点:很渴望、学得快、很满足、有长劲。
于是在大学毕业前夕,我认真地进行了人生规划,决定报考文学研究生。同学都不理解,眼睛瞪得铜铃那么大:“这,这,这跨度也太大了吧!”但我心意已决,就算考不上,系统地学一遍文学史,也大有好处。过了半年多朝六晚十的紧张日子,自学完中文系四年的专业课,并有幸被顺利录取。到了读研阶段,有导师为我引路,有同学与我交流,看书写作,真是如鱼得水,非常快活。所以,我当时的体会就是,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才能有幸福的人生。
如何寻找热衷一生的事业
现在我当了大学老师,发现很多学生和我当年一样,填报大学志愿时迷迷糊糊,读大学时则普遍陷入了迷茫。我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对专业不满。
我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42.1%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的话,有65.6%的大学生表示将另选专业。而现实中他们是怎么做的呢?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是“放弃”,读了一年半载,觉得对专业毫无兴趣,于是选择转专业,只是这种成功率很低。我亲眼看到某学生转了专业,却觉得依然不合心意,但已没有机会再跳,只得咽下苦果,将郁闷进行到底,直到毕业才选择改行,将大学所学抛在一旁,想想当然可惜。
第二种选择是“兼职”,表面上念着机电机械,私下里却与莎士比亚屡屡幽会,结果是里外不是人,很容易两边成绩都乏善可陈,内心深受谴责。
第三种选择是“忍耐”,对于自己的专业,通过努力或许能产生兴趣,这自然再好不过。若是一直没有兴趣,毕业后又不甘放弃所学知识,进而选择对口的工作,又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能力不足,不能胜任;另一种是就算被录用,也会有鸡肋之叹。
2、就业率低。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共有499万,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即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此外,还有14.0%处于低就业状态,他们从事与专业不相干的工作,并且月收入在本地区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个群体被定义为“低就业人群”,共有近70万人。这两类人共计127万,成为所谓的“蚁族”,高不成低不就。造成这种局面,经济形势是外因,而缺乏人生规划,则是内因。
3、就业满意度低。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在就业的2011届毕业生中,就业满意度仅为47%,即便是公务员,满意度也不过60%。如下表所示:
工作单位满意度
政府机构/科研事业60%
国有企业57%
中外合资57%
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50%
民营企业43%
我们可以做一个计算题。一个人从25岁开始工作,60岁退休。35年!整整35年!每天8小时,每周5天,总共7万个小时,占据了生命中最好的时光。假如工作即爱好,那这7万个小时,您将身在天堂!假如您不喜欢它,这漫长难熬的7万个小时,就像兔子在学习飞翔,置身于不见日月的地狱,活泼的生命被磨损得干枯。
如果能够有一个长期的学习规划,让学生选择喜爱的专业,醉心于心爱的事业,精神就会得以滋养,潜力得以发挥,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而我通过写作,也觉得自己达到了自我实现,获得了马斯洛所说的人类最美丽的命运——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同时获得报酬。因为我每次读书、观察,一有心得,化作笔底文字,就仿佛沐浴在潋滟春阳之中。如今又得到了读者的肯定,为此我觉得很幸福。
人生规划激发学习热情
基于这种情况,我想对人生规划做个深入研究,却发现国内对中小学生人生规划的研究基本是一片空白。这也激发了我研究写作的斗志。
现在大学里已经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类的课程,确实为大学生明确发展方向提供了很大帮助。但我觉得,到大学才谈这个问题,为时已晚。因为高中时的文理分科、填报大学志愿,都已经在进行规划了。如果稀里糊涂,一步错,步步错,会走很多弯路,甚至南辕北辙。
我在书中写道,小学为职业的预备期,涉足各个领域,发现优势智能;中学为探索期,发现兴趣,确定大致的发展方向,选择文理科,填报大学志愿;大学里在专业上用心经营,毕业时整装待发。如此环环相扣,水到渠成,获得成功幸福的人生。
但我们的青少年,还有家长、老师,在很多人生的关键时刻,都没能慎重考虑,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我在这本书里写的,就是希望广大青少年尽快行动起来,用责任心提高理想的高度和广度,通过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性格、价值观,同时了解社会的需求,知己知彼,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并凭借坚韧的意志、和谐的心态,一步步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本书于2010年出版,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不少地区的教育部门、学校邀请我去讲座,并希望能将“青少年人生规划”理念在中小学里实践起来,这让我极感欣慰,觉得自己的确为迷茫中的青少年做了些实事。
同时,我发现人生规划不仅让青少年明确方向,而且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读者写信告诉我:“通过人生规划,我第一次发现,读书原来是为了自己的未来,不由激情澎湃。”
这是我非常愿意看到的。
怎样使用这本书
稍稍翻看一下,您就会发现,这本书的格式与您平常所见的书都不一样,它包含了小说与讲座。小说里面有五类典型人物,他们性格各异,爱好不同,勤懒不一。反思一下,您属于当中的哪一类?
第一类,有目标,也很努力。这样的人,懂得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有个性,有激情,能正确地了解自我,有独立的意志,有强烈的兴趣,既能享受学习,同时也有一个执著追求的目标。因此,他们很乐观积极。他们学习不一定是第一名,但日后必将开创自己的事业。
第二类,有目标,也想努力,但家长不支持。这就涉及到两代人价值观的问题了,也许家长要理解孩子,也许双方要互相妥协。比如小说中的楚当当,家境贫寒,但她一心要当画家。父母觉得学画风险太大,希望她好好学习,日后找个稳定工作(比如公务员),嫁个好老公。双方协调之后,楚当当选择了学习艺术设计。
第三类,有目标,但不肯努力。这些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年轻时,他们嗓门最大:“以后我一定要……”年老时,他们会说:“要是我当初就……现在肯定成功了。”当然,他们会找很多理由,什么生计所迫啦,命运不济啦,借以掩盖自己的不努力。但再大的嗓音,到头来只能化作一声叹息。他们的目标只是空想。
第四类,很努力,但没有目标。由于中国传统的缘故,这样的人很多。他们没有主见,非常听话,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工作后听领导的话,只顾低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虽然成绩不错,工作也不错,但终有一天,他们会发现,这辈子并非为自己而活。
第五类,既无目标,又不努力去寻找。他们讨厌学习,讨厌工作,对现状不满,又不希冀有个更好的将来。他们得过且过,想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得到安慰,但这只会使他们的生活更为空虚。他们注定将是失败者。
了解到自己属于哪类人后,您会怎么办呢?小说中有十堂课,讨论人生意义和人生规划,会给您以启迪。这是我阅读了大量书籍后领悟总结出来的,内容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哲学、脑科学,加上一些测试题,为您了解自我特点提供帮助。同时这本书还有一个附录——《中国职场好榜样》,能让您了解各种职业。
《中国职场好榜样》是我花费许多精力整理出来的,里面以典型人物为例,介绍了职业的特点和要求,让您了解社会需求,为选择人生道路做一个很好的参考。因为只有知己知彼,并不断磨合,才能设计出一个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
小说中的人物,通过聆听杨略父亲的十堂人生课,并通过自己的实践,都慢慢找到了人生方向。
那么,亲爱的读者,您呢?
真心希望您有个春暖花开的未来,得到人类最美丽的命运——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同时获得报酬。
祝福您。
您真诚的朋友
余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