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革命之子拿破仑
乱世出英雄。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预言:“总有一日,科西嘉要震惊欧洲。”大文豪雨果(1802-1885)亦说:科西嘉是一个使法兰西变得相当伟大的岛。科西嘉何故变得如此伟大,乃至令欧洲不寒而栗,原来这名不经传的小岛抚育了一位旷世英雄——拿破仑·波拿巴。
1778年12月15日,波拿巴踏上法兰西本土,翌年1月1日进奥顿中学;同年5月15日转入布里埃纳军校。该校为法兰西贵族子弟跻身军界的必由之路,波拿巴对此欣喜若狂,誓言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士兵乃至出色的将军。为此,每当他回科西嘉探亲时,总是把母亲为他准备好的面包带回学校,与附近要塞的士兵交换军粮,说是他早晚要习惯吃这类食物。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志气与毅力,实在是令人钦佩不已。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波拿巴刚进学校不久就在打雪仗中表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受到了校方的称赞。
波拿巴在布里埃纳军校学习了5年,毕业时的成绩不算优秀,只是“擅长数学,通晓地理、历史”而已,而“音乐、舞蹈、绘画则略逊一筹”,但校方还是据此认为他“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军官”。理由何在,一是他在打雪仗时小荷才露尖尖角,显示出了过人的智慧;二是作为军官尤其是炮兵长官尤需精通数学,而波拿巴在这方面的成绩尤其特出。日后他之所以在土伦一鸣惊人,这要归于他的数学功底,因为藉此他才能应用自如。
1784年10月17日,波拿巴被选送到闻名遐迩的巴黎王家军事学校深造,入学之初就显示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令人侧目而视。一次由于操练动作欠佳,教员讽刺他不要老惦记着科西嘉,而是应该记住自己是国王的学生。波拿巴则指着佩剑反唇相讥,说是“只有剑鞘是属于法兰西的,而剑则由我自己掌握!”表现出了对抗法国、复兴孤岛的桀骜不训的禀性。又有一次,波拿巴目睹校风不正,学生沉缅于吃喝玩乐,疏于学业,便修书上谏,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却被视为野心勃勃,受到谴责。
求知就会有“异见”,立志于改革就有“标新立异”之嫌。墨守陈规的当权派从来就是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容不得人持不同意见。波拿巴思想激进,胆大敢言,在军校终于无立足之地,于1785年9月提前毕业。校方在鉴定上除肯定他为人勤奋,擅长数学等优点外,还特别指出他“自尊心强,野心勃勃。”其实,这“野心”也可能是“雄心”,因为“AMBITION”不一定是贬义词。因此,波拿巴有“野心”也好,有“雄心”亦罢,总之,是个禀性倔强、不同寻常的人。有一位教员慧眼识英雄,认为“这位科西嘉青年个性极强,日后定有出头之日!”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波拿巴似乎认定自己总有一日会在世界舞台上叱咤风云,建功立业,因此孜孜不倦研究恺撒、查理大帝、亚历山大大帝、汉尼白等伟人的生平事迹,企图找出他们成功的秘密。对卢梭的民主主义思想更是奉为神明,通宵达旦拜读他的《社会契约论》,为启蒙大师的真知灼见所折服,伏案撰写《论科西嘉》,强烈主张造反有理,号召驱逐君主,甚至要求解除与法国的“契约关系”。他对火药的研究亦是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因为他认为只有密集的炮弹能够摆平形形色色的战争,日后的土伦战役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十年磨一剑”。波拿巴读书非常专心,数年如一日悉心钻研学问,毕业时顺利地通过了考试,被评为少尉军官,在总共56名学生中名列第42名,是年16岁。而在毕业证书上签名的就是日后在断头台上身首异处的国王路易十六,他当时只是例行公事,甚至连“拿破仑”这个稀奇古怪的名字都不屑一顾,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是他的签名为这个无名小卒打开了升迁的机会!
乱世出英雄。虽然法国大革命造就了不少英雄好汉,但是,波拿巴的崛起却显得格外绚丽多彩,引人注目。他主张法国应该实行共和政体,因此与梦想复辟波旁王朝的王党分子、企图在法国恢复君主制的欧洲列强势不两立,而敉平土伦王党叛乱为实现他的共和思想乃至个人升迁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此后,革命如同脱缰之马奔腾向前,各派政治力量如走马灯似地变幻莫测。路易十六成了革命的祭品不说,以后罗兰夫人、丹东、罗伯斯庇尔等人皆因派系、观点之不同,相继被昔日的同志推上断头台。大革命腥风血雨,断头台良莠不分,这实在是历史的悲剧!时代造就人,一些人在革命中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成了过眼烟云;而另外一些人则时来运转,一直扶摇直上,引人瞩目。在这批崛起的新秀中,波拿巴是一颗最为光辉灿烂的明珠,令人仰望。
波拿巴曾一度反对法国占领科西嘉,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思想渐渐升华,摒弃了狭窄的民族主义观念,认识到要恢复科西嘉的独立是不可能的,与其让它落入英国人手里,不如让它归附法兰西。他同情国王,却不要“红帽子”(王党分子);赞同共和政体,却不要“红鞋跟”(雅各宾分子)。因此在波旁王朝倾复后主张对内镇压王党分子、雅各宾分子的叛乱,对外击溃欧洲列强的进攻,以保卫大革命的成果。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波拿巴有心革命,1793年天赐良机。是年,王党分子由英国支持在土伦反攻倒算,他毛遂自荐,请樱抗敌,采用层层剥皮,各个击破,瓮中捉鳖的战术,终于镇压了王党叛乱。波拿巴的突出表现还在于自己的表率作用。在战斗中,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时时处处冲锋在前,赢得了上级的嘉奖和士兵的爱戴。1794年2月22日,波拿巴因作战有功被破格提升为炮兵准将,是年24岁。波拿巴在土伦战役中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平息了王党叛乱,终于一鸣惊人,令人刮目相看。
土伦战役虽然规模有限,波拿巴却凭借着这小小的战争舞台大显身手,由一个默默无闻的“科西嘉蛮子”一跃为全国的新闻人物,其英勇业绩震动法兰西,其名字从此家喻户晓。当时的炮兵指挥官打报告给陆军部,对他推崇备至,说是如果我们不提升这位年轻人,他也会靠自己出人头地的。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及时举荐,波拿巴才有可能顺利擢升,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法兰西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法国大革命如脱缰之马,奔腾向前,各派政治力量为表明自己的“革命性”,相继把昔日的战友打成“反革命”。1794年7月27日(热月9日),“永不腐蚀”的罗伯斯庇尔等人被热月党人逮捕,翌日命丧断头台,时年39岁。那时的法国和“**********”时的中国一样,亦搞株连。波拿巴只是因为和罗伯斯庇尔的弟弟有过联系,而于8月9日身陷囹圄。他当然不服,旋即申诉,表明自己信奉共和,在土伦战役中拚死拚活,没有功劳亦有苦劳云云。申辩信言之有理,当局又没有抓到真凭实据,便于当月20日将他释放。
波拿巴在监狱里只呆了11天,获得自由后一时没有得到重用,郁郁不得志,甚至动过自杀的念头。一年后才在救国委员会地形测绘局任职,为意大利军团草拟各种命令,终日忙忙碌碌,碌碌无为。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真正的男子汉应当像雄鹰一样展翅飞翔,怎能像雌鸡孵小鸡一样趴着不动呢,波拿巴是个不甘寂寞的人,他凭借着“将军”的身分,出入上流社会,结交权贵,寻找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1795年10月5日,他应国内军团总司令巴拉斯之请,用大炮镇压了巴黎街上的王党叛乱,从而名声大振。古有千里马,千里马常在,而伯乐不常在。巴拉斯就是“伯乐”,他因引荐波拿巴而名垂史册;波拿巴则有巴拉斯为其持蹬而一跃为欧洲的名人。
波拿巴因勘乱有功而官运亨通,接连获重要职位,及至1796年3月2日被任命为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时年27岁。俗话说30而立,而波拿巴未到30岁就独挡一面,成为法国政治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波拿巴神话从此开始漫延,令显贵达宦刮目相看,令平民百姓顶礼膜拜。
1796年4月5日,波拿巴率法军进入意大利,屡败奥地利、撒丁联军后进驻米兰。
波拿巴毕生不断研究军事知识,他在意大利战役中将理论付诸实践,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令战争艺术获得了革命性的飞跃。这是一场敌我力量悬殊的战争,单从兵力上来说,3万法军看起来难敌7万奥地利、撒丁联军。但是,波拿巴基于敌强我弱的态势,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原则,首先分割联军,先吃掉较为弱小的撒丁部队,然后乘胜前进,围歼奥地利军队,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这是因为,虽然从整体上说,法军处于劣势,但在每次战役中,波拿巴却能集中数倍于敌人的兵力,“以强击弱”,积小胜为大胜,终于最终战胜敌人。波拿巴在土伦战役中只是一名出色的炮兵指挥官,独当一面,但在意大利战争中却成了一位运筹帷屋的统帅了。
法国史学家米涅认为,当时法国军队作战方式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始,军队分散,各自单独行动,不离开自己的战线;继之,将军队集中起来,不是面对当前的敌军作战,而是把距离拉开,加速军队的运动,集中力量,指向一个共同目标;最后,波拿巴则在每一次战斗中把所有的军队集中使用,指向有决定性的一点,以一支军队迅速打败几支军队。(米涅:《法国革命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波拿巴说过:“如果我们打算参加会战,那必须集中自己的一切兵力,甚至连一个极小的部队也不要放过,因为一营兵常常决定一切。”
奇迹的确开始出现了,法国人转败为胜。阿尔卑斯山陡峭高耸,常年积雪,气候恶劣,是横在法兰西军队前进路的一大障碍。然而斗志昂扬的法军在波拿巴的指挥下,奋勇攀登不设防的悬崖峭壁,终于一鼓作气越过了险峰。著名法国军事评论家约米尼非常赞赏波拿巴出其不意地翻越阿尔卑斯山沿海山脉的天险,置地中海英舰的炮击于不顾的高超指挥艺术和不避艰险、勇敢顽强的精神。波拿巴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敌军的炮击,率军翻越了阿尔卑斯山天险,为夺取战争的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以身作则是一帖激励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尽的。法军虽然在兵力、武器方面不如敌人,然而,精神可以变为力量,有统帅作表率,法军士气旺盛、战斗力强,终于变被动为主动,无坚不摧,攻无不克。
波拿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以少胜多,所向披靡,打败了强大的奥地利、撒丁联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简直是天方夜谭,令人难以置信。法国当局认为他既然能在意大利创造奇迹,那么对付法国的宿敌英国当不成问题,遂于1797年10月任命他为英吉利军团总司令。然而,波拿巴返回巴黎后却提出要远征埃及,匪夷所思。其实,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与众不同,凡事有先知先觉之明。第一次反法联盟瓦解后英国人自恃财大气粗,倚仗着英吉利海峡继续与法兰西角逐。如何制服宿敌,独霸欧洲,波拿巴为此绞尽脑汁。挥戈渡海,直捣老巢,这海峡天堑不比峻山险峰。想来想去,决计先占埃及,后进印度,拦腰切断英国的经济命脉,以后伺机再与英国决一雌雄。1798年3月5日,他被任命为东方远征军总司令,5月19日,率兵3万出征埃及。
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不仅为兵家大忌,亦是治国安邦的敌人。举凡世界历史,欲速则不达,乃至祸国殃民的例子数不胜数。督政府沉缅于法军在意大利的胜利,竟然不顾客观条件,想乘胜前进,一鼓作气拿下英伦三岛。这种想法幸亏没有付诸实践,否则,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有可能毁于一旦。这要归功于波拿巴,他在关健时刻先是实地考察了北方海岸,多次询问了当地的渔民、水手等人,确信难以渡海作战,决定先占埃及再说。安求一时誉,当期千载知。凡事不要贪图眼前利益,应该有长远的打算和谋略,否则就是鼠目寸光、平庸之人!
2.枪杆子里出政权
1799年,波拿巴在开罗得知意大利易手的消息,勃然大怒,认为自己在罗马取得的胜利全让督政府一班白痴给葬送掉了,经过深思熟虑,留下部分将士,自己则于8月23日离开埃及,在海上躲过了纳尔逊的舰队,于10月9日返回法国。10日,在艾克斯接到督政府的来信,说是欢迎他凯旋巴黎。波拿巴回信说:“我的天职是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假如没有快艇,我也要披上一件大衣,登上一叶无遮盖的小船而来的。”
10月16日,波拿巴到达巴黎,市民顷城而出,欢声雷动,议会暂停开会,议员们列队夹道欢迎。当日的报纸以醒目的“英雄凯旋”为题,赞誉道:“顷悉拿破仑归来,始殊难相信;刻下街头巷尾,酒馆、剧院无人不谈英雄凯旋。谨向英雄致以崇高的敬礼,欢呼为法兰西带来光荣、和平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