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小组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我们走访了几家京城里图书出版工作做得好的单位,我们开了数次调研工作会议,我们最后拿出了成型的调研报告,又经上上下下数次的讨论,最终出台了单位图书生产管理条例,由党组通过,并予以在实际中施行。管理条例充分考虑到单位当时的生产能力和编辑的实际工作情况,规定了效益和规模并举的双项考核指标。效益指标规定,一个编辑年度以完成收支相抵为最低要求,规模指标则要求根据编辑人员的职称的高低对应要完成的码洋。这样设计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兼顾规模与效益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在规模增长的前提下,实现图书生产效益的增长。但也有隐性的问题,倘若管理不到位,对图书生产的整个环节不能做到有效管理,很可能出现个别部门、个别人不管效益、只顾规模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库存加大的风险。对此,条例除强调了管理的重要性外,还特别强调,双项考核指标需要“与时俱进”,需要随时随地根据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做出调整。几年下来,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在管理问题上存在问题,由于诸多环节管理的缺失,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条例被人钻了空子。于是,问题出来了,有人说,这是谁定的考核办法?言外之意,不言自明。你虽心知肚明,谁定的?集体定的。调研小组起草,中层干部讨论,领导班子研究,党组通过。地球人都知道,到此时为何连当时参与条例制定的人都开始装傻,说反话!中国的事情挺有意思的,一般不鼓励人干事,一般爱挑事生非,一般爱看别人笑话。想干事的人,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需要有非常人所拥有的勇气,需要有超常的能力和魄力,需要有超强的抗击打能力。其实,问题本来好解决,要么修改一下考核的指标,要么加强一下图书生产全环节的管理,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的人却不这么做,不从积极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反而愿意在边上背手、冷笑、踱方步,想看一出“走麦城”。我总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国人如此的心地阴暗,为什么总是不愿意看到别人好,总想看别人的笑话。这还不够,为了达到看笑话的目的,有的人不惜做昧良心的事!
我们不必为此过于烦恼,倘你真的认了真,你就真的中了枪。干吗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大自然中有很多的共生现象,其实人类生活也如此。有这些没品、没操行的人,就有好多让你敬佩的人。心底无私、忠肝义胆,说的就是他们。我们都知道比干剖心的历史故事,比干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商朝。据《史记·殷本纪》载:
纣愈****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太)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迺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
纣是中国历史上的暴君,我们不说他如何昏聩,我们只说在他的衬托下,在《史记》的这则记载中,很难得地给我们留下了比干这个几千年来中国人景仰的人物。他的意义在于,中国之所以几千年不倒不毁,是因为有这样一批一批的志士仁人,他们是中国的魂!魂不倒,国就在。我的记忆中,还有一则“义不食周粟”的典故。《史记·伯夷列传》载: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孤竹君生前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去世后,叔齐让位给兄长伯夷,伯夷也不愿做国君而逃避。后二人闻听西伯侯姬昌善待人民,国人拥戴,便入周投靠。周文王死后,武王伐商,伯夷、叔齐以为不妥。二人认为诸侯伐君不仁,以此劝谏武王。武王决意伐商,伯夷、叔齐对此种行为嗤之以鼻,誓死不做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粮食,遂隐居首阳山,采野果为生。我们不说伯夷、叔齐是否有些逆历史潮流而动,为了一个没落的王朝殉葬是否值得,只就其志向的坚守,那种不妥协的精神,难道不是人类该有的操守吗?
今天的人,一般没有古人君子、贤者的风貌。庆幸的是,现实中还有一些让我们敬仰的人物,否则,中国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文化就不会薪火相传了!
做人做事总是要有坚守的,总是要不愧良心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我们佩服;坚持操守、不与流弊流俗同流合污、宁愿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也让人佩服;赵高指鹿为马,敢说是鹿不是马的人,当然也让我们佩服!面对现实,面对挑战,有的人采取回避的态度,有的人与之截然相反,采取的是正面面对、积极应对的态度。如此不同的态度,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一个人是否有一颗健康正直的心!
我所在的单位,是国内一家比较知名的出版企业。近些年在出版社转企的大潮中,企业在发展的问题上,面临许多的新问题、新挑战。对于这些制约发展的问题、这样一些挑战,领导班子和全社的同仁极力想化解。因为问题不解决,企业就不会有真正的发展。在所有困惑企业发展的问题中,图书的效益上不去,是个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根本性问题。问题的根源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历史的原因,与领导的认识有关。曾几何时,期刊有过几次大的发展机遇,我们抓住了,我们适时提出了期刊发展战略,但不经意间忽视了图书生产。后来,虽有一定思路上的调整,提出过书刊并重的战略构想,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图书仍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乃至于后来,在领导层甚至于出现图书少出版一些品种亏损还会少一些、对企业利润的实现有好处的短视想法。图书不被重视,自然就上不去。其二,是局部利益的原因。这些年,出版社图书生产长期处在条块管理的状态下,每一块都有局部利益存在。大家都各自强调各自利益的情况下,编、印、发就形不成合力,形不成合力,图书效益自然也上不去。其三,管理上的问题。现而今的图书管理,要求是全程管理,要有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图书才有可能搞上去。打一个比方,足球场上要上演一场好球赛,需要甲、乙两支球队的精湛球技和良好精神面貌,除此之外,还需一好的裁判队伍。图书生产亦然,编、发两支“球队”,需要一个裁判机制,要很好地协调好编、发两支队伍,权限甚至于更大,不光能亮黄牌、红牌,还可能有激励和奖惩等机制,要对图书生产的最终结果负责,这样,图书上去才有希望。关于企业发展,我们有发展战略、品牌战略、人才强企战略、数字化发展战略……这些都在一步步地落实。但我们发展的步子还是不够快,亦如图书生产,虽见好,但仍不能对企业的发展构成强力支持。
我是对图书生产抱希望的人,现而今传统出版虽然很难,市场竞争空前惨烈,利润空间愈来愈薄,渠道梗阻……但图书还是有路可走。只是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要务实地去想、去做。今天的图书,想要做好,来不得半点儿的侥幸和投机心理,必须怀着一颗尊重和敬畏之心,方可见到成效。转企了,我们更要要效益。有人说,图书只要做到不亏损,对总社就是不小的贡献。以目前来说,图书出版,国家为了配合转企,给了退税和项目支持等许多的利好政策,我们该有所作为。作为图书出版人,图书整体上不去,永远是心病。
问题谁都看得见,但看得到问题不等于就能解决问题。我看到的情况是,大多数的情况下,关于图书生产,都是领导怎么看、领导怎么认识、领导要怎么办,我就怎么看、怎么认识、怎么办。至于什么担承,什么建设性,那不是我想的事情!企业的问题,就其客观而言,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到领导责任,也绝不是某一届班子、某一个领导的问题。根子在体制,现行的领导体制,谁都好像是企业的主人,似乎谁又都不是企业的主人;似乎谁都对企业负责任,又似乎谁又都不负责任。这种情况,不断强化着人们得过且过的意识,如此,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战略性规划便无从谈起,即便有所规划,也会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而无从最终落实,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问题。这样的问题应该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我这样说,不是给我们的不作为找借口,而是在刻意强调问题不是个案,由此,凸显问题的重要性。
人们评价我是一个比较强势的领导,本质上说,我是一个有性格的人,但说到“强势”,还算不上。平心而论,谁不愿意每天都笑呵呵地面对自己的同事?谁不愿意每天都气定神闲地从容过日子?用强,或有点儿火气,都是现实逼的,都是现实惹的祸!造化弄人,环境要你做一个“强势”一些的领导。你不“强势”,你就一事无成。环境改造人!人是怎样被异化的,就是你生存的环境的挤压所致。我们虽未被异化,但受到环境的影响,总有这方面、那方面的变化也是自然。以往,我很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名声,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想一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总是要做一个好人的吧?即便今日,在大家更多地强调个性、个人化生活的时代,我仍很执拗别人的评价与看法。生命是个体的,但离不开大家。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作为平民草根,也许我们无法做到让别的人记住我们,但至少应该做到自度,自我的完善与救赎,使我们保有一颗澄明的心。《孟子·离娄下》说: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什么是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就是指具有婴儿一样的纯洁无瑕的心。孟老夫子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有德行的人便是能保持那种婴儿般天真纯洁的心灵的人。此话足证人之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的重要!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人王昌龄写了这首送别诗。其时,王昌龄在江宁丞任上,好友辛渐要去洛阳,王昌龄于芙蓉楼送别友人。诗写得好,好在用心、用笔的淡与重上,淡写送别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诗人借送友自抒胸臆,自明高远之志。冰心,指纯洁之心;玉壶,乃纯洁之器。一片冰心在玉壶,字面理解是说自己的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纯洁无瑕,引申是在表达自己为官与刘宋时代的陆徽一样,“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