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生活中,内服降血糖药的患者饮酒时会出现严重头晕现象。有的患者在饮酒精饮料后,会出现低血糖症。有的患者由于很想饮酒,便将酒的热量计算出来,然后减少食物摄入量,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在饮酒前减少食物的摄取,会造成低血糖症发病率的增加。
所以,建议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警惕酒精的危害,最好不要饮酒。糖尿病患者如果想饮用酒精饮料,应该和医生商量后,按医生要求饮用。
夜间护理要用心
严密观察病情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尤其在夜间,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生理、病理变化的特点,任何放松警惕和马虎大意的做法,都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做好糖尿病患者的夜间护理是重中之重。
首先要掌握糖尿病病情变化的特点及处理原则,这样才能在紧急情况下应对自如。在夜间巡视时,如果发现病人病情突变,一定不要惊慌失措,要保持镇定,应在设法通知医生的同时,迅速采取抢救措施,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往往都有肢体麻木、肢体乏力,行走如踏棉花状,感觉异常等表现,因此要注意防止病人摔伤、烫伤。要适当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在病人活动的范围内保持地面平整,不可有障碍物,要嘱咐他们夜间尽量不要去厕所,把便器放在床边。夜间病人使用热水袋或者者热水泡足时,护理人员必须帮病人调好水温,水温调至50℃以内,防止烫伤。
从午夜到凌晨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候,也是气候易变的时刻。糖尿病患者抵抗力很差,如果不保暖,很容易合并呼吸道感染。因此,患者夜间的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得仔细认真。
夜间,糖尿病病人一般都会进入安静睡眠状态,交感神经活动受到抑制,迷走神经占优势,尤其是糖尿病合并心脏病患者病情更容易发生变化。心跳和血流缓慢,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供血相对减少,这是不少糖尿病合并心脏病病人易在夜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夜间护理时更要谨慎对待。
糖尿病患者夜间的大脑皮层一般都处于抑制状态,中枢神经敏感性降低,有些体征和症状容易被掩盖而不被察觉,因此,护理人员应将糖尿病低血糖反应、脑血管意外、酮症酸中毒等原因引起的意识障碍与正常的睡眠加以区分。
通常情况下,长效型胰岛素在皮下注射3~4小时后开始起作用,14~20小时后达到最强作用。晚餐前注射长效胰岛素的患者,容易在深夜以及早餐前发生低血糖反应。因此,夜间护理时应该留心观察低血糖现象的发生。
总之,应具有安全护理知识,避免不幸事件的发生,保障病人夜间的安全。
性生活不容小视
性是成年人健康生活的组成部分。在糖尿病患者生活中,性爱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患者必定会遇到性生活方面的问题。当这些问题出现时,患者千万不要因为爱面子而忽视自身的生活,要正确对待,积极治疗。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患者也会享受“性”福生活。
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性”福生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接受事实,树立信心
调查显示,男性糖尿病患者阳痿的发生率高达40%~60%,而且症状随病情的加重而逐渐加重。患者最初有正常性欲,可以射精并存在性高潮,仅有阴茎勃起不坚,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可逐渐发展成完全阳痿,约有1%~2%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逆行射精。
早期时女性糖尿病患者性高潮丧失较多见。病程长者由于神经病变严重,加之阴道干燥,易发生阴道炎等,可导致性交困难。
当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千万不要灰心丧气,就目前的医疗手段来看,这些症状是完全可以治愈的。糖尿病患者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太过沮丧、自暴自弃。
及时就诊,积极治疗
患者出现性功能减退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咨询专科医生,向医生介绍自己的全部疾病以及治疗情况,认真检查,以利于及早治疗。不要讳疾忌医,隐瞒病情,延误治疗时机。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每种治疗方案的特点,根据自身及配偶的情况接受治疗方案。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也可以尝试按摩、针灸等疗法。
男性随着糖尿病得到控制,阳痿症状也可相应获得改善。女性糖尿病患者当病情获得控制后性功能障碍也可改善,同时要合理应用药物,彻底治疗阴道炎。
夫妻配合,事半功倍
性生活的完整、和谐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当男性发现自己对性力不从心时,要有勇气告诉妻子,妻子的理解和鼓励会减轻男性患者的精神压力,有助于增强自信心。夫妻二人互相坦诚和交流,达成共识,互相理解,共同应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房事有度,循序渐进
《千金要方》中记载,“消渴”是由于“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此皆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性生活不可无,但也不可过多。糖尿病者应节制房事,对老年患者来说应戒绝房事,才能保养肾气,巩固疗效。过度的性生活,不论男女,均易消耗体力,伤精夺液,虚火内生,影响病情好转。
性生活的频率要根据自身情况决定,以房事后不疲惫为宜。在感到情绪不快、身体不适或者性能力下降时,应暂时避免性刺激,停止性生活一段时间,使中枢和性器官得到调整和休息。这不仅有利于疾病的恢复,而且有利于下一次性生活的进行。
衣着穿戴有讲究
糖尿病患者的衣着应以方便、舒适、保暖、透气性好为主,不能一味地贪图“时髦”与“风度”。糖尿病患者不同于一般人,想怎么穿就怎么穿,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谨慎穿衣,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衣装。从“衣”的角度养治糖尿病,做起来既容易又不容易,就看患者是否重视。
夏季,体内血管舒张,女士仍穿着透气性差的紧身衣、牛仔裤,男士依旧长衣、长裤,导致出汗过多,当然会加重体内缺水,进一步加重皮肤干燥。冬季,体内的血管收缩明显,女士紧身衣裙,男士西装领带,势必加重体内血液循环不畅。在炎热的夏季难免出汗,尤其应注意贴身的衣服要透气、吸汗。选择适合自己的衣装尤为重要。这些看起来似乎都是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但它们能保证患者良好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患者要长期坚持运动疗法,由于体质较差,进行运动就会出许多汗,如果穿着不适,就很可能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反而会加重病情。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要根据天气变化增添衣物。我们通常说“春捂秋冻”,春天气候多变,乍暖还寒,不宜马上减少衣服,以免受凉;在秋凉时不可马上增加衣服,以锻炼自己的御寒能力,为适应寒冷的冬季作准备。这是人们长期生活过程之中适应自然气候得出的结论,但糖尿病患者较具特殊性,应随时依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
通常情况下,患者长期或间断的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升高,抑制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易感染,且感染严重。寒冷可引起血管痉挛,使血流缓慢,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还可使血糖升高加重糖尿病病情。并且糖尿病常合并血管神经病变,导致微循环障碍,局部血供较差,组织氧浓度降低,影响局部组织对感染的反应,还有利于厌氧菌生长,易引起组织坏死和坏疽。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依据天气的变化增减衣物。
开车出行须谨慎
在病情比较平稳的时候,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开车的。但糖尿病人在外开车一定要特别慎重,否则很容易因疾病原因造成交通事故。
如有可能,避免做职业司机,如出租车司机。驾车的工作强度大,驾车时思想必须高度集中,每日要消耗大量精力、体力。开出租汽车有一定的指标要完成,患者势必会加班加点,过度劳累,甚至在病情控制不好的情况下勉强出车,这既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也不利于行车安全。
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低血糖。即使是轻度低血糖也会使患者感到无力、头昏、手颤以及认知力和判断力下降,进而影响驾乘安全。倘若低血糖没被及时发现和纠正,则会发展为严重低血糖,导致神志恍惚乃至意识丧失,行动完全失控,从而可能酿成严重后果。
患有糖尿病的人易引发眼病,如青光眼、视网膜病变、角膜病变等。其中最主要的有糖尿病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后果常常导致视力减退,而司机则可能因视物不清而发生车祸。
糖尿病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植物神经,表现为肢体疼痛,间歇性或持续性发作,同时存在感觉减退或感觉异常,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司机的正常操作和判断能力。
糖尿病性冠心病的症状不典型,这往往让一些司机放松警惕,误认为“没事”。一旦遇紧急情况,极易诱发嘴唇发绀、胸前疼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发生猝死。这样,会给司机和乘客的人身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据国外近期调查显示,33%的交通事故发生在糖尿病司机身上。我国糖尿病病人也在逐年递增,而且呈年轻化趋势。为安全起见,建议驾车的糖尿病朋友注意以下几点:
服用降糖药物的司机,严格按医嘱定时、定量用药,并定时、定量进餐和灵活加餐。
随身携带糖尿病病情卡、血糖仪、平常使用的降糖药物或者胰岛素以及食品(糖果、饼干、含糖饮料等)。
司机开车前最好测一下血糖,一般情况下,不能让血糖降到低于5.6毫摩/升。如果需要开长途车,在途中还要定时检测,若血糖低于5毫摩/升时,就不要开车。
在行车期间如出现低血糖征兆,应先将车安全地停靠在路边,立即监测血糖,补充含糖饮料及食物,待症状缓解、血糖恢复正常(不得低于5.0毫摩/升)后方可继续驾车。
不论血糖太高还是太低,对司机来说,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患者应定期(半年左右)到医院检查,如果存在影响驾驶安全的慢性并发症,应避免再开车。
司机即使没有眼部的不适,也要定期到医院检查眼睛,至少每6个月一次,必要时作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开车时配戴太阳镜,避免强光伤眼。具有严重视网膜病变的人,应避免开车。
需特别注意的是,糖尿病病史超过5年的“老病号”要格外当心,由于自身对低血糖症状感知减退或丧失,在发生严重低血糖时,患者往往感觉不到任何预兆,因此很可能会酿成事故。
在国外,有些国家规定凡是接受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不得驾车或从事高空作业。近年来,我国私家车普及迅速,车主当中有不少人是糖尿病患者。我国对于糖尿病患者能否开车尚无明确的限定。
许多糖尿病病人由于工作上、生活上等原因经常需要驾车外出。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安全,请多关注一下自身健康,出门开车一定要谨慎。
作好心理调适
培养对糖尿病的正确态度
当手握血糖化验报告单,被医生告知患有糖尿病时,您的反应如何?怀疑、恐惧、震惊、无助还是茫然若失?有以上反应都是正常的。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就很难摘掉这顶“帽子”,患者需要终生服药,病情控制不好还会出现各种并发症。面对糖尿病这一挥之不去的阴影,眼前和今后该怎么办?这是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无法回避的现实。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人类亦如此。每个人都有患病的可能,但患病后每个人的心态却大不相同,那么,患了糖尿病后应如何看待这种疾病呢?
对待糖尿病,我们要避免两个极端,既不要无所谓、不重视、听之任之,也不必过于在意,整日忧心忡忡,血糖稍有波动,就紧张得寝食难安。正确的心态应当是既来之,则安之;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充分作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一些糖尿病患者,患病后思想负担加重,思虑重重,想法很多,左思右想,瞻前顾后。他们通常不是积极想着如何治疗,而是整日考虑如果治不好怎么办,出现并发症怎么办,对以后的工作、学习、前途以及家庭会有什么影响等。这些想法,都会使患者陷入苦恼烦闷和忧郁之中,这种心理状态不仅不利于疾病痊愈,而且还容易使病情加重。
有些患者,在得了糖尿病之后,思想上过分紧张,甚至把这种慢性疾病理解成不治之症。特别是当听说有的患者死于酮症酸中毒,或者因并发下肢坏疽而截肢,或者因并发眼底出血而失明时,就更加紧张恐惧,惶惶不可终日,因而思想消沉,精神抑郁,身体也日渐消瘦,整天在恐惧心理状态下,导致病情加重。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了糖尿病后,尤其是在得知糖尿病不能根治后,就悲观失望,想方设法找一名“神医”,出几帖奇方妙药,短时间就能把糖尿病治愈。病急之下乱投医,破财是小事,耽误病情却是大事。
其实,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糖尿病的无知。面对糖尿病这一阴影,我们必须以最积极的状态和最饱满的信心全力应对。
首先,糖尿病患者要面对现实,正确认识。既然已确诊为糖尿病,就应对它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糖尿病不同于感冒发烧,短时间治疗就会痊愈,所以我们不能抱过分乐观的态度;糖尿病也不同于急病绝症,不知不觉间夺走生命,所以我们也不能过于悲观消沉,自暴自弃。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它需要定期检测,终身治疗。非正规间断性的治疗是无益的,不积极治疗更是有害的。其实只要严格按照医嘱正规治疗,病情完全可以得到良好控制,糖尿病患者可以和正常的人一样生活并且长寿。
其次,糖尿病患者要全面检查,积极治疗。糖尿病需要定期检测病情,若病情有变化,则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心理、饮食、运动、药物等方面加以调整,以达到最佳疗效。自行增减降糖药物或长年维持一个药量不变,一劳永逸式的治疗方法都是错误的。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检查,经常定期检测有关指标,才能防微杜渐,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对待糖尿病要抱着科学的态度,既要了解它的危害性,重视糖尿病,又要懂得治疗糖尿病的必要性、可行性,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糖尿病患者应该通过学习,掌握糖尿病的防治知识,运用“五驾马车”,与医生密切配合,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学会制怒,摒弃暴躁脾气
愤怒尤其是暴怒对糖尿病患者的伤害很大,突然的应激刺激使血糖上升,无异于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引爆。
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因为心理因素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占60%以上。焦虑、恐惧、急躁、暴怒、悲伤等情绪的变化均可导致精神紧张和剧烈的心理冲突,其中尤以暴怒对糖尿病患者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