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回答说:“人的智力差别,是先天造就的;体质强弱和寿命长短,是人们自己造成的。若胚胎时期胎气充实,成长阶段乳食充足,成年后注意节制饮食、声色有度,就会强健、长寿;若胚胎时期胎气不足,成长阶段乳食欠缺,成年后饮食无度,恣情声色,就会羸弱、短命。只要生长发育充分,再加以导养,人的寿命是可以延长的。”
《道机》上说:“人的生命有长有短,并不是本该如此,全是由于人们自己将息身体不谨慎,饮食毫无节制,荒淫无度,违背阴阳之道,最终导致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所以不能活到应有的年寿。”
摄养为先
高子说:“人活着要以养寿为先,养身以治病为急。”与其在生病以后求治,不如在未病以前自我摄养。疾病已生成以后再用药物治疗,是事倍功半之举。所以圣人说:“不治已病治未病。”在未病以前预防,才是真正懂得摄养的道理。
养生就如救水与救火,若苟且偷懒,先不堵塞涓涓细流,到后来形成滔天之势就不能阻挡了;蓄水防火,如果先不扑灭星星之火,到后来形成燎原之势就难以扑灭了。水火之势旺盛时不能遏制,何况大病已成,又怎能救治呢?
《道德经》上说:“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养生的人长寿,不会养身的人早亡。”身体的主宰是精气,精气是性命的根本,只有爱精重气,就可以获得长寿。
如果致力于精气摄养,但欲念不绝,就好比孤舟渡海,危机四伏;若能做到不为外物所动,使精力充沛,心气平和,才能使元气滋生、五脏滋润、百脉畅通、阴阳平衡。
养生因人而异
不同体质之人,其具体的养生方法也有所差别。
阴虚体质
形体消瘦,手足心热,心中时烦,少眠,便干,尿黄,多喜冷饮。
精神调养:这种人性情急躁,心烦易怒,应遵循“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养生法,加强自我涵养,养成冷静、沉着的习惯,少参加争胜负的文娱活动,节制性生活。
环境调摄:阴虚者,畏热喜寒,最好选择居室环境安静、坐北朝南的房子。
饮食调养:应保阴潜阳,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类、豆腐、鱼、蔬菜、甘蔗、蟹肉、银耳、雄鸭等,而燥烈辛辣之品应少吃。
体育锻炼:不宜进行过激活动,应着重调养肝肾,太极拳是较为合适的运动项目。
阳虚体质
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手足欠温,小便清长,大便时稀,怕寒喜暖。
精神调养:这种人易恐、善悲,因此要善于调节情绪,多听听音乐,多交朋友。
环境调摄:阳虚体质者,适应气候的能力差,应多晒太阳,提高耐寒能力。
体育锻炼:应加强体育锻炼,可采取散步、慢跑、太极拳、五禽戏等项目。日光浴、空气浴是不可缺少的强壮卫阳之法。
饮食调养:多食壮阳食品,如羊肉、狗肉、鸡肉、鹿肉等。
血瘀体质
面色晦滞,口唇色暗,肌肤干燥,眼眶黑暗。
精神调养:培养乐观情绪至关重要,因为精神愉快则气血调和,有利于血瘀体质的改善。反之,苦闷、忧郁则会加重血瘀倾向。
体育锻炼: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交谊舞、太极拳、保健按摩等,能使身体各部都活跃起来,促进气血的运行。
饮食调养:常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品,如桃仁、黑豆、油菜、山楂等,也可选用一些活血养血之药品,如当归、川芎、丹参等。
痰湿体质
形体肥胖,肌肉松弛,嗜食肥甘,神倦身重。
环境调摄:在阴雨季节,应避免湿邪侵袭;不宜久居在阴冷潮湿的环境里。
饮食调节:多吃健脾利湿、化痰祛湿的食物,如白萝卜、扁豆、大枣、薏苡仁、红小豆等,少食肥甘厚味、酒类等,且每餐不宜过饱。
体育锻炼:应长期坚持散步、慢跑、各种舞蹈、球类等活动,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松弛的皮肤逐渐转变成结实、致密的肌肉。
生活规律化
人的生理活动有周期牲的变化规律,如日周期性规律、月周期性规律和年周期性规律等。这些周期性规律,是生命在长期形成的过程中与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相适应的结果。
这些规律受到干扰和破坏,就会影响健康,酿成疾病。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就是为了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规律不受干扰和破坏,建立良好的、与外界相适应的生理活动周期。
起居有常,必须将生活安排得很有规律,按时起床,定时定量进食,按时工作,按时休息,按时进行锻炼和娱乐,按时如厕,按时睡眠,等等。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人类长期生活形成的习性,对人的生理活动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违反了这种日节律,必然会影响健康。另外,也不可忽视月节律和年节律。
合理睡眠
“阳气尽而阴气盛则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即随着阳气渐消,阴气渐盛,夜间阴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要睡眠,而睡眠过程中,阴气渐消而阳气渐盛,阳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苏醒。现代生理学认为,觉醒与睡眠是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的转化过程。
晚上睡眠是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长期适应自然环境,并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规律,是最符合生理需要、最有益于健康长寿的,而又以晚上10时左右入睡最佳。
俗话说:“三个饱,两个倒。”即晚间和中午应适当睡眠。因为,经过上午的活动和工作,中午往往感到困倦,特别是炎热的夏季,午睡片刻能消除困倦,提高工作效率。
睡眠对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每个人对睡眠需要时间的长短是有一定的个体差异的。同一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健康状况、不同脑力体力消耗程度和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对睡眠需求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保证正常需要的睡眠时间,是保证健康长寿的前提。
饮食有节
饮食不宜过精
食用精白的米面,摄入的纤维素减少,肠蠕动减弱,易致便秘。以杂粮为主食者,其健康状况好于以大米为主食者,以粗面粉为主食者其健康状况又好于吃杂粮为主食者。
饮食宜清淡
肉类脂肪摄入过多,易引起高脂血症,不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过食甜食,易引起肥胖症、糖尿病、瘙痒症、脱发等;摄入钠盐过多,易引发高血压、中风、心脏病等。
多食水果和蔬菜
水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纤维素,老年人经常食水果有益于健康;新鲜蔬菜富含叶绿素和维生素,经常食用新鲜蔬菜的老人其健康状况好于较少食用新鲜蔬菜的老人。
进食不宜过饱
老年人饮食宜七分饱,不宜过分贪多求饱,以免增加胃肠的消化吸收负担,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戒烟酒
长期吸烟易导致呼吸系统疾患;长期饮酒易致心肌变性,失去正常的弹力,加重心脏的负担。同时,长期饮酒还易导致肝硬化。
另外,饮食不宜过烫,以免损伤消化道黏膜,诱发胃癌、食道癌。
安抚情绪
对人而言,养生不只是四肢发达,体健如牛,还要追求内在素质的养怡,这是个有层次的内涵,是身心和涵养的总和。曹孟德在《龟虽寿》中说:“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因为,情绪的好坏与健康密切相关。遇到精神压力而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时,可引起生理上的异常改变,若长期如此,或反复发生,便可能引起器质性损害。
《灵枢·本神》篇中指出:“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指出了基本情绪的心理生理特点。
中医学认为,情志太过可引起气机紊乱、经络阻滞,使脏腑功能受损;现代医学认为,情绪可直接影响神经系统以及免疫和内分泌功能,导致神经生理的变化。
情绪的好坏不是由外界客观事物所决定的,而由主客观之间协调的程度所决定。当主客观适应时,就会产生愉快和满足的情绪;反之,就会产生不满和反感。
有了心理上的平衡,才会有生理上的平衡。世间许多事本身无所谓好坏,全在于当事人怎么看。因此,应提高心理素质和修养,学会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避免自寻烦恼。
一旦出现了明显的情感波动后,应采取适当的调控措施,以免伤身。比如,可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因为眼泪能洗刷痛苦,使郁闷的心情得到放松;或向亲朋好友尽情倾诉,切忌强忍眼泪,闭门不出或独坐不语,这样会越郁越结,难免得病。
当遇到沉重的打击,置身于逆境之中,应化悲痛为力量,振作精神,从痛苦中转移出来,加倍努力,奋发工作;参加文娱体育活动、文化生活和旅游等,也有益于解脱痛苦。
修身养性
孟子说:“仁,是人人固有的爱人之心;义,是人人应走的人生之路。”舍弃应走之路不走,放弃仁爱之心而不用,这不是品德高尚之人的所为。
修身养性就是要把放弃的仁爱之心找回来,这必须淡泊名利、禁止淫荡的声乐与美色、轻视钱财、不过度摄入损害内脏的食物、去除虚妄的念头、消除嫉妒别人的思想。
人活于世,心中难免有所思和有所求。对于物可以寻求,但不可贪婪;可以获得,但不可积蓄。不贪婪就少忧心,不积蓄就没有失去,没有患得患失之心,心里才能安泰。
道德涵养好的人,行事谨慎,从不自欺欺人。他们去除恶习就像憎恶极臭的臭气,为善就像喜爱极美的美色,自己去求的自身的快乐和满足,不是为了装饰给别人看。
品性修养好的人,没有轻视他人之心,也没有高高在上的想法。轻视人,类似于浅薄;高高在上,类似于轻狂。天生之物,不可能齐全,应当平心静气的寒暄应对在贤愚之间。
道德浑厚,可以滋润身心;心胸开阔,身体会强壮结实。因此,养生应静心,端正心态,驱除杂念,用谦虚的胸怀接受外物,为增进健康、修建功业奠定基础。
心态年轻化
有人把年龄分为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这还是有其道理的。很多人都愿意长生不老,从生理上来讲,这只是一种具有幻想色彩的愿望,但心理上的青春却是可以常驻的。
其实,年轻不仅仅是红颜朱唇和轻快的脚步,它还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中的勃勃生机,是使人生春意盎然的源泉;它意味着拼搏创新,意味着具有超越羞涩、怯懦的胆识和勇气。
岁月可以在皮肤上留下皱纹,但若保持热情,岁月却无法在心灵上刻下痕迹。只有那些放弃了自己的理想的人,才会变为真正的老翁,佝偻于尘世之中。
每个人都会对进取怀着孩子般的无穷无尽的渴望,只要心灵能源源不断地接收来自人类和造物主的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息,那么就可永葆年轻。
形劳有度
古人认为,人能够生存,所依托的是神和形体。神是生命的根本,形体是生命所必须具备的。神用得太过,就会枯槁;形体用得太过,就会憔悴。
《千金要方》中说:“养性之人,不远唾,不疾步行,不用耳极力听,不用目极力视,不久坐,不久立,劳不过度,逸有节制,不流大汗……”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养生之人,形要小劳,应按照一年四季来确定起居的早晚,劳逸结合,张弛得宜,但不可过于疲劳,以免有损于神气。
中医认为,久视会伤心损血,久坐会伤脾损肉,久卧会伤肺损气,久行会伤肝损筋,久立会伤肾损骨,久听会伤精损神。总之,形劳过度会伤及内脏气血,影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