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也把“仁”放在首要地位,他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不仁,不保四体。”四体不保,谈何养生?
道德高尚的仁者,不做损人利己之事,心中坦坦荡荡,无忧无虑,不知老之将至;见利忘义的小人,整天打个人的小算盘,患得患失,宠辱皆惊,永不安宁,当然不能长寿。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古人所推崇的一种成才之道和修养途径。“知”是知识、求知的意思;“行”则是践行、实践的意思,知行合一即是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求知,首先要“读万卷书”,即广博地学习前人的知识。但光读书又是不够的,在博览群书之后,必须亲历亲行,“行万里路”,将知识施之于“行”,并不断的增长见识。
可见,知识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飞跃。因此,知行合一的成才模式,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是求知做人的一个基本模式。
儒家饮食
儒家养生不但讲究修性,还十分注重饮食起居方面的卫生。
据《论语·乡党篇第十》记载,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壹而偈。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食不语,寝不言。”
也就是说,粮米不嫌精制,鱼肉不嫌细嫩。霉烂变质、腐败发臭的东西不吃,烹调不得法的不吃,不该进食时不吃。肉食再多也不要超过主食,酒量大小不同,但不能喝醉。吃饭时、睡觉时都不要说话等等。总之,凡是能危及人体健康的都要注意。
儒家的饮食起居,对我们还是很有启发的。日常生活中,要切实考虑到饮食卫生、居处条件、气候变化、作息时间以及练功环境等因素,使之有益于养生。
《吕氏春秋》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运动,可提高新陈代谢,使各器官充满活力,从而推迟其衰老进程,并能增加抗病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目的。
气功
气功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方法,以“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使“精、气、神”三者融为一体,精足、气充、神全,体魄健壮,从而延缓衰老。
气功可分为动、静两类。所谓静功,即练功时形体不动,如坐功、卧功、站功等;所谓动功,即练功时,要做各种动作进行锻炼,即通常所说的“内炼一口气,外炼筋骨皮”。
调息:即调整呼吸,练功时要求呼吸深长、缓慢、均匀。在自然呼吸的前提下,鼻吸、鼻呼,或鼻吸、口呼,逐渐把呼吸练得柔和、细缓、均匀、深长。
调身:即调整形体,使身体符合练功姿势、形态的要求,强调身体放松、自然,以使内气循经运行畅通无阻。
调心:即意识训练,在形神松静的基础上,意守丹田,排除杂念,以达到“入静”状态。“入静”就是达到对外界刺激不予理睬的清静状态,此时头脑清醒,似睡非睡。
为了达到入静,要求意念和气息必须密切配合,呼吸放松,舌抵上腭,用意念诱导气的运行。身体也要放松,姿势自然而正确,方可达到身心合一的“入静”状态。
所谓松静自然,是指在气功锻炼中必须强调身体的松弛和情绪的安静,要尽力避免紧张。只有在这种状态况下,练功者方可达到神气合一、形神会一、协调整体的目的。
五禽戏
五禽戏之名相传出自华佗。据《后汉书·方术传》中记载,华佗云:“我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
五禽戏,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功法,属古代导引术之一,它要求意守、调息和动形协调配合。意守可以使精神宁静,培育真气;调息可以行气,通调经脉;动形可以强筋骨,利关节。
由于是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所以意守的部位有所不同,动作不同,其作用也有所区别。
熊戏
熊戏即模仿熊的形象,熊体笨力大,外静而内动。练熊戏时,着重于内动而外静,要求意守中宫(脐内),以调和气血,使头脑虚静,意气相合,真气贯通,具有健脾益胃之功效。
熊戏讲究沉缓,练熊戏时要在沉稳中寓于轻灵,将其剽悍之性表现出来。
虎戏
虎戏即模仿虎的形象,取其神气、善用爪力和摇首摆尾、鼓荡周身的动作。练虎戏时,要求意守命门,以通督脉、祛风邪,具有益肾强腰、壮骨生髓的作用。
虎形刚健,练虎戏时要表现出威武勇猛的神态。
鹿戏
鹿形温驯,练鹿戏时要体现其静谧怡然之态。
鹿戏即模仿鹿的形象,取其长寿而性灵,善运尾闾(尾闾是任、督二脉通会之处)。练鹿戏时,要意守尾闾,引气血周营于身,以通经络、行血脉、舒展筋骨。
猿戏
猿戏即模仿猿的形象,猿机警灵活,好动无定。练猿戏,要求意守脐中,形动而神静,以增强心肺功能,健壮肾腰,达到思想清静、体轻身健的目的。
猿形轻灵,练猿戏时要仿效猿敏捷灵活之性。
鸟戏
鸟戏又称鹤戏,即模仿鹤的形象,动作轻翔舒展。练鸟戏时,要意守气海(气海乃任脉之要穴,为生气之海),以调达气血,疏通经络,活动筋骨关节。
鹤形活泼,练鸟戏时要表现其展翅凌云之势。
练功时,动作宜自然舒展,不要拘谨,全身要放松,以使气血通畅,精神振奋;呼吸应平静自然,均匀和缓,且需用腹式呼吸。吸气时,口要闭合,舌尖轻抵上腭。吸气用鼻,呼气用嘴。精神要专注,排除杂念,将意志集中于意守部位,以保证意、气相随。
太极拳
太极拳将意识、呼吸、动作密切结合,“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用意念指挥身体的活动,用呼吸协调动作,融武术、气功、导引于一体,外可活动筋骨,内可流通气血,具有健身防病的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养生法。
太极拳以“太极”为名,系取《易·系辞》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之说。太极指万物的原始浑元之气,其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二气互为其根,此消彼长,相互转化。
太极图呈浑圆一体、阴阳合抱之象。太极拳的拳形为“太极”,拳意亦在“太极”,以太极之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协调阴阳平衡,从而使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练太极拳要精神专注,排除杂念,将神收敛于内,使百脉通畅,机体健旺。
采用腹式呼吸,并协同动作,使气沉丹田,以激发内气营运于全身,使脏腑、皮肉皆得其养,并可增强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达到益肾、固护元气的目的。
呼吸易深长均匀,吸气时,动作为合;呼气时,动作为开。动作要轻柔自然,连绵不断,用意不用力。动作连绵,则气流通畅;轻柔自然,则意气相合,百脉周流。
太极拳的流派很多,各有特点。当前,比较简便易学的是简化太极拳,俗称太极二十四式,其各式名称为:(1)起势,(2)左右野马分鬃,(3)白鹤亮翅,(4)左右搂膝拗步,(5)手挥琵琶,(6)左右倒卷肱,(7)左揽雀尾,(8)右揽雀尾,(9)单鞭,(10)云手,(11)单鞭,(12)高探马,(13)右蹬脚,(14)双峰贯耳,(15)转身左蹬脚,(16)左下势独立,(17)右下势独立,(18)左右穿梭,(19)海底针,(20)闪通臂,(21)转身搬拦捶,(22)如封似闭,(23)十字手,(24)收势。
八段锦
八段锦是由八种不同动作组成的健身术,故名八段;练习时有如展示给人们一幅绚丽多彩的锦缎,故称为锦。这套健身功作可以强身益寿,祛病除疾,其效果甚佳。
八段锦的七言诀为: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腰肾,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练功时,要求躯体四肢的运动与调心、调息相结合,以加强血液循环,纠正机体异常反应,从而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而且,这套功法动作简单,不受场地的限制,适应范围广。
易筋经
易指移动、活动;筋,泛指肌肉、筋骨;经,指常道、规范。易筋经就是活动肌肉、筋骨,使全身经络、气血通畅,从而增进健康、祛病延年的一种传统健身法。
相传易筋经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者菩提达摩传授的,当时只是为了缓解坐禅修炼的困倦和疲劳,以伸腰踢腿等通血脉、利筋骨的动作为主,且多仿效古代各种劳动姿势为主。
易筋经将意念、呼吸、动作紧密结合。呼吸时,用腹式呼吸,舌抵上腭,深长均匀;务求排除杂念,意守丹田,力求达到“动随意行,意随气行”,用意念调节肌肉、筋骨的紧张度。
动作宜动静结合,柔刚相济,身体自然放松,动随意行,意随气行,不要紧张僵硬;用力时应使肌肉逐渐收缩,达到紧张状态,然后缓缓放松。长期的练习,可使全身经络、气血通畅,五脏六腑调和,精神充沛,生命力旺盛。
易筋经十二式为:(1)捣杆春粮,(2)扁担挑粮,(3)扬风净粮,(4)换肩扛粮,(5)推袋垛粮,(6)牵牛拉粮,(7)背牵运粮,(8)盘萝卸粮,(9)围穴囤粮,(10)扑地护粮,(11)屈体捡粮,(12)弓身收粮。
六字诀
所谓六字诀是指在呼气时发出“嘘、呵、呼、呬、吹、唏”六个字的音,再配合吸气,来达到锻炼内脏,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养性延命录》中说:“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气,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
总诀曰:肝若嘘时目睁精,肺如呬气手双擎,心呵顶上连叉手,肾吹抱取膝头平,脾病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卧嘻宁。
练功时,周身放松,大脑入静,顺其自然,切忌用力;吐字呼气,吐尽吸气,嘴呼鼻吸;吸气时鼓肚子,呼气时瘪肚子。练“嘘”字功,睁眼练,其他则闭目吐气。
嘘肝气诀
肝主龙涂位号心,病来还觉好酸辛。
眼中赤色兼多泪,嘘之立去病如神。
呵心气诀
心源烦躁急需呵,此法通神更莫过。
喉内口疮并热痛,依之目下便安和。
呼脾气诀
脾宫属土号太仓,痰病行之胜药方。
泻痢肠鸣并吐水,急调呼字免成殃。
呬肺气诀
呬呬数多作生诞,胸膈烦满上焦痰。
若有肺病急需咽,用之目下自安热。
吹肾气诀
肾为水病主生门,有疾羸气色昏。
眉蹙耳鸣兼黑瘦,吹之邪妄立逃奔。
唏三焦诀
三焦有病急需唏,古圣留言最上医。
若或通行去壅塞,不因此法又何知。
四季却病歌
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
秋呬定收金润肺,肾吹唯要坎中安。
三焦唏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
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
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特别是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着健康,盼望着长寿,“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大有经》上记载,有疑惑的人问:“人们呼吸着同样的天地阴阳之气,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天地间,都靠饮食和呼吸而生长,但有些人愚笨,有些人却很聪明;有些人很羸弱,而有些人很强壮;有些人生命很短暂,而有些人却长寿。这是老天的安排,还是各人自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