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斩子疑案竟是子虚乌有
戚继光(1528~ 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是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
倭寇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元朝。元朝末年,日本的北条时宗曾两次发布异国征伐令,企图趁战乱之机入侵朝鲜,进而觊觎中国。被这个征伐令动员起来的日本武士从此开始骚扰中国东北沿海,倭寇之患逐渐形成。由于中国古代称日本为
“倭国”,所以这些劫掠中国沿海的日本武士和浪人被称为“倭寇”。明初时,国家强盛,海防较为完备,倭寇并未酿成大患。正统年间之后,由于朝政腐败,军备废弛,倭寇日渐猖獗。正统四年(1439年),倭寇袭入浙江台州的桃渚村,杀人放火,劫掠财物,甚至把婴儿拴在竿上,用开水烫死。嘉靖年间之后,倭寇之患发展到了极点。他们在东南沿海一带,攻城略地,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使东南沿海一带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到难以估计的损失。
为了剿除倭寇之患,嘉靖年间,戚继光在东部沿海地区开始抗倭。曾有一首民谣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戚继光统军打仗,十分强调纪律的重要性。他要求士兵要绝对地服从指挥,指挥官下令向前,前面就是有刀山火海也要奋勇前进,不得后退,违令者定斩不赦。正是因为戚继光如此强调军纪的重要性,戚继光才建立了一支能征善战、纪律严明的军队,在抗倭的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民间传说,戚继光为了严明军纪,甚至处斩了自己的儿子,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件事在历史上真的发生过吗?清代乾隆版《宁德县志》抄录《连江县志》的
一段记载:“更闻,公(指戚继光)既平连江,移兵宁德,以其子为前锋,传达‘退缩者斩’。其子登白鹤岭,见倭势甚盛,回首欲有关白,立斩以徇,三军股栗,临战无不以一当百,于是尽歼群倭,遂平福宁路。 ”《宁德县志》接着写道:“公但有此子,宁人感而伤之,因并塑其子之像于庙,配祀无疆。 ”这段记载,使后人相信:戚继光在宁德县的白鹤岭斩了自己的儿子。
但是“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却受到了不少后人的质疑。
首先,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在《明史》、《罪惟录》和汪道昆的《孟诸戚公墓志铭》、董承诏《戚大将军孟诸公小传》、《闽书》中的《戚继光传》等较为可信的史料中均无记载,戚继光后人所编著的《戚少保年谱耆编》中也没有关于此事的记载。而且从《宁德县志》的记载来看,戚继光在白鹤岭“斩子”,是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宁德县第一次编写县志是万历十九年(1591年),“斩子”距编志不过 28个年头。万历版县志对倭寇侵扰,记叙详尽,而对“斩子”,只字未提。至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宁德第二次编纂县志,对戚继光“斩子”一事,不作直接记述,而是抄录《连江县志》,还慎重地附上一
句“事见连江县志”。后人就以此为依据了。其次,嘉靖四十四年的《建功德祠记》以及祭文,其内容都没有说到“斩子”之事。第三,白鹤岭两侧,留有明、清及民国的摩崖石刻 20余处,也没有发现有关戚继光“斩子”的片言只语。《连江县志》这段文字开头的“更闻”二字,足以说明是道听途说,敷衍而来的。传闻之事,不足为据。
其次,此外,在福建连江、莆田、闽侯,浙江义乌、台州等地也有类似的传说。《闽都别记》第 301回,回目上联“严军令戚参将斩子”,文中描述倭寇至福州北岭,戚继光以其子为先锋,传令“直往破贼,回顾者斩”,其子回顾父至未,令即拿斩。
《仙游县志》载:“戚公至莆田,将出师,烟雾四塞,其子印为先锋,勒回马,且求驻师,公怒其犯令,杀之。 ”还有传说,戚印是戚继光早年收养的义子。传说归传说,并没有可靠的记载。
最直接的证据是,根据《戚继光墓志铭》的记载,戚继光的正房夫人王氏,一生只生有一个女儿,并无传说故事中的长子戚印这个人。戚继光在军中所纳的小妾陈氏、沈氏、杨氏等人虽然先后为他生了戚祚国、戚安国、戚报国、戚昌国、戚兴国等几个儿子。但这些儿子在戚继光抗倭时期都还是襁褓中的小儿,根本不可能成为统军打仗的将领。因此,许多历史研究者认为,戚继光斩子之事,纯粹是子虚乌有。民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故事流传,也许是人们根据戚继光将军治军严明、军纪如山的特点演绎出来。戚继光斩子的传说从历史考证的角度来讲并无明证。
而引起这场争论的源头很可能是戚继光的两本著作《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戚继光的这两部著作中都记述:“若犯军令,就是我的亲子侄,也要依法施行,决不干预恩仇。”这只是表明戚继光在治军方面的态度,没想到以讹传讹,竟然衍生出他斩子的故事。
骇人听闻的“天启大爆炸”
明朝天启六年五月初六巳时(1626年 5月 30日上午 9时),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离奇的大爆炸,范围半径大约 750米,面积达到 225平方千米,造成 2万多人死伤。这场大爆炸之惨烈、诡秘,世所罕见,至今众说不一。
关于大爆炸的情况,在《明实录·熹宗实录》、《国榷》、宦官刘若愚所著《酌中志》、北京史地著作《帝京景物略》、《宸垣识略》中都有记载,尤其是根据当时属于官方的、相当于现在政府新闻公报性质的邸报底本,佚名抄撰《天变邸抄》对王恭厂灾变记述极为详细。这部著作是最早记述王恭厂灾变的著述,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流传于明朝天启末年。其影响之大就连明代佚名小说《杌闲评》第四十回中也把这一事件写进了小说的情节之中。
《天变邸抄》对这次灾变的描述是:“天启丙寅五月初六日巳时(天启丙寅即天启六年),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从东北方渐至京城西南角,灰气涌起,屋宇动荡。须臾,大震一声,天崩地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东自顺城门大街(今宣武门内大街),北至刑部街(今西长安街),西及平则门(今阜城门)南,长三四里,周围十三里,尽为齑粉,屋以数万计,人以万计。”这次爆炸中心的“王恭厂一带糜烂尤甚,僵尸层叠、秽气熏天……”
在爆炸中心范围内行路的官员薛风翔、房壮丽、吴中伟的大轿被打坏,伤者甚众,工部尚书董可威双臂折断,御史何廷枢、潘云翼在家中被震死,两家老小“覆入土中”,宣府杨总兵一行连人带马等 7人没了踪影。还有,西会馆的塾师和学生共 36人,一声巨响之后,都没了踪影。据说,承恩街上有一八抬大轿正走着,巨响后,大轿被打破在大街上,而轿中女客和 8个轿夫不知去向。更为奇怪的是,菜市口有个姓周的人,正同 6个人说话,巨响后,头颅突然飞去,躯体倒地,而近旁的 6个人却安然无恙。爆炸之时,许多大树被连根拔起,飘落于远处。石驸马大街有一尊 1000斤重的大石狮子,几百人都推不动,居然被一卷而起,落在 10里外的顺成门外,猪马牛羊、鸡鸭鹅狗更是纷纷被卷入云霄,又从天空落下。据说,长安街一带,纷纷从天上落下人头人脸来,德胜门外一带,落下的人的四肢更多。一场碎尸雨,一直下了两个多小时。木头、石头、人头、人臂以及缺胳臂断腿的人,无头无脸的人,还有各种家禽的尸体,从天而降,绝对骇人听闻。
出事之时,明熹宗皇帝朱由校正在乾清宫用早膳,突然,他发现大殿震荡起来,不知发生了什么祸事,吓得不顾一切就逃。他跃出门外,急忙拼命向交泰殿狼狈奔去,内侍们惊得不知所措,只有一个贴身内侍紧忙跟着他跑。不料,刚到建极殿旁,天上忽然飞下鸳瓦,正巧砸在这个内侍的脑袋上,当即脑浆迸裂,倒地而亡。熹宗皇帝也顾不上他了,一口气跑到交泰殿,正好殿内墙角有一张大桌子,他连忙钻进去,才喘口气,躲过此劫。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这次灾变中死伤的人,无论男女老幼,全都赤身裸体、一丝不挂,衣裤鞋袜全都不知去向。《天变邸抄》记述:“所伤俱赤身,寸丝不挂,不知何故?”《日下旧闻》记有这么一件事,在元宏街有一乘女轿经过,只听一声震响,轿顶被掀去,女客全身衣服都被刮走,赤身裸体坐在轿中,竟没有伤及皮肉。他们的衣服哪里去了呢?据《国榷》记载:“震后,有人告,衣服俱飘至西山,挂于树梢,昌平县校场衣服成堆,人家器皿、衣服、首饰、银钱俱有。户部张凤奎使长班往验,果然。”以上所述虽看上去荒诞不经,怪异迭出,但这些记述完全出自明朝很有声望的官员和史学家笔下,以及官方报纸《邸报》,其真实性应该说是毋庸置疑的。
由于这次爆炸受害范围仅限于北京城西南角长三四里,周围十几里的一小块地方且灾害区的人全部****,而衣服却飘荡到几十里外的山上。使得人们对引起这场灾害的原因百思不得其解。
有人认为是火药致灾。由于明末王恭厂是作为工部制造、储存火药的火药库。因此,自然很多人会认为,是王恭厂的火药爆炸引起了这场灾难。但是,这次奇灾相当于 3万吨黑色火药爆炸的能量,而据史料记载,王恭厂内贮存的火药最多不超过几百吨,根本不足以形成将数里外紫禁城中“大树二十余株尽拔出土”,庭院内“坑深数丈”这样大的破坏力。
有人认为是陨石坠落。此说根据当时出现了“飓风一道,内有火光”,“西安门一带皆霏落铁渣,如米者,移时方止”,以及呈方向性的冲击波、陨击坑等记载,认为这场灾变成因类似通古斯大爆炸,系陨石坠落造成。可是作为天文学很发达的我国,当时却无陨石的记载,直到现在爆炸现场也根本没有发现任何陨石。
还有人认为是地震。古籍对当天的记载,确实肯定地提到了地震。突变前地声、火球很像地震的前兆,而整个突变过程都很像是地震。可是,地震说无法解释受害者被脱光了衣服的现象。
也有人认为是飓风成灾。这些学者解释说很可能在灾变发生的一瞬间,大气压几乎为零,而人体内的气压远远超过外界,于是,就出现了受害者皆赤体的现象。同时各种杂物随风飞升,被抛至远处。不过,爆炸中出现的地震、火球、地声现象是这种说法解释不了的。
除此之外,还有多种猜测分析,如球形闪电、外星人入侵等等。但究竟哪一种或是哪几种原因造成的这次惨绝人寰的大爆炸,至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结论。
袁崇焕之死真是千古奇冤?
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明万历中进士,从政之初,任福建邵武知县。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任兵部职方司主事。明朝后期,后金不断侵扰明朝边境,袁崇焕深感其辱,于是单骑出关考察关外形势,回到北京后,袁崇焕自请守卫辽东。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攻打袁崇焕守卫的宁远城时被炸死,袁崇焕升至辽东巡抚。后被宦官弹劾,因而被撤职。
崇祯皇帝登基之后,为了解除后金对明的边境压力,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区,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得知消息后率部星夜驰援京师,迫使后金军退回关外。后金军撤退后,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反而将袁崇焕逮捕下狱。《明史·袁崇焕传》说:“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王先谦《东华录·天聪三年》也有类似的记载,崇祯三年(1630年),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将袁崇焕处死于西市。
当时,京城百姓对袁崇焕恨之入骨,据史书记载:“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三天读懂中国五千年历史悬案传视九边。”
由于努尔哈赤死于袁崇焕的大炮之下,而袁崇焕是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而死,且“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因此有人认为袁崇焕的死是千古奇冤,袁崇焕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但也有人认为,袁崇焕的死在很大程度上归罪于自己。那么,袁崇焕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认为袁崇焕并不是冤死的人又有什么证据呢?
首先,错失良机。宁远大捷后,本是最好的反攻时机。当时努尔哈赤回到老家,曾哀叹若是此时明将率军进击,加上朝鲜、毛文龙部及周边军队,后金四面受敌,必会败得很惨。然而袁崇焕有识无胆,竟然白白放过这个大好时机,让努尔哈赤得以缓过一口气来。历史上努尔哈赤便是在这个时候颁下数条法令:包括通商、释奴等等才使后金政权缓过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