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唐朝帝王史中,也有一些类似的情况。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之间的关系近乎乱伦。历史上杨贵妃也是一例。杨贵妃本是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妻子,却被身为公公的唐玄宗讨来做了妃子。这些为李唐王朝大臣们所不齿的关系是不是李氏家族身体里流淌的胡人的血液在作怪呢?而且唐朝人对肥硕丰腴的女子情有独钟。像杨贵妃的传说、《唐代仕女图》的记载,都证明了唐人有这方面的审美倾向。这带有一定的少数民族趋向。
第二,唐太宗的性格特征与鲜卑人的性格特征极为相似。李世民善骑射,一生过着不倦的戎马生涯。贞观年间,唐太宗平定******,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五年后,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贞观十四年,又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晚年时,唐太宗战志尤存,亲征高句丽。不仅对敌人凶狠,对自己的亲人,他也毫不留情。李世民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在长安宫的北门玄武门布下了伏兵,射死兄弟李建成、李元吉。3天后,唐高祖李渊便册立秦王世民为太子。再过两个月,李世民逼使李渊退居太上皇,而他则在颂德殿即帝位。
第三,昭陵的墓葬形式也体现了胡人的风俗。史书中记载,在昭陵外有 14个“蕃酋”的石雕像,而且有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浮雕。
“昭陵六骏”的确是李世民留下的又一个疑点:中国所有帝陵中,为什么只有李世民的昭陵里有战马石刻?唐太宗独特的墓葬形式是否真的显示了少数民族的习俗?马是游牧民族不可离开的伴侣,平时生活游牧,战时驰骋沙场。在很多少数民族的葬俗中,都有一种奇特的祭祀悼念马的功劳的习俗,一般有三种仪式。主人死后,随从会骑着马绕着死者墓地转圈,然后把马杀掉或者活埋到坟墓里。李世民的这一做法是不是在证明着自己的胡人身份呢?但是,以上证据却并不能证明李世民就是鲜卑人。首先,唐朝时候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界线划分不严格,唐唐太宗李世民朝之前,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现象广泛存在,如在隋炀帝时,突厥人就曾强制改穿汉装,北魏孝文帝推行民族之间友好往来的政策,同一个等级的人可以被允许通婚。这一时期各民族融和加剧,少数民族“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影响唐朝非常正常。而且唐朝初期皇族中这种几乎乱伦的行为,也不能牵强地和胡人的血统联系起来。其次,自古宫廷皇室的权力之争都是很残酷的,这和他的血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形势所迫,身不由己。不能将“玄武门之变”作为唐太宗李世民是胡人的依据。再次,昭陵六骏只能说明李世民与陪伴自己南征北战的战马感情很深,与少数民族的葬俗牵扯到一起实在是毫无道理。
实际上,李世民的身世我们可以从他父亲和他母亲这一角度来考察。关于唐高祖李渊的身世,过去都根据旧史认为他是陇西李氏、西凉王李嵩之七世孙,经歆、重耳、熙、天锡、虎、传至渊。但经近人陈寅恪考证,认定他的先世是赵郡李氏。
证据是:在赵郡的河北省隆平县境内发现李熙、天锡、虎的茔墓,及光业寺碑。茔墓的规格,都是按照汉人旧制,而寺碑颂词有“维王桑梓”之语,证明那里就是他们的故乡。所以,李氏先祖为汉人确凿无疑。
而根据可考证的历史资料证明,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祖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属于非汉族,所以李世民和隋炀帝之间还有着姨表关系。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是鲜卑族人。所以李世民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混血儿,这也是历史事实,所以在《步辇图》中,李世民被绘成少数民族形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武则天 17个年号是怎么起的?
武则天(624~ 705年),籍贯并州文水,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并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武则天统治的前期,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就此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世人据其尊号“则天大圣皇帝”,称之为武则天。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当政后,以太后名义临朝称制时起了 4个年号,当了大周皇帝后又起了 13个年号。这么多年号,武则天都是怎么起的呢?
武则天临朝称制第一年起的第一个年号是“光宅”,所谓临朝,就是上朝处理政事;所谓称制,就是自称为“朕”,以皇帝制诏的名义发号施令。这是太后代君执政的合法形式。
“光宅”这个年号给人的感觉好比一个土财主搬进了大房子,并不大气,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尚书·尧典》里有一个序,是说“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 ”。西晋著名才子左思的《魏都赋》里面,则有“暨圣武之龙飞,肇受命而光宅”之句。“光宅”的意思,是指“使所居住的地方光彩熠熠”。《尧典》里说的是尧禅位的事,而《魏都赋》说的那个“圣武”是指“魏太祖武皇帝”曹操。看到这个词的渊源,就可以窥见武则天想当皇帝的念头,在此时已经相当明确了。但是这个年号武则天用了三个多月,就废掉了。
“垂拱”是武则天用的第二个年号,徐敬业叛乱被平定后,武则天将新的一年改元为“垂拱”。垂拱一词,来自《尚书·武成》篇,原文为“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垂拱的意思就是“垂衣拱手”,形容做事毫不费力。这一年,武则天 62岁,从少女时代奋斗到此,她既有睨视当世的自信,也有不愿再起风波的渴望。“垂拱”这个年号,恰好代表了她此时的心情。
垂拱四年的八月,琅玡王李冲等李氏诸王谋反,被武则天消灭,武则天改元
“永昌”。意思是永远昌盛,但是,“永昌”的“昌”字,可拆成“二日”,这很容易给人这样的联想:两个太阳,象征两个皇帝,“永昌”——那不就是永远有俩皇帝吗?这可是武则天的大忌。所以,用了不到一年,武则天就又换了一个年号“载初”。这大概是因为永昌元年十一月,武则天下诏改用周历。武则天认为这件大事,足以载入史册。用“载初”做年号就是为了纪念这件大事吧。
武则天当皇帝后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天授”,公元 690年七月,僧人怀义与法明等撰《大云经疏》,利用《大方等无想大云经》中“有一天女,名曰净光……当王国土,得转轮王”、“尔时诸臣即奉此女以继王嗣。女既承正,威伏天下!阎浮
武则天画像
提(按指人世间)中所有国土,悉来奉承,无违拒者”的说法,将它附会为“佛”对武则天当女皇的“授记”,亦即预言。有了“佛”的“授记”,武则天自然就可以堂而皇之做皇帝。于是乎武则天便把《大云经》颁于天下,令两京与诸州各置大云寺一座,各藏《大云经》一本,由僧人讲解,使天下咸知武则天是弥勒下生,应该取代李唐当皇帝。一阵紧锣密鼓之后,武则天便于这一年九月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这个年号通俗易懂,武则天用这个年号向世人宣扬,不是我夺取了李家王朝,而是上天的意思。
公元 692年,武则天改年号为“如意”,这可能是武则天在谋得了最高权力后,她觉得志得意满,事事如意,所以以此为年号吧!但是,武则天在用年号“如意”不久,又改年号为“长寿”,这一年武则天 68岁,一年中两次改元,武则天给人的感觉好像还怕死去,同时是不是还希望大周“长寿”呢?
公元 694年,武则天开始使用“延载”这个年号,“延载”顺承“长寿”,其含义无非是大周江山永固、皇恩泽被万世的意思。看来,此时的武则天,似乎仍然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晚年的武则天,笃信佛教。公元 695年,远赴印度,历时 25年,游经 30余国的僧人义净返回洛阳,带回梵本经、律、论近 400部。武则天听说继玄奘之后又一位西行取经的高僧满载而归,亲自来到洛阳城东门外迎接,垂问赏赐,礼遇甚厚。武则天也改用出自佛教用语证成圣果中的“证圣”为年号。
继之“证圣”,武则天用了“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三个年号,这三个年号没什么特别用意,只是武则天的幕僚们阿谀奉承武则天所取。武则天用的第十三个年号:神功。关于用这个年号的原因,《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里记载说:“(万岁通天二年)九月,以契丹李尽灭等平,大赦天下,改元为神功。”
武则天所用的最后四个年号是:圣历、久视、大足、长安。“圣历”这个年号同样是源于武则天追求“证成圣果”的心,共用了三年。用“久视”这个年号,其目的在《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里也说得非常明白: “(圣历三年)五月癸丑,上以所疾康复,大赦天下,改元为久视。”想必武则天得的是眼病,期望以后再也不受眼病折磨吧。
关于年号“大足”的来历,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武则天当了皇帝后,严刑峻法,公元 700年秋,朝里又将处决一批“罪犯”。刑部的官员都知道这些“罪犯”中不少是冤枉的,为了救出这些人,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们知道,武则天很迷信,喜图吉利,凡是献瑞祥者都给予重赏。于是,就在狱墙内外伪造了许多长 5尺的巨人脚印,到了傍晚,他们故意惊叫起来。宫内派内侍来打听怎么回事,刑官称:“有圣人现,身长 3丈,面黄金色,云:‘汝等皆坐冤,然无忧,天子万年,即有恩赦。’”武则天令内侍举着火把在狱内外视察,果然看到许多巨人脚印。于是,武则天立即命令大赦天下,并在第二年改元为“大足”。但也有记载说武则天每一次使用新年号时,都“大赦天下”,唯独这一次例外,不知什么原因。
一年后,武则天大约感到“大足”这个年号有点不雅,又改了一个她认为更加吉祥的年号“长安”。《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里说:“(大足元年)十月,幸京师,大赦天下,改元为长安。”起这个名字的本意,无非是为了纪念武则天的此次长安之行,歌颂皇恩浩荡。可是,她并没有从此“长安”,4年后被迫将帝位让给了儿子李显。而武则天自己真的就长久安眠在她最后的这个年号里了,可以说是一语成谶。
上官婉儿为何不记武则天的仇?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风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武则天从参政步入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武则天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机事不密,“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于是让大臣许敬宗捏造上官仪和已经被废的太子李忠图谋反叛,将上官仪父子处死,籍没其家。据史书记载:“上官仪及子庭芝既被诛,庭芝妻郑氏及女婉儿配入掖庭。”上官婉儿入宫后,不但不设法报灭族之仇,却死心塌地地服侍武则天,这是什么原因呢?
武则天灭上官族的大灾难来临时,婉儿刚出生不久,随母亲郑氏在宫中任“宫奴”。在她 14岁时,改变命运的机会终于来到。武则天即位后进行了许多改革,选拔优秀的女官是其中之一。听到上官婉儿的名声后,她召来母女二人,要亲自考考这个仇人之后。面对武则天的考题,上官婉儿一挥而就,写了一首七言诗,其文辞精美,比起朝廷大臣们的腐儒酸调,可谓天上人间。爱才的武则天并不计较上官婉儿的家族背景,感叹道:“此女才智非凡,赛过须眉!”随后,她命上官婉儿离开掖庭,到她身边来当秘书。负责起草诏书等事宜。武皇帝大权独揽,她的秘书,实际上有着重要的政治影响力,因此,到了武则天的身边就相当于步入了当时的权力中心区域。
上官婉儿接到诏命后,心里非常复杂,这个权力至上的女人,曾是杀死自己家人的仇人,害得自己和母亲沦落为奴,现在,她又要自己去服侍她,憎恨、感激、恐惧各种滋味涌上心头,烦恼无比。但是,在政治斗争极其复杂的宫廷中,生存下来,这才是最重要的,身为“罪臣”之后,如果不能讨到武则天的喜欢,恐怕她连做个寻常家庭妇女都不可得,更不用想自己和母亲脱离苦海了。想到这些,上官婉儿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的秘书工作,兢兢业业,这也越发得到武则天的信任与喜爱。可能有人会责怪她“认贼作父”。这样的指责对她是不公平的,一个弱龄少女,难道要她独力去对抗政权稳固的武则天王朝吗?
也有人认为,是武则天的宽大胸怀感动了上官婉儿。武则天是女中豪杰,在从政处事上每每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令上官婉儿叹服不已,尤其是在对待骆宾王这个人物上。武则天在看过骆宾王起草的讨武檄文后,竟然沉静地说道:“宰相之过,人有如是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上官婉儿心中十分惊服。武则天能够抛开自己的立场来审视人物,深为政敌的才子惋惜,的确是一个不计前嫌、求贤若渴的杰出政治家,从此她彻底打消了复仇的念头,死心塌地跟随武则天,赢得了武则天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