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和亚历山大会谈之谜
1807年7月7日,法俄通过签订《提尔西特和约》结成同盟,俄国参加对英“大陆封锁”。但此后几年间,两国在奥斯曼、波兰和中欧地区争夺日趋激烈,而俄国对“大陆封锁”体系的破坏,更为拿破仑一世所不容,最终爆发了1812年法俄之间的大规模战争。
其实,在7月7日正式签订和约之前,拿破仑和亚历山大进行了将近两个星期的秘密会谈,会谈的地点在提尔西特小城中。他们的会谈没有第三个人在场,两个人的谈话有时会一直进行到深夜。
由于没有第三人知道会谈的内容,外界对于两位皇帝的会谈内容充满了好奇。他们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真实立场是什么?会对第三国采取怎样的措施,这么多年过去了,后人一直在对此进行研究。
法国历史学家比尼翁在《法国史》第六卷中描述道:两位皇帝见面后互相拥抱,亚历山大说,我对英国人的仇恨和你一样深,我一定支持你对他们采取的一切行动。拿破仑当即回应说,这样的话,一切都好办,和解也就实现了。如果是这样的开场白,那么下面的会谈就太容易了,因为双方的会谈基础打得很好。比尼翁认为,在提尔西特的会谈中,拿破仑只想让亚历山大和英国决裂,而同法国结盟。这个观点依据的事实是这样的:法俄正式签订的“和平友好条约”对俄国极其宽松,简直不像在对待一个战败国。俄国不仅没有丧失自己的领土,反而从普鲁士得到一部分土地,同时还获得了在瑞典、土耳其的行动权。而俄国所要做的就是承认拿破仑在历次战争中的丰功伟绩。同时,法俄还签订了一份秘密盟约,大致内容就是在一切战争中,两国都要全力对付共同的敌人,并且使出全部的力量。盟约专门规定,如果英国不接受俄国的调停,或者在1807年11月1日前,不承认各国船舶在海上航行的自由,不归还1805年以来从法国及其盟国夺取的土地,则俄国将加入法国的大陆封锁体系并向英国宣战。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盟约缔结的基础就是共同对付英国。由此推断,两位皇帝见面后的融洽气氛是完全有可能出现的。
法国另一位历史学家阿尔芒·勒费尔在《执政府和帝国时期欧洲各国内阁史》中有和比尼翁相似的记载,书中说:“拿破仑伸出手,亚历山大同他握手,两位皇帝相互拥抱。亚历山大说,我同您一样仇恨英国人,您在为反对英国所做的一切中,将得到我的协助。拿破仑回答道,这样一切都能解决,和平已经实现。”另外,英国历史学家约瑟夫·阿鲍特在《拿破仑的一生》中也用类似的话描述了这一场景。
但约翰·霍兰·罗斯就持不同的意见。他在《拿破仑一世传》中,很明确地反对了以比尼翁为首的一些专家的观点。他说,所有关于这一情节的传说,归根到底都是以比尼翁的描述为依据的,而比尼翁在书中却没有举出任何确实的证据。罗斯认为,在没有第三人在场的情况下,除了两位皇帝是不会再有第三人知道会谈的情况了,因为两位皇帝是不会主动告诉别人他们的会谈内容的。罗斯认为,在会谈中,亚历山大是不会表明与英国决裂的决心的,因为这样做不是明智之举,而且会使俄国陷入尴尬的境地。法国史学家塔蒂舍夫在《亚历山大一世和拿破仑》一书中的说法证明,亚历山大是很想拖几个月再同英国决裂的。所以,比尼翁所记述的亚历山大在会谈中的态度就存在疑点。另外,一些专家从盟约及和约的内容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俄国并不急于与英国决裂,更不愿意和法国结盟。因为参加大陆封锁体系,英国封锁俄国的港口会使俄国的海军建设和滨海地区的贸易损失巨大,这对于俄国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可以推断在会谈中关于英国的问题,并不像比尼翁说的那样。
猜测在1963年得到了部分的证实。1963年,苏联公开出版了一批沙俄时期的外交文件,在第一集第三卷中记载了在提尔西特会谈期间,亚历山大一世对法和谈全权代表的训示草案和补充训示。从这份文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俄国的立场。亚历山大在文件中说,我现在还看不出两国结盟的必要,而且不符合两国的长远利益。亚历山大还指出,两国结盟就意味着俄国要付出和英国绝交的代价,在当前形势下和英国决裂还存在很大的困难。亚历山大还特意叮嘱和谈代表,一定要向法方代表说明,两国结盟既不符合法国的利益,也不符合俄国的利益。从这些训示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亚历山大的对法态度,这样的态度肯定也会在他和拿破仑的密谈中有所表现。
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已经基本知晓当年俄国和法国在对待英国的立场方面的差异。和今天的外交谈判一样,亚历山大和拿破仑各自代表着自己国家的利益,无论外交辞令如何美妙,他们是不会在关键的地方让步的。至于拿破仑和亚历山大是怎么具体表达的已经并不重要了。
华盛顿拒绝连任总统的背后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开国总统,鉴于他对争取美国独立、发展美国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和巩固联邦基础所作的贡献,被美国人尊称为“国父”。1797年,在两届总统任满后,华盛顿拒绝再参加竞选,隐退回乡。此举开创了美国历史上摒弃终身总统制及和平转移权力的范例。当时美国的法律没有规定总统不能连任第三届,而且当时华盛顿的年龄也不是很大,那么华盛顿为什么拒绝连任第三届总统呢?
一、党派斗争说。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华盛顿是怕卷入激烈的党派斗争中,而自愿放弃连任的机会。华盛顿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早已意识到党派斗争扩大化的危害,他在《告别词》中呼吁人民要团结,坚决反对党派斗争和其他分裂势力。在这一点上,美国着名的历史学家约翰·卡瑞蒂分析得很精辟。他说,《告别词》被他当成冷却政治欲望的良药,而广大人民把它当成一个信号,这个信号预示着竞争即将开始。华盛顿之所以在《告别词》中那样说,是因为一直以来他都是中立者,但在第二任总统任期末,他丧失了非党派的立场,成为了一个联邦党人。在这样的形势下,他中断自己的政治生涯,看来是很明智的选择。
二、舆论压力说。有些历史学家认为,舆论的攻击是华盛顿放弃连任第三任总统的重要原因。许多政治家也持上述观点。在华盛顿的第二个总统任期内,由于党派斗争太激烈,不利于华盛顿的言论有很多,有很多人攻击他是“伪君子”、“恺撒”,讽刺他独断专行,蔑视公众权利,这些已经让华盛顿焦头烂额。舆论的压力甚至在他卸任时都没有放过他,在华盛顿结束第二任期并且拒绝连任后的第二天,费城的《曙光报》宣称:“这一天应成为合众国的纪念日,因为,原是我国一切灾难根源的那个人,今天已降到与他同胞们平等的地位。”可见当时舆论的压力对于华盛顿来说到底有多大。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如何能让华盛顿安心连任呢?他提出隐退,也多少掺杂着些许无奈。英国的一位历史学家则一针见血地说出了事情的本质。他说,华盛顿拒绝连任第三任总统的最主要原因是想获得身体和精神上的“空闲”。换句话说,便是因为人们的反对而感到自己的能力有限,信心大打折扣。华盛顿也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现在把自己比作要寻找一个休息之处,并正在屈身扶椅之上的疲惫旅客。
虽然华盛顿拒绝连任第三任总统让他自己的人生有些许遗憾,但是却对美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当时美国的宪法没有规定总统不可以连任第三届,但是自华盛顿开始的这一传统一直沿用到1940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第三任总统为止。1947年,国会鉴于总统权力不断扩大的趋势,制定了《第二十二条宪法修正案》,即“任何总统不得连任两届以上”,该修正案在1951年正式实行,从法律上确立了华盛顿创立的传统。华盛顿创立的这一传统也很好地保证了美国政治权力的平衡分配,让政治权力得到了应有的约束。
华盛顿在解甲归田后的1799年死于自己的家中,但他对美国及对世界民主制度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却让他永垂不朽。
林肯被刺是谋杀还是偶然?
亚伯拉罕·林肯,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美国的肯塔基州,父母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林肯9岁时丧母,由继母养大。林肯仅受过18个月的非正规教育,他所取得的成绩都是通过勤奋自学取得的。林肯在当选为美国总统之前的生活基本上可以用失败来形容。他曾被雇主连续解雇了11次,自己做生意又赔得一塌糊涂,但是林肯从没有选择放弃,可以说是坎坷的生活经历造就了后来的林肯总统。
1860年11月6日,林肯击败民主党候选人斯蒂芬·道格拉斯,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由于林肯的废奴立场,美国南北对立的势头越来越严重。1863年4月12日,南北战争拉开了序幕。1864年林肯签署了《解放奴隶宣言》,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北方取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
1865年4月14日星期五晚上,在艰难困苦和重重危机中度过了4年残酷内战的林肯总统,终于在5天前迎来了南军将领罗伯特·李将军向北方格兰特将军投降的胜利消息,总统高度紧张的神经一下子松弛下来,兴致颇高地来到华盛顿的福特剧院看表演。10时15分,凶手潜入没有守卫的总统包厢,在距离林肯不到两英尺的后方,用一把大口径手枪向总统的头部开枪,林肯中弹后倒向前方。第二天凌晨,林肯总统去世。枪击林肯后,慌乱中的凶手急于逃跑,不慎碰伤了自己的脚,警察沿着血迹找到了他,并开枪将其击毙。后来警察证实说,凶手是一名叫约翰·维克斯的职业演员,他刺杀林肯的原因是他是一名狂热的南方政权支持者,他认为林肯的举措对美国有害,同时他还认为杀死林肯自己可以出名。原因真的这么简单吗?况且,凶手是在追捕的过程中被击毙的,根本没有得到审讯,那么警方给出的枪杀总统的原因又是怎么得到的呢?基于此,有很多人不认同警方给出的说法,认为是有人在故意掩盖真相,而事情的真相就是林肯死于一场谋杀。
有传言说,林肯在去剧院的途中突然有不祥的预感,当时想取消晚上的行程,可是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但是林肯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命令作战部长斯特顿派一名叫埃克顿的陆军上尉做自己的护卫,然而最后担任林肯护卫的却是一名叫布莱恩的军官,这个人口碑很差,人品也不怎么样。当时,斯特顿告知林肯说埃克顿被安排了别的任务,不能前来,于是就安排了布莱恩,但是后来的调查证明,当天埃克顿整晚都在家,根本没有执行什么任务。那么,作战部长为什么要撒谎?后来派去顶替埃克特的布莱恩,一向行为不轨,认识他的人都对他没什么好印象,其中是不是隐藏着什么玄机?至于对凶手的追捕,抓活口也不是不可能的,可最终把唯一的直接参与者击毙了,是谁开枪打死他的呢?又是谁下命令杀死凶手?
一般认为林肯遇刺是他与南方的矛盾导致的,当时林肯实行的政策对南方不利,激怒了南方反对党,而且他在南北战争中,成功地领导北方打败了南方,取得了反对南方分裂运动的胜利。南方分裂分子对他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开枪的凶手据调查也是一位南方政权的狂热支持者。另外,林肯曾经经历过几次南方策划的暗杀,甚至差点在通往华盛顿宣誓就任第16任总统的路上遭到暗杀,多亏事先得到了情报,林肯才侥幸逃过了一劫。在林肯就任后,刺杀活动更是日益频繁,甚至有人主动登广告寻求能资助自己暗杀林肯的人。
林肯的儿子罗伯特·托德·林肯在1926年离开人世,他去世之前,把父亲的一些私人文件付之一炬。他告诉朋友,他把那些文件毁掉的原因是这些文件里有内阁成员犯叛国罪的证据。现在人们已无法得知他所说的情况是否属实,以及他为何不将文件公布于世,而选择将其焚毁,这成为林肯之死的谜中谜。
约翰逊为何购买阿拉斯加?
1867年3月30日,美国国务卿威廉·西华德与俄国公使爱德华·德施特克尔签署了关于阿拉斯加的条约:美国以720万美元购得阿拉斯加及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面积151.8万平方公里,位于北美大陆的西北端,包括亚历山大群岛和大陆沿岸部分,阿拉斯加的土着居民主要是爱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从19世纪开始成为俄国的殖民地。
1959年,阿拉斯加成为美国第49个州,也是美国最大的一个州。
阿拉斯加与美国本土之间隔着一个大国加拿大,距离数千公里,终年冰雪覆盖。为什么美国当时会决定购买这样一块土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