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通用电器那么大的企业,就是一个小企业,用不好人,领导就算有三头六臂又能干出什么名堂来呢?人不会走路没有关系,有轮椅。霍金大师坐在轮椅上,一样把全世界都给震了。你也可以不会算术,因为还有计算器,我过去的一个老外上司,我和他掰扯一点四则运算都要掰扯一两个小时,可人家一样当世界500强企业的董事。但是,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不会用人,那可就惨了。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说来也邪乎,吕布兄弟神勇无比,在英雄辈出的年代似乎也没掐架人能够掐得过他,遗憾的是他的脑袋还是搬了家。为啥?很简单,一个人的神勇终究不能敌万人。
现在,很多企业里实际上有非常多像吕布一样的同志,这些人论个人战斗水平没的说,但是不太能带团队,在识人、用人方面也没有太多建树。在这种兄弟的带领下,往往组织内的个人都非常忙,整体却非常乱;能人天天走,庸人天天混;小人浑水摸鱼,君子拂袖而去。这样的组织几乎是没有什么前途的,稍微不留神就掉进了泥坑里了。
在过去八年间,我见过无数企业,自己也在经营企业,什么怪事都见过,什么人才都见过,什么烂人也都见过。但是只有一种人我没有见过,那就是不会用人也能成功的人。关键岗位用错一个人,一个企业就可能完蛋,一个国家的国运就可能转变。我相信这个道理几乎不需要再做太多推导了,随便拿出几个来看一下——
大约两千多年前,一个熟读兵书的同志在忽悠了领导以后,带领了四十万男青年和邻国械斗,由于这个同志的重大指挥失误,最后四十万男青年被邻国挖了个大坑都埋了。中国历史也由此改变进程。这位同志叫赵括,他为后世贡献了一个成语,叫纸上谈兵。
大约三百多年前,一位领导夜夜操劳,极度勤奋,不时还写篇文章自我检讨一下,当时叫罪己诏。但是此人生性多疑,特别不聚人气,他还愿意干一些自毁长城的事情,袁崇焕就是被他干掉的,结果李自成同志来攻打北京的时候,几十万大军中力战而死的人不足百人,其余的逃的逃,降的降。这个同志觉得比较郁闷就自己解决了自己。我不用说大家也知道这位领导同志叫崇祯,岗位是皇帝,领导的是大明朝。
大约十几年前,一位英国哥们在新加坡折腾点金融衍生品,一不留神亏损了点钱,然后他供职的银行也就挂了。这个银行就是成立了两百多年的巴林银行,而这个青年才俊就是李森。
仿佛就在昨天,一个叫雷曼兄弟的公司光荣歇业,由于这个公司的光荣歇业,全世界人民都过了几年紧日子。我猜想很多人在夜深人静地时候都在感谢他十八辈子祖宗。验尸报告分析了公司的死亡原因:随着金融市场信贷环境愈发恶劣,雷曼兄弟无法从市场获得足以维持运作的融资,而作为结算银行的摩根大通在关键时刻抽走了几乎是雷曼全部剩余流动资金的50亿美元抵押,最终导致雷曼资金周转不灵而申请破产。不过我总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请了一个导致他们破产的总裁——尊敬的福尔曼先生。
对那些没有太多人可管的同志,学会用人有用吗?当然是有用的。生活在社会中,你不得不和人交往。对销售人员来说,你不在你的客户里面发展点“内线”,不在社会上发展点“线人”,就算你累得吐血也未必能折腾出太多名堂。所以说,万事不求人还真不行。
实际上,用人是我们所有人的必修课,这里面90%是科学,10%是艺术。科学里面99%是“阳谋”,1%是“阴谋”。用人完全可以学,而且必须学,这并不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这是每一个管理者的日常工作。
人才的问题其实不完全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理论上没有一个人会说人才不重要,或者说我办事不需要人才。但解决人才问题最大的难点在于,你在实际工作中是否能判断谁是人才,这个人能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而这也是最难学习的地方。
有多大的脑袋,戴多大的帽子
很多企业在招聘人的时候容易犯自恋的错误,觉得自己很牛,让对方“打折”加入。说实在话,这是我最讨厌的企业,这种企业可以称为自恋。总是过高估计了自身的魅力,希望用空头支票和所谓的“远景”来说服候选人。实际上,这对比较初级的人员还有些用,对资深一点的人员来说基本上没有效果,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招聘速度缓慢而且还很容易招聘到“假货”。
我曾经不止一次听到所谓要不惜代价招聘到最好的人,这话作为口号给员工提一下气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如果管理者真的将这个信以为真就有点问题了。最好?你凭什么?谁不想住豪宅、开名车?但是,这有一个支付能力和投入产出比的问题。所以,我给一个比较中肯的建议:有多大的脑袋,就戴多大的帽子!戴大一号的也行,大两号风一吹就成了陀螺了。
有位中型企业老总非常仰慕跨国企业,他让我们公司帮他请几个真正跨国企业的高管,而且强调绝对不能是做基层管理的人。我比较客气的提出是不是可以适当放宽要求。他十分不满,他一定让我亲自帮他游说我的一位在某个知名企业当高管的朋友加盟,并且他给出了他认为的高薪——年薪100万元人民币,当然还可以给一些期权。
我知道这个价格实在不行,但实在无奈,只能请那位朋友吃饭,在吃饭的时候简单介绍了一下这个企业,实际上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我的朋友客客气气地说,虽然兴趣不大,但还是想知道这个职位的大体待遇。我硬着头皮说:“100万元固定,还有期权。”
让我比较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对方听了以后就笑了,然后就换了一个话题。
我非常清楚,这个薪资对我这位朋友来说低得可笑,因此我也没有再谈这个问题。等到吃饭结束后,我的朋友突然和我说:“哎,还好个人所得税能返还一部分,否则一年要缴一百多万的税真有点心痛。”
我算是聪明人,知道朋友要表达的意思,和客户老总沟通了一下,对方很是不爽,反复说我的朋友在吹牛,而且就算此人来,他还不一定要呢。我哭笑不得,就此作罢。
这个老总的问题是没有搞清楚自己目前有能力吸引什么样的人。固定收入你只能给到对方原有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体面程度大打折扣,你那点还不知道能不能上市的公司期权怎么比得上对方目前持有的上榜《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企业的期权?对方如果在原公司干不下去时还可能考虑,如果对方事业如日中天时怎么可能考虑你呢?假如你提供不了别人要的,却要别人提供你要的,往轻里说那是不厚道,往重里说就是诈骗了。
当我们囊中羞涩的时候,我们倾其所有,可能也就只能请人到小饭店里吃顿猪头肉,虽然我们倾其所有显得非常有诚意,但用这个来追明星能否成功?我希望大家不要被文艺作品所误导,比如,小姐赠金后花园,落魄公子中状元,等等,这种故事大家谁都听过,但是谁见过?有见过的人请直拨我的电话,奖金是猪头肉三斤,外加二锅头一瓶。
这个世界上谁也不比谁傻多少,人是非常自私和现实的,人不可能不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如果你希望找到的是有才无私的人,那就不是人才而是圣人了。唐骏为什么加入盛大?有两个原因:一是微软的确不好待了,权力没了,还能折腾什么?二是盛大出的价码的确够高了,其他公司还真出不起。当陈天桥在创业初期为几十万人民币发愁的时候,唐骏会考虑盛大吗?这个问题我就不回答了。等到有人出更高价码的时候,唐骏又做什么选择了?很肯能是转会了。
实际上,当脑袋不够大的时候也真不需要大帽子,等脑袋长大以后可以再换。组织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样的人,作为企业领导者心里一定要有数。该培养的培养,该降级的降级,该放弃的就要放弃了。
让我们看一下清朝初年用的都是些什么人——
范文程,当年明朝一个布衣,充其量是一个不得志的文人而已,后被皇太极当过第一谋臣。如果当时他在大明朝有一个知县的位置,我相信他都不可能考虑为异族效力,但是,这样的位置也没有。
尚可喜,当年在明朝总兵毛文龙手下做一个副将,毛文龙被杀,自己成了地道杂牌军,投清后被封为藩王。如果大明多少给碗饭吃,给个官做,他是不会投清的,毕竟他的父兄都死在后金手中,当汉奸也得捞点实惠啊。
基本上这些兄弟在大明都属于无名之辈,但是,皇太极一概委以重任。结果呢?这些人阶段性帮助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为以后招降洪承畴、吴三桂这些真正有水平的人当了药引子。
聪明的组织让少量一流的人,大量二流、三流的人通过分工做出一流的事情来,愚蠢的组织希望通过招聘大量一流的人获得成功。但一流的人通常价格高而且稀缺,所以往往结果总是离成功还有一微米。对于成功的距离一微米和一光年又有什么区别呢?反正都是失败。
人尽其用
很久以前刘邦和项羽掐架,项羽绑了刘邦的老父,想用烹他来吓唬刘邦投降的时候,刘邦坦然地说:“我们曾经同为兄弟,俺父亲就是你父亲,如果你煮了咱们的父亲,请你也分我一杯羹。”
又过了几百年,徐庶收到了一封据说母亲写给他的信,信里说曹丞相已经将她“招呼”到牢里去了,如果徐庶不归顺,曹丞相估计就把她给烤了。虽然徐庶觉得这纯属讹诈,而且估计曹丞相也不能拿自己老娘怎样,但心理斗争了一段时间后还是自投罗网去了。这个故事贡献了一句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实际上我想说的是,这就是人与人的不同,刘邦属于典型的企业家性格,徐庶属于典型的职业经理人性格。大家的素质模型和思维方式完全不同,优点也就完全不同。所以你让刘邦干参谋的活他干不了,你让徐庶干独当一面的活他也干不了。用人就是要用人所长,限制其所短。这个世界上全才太少,完全的废物也不多,找对地方,人人都能发挥点光和热;用错地方,干些焚琴煮鹤的事情,什么人也都废了!
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往往忘记了,很多人花费大量时间干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事,用人也老是用人所短。三国中,马谡就是一个天生的参谋,诸葛亮硬让他当前敌先锋,这不是给他一个送命的机会吗?企业中,类似的马谡还少吗?马谡无错,被用错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