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责任的执行到位的前提
竞争力的关键就是执行力,执行力是一切成功条件的前提。企业管理涉及方方面面。从某个角度来说,企业管理就像是环环相扣的链条,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因此,提高企业管理执行力,必须细化每一个细节,从细微点入手,把每个环节都做到位。 再好的措施,如果没有很好的执行力,一切都是空谈。麦当劳被很多人模仿,海尔模式被那么多的企业学习,为什么没出现第二个麦当劳和海尔呢?原因在于没将责任细化到每个环节中,导致执行不到位。麦当劳半小时打扫一次卫生间,你做到了吗?海尔会议室摆的水杯,不管哪次,不管横看、竖看、斜看都是一条线,你做到了吗?
结果是什么呢?我们做了,没做好;我们做好了,只做了一次,没坚持。所以,没有第二个麦当劳,没有第二个海尔。
我们来看看麦当劳是怎样把每个环节都执行到位的。
麦当劳创始人克洛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强调细节的重要性。如果你想经营出色,就必须使每一项最基本的工作都尽善尽美。”麦当劳有长达560页的作业手册,在进货、制作、服务等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而且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执行。其中,对如何烤肉饼一项就写了20多页;面包不圆和切口不平都不用;奶浆接货温度要在4℃以下,高1℃就退货;一片小小的牛肉饼要经过40多项质量控制检查;生菜从冷藏库拿到配料台上只有2小时的保鲜期,过时就扔掉。生产过程采用电脑操作和标准操作,制作好的成品和时间牌一起放到成品保温槽中。炸薯条超过7分钟、汉堡包超过19分钟就要毫不吝惜地扔掉。
人们主动地创新性地完成上级领导确定的目标和要求的能力就是执行力的最佳解释,员工要把上级传达的每个事项都执行到位。在规定数量、质量、时间域值内完成。比如,某企业为海外市场配套一个机型,确定2009年12月12日完成,而员工推后30多天完成,就是因为执行力不够、不到位,没完成目标和上级交办的任务。
很多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好,是因为其执行力在某一环节总是出现问题。
执行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层层细分下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任何一个环节,必须人人保证执行到位,才能保证总体上的执行到位。一定要记住,一个人执行不到位,会影响企业的形象,会造成加倍的损失。
海尔产品过硬的质量一直是有口皆碑的,但有段时间,却有一些顾客反映:“为什么送到我家里的产品外表有损伤?”
因此,海尔的部分产品被客户退了回来。
尽管有“外伤”的产品是极少数,但这还是引起了海尔的高度重视,并专门派人到了发货现场,跟踪装车、运输的全过程……
很快,原因就找到了:产品的“外伤”是由于包装箱凸凹不平引起的。于是,海尔立即对包装箱进行改造,很快将问题解决了。
尽管海尔的产品没有任何质量问题,而且有“外伤”的也只是极少数,但对于以高质量、高服务著称的海尔来说,任何一点不完美都可能影响顾客的信任,甚至影响企业的声誉,所以海尔并没有忽视这样的小细节,而是及时将问题解决了,以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执行到位。
有一家食品公司打算举行一个“建厂10周年庆典及经销商联谊会”。在执行过程中,他们没有丝毫松懈,如会议主题的命名、会场的选择、会场的布置、客户名单的拟定与邀请、发言稿的撰写、会议的时间安排都指派专人把关,场地服务员的筛选、主席台上鲜花的摆放、摄影摄像人员的配合、赠送客户礼品的包装等都一一精确到位。正是因为把每件事都做得精细、做得到位,联谊会取得了巨大成功。
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执行力就不存在问题。要避免因执行不到位而引起前功尽弃,就需要做到: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每一道工序或环节统统写出来,在执行的过程中,认真对照检查。不要因为某个环节比较小就不够重视。
执行不到位,往往是细节出了问题。只有将责任细化到每一个环节中,执行才能得到最到位的落实,从而获得最好的工作结果。
跟进检查,确保有效执行
跟进检查是确保任务有效执行的根本保证,只有及时跟进检查自己的工作进度,才能把任务执行到底。跟进检查不仅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还能发现自己在执行过程中的漏洞和问题,使自己的执行能力得到提高。
有位著名人力资源专家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件事情,做还是不做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最大的差别在于为什么做和为什么不做,从哪个角度去做最有效。这也就是说,执行不是常人所想象的简单的‘做事情’,也不是那些能够完成和不能够完成的东西。执行的真正要义是‘做对的事情’,并‘把事情引向正确的途径’。及时跟进,认真严谨地检查自己的工作,是对‘把事情做正确’的确认和总结。”
在绝大多数的企业中,都存在着这样一种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群体成员得到的工作指示不是不明确具体,他们的能力也不是不高,但他们却常常陷入低绩效的泥潭而无法自拔。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表明,这些人之所以执行不力,关键原因在于他们执行任务时,没有及时跟进检查自己的工作。由于缺乏跟进检查,即使执行偏离了正确轨道,却还自以为正在正确地做事。如此一番下来,工作结果自然难如人意。这也从侧面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检查”得不到严肃对待,再清晰的工作指示,再明确的目标也没有多大意义。
谢颖应聘到一家成长迅速的报社任记者。年轻而有天赋的她兴奋极了,作为一名新员工,她决意要做出一些成绩来,向众人展示自己的才华,证明一下自己的实力。
一天,谢颖发现总编非常着急,她便主动询问原因。经过询问得知,主编因为临时扩版,三版的《每日论坛》栏目还缺少一篇关于当地某医学专家的特写文章。谢颖听后,觉得表现的机会到了。因为她对医学颇为了解,她立即向总编保证,她能如期完成这件事情。当然,她也知道时间很紧迫。
回到办公室后,谢颖马上上网收集相关资料。也许是太兴奋太紧张的缘故,谢颖在搜索资料时竟然把医学专家的名字漏输了一个字母。结果,谢颖得到的是另一位医学人士的资料。
由于时间紧迫,她来不及细看资料,匆匆看过后便马上列出采访提纲,去采访那位医学专家。采访过程中,谢颖也发现那位医学专家说的不和材料上的相符。虽然有些纳闷,但谢颖并没有放在心上。回来后,谢颖将从网络上收集到了资料和采访资料相结合,连夜精心赶写出了一份特写报道,交给总编。
第二天早晨报纸面市后不久,这篇失真特写便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有读者开始怀疑报纸的真实性。为了挽回读者的信任,谢颖所在报社不得不公开向两位医学专家道歉。当然,谢颖也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在这个故事中,谢颖所犯的错误并非不可避免,只要她在执行任务时,及时跟进检查一下自己的工作成果,失真的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可惜的是,“得意忘形”的谢颖没有这么做。
所以说,及时检查自己的工作是有效执行的有力保障。即使是最优秀的员工,及时检查工作也是必要的。
优秀员工在跟进检查自己的工作时,从不会忽视关键细节,他们的目光会集中于工作进度,工作态度,履行任务的质与量,运作方式是否合适,对自己有无必要修正的地方,还有没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是否已经准确掌握了该项业务的主旨,并按“主旨”精神的方向完成任务。为了防止遗漏,高效执行的优秀员工在接受任务后,通常会以任务为根本,建立一份详细的执行计划并把它捆绑在日程上。他们将检查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及时间表上的细节。这样,跟进检查的工作自然而然地就会被执行。
一份详细的工作执行计划通常能回答如下的问题:
“为了高效完成任务,应该首先采取什么样的步骤和行动?”
“我同时能做哪些事情?”
“要完成任务我还需要改变什么?”
人是有惰性的,任何人执行任务时都需要鞭策的动力。因此,从执行的一开始,优秀员工就假定只要完成了执行计划上的每项检查内容,就能良好地完成任务,并以此来激励自己。
因为执行过程中潜伏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它们都不可能阻碍你不折不扣地按计划执行任务。有时甚至还会迫使你改变预先制定的整个工作流程。对于这一点,你必须加以警惕。当然,这也更加说明了“及时跟进检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要通过“跟进检查”知道自己是否在做正确的事情,是否在正确地做事,首先必须知道自己该做的是什么,要做多少,还有在特定时间内的进度。否则,执行计划中的检查即便再详细还是一张白纸。
瓦德在他的公司里被认为是最优秀的经理。当有人问他的工作秘诀时,瓦德说:“我没有秘诀。我管理员工是用标准方法,但是我还会定期用正确的标尺检查自己的工作。检查的尺度很重要,它可以成就人也可以毁灭人。隆特尔的故事可以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隆特尔掌管埃克隆工厂,他过去每天都打电话给我,因为他的前任老板要求有一个这样的反馈。隆特尔是一个很出色的管理者。我知道作为一名出色管理者的上司,我要做的不应是要求下属一天打一个电话,这会影响他的主动性。于是我告诉他,我相信他的判断,只是希望他每个星期一打电话给我,做一个十分钟的工作报告。事实证明,我这样做是非常正确的,上个星期天我又任命隆特尔为一个委员会的主席,负责推荐我们工厂里要购买的设备。虽然我必须在六个月之内完成推荐报告,但我很清楚隆特尔的能力,所以我只要求他一个月给我一份一页纸的情况报告。如果我有问题,我会与他联系。我很了解他,我确信我这么做是正确的。”
在工作中,要想让“跟进检查”出效果,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必要条件。只有满足了这几个条件,你为“及时跟进检查工作”所付出的汗水,才会真正有所回报。
条件一:你必须准确地说出,你想要自己的执行有什么样的改善。
条件二:你的执行力的改变,必须能影响工作的后果。
条件三:面对工作中的问题,要深度参与,也就是带着“思考”寻求解决方法。
条件四:针对自己执行中的问题,进行充分的了解。
条件五:明晰自己确实需要改善的地方。
条件六:你必须了解,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条件七:对管理者而言,你必须也做到你对下属所提出的要求。
条件八:执行通过改进产生出好成果后,要学会“奖励”自己,以强化既有的表现。
总之,确保任务有效执行的根本保证就是跟进检查,只有在第一时间检查自己的工作进度,才能将任务坚持到底。跟进检查不仅对完成任务有利,还能发现执行任务中的漏洞,从而提高自己的执行任务能力。因此,每一个优秀的和想要成为优秀的员工都有必要把这种优良的工作态度养成一种习惯,事事检查,时时检查,力争把工作中的任何一件事做到百无一漏,万无一失。
拒绝拖延,把责任落实在行动上
在工作中,你是否有这样的习惯:将今天该完成的事情拖延到明天,将这个月要做的事拖到下个月做。事实上,许多重要的事情,不是没有想到,而是没有立刻去做。总以忙为借口,其实这种做法就是拖延,规避责任。
约翰·丹尼斯先生曾说:“拖延时间常常是少数员工逃避现实、自欺欺人的表现。然而,无论我们是否在拖延时间,我们的丁作都必须由我们自己去完成。通过暂时逃避现实,从暂时的遗忘中获得片刻的轻松,这并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要知道,因为拖延或者其他因素而导致工作业绩下滑的员下,就是公司裁员的对象。”
但是,现实丁作中就是有着那么一种规避责任的人,他们总是消极地对待,做事拖沓,效率很低,也不愿意参与竞争。
下面来看一个事例:
小李是某咨询公司经理,同时兼任很多公司的顾问,、一次,他与某大型企业高级经理一起研究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的问题、在立项初期,该公司各项准备工作都做得不错:识别、确定关键问题;确立目标,形成策略,起草计划,一步一步都做得很好,小李看到他们的方案后也很满意,于是他放心地离开了该公司。
但是令人失望的是,6个月后当小李再回到那个企业,想看看有什么变化,他们的方案能否解决问题时,小李看到的还是以前的面貌。从总裁到工人,没有一个人按计时行事,问及原因,经理们解释说:“太忙,其他事情插上来了”,“与其他人接触不上”,“碰上了麻烦,计划搁置了”。小李不禁摇头苦笑,对经理们说:“其实,这些都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你们的工作惰性。如果你们抓紧时间,立项之后立即付诸行动,相信现在绝不会是这样的状况。”
一家大公司竟然如此,可见不能将责任落实有多么大的危害。或许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企业管理方式有关,除去这个原因,放在个人层面上,其实就是拖延惹的祸,换句话说,就是拖延捆住了员工的手脚。因此,每个员下要在责任的落实过程中保持高效率,不要拖延,这样才能为公司创造业绩,同时也是自己成功的基础。
我们再来看一个现实中的例子:
阿辉和阿城大学毕业以后,同时被一家公司聘为产品工艺设计员。起初,公司给他们的月薪是很低的。
阿辉对低薪水感到愤愤不平。为此,他经常抱怨、推卸责任,还在工作时间和同事聊天,根本没有把工作的事情放在心上。
渐渐地,他养成了拖拉的坏习惯,办事效率极为低下。要他星期一早上交的方案,到星期二早上依然尚未做完,经理批评他,他带着情绪工作,把方案做得一塌糊涂。再后来,阿辉根本没想着怎么把工作做好,而是一味地推卸责任。
阿城则不同:他虽然对底薪也感到不满,但他并未一味地去抱怨、闹情绪,他坚信,机会来自于汗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今天的努力,才能换来明天的收获;机会随时都在你身边;主动负责,实际上就是主动抓住机会。他下车间,熟悉工作流产,他的勤奋努力引起了厂长的注意,不久,阿城就被提拔为厂长助理、而阿辉因为对工作总是一拖再拖,最后被公司解雇了。
担任厂长助理一职后,阿城并没有因此而止步不前,依然是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他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完成自己的工作;一些重要的、紧急的、需要决策的事情,他会及时向厂长汇报,并督促各部门坚持及时把工作做好,做到位。在阿城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下,公司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一个拖延,一个高效,导致两个人的结果不同。社会学家库尔特·卢因曾经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叫做“力量分析”。他描述了阻力和动力的两种力量。他说,有些人一生就是因为拖延的坏习惯束缚住了前进的手脚;有的人则是一路踩着油门呼啸前进,比如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勇于负责的精神。可以说,他的这一分析同样适合于工作。如果你希望自己在职场中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你就应该把你的脚从刹车板——拖延上挪开,而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你应该做的工作尽心尽力去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