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的刘曜,因为贪酒,不仅丢了自家性命,也丢了江山。刘曜是赵王朝的末代皇帝。此人骁勇善战,但自幼嗜酒,末年尤甚。当时石勒的势力强盛,北方大部分土地都被他占领,刘曜只占据关中地区和陕西、河南交界一带的部分地方。双方不断战争。公元328年,刘曜自长安出军10万,攻破石勒军,包围了洛阳。刘曜自恃战胜之威,便成天与亲信饮酒狂欢,毫无准备。这期间,石勒养兵蓄锐,重整旗鼓,挥军直逼洛阳,刘曜见势不妙,仓忙在西阳门一线布阵,狂饮数斗酒后,以昏醉之状出城迎战。结果,身被数枪戳穿,坠于冰上,被石勒所斩。刘矅死后,关中大乱,前赵王朝由此彻底灭亡。
历史上因酒后狂言丧生者甚多。刘文静是怂恿唐高祖李渊夺取天下的前功臣,高祖即位后,官居兵部尚书。斐寂是辅佐高祖起事的元勋,因为和高祖是旧交,所以更加亲信。刘文静自以为才能在斐寂之上,地位反而在他之下,甚为不快。故而在议论朝政时常和斐寂对立,彼此矛盾极深。一次,刘文静酣饮后,酒兴发作,拔刀击柱道:“必当斩斐寂耳!”这本是酒醉后感情冲动,理性失去控制的胡言乱语,没想到这话被失宠的姬妾听到,传到皇帝那里,说刘文静要谋反。皇子李世民认为刘文静比斐寂更早建议起事,又有战功,并非有谋反之心,竭力庇护他。但斐寂却进馋言,劝说皇帝“当今天下未定,赦之必有后患。”高祖听信其言,遂将刘文静杀之,并抄没他的全部家产。很显然,这杀身之祸来自酒后狂言。
历史上这种因酒而亡国,丢江山,狂言丧命的人无以计数,不胜枚举。
酒到底好不好?关键要把好一个“度”,管住一张“嘴”。酒能让人变得真诚,“酒后吐真言”,“酒醉心里明”。平时些不敢说的话,不愿说的话,饮酒后也敢说,愿说了。酒让伪君子脱去了虚伪,酒使硬汉子更坚强。
酒是男人的胆。李玉和赴鸠山的“鸿门宴”,“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在中越反击战中,我一支突击队暮色苍茫中,指挥员作战前给每位战士递上一碗酒。战士们的情绪顿时越发昂扬。次日清晨,传来消息,晚上打了一个大胜仗。
酒是情之物。情到浓时可醉心,春到浓时可醉人。古人说:“人逢知已千杯少”,“酒不醉人人自醉。”情和春紧密相连,最好的人生叫青春;最美的季节叫春天;最鲜艳的花朵叫春花;最浓郁的情恋叫春之情。酒是催情之水,对贪官来说,人间的天堂不仅仅是在圣神的经典里,还有在女人的胸脯上,在对女人死去活来的钟情上,古人说:“色不迷人人自迷。”
总而言之,酒酿造着人间的悲与喜,世上的冷与暖,也酿造了人的贪婪之心。它败坏党风政纪,离间党群关系,也害苦老百姓。
有些笑话,只能使人感到沉重,却笑不出来。某乡乡长正值英年,却患肝硬化病逝。家属因此上访,请求上级批准其夫为烈士。理由是:乡长完全是因陪领导喝酒而得肝病死去的。此等荒唐请求理所当然地被拒绝了。然而,群众慷慨地送给这位乡长一个“酒烈士”的谥号。某市一副主任,嗜酒十几年,患了酒精中毒症,及至将终,立下遗嘱:多搞点名酒陪葬,以备去阴间后之需。此遗嘱可谓荒唐之极,但同情他的酒友们果真送了些名酒来,一时间这位主任家中名酒告满。
“没酒不办事,有酒没正事”;
“上午清醒不工作,下午工作不清醒”;
“一腚坐上一座楼,一顿吃下一头牛”。
……
这些歌谣,道出了群众对公款吃喝风的愤怒、鄙视和无奈。
一个时期,公宴上沿袭的游戏是划拳、压指、猜火柴杆。现在玩腻了,走出国门的政客们,并没有将西方那简朴、节约、健康的公宴做法带回来,而是将娱乐方式嫁接到公款宴请上,酒席上的游戏出现新花样。有的在酒桌旁装上卡拉OK录像机,边喝边唱,尽兴而醉;有的干脆在舞厅里设酒宴,喝一会跳一会,载酒载歌。更有甚者,找来陪酒女郎,酒壮色胆,色添酒欲,却美其名曰:“感情投资”。其实,这种现象目前已是见怪不怪。现在有些宴请,酒足饭饱后,都要“泡个澡”,“蒸一蒸”,邀请者神秘兮兮,被邀请者心旌摇荡。实际不是客人爱干净、爱洗澡,而是名为洗澡,实为消情。正是源源不断的贪官消费群体,才使得歌厅、舞厅、洗浴中心等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成为城市的一道不宜名状的“风月”线。
公款吃喝的人最充分的理由莫过于“酒能成事”这半句话了,而对“亦能败事”这后半句却有意避而不谈。其实,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公款吃喝的败事能力已经大大超过其成事能力。黄河三角洲某县,想外资,盼外商,终于盼来了一位腰缠万贯而又看中该县地理资源的外商。这下可喜煞了县领导,外商来洽谈那天,宴会规格破了历史纪录,盘碗碟盆架得小山似的高。见此情景,外商先有几分不悦,席间县领导又频频劝酒,外商稍呷即停,“客人未醉自先醉”。那位领导,醉意之下对外商说:“从今天开……开始,咱就算熟了,……认识了。往后俺有……有事就……就靠着你了,反正就是赖……赖也得赖着您,谁让咱们……”那外商一听,生怕被他赖上,离席而去。
美酒迎嘉宾,佳肴待贵客,历来是中国传统的礼仪。当今中国的风尚,主要表达热情的普遍方式是宴会。宴会是处理公共关系的必要手段,在世界各国的政治交往、经济交往和社会交往中普遍采用。但我国的公宴显得繁琐、铺张、浪费,个别地区呈现无酒不食,非酒无宴的风气,且规格高,花费大,成为社会一大公害。对此,如不采取强制手段,严厉加以制止,或许真的要丧名门,害百姓了。
享乐风盛行下的腐败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享乐之风一年盛过一年。吃由大鱼大肉到珍禽异兽;穿由国内名牌到国际名牌;住由普通楼房到宫殿式建筑、宾馆式装修;行,由普通“大众”到国际名车;玩,由国内名山大川到国外烟花秀色……。这种“温饱思淫欲”的生活逻辑规则对于那些片面追求物质欲望和生理情欲的人来说,享乐主义成了比创造生活更为急切的事情。
真的是我们富得流油钱花不完了吗?不是的!我国500家最大的企业加起来敌不过美国3家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3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次还不到90位;还有近6000万人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然而,享乐主义的奢侈之风竟然是愈批愈烈,愈禁愈盛。单就公款吃喝之风,中央37个文件未能堵住一张嘴。坐车什么时候刹掉一批,什么时候兴起一批,而且档次高,排量越来越大,可以说是败絮其外而金玉其中。
这些年来,人们对物质享受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以致于形成一种物欲化倾向,使人们过分迷恋于对物的享受、崇拜,根本无视精神需要和人格完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吃喝之风盛行就是例证。
造成享乐风盛行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勤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过去,这种美德只是劳苦大众的美德,而皇帝老子,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乡绅员外却少有清心寡欲,穷奢极欲是他们的本性。《红楼梦》里的荣国府为贾妃省亲,把大观园装扮得“风流文采胜蓬莱”,连元春都看不下去。她叹道:“太奢华过费了!”皇上自己更奢靡,赵嬷嬷却说:“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有的,没有不是堆山积海的。‘罪过可惜’四人字顾不得了。”这些恶劣的遗风,对今天不能说没有影响。
如今掌握权力的人是即当官又当家理财,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只是个空壳而已。权力过大,又缺少约束机制。于是,人民的财产轻易地成为一已之私产,爱怎么花就怎么花。当官的多起来,老百姓就遭殃。老百姓说:“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坎多地不平,世间官多不太平。”越是贫困的地方官越多,越是同发达地区攀享受。没有钱怎么办,搞摊派。有些地方,苛政猛与虎,一群不干正事或无正事可干的人把百姓吃穷了,直吃得天光地白。干部任用上,表面上群众推荐,逐级考核,实际是领导指定。只要“密切联系领导”,就有希望当官。再横,再恶,再无能,平头百姓也奈何不得。
虽然我们走向了富裕之路,取得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罕见的发展速度。但是,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淡水资源、矿产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数的很少部分;人口太多,而人的文化、道德、科学素质并不高。我们的科学技术还落后,教育还力不从心,发展后劲不可盲目乐观。然而,许多媒体的宣传、影视作品的虚幻却令人生厌的贵族化,演不够的灯红酒绿,道不尽的富贵风流。为什么不能把镜头分一点给贫困山区、干旱地区、穷山恶水地区的人民改造生存环境呢?这种宣传不适当的夸富倾向,有失影视作品的真实可靠性。它营造了一种幻觉,似乎我们真的富得不得了了,艰苦创业已经完成,到了尽情享受的时候了。
享乐主义与生活腐败互为因果。享乐主义为生活腐败提供了支撑,而生活腐败的盛行又强化了享乐主义。享乐主义从人性本质上看,是对欲的一种放纵。纵欲使人丧失尊严和理想目标,同时也造成对他人的伤害。假如谁拥有了满足欲望的优越条件,谁就能独享快乐,而权力作为支配权,自然就成为满足欲望的重要条件。因而,一些掌权者成为腐败分子也就在所难免了。前几年,云南省红塔山集团老总褚时健事发时有人惊呼,要谨防“59岁现象”;福建省政和县县委书记丁仰宁案发时,人们又惊呼“39”岁现象;云南省思矛市原市长谢韬被抓时,又有人强调“29岁”现象;北京市海淀区从近几年查除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的犯罪人中,平均年龄为25.6岁,因此,又有人提出“26岁”现象。
环视一下我们周围,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年轻干部,甚至一些刚参加工作的普通工作人员,他们身上已显现出堕落的迹象,抽名烟、喝名酒、穿名牌,开名车,泡名妓……职务犯罪已呈现年轻化趋势。他们追求享乐主义,吃、穿、用、行、玩的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在他们的意识里:吃意不在营养卫生,而在口味,甚至在通过排场而显示出高贵的身份;穿意不在保暖护体,而在通过名牌炫耀自己的富有;性意不在追求性爱情感的纯真和对所爱者的深深关切,而在以五花八门的方式获得欲望的满足和感官刺激;居意不在讲究求得一个足够舒适的私人生活的栖息地,而在于通过装潢和摆设的豪华突出自己的地位,等等。这种对享受和感官刺激的追求是没有限度的,将基本需求扩张为无限的欲求,因而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享乐主义已经开始像梅菲斯特勾引浮士德那样诱惑着中国人,开始腐蚀我们的社会,毒化尚保有信念的人们,冲击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风寒邪湿,五劳七伤,病入肌肤”这病不轻,所以有人曾把这样享乐比喻成这样一句话:“在我的心灵的窗户,曾经有过明亮的星星,在我灵魂的深处,曾经有过清澈的潭水。如今,星星被私欲剜去,成为银河里两颗泪珠,潭水已经干涸。”的确,如果一个人到了这种地步,也就成了迷途的羔羊、十足的酒囊饭袋和一具被欲望左右的行尸。
人的欲望是难以训服的,战胜自己的欲望时必须经过无比痛苦的努力。但无论多么痛苦,也要控制。
愈斩愈烈的权力消费
权力消费也叫职位消费。是指一个人一旦获得某种权力或相应职位后所拥有的特殊消费待遇。
有人说,权力消费是公款流失的漏斗,这话并非危言耸听。许多党政干部、企业经营者不顾中央三令五申,大肆挥霍浪费,尽情地吞噬着国家的财产,求享受、耍气派、衣豪华、食珍奇、居高堂,其腐败行为无不打上权力消费的烙印。
这种消费有4个特点:一是崇洋媚外,追求洋货。喝上万元一瓶的洋酒,抽上千元一条的香烟,用几千元一瓶的进口香水,吃几百元一盒的进口巧克力,反正都是公家报销。二是互相攀比,追求排场。大肆兴建贵族学校、贵族医院,学校宾馆式宿舍,圣殿般教堂,一个学生一年要花上数万元;病房里有地毯、有空调、大彩电和会客室,并配有专门服务小姐。豪华婚礼上的攀比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你儿子结婚花10万元,我闺女出嫁花100万元。某市有位局长的儿子结婚,单婚宴就办了200桌。结婚那天,车队前面一辆9米长的“凯迪拉克”,后面紧跟着一辆7米长的“奔驰”和5辆“宝马”,6辆奥迪,好不气派。谁能知道,这里多半钱转手成为公款消费。三是比阔斗富,追求阔气。某市一家酒店推出名为“龙都豪门宴”,一桌标价18万元港币。某市贵宾楼经理请教师吃饭,一桌酒席4.8万多元。教师吃饭想起失学的孩子哭着说:“富家一桌酒,穷家十年粮啊。”四是变相敲诈,掠取钱财。某县是个贫困县,县委书记儿子结婚,将请柬发至县直各单位和各乡镇,人们为了得到这位县大人的欢心,纷纷拿公款庆贺送礼,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一次收礼4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