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人出身的发明家查尔斯·古德意,研究橡胶30年,致使他一生穷困潦倒,终于发明了“硫化橡胶”,使哥伦布从美洲带回欧洲的橡胶在博物馆冷落了300年后,才在现代文明中大显身手。爱迪生发明白炽灯,竟然进行了7895次实验,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查阅资料的笔记就有200多册,前后整整用了13年的时间,凭着他顽强的毅力,作出了精神上和物质上巨大的牺牲,攻克无数难关,终于换来人间的光明。
每一个人,都应不断地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挖掘自身的创新能力,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奔向成功,创造人生的辉煌。
《创新:奔向成功》节选
柳新华 孙建霞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8月第一版
创新:一要敢于二要善于
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大潮,我们既面临着新的机遇,又承受着巨大的挑战。江****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只有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才能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有效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新问题,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创新是人类社会具有丰富内涵的基本活动之一。创新程度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被世人称为“四大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不仅使中华民族曾经走在历史发展前列,而且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二十世纪,人类创新能力空前提高,创新成为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法回避的一个时代课题。
推进创新,必须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创新是抛开旧的东西,创造新的事物,这就需要勇气。只有敢于创新,才能打破陈规陋习,破除条条框框的束缚;才能不唯书、不唯上,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想别人所未想、所不敢想的事,做他人所未做、所不敢做的事。如果哥白尼不敢怀疑早被认定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托勒密的“地心说”,就不可能产生他的“日心说”;如果伽利略迷信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下落快慢与重量成正比的论断,就不会创立自由落体定律。自然科学领域如此,其他方面也不例外。现在,我们面对国际国内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改革,敢于创新。唯有如此,才能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唯有如此,才能坚持“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永远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创造力;也唯有如此,才能加快技术进步,使我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但是,仅仅敢于创新远远不够,还必须善于创新。创新不是异想天开,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无所遵循。如果说敢于创新是表现了一种勇气、一种精神的话,那么善于创新则是智慧的发挥和科学方法的运用。善于创新,就要善于借鉴、利用前人积累的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使之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就要善于坚持“拿来主义”,使世界上的一切先进知识、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就要善于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及时提出适合实践要求的政策和措施。正确的世界观是产生正确的创新方法的前提,掌握科学理论、科学方法有助于人们积极、有效地进行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最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推进创新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表明,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是我们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一系列创新的根本保证。
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在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二十一世纪,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性因素。一个人如果失去创新能力,就将一事无成;一个企业如果缺乏创新能力,就将丧失存在的根基。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讲,缺乏创新能力,将不可能实现振兴和繁荣。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努力掌握创新的科学方法,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努力使中华民族走在世界潮流的前列,为人类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原载于2000年7月20日第9版《人民日报》
释放你的创新能量
创新能力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都能取得创新的成功。其中原因关键在于一个人能否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创新能量。一个成功的创新者善于有目的地、系统地思考问题,通过理性或感性的分析掌握社会的期望、价值观和需要,采取行之有效且重点突出的措施,从小处起步,集中满足一项具体的要求,从而使创新能量得以充分释放,产生良好的创新效果。一个失败的创新者则常常是爱耍小聪明,分散了有限的精力,总想为金钱、名誉创新而不为社会、为人民创新,致使创新能力得不到正常发挥。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释放一个人的创新能量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善待压力
一个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人,不需要追求创新,也不会有所创新。人的聪明才智需要在一定的压力场内才能得到释放。人们常说“压力就是动力”,“变压力为动力”,“面对压力就是面对机遇”,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许多人一生都试图摆脱压力,但终归是徒劳。科学家认为,人需要激情、紧张和压力。如果没有既甜蜜又痛苦的压力的“滋养”,人的机体就根本无法存在,对这些情感的体验有时就像食物的特殊营养一样让人依赖。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人的免疫力,从而延长人的寿命。试验表明,如果将一个人关进隔离室内,即使让他感觉非常舒服,但没有任何情感的体验,他也会很快疯狂。
对于有志创新者来说,压力可以激发一个人的事业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进而有效地调动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压力对于一个人而言,有来自外部的压力,如来自自然界的压力,迫使人们为适应生存需要而创新,积极地改造自然环境;有来自社会的压力,社会制度、政策、法律迫使人们为适应竞争需要而创新,落后必然被淘汰;有来自工作的压力,迫使人们为责任、荣誉、地位、收入而创新,补偿则与释放的创新能量相对应。来自外部的压力作用往往是被动的,尽管也是一定条件下创新所需要的压力,但创新更需要的是主动的压力,即来自个人的自我压力。这种压力是受个人理智控制而产生的。
纵观人类的科技发展史,没有一个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用鞭子打出来的,他们的成功主要是自我加压,善于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巧妙地利用外部压力,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锲而不舍地创新进取。当然,自我加压也有一个“度”,过轻不能充分释放创新能量,过重则会把人累垮,人只有在适度的压力下才能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才能。
激发欲望
一个人有欲望,才会有朝气,才会积极主动,才会有创新行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心中充满强烈的进取欲望,绝不甘居人后。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袁伟民认为:“不能人云亦云,要走自己的路,要敢冒险。”就是这种强烈欲望的表现。
一个人形成某种欲望,对释放创新能量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欲望可以集中人的精力、集中人的注意力,使人深入到所研究的问题中去,专心致志,废寝忘食,乐此不疲,不断做出一些新的、与众不同的事情。托马斯·爱迪生给自己和助手确立了提出新想法的定额,依此来保证创新能力。他个人的定额是每十天一项小发明,每半年一项大发明。他生前拥有1093项专利,这个纪录迄今仍无人打破。巴赫每星期都要创作一首大合唱,即使在他生病或疲倦的时候也不例外。莫扎特一生中创作了600多首乐曲。法国建筑业巨头弗朗西斯·布伊格的信条是:“我总想名列前茅。”他的企业在40年的时间里,由一个小企业发展为一个拥有8万多员工的帝国,经营范围包括房屋建筑、公共工程、自来水、电力供应、传媒及电影。
因此,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和激发自己的欲望,有意识地使自己对某一事物和某一科学领域产生浓厚兴趣,自觉地去深入了解它、研究它、热爱它,培养起创新的强烈欲望,时时刻刻想着创新,事事处处琢磨着创新。这样,一定会使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发挥。
把握突变
突变(孕育性或瞬时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如生活中常见的一朝分娩、急中生智、乐极生悲、药到病除等都是突变现象。人类的创新活动在于认识了这一突变的规律,主动地发现与运用突变。创新的机理是突变论,是原有极限的突破,新生事物的产生。达尔文的渐进变化论,说明了生物在既定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突变进化论(灭绝、杂交等)虽具有风险性,但却能开辟新路,产生新的事物。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都不是一条不间断的量的渐进线,量的渐进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中断,即引起质变、飞跃。事物通过渐进过程的中断,才能实现由旧质到新质,由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转化。
1873年诺贝尔一直在研究寻找一种安全炸药。有一天诺贝尔往容器中灌装硝化甘油时,不慎打翻了容器,硝化甘油渗入土里。这次突然变故,使诺贝尔惊奇地发现,土壤能吸入三倍体积的硝化甘油,而且吸入后,无论是锤它还是烧它,都不会发生爆炸,只有用引爆的方法才能使它爆炸。由此诞生了我们目前还在使用着的黄色炸药。这一发明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从而建立了世界著名的诺贝尔奖金。
挑战刺激
刺激在创新活动中具有特殊意义。金钱、实物等物质刺激和荣誉、地位、获得知识、成就感等精神刺激都会产生创新动力。这在体育竞赛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越是在巨额奖金的国际大赛中,越是容易出现刷新世界纪录的成绩,常常是奖金越多、荣誉越高、对手越强,竞赛的成绩越好,一些选手甚至可能超常规发挥水平,取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绩。可以说每一项新的世界纪录都是刺激使创新能量得到极大释放的结果。现在科技界、经济界以及社会各行各业设立了名目繁多的奖项,不言而喻都是在利用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的作用。
刺激的作用还常常在逆境中得以发挥。历史上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打击、压制、屈辱、苦难,凡此种种逆境,不仅不能扼杀一个人才,反而使其取得令人震惊的成就。司马迁因为给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处以腐刑,他被赦出狱后,以顽强的毅力完成我国第一部通史《史记》。他在《史记》中写道:“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从所列者,均反映了一个人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朋友,你想成为一位成功的创新者吗?那么,请你正视压力、欲望、突变和刺激,善待它们,把握它们,利用它们,成功的机遇就在你的面前。
《创新:奔向成功》节选
柳新华
孙建霞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8月第一版
领导干部面对创新的抉择
创新活动的成功,除了要求有创新的思维功能和人格因素之外,还要求有良好的创新环境,要求“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创新环境,是指有益于人们发挥创新精神,能够推动创新活动获得成功的各种因素和条件。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形成一个有利于开发人们的创新力、有利于发挥人们的创新精神的创新环境,是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特殊的重要责任,必须给予应有的重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通过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推动和促进各项创新活动的顺利发展。
领导干部要努力创造民主氛围。在这种民主气氛中,每个成员都有自由探索新领域的权利,都有自由发表新见解的权利,都有进行平等竞争的机会;在这种集体气氛中,每个成员既能为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又可以发展个人独特的兴趣和才能。
这样一种民主氛围之所以能够促进创新活动的成功,是由创新活动本身独特的性质所决定的。任何创新的探索,任何新的思想、新的发现、新的发明,都不会由许多人同时发现,都不会由大多数人一致认同,它总是由少数人甚至个别人首先发现的,总是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征。虽然人类创新活动的方式已经呈现出由个人自由探讨向社会化的集体研究发展的趋势,但这并不排除个人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也不完全取消个人自由探讨的创新方式,反而是以个人的积极探讨作为前提和起点。在一个创新群体中,个人独创性发挥得越充分,个人的特殊才能发展得越圆满,集体的创新活动也就越能够生气勃勃,越能够获得累累硕果。而这种个人的独创性和个人的特殊才能只能在民主氛围中才能够发展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