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后,秋千项目的挖掘、整理和开展都得到了重视,且在人民群众中,成为了一项非常受欢迎的体育活动。1986年2月,国家体委制订了《秋千竞赛规则》(草案)。1986年,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秋千被确定为表演项目。1990年,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秋千运动被正式确定为比赛项目。1999年第六界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秋千已经发展成为六个单项的较大项目。
荡秋千的形式多样:按参加人数分为单人、双人和多人三种;按秋千类型分为磨秋、轮子秋、风车秋等,但最多和最常见的为立架秋千。秋千活动时间大多选在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节。同时,秋千运动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会的比赛项目后,技术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场地和器材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
二、秋千运动的锻炼价值
经常荡秋千,可以使身体迅速适应各种不同位置的变化,从而提高人体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工作能力,对从事航空、航海、高空作业的人有着积极的作用。经常荡秋千,还有助于增强人体神经、内脏、呼吸系统及肌肉、骨骼等器官的功能,加上秋千运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还可以锻炼练习者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三、秋千运动的基本技术
秋千运动对人体的速度、力量、耐力和灵活性以及协调性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进行秋千运动时,需要掌握正确的秋千技术。秋千的技术主要包括准备动作和基本技术两个部分。
(一)准备动作
1.安全带的系法
安全带的系法是根据人的身高、身材比例、训练水平和技术水平来选择的。一般要符合下列要求。
(1)安全带要系在手腕处。
(2)安全带的接口应在虎口处。
(3)下蹲时,安全带对于手腕牵拉不宜太紧,也不能太松,在摆荡的过程中起到保护和借力的作用即可。
(4)下蹲时,安全带的长度能够使髋关节与踏板基本上在同一直线上,以保护重心能够充分下移。
2.踏板法由于秋千运动的比赛有双人赛和单人赛,因此,踏板分为单人踏板和双人踏板。
(1)单人踏板:踩踏板的最佳位置在两外侧贴近秋千两侧处。其基本动作:以有力脚作踏板脚上秋千板,脚的前脚掌以大拇指的第一关节为着力点,紧扣踏板,后脚跟悬空,重心放在两脚间。
(2)双人踏板:双人踏板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面向秋千架的人先将有力脚踩上秋千板边沿,紧贴秋千绳。背对秋千架的人将上板脚踏在秋千的另一端,紧贴在秋千绳的边沿。第二种方法是面对秋千架的人先上踏板脚,再将另一只脚踏在踏板的中间即1/2处,背对秋千的人将踏板脚紧靠在另一只脚上,两人的踏板脚内侧相对。
(二)基本技术秋千的基本技术主要包括预备、摆荡技术和触铃技术三种。
1.预备
秋千的预备动作是让身体摆脱静止状态,获得向前的最大冲力,提高前摆的高度。在裁判员发出口令后,进入比赛场地,做好准备动作。其基本动作:双手握住秋千绳,将秋千绳向后拖至最极限处,然后踏板脚踏上秋千板的一端,将踏板脚尽量地抬高,收回小腿,支撑脚放在起荡台上,脚跟上提,前脚掌支撑,双臂双扣,背部微弓,颈部放松,眼睛平视,向裁判员报告准备完毕。待听到哨声后,支撑脚迅速用力蹬离起荡台,踏上秋千板。
2.摆荡技术
摆荡技术主要由前摆下蹲、前摆站起、后摆蹲下到后摆站起组成并形成一个摆荡周期,重复此动作。
(1)前摆蹲下
离开起荡台后,双手紧握秋千绳,双肩放松伸展,肩脚充分展开,双腿屈膝全蹲,腹部贴近大腿,踝关节尽力屈紧,将身体重心尽量往下降,远离悬挂点。在前脚掌上用力,为下一次蹬板加速用力做好准备。
(2)前摆站起
前摆站起是在摆动接近最低点时,突然猛力蹬板和引体,使身体随着蹬板和引板在短时间内完成站起的动作。蹬板时,双腿充分蹬伸后,迅速向前直膝、挺髋,同时膝关节向前送。上体向前挺贴绳,身体各部分依次向前提,膝关节蹲伸,随身体重心的运动方向向前移,脚跟快速向上提,然后抬头、挺胸、身体直立,踝、膝、髋关节充分伸展,向上腾起,两臂锁肩,两手用力向两侧支撑绳。
(3)后摆蹲下
当站立姿势摆至最高点时,进入到后摆下蹲的环节,在最高点向下回摆时,其基本动作跟前摆蹲下的动作是相同的,注意屈膝使身体重心向下降,各蹲板和引体的肌肉群要充分舒展,为后摆站起做准备。
(4)后摆站起当秋千摆回到最低点时,身体迅速用力站起,其基本动作与前摆站起的基本动作相同。
3.触铃技术
由于秋千比赛包括高度比赛和触铃比赛两种,所以触铃技术主要包括高度触铃和一般触铃两种。
(1)单人高度比赛的触铃技术
运动员觉得下次前摆的高度可以触铃,就可以在后摆到最高点,加快下蹲和站起的速度,在身体快接近铃杆时,髋关节充分向前挺,重心迅速向上提,两臂向身体的方向回收拉绳,上体前贴,两臂保持屈肘贴绳的姿势。当身体重心移至踏板脚的一瞬间时,踝、膝、髋关节充分向上方伸展,重心随之往上移,身体适当前倾,同单手或双手触铃。另一种方法是当秋千摆至最高点时,快速向内分绳,收腹举腿用双脚触铃。
(2)双人高度比赛的触铃技术
当下次前摆可能触铃时,面对秋千架的人要提醒背对秋千架的人注意,当双人后摆至最高点时,迅速下蹲和站立,站立后面对秋千架的人上体挺身向前,紧贴对方,回收拖绳,将绳子拉到身体两侧。当秋千到达最高点的一瞬间,快速向前推手发力,整个身体向前上方腾起,将背对秋千架的人向前推出碰铃。同时,背对秋千的人用力回拖绳,将身体向上拉起贴绳,在正对秋千架的人向前推动的一瞬间,快速向前支撑绳,两臂伸直,锁肩将身体重心向后上方运动,身体挺直,稍含胸,下颌微收,头上顶触铃。
(3)单人触铃比赛的触铃技术单人触铃比赛的触铃技术与单人高度比赛的触铃技术相似,但单人触铃比赛的触铃技术一般不采用用脚触铃的方法。单人触铃比赛的触铃技术,要保证尽量缩短每一个摆荡周期所用的时间,掌握好摆动幅度。
(4)双人触铃比赛的触铃技术双人触铃比赛的触铃技术与双人高度比赛的触铃技术基本相同。注意点跟单人触铃比赛的触铃技术一样,注意好摆动的幅度。
四、秋千运动的基本技术的练习方法
(一)出发技术的练习方法
1.在肋木上做踏板的模仿练习。注意在练习时,身体重心压在肋木上,脚尽量踏在高处,小腿向后勾,支撑腿脚跟抬起。
2.在确定好的身体高度时,练习安全带的系法。
3.在秋千架自然下垂时,双脚两侧小拇指紧扣秋千绳,前脚掌踏板,大拇指第一关节踏出板,紧扣踏板,进行双脚踏板练习。
4.在起荡台上练习上板的技术。
(二)摆荡技术的练习
1.在肋木上做下蹲、压肩、压板、立膝挺髋的模仿练习。要求动作连贯、协调。
2.在原地进行秋千绳支撑分绳练习。
3.在秋千架上做摆荡的练习,动作要自然、协调,保持身体平衡,充分利用摆荡的惯性。
(三)触铃技术的练习当前摆到最高点时,快速挺身,重心向上提,迅速推手触铃,或收腹举腿用双脚触铃。
五、秋千运动的基本规则
(一)秋千比赛的场地、器材
1.场地正式比赛必须在长不少于20米,宽不少于8米的平坦长方形的地面上进行。场地上空15米高的范围内(从地面计算)不得有任何障碍物。学校开展秋千活动时,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可因地制宜,不必过分要求场地的规格。
2.器材
(1)秋千架:正式比赛用的秋千架可用木料或钢管制成,高1米(从地面以上计算),两根立柱底部间距为3.5米,上端距离为2米,呈梯形状。顶端横杆为第一横杆,往下1米处为第二横杆。秋千架安装在场地的中央(间距从内沿算起)。学校里安装秋千通常都不是单个的,至少有两副可摆动秋千,高度一般定在8~10米,立柱底部的间距也可调整。
(2)秋千绳:可以使用重量轻,伸缩性小,直径为2.5~3厘米的尼龙绳或棕麻绳,绳的两头分别系在第一横杆上,距离1米(从外沿算起),再在第二横杆上向系铃架方向缠绕一圈垂落下来,在封闭的下端系上脚踏板。
(3)脚踏板:双人秋千的脚踏板长40
厘米、宽10厘米;单人秋千的脚踏板长30厘米、宽10厘米。脚踏板距地面0.8~0.9米。学校里秋千上的脚踏板可选择40厘米长,脚踏板距地面的距离为0.5~0.6米。
(4)起荡台:大型的正式比赛中,运动员在试荡开始时,供上脚踏板用的可移动的台子,连可移动的轮子在内,高1.3米、宽0.6米,台子的一侧设有上下用的扶梯。
(5)系铃架:系铃架是高度比赛和触铃比赛用的可随意升降、并系着铜铃的架子。系铃架用两根刻着尺度的钢管制成,立柱的顶端延伸臂上是直径为2~3厘米、并挂着若干铃铛的直横杆。延伸臂与立柱的间距不得少于0.5米,两立柱或两延伸臂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3米。由于系铃架在正式比赛中使用,而且精确度较高,因此学校开展秋千活动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较简单的器材。
(6)安全带:正式的秋千比赛中有两条安全带,每条应能承受100千克的拉力。两条安全带分别系在秋千绳上,套在腕关节的部位,以防运动员脱手。备用两条腰带(可自由选用)。学校内一般不装备安全带。
(7)高度尺、高度显示板、数字显示牌。高度尺是测量铃高的尺子,高度显示板是向运动员或观众显示比赛高度的板牌,数字显示牌是显示触铃次数的装置。这三种器材,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
(二)比赛的规则秋千比赛有高度比赛和触铃两种,分单人比赛和团体比赛两种。
1.团体比赛
每队选派两名队员首先进行双人定时触铃比赛。定时触铃比赛的高度为6.5米,限时10分钟。然后进行每队四人参加的单人高度比赛。团体比赛计分方法是分别计算每队双人定时触铃比赛成绩的得分和每队单人高度比赛成绩的得分(只计算每队中3个较好的得分)。这两项得分的总和作为该团体的成绩。学校里开展秋千比赛,可以班级为单位或班级内部一个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的时间、高度等可由任课教师选定,总的原则是低于正式比赛,切不可好高骛远,制定一些学生不能力所能及的规定。
2.个人比赛
以每个队员参加团体赛时单人高度比赛的成绩得分和单人定时触铃比赛成绩得分的总和计算名次。
(1)有效成绩的判定:运动员双手握住秋千绳,双脚始终站在脚踏板上,用力摆荡,秋千绳或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到铃或铃杆的为合理触铃,即算一次成功。
(2)犯规动作:主要有两点,一是手离开秋千绳,脚离开脚踏板去触铃或铃杆者均算失败(不计成绩);二是在试荡中,借助外力增加或减少摆荡力量者,助力后的成绩无效。
3.高度比赛
(1)试荡的次数:在高度比赛中,每个运动员有6次试荡机会,赛前预报每次试荡高度。在任何一次试荡中,试荡高度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试荡高度由运动员自己决定。
(2)升高的幅度:6米以下每次至少升高0.5米;6~7米每次至少升高0.2米;7米以上每次至少升高0.1米。
(3)以运动员最后成功的高度作为最高成绩。
(4)名次判定。当两名以上运动员成绩相等时,先看最后试荡高度上预摆次数多少,少者名次列前。如仍然相等,看试荡次数,次数少者名次列前。
4.触铃次数比赛。
(1)触铃次数比赛的高度,单人为6.3米,双人为7.2米。
(2)触铃次数的比赛只能试荡1次,比赛时间为10分钟,在规定时间内,触铃次数多者名次列前。
(3)如果两名(含两名)以上运动员触铃次数相等时,连续触铃者名次列前。如仍相等,预摆次数少的名次列前。如再相等,则名次并列。
5.计算总成绩
(1)计分。在正式单项比赛中如取前六名,可按7、6、5、4、3、2、1计分;女子比赛取前八名,可按9、7、6、5、4、3、2、1计分。
(2)高度和触铃次数比赛计算总成绩时,将两项的得分相加,最高得分者名次列前。
(3)如两名运动员计分相等,首先要看高度比赛得分,得分多者名次列前。如仍相等,再看触铃比赛的得分,得分多者名次列前。如总成绩和单项成绩积分都相同,则名次并列。
6.犯规及处罚
(1)抢摆:是指运动员在裁判员哨声响前开始试荡。高度比赛:第一次应予劝告,并增加一次预摆次数;第二次给予警告并再增加一次预摆,第三次则判定该次试荡失败。
触铃比赛:第一次给予劝告;第二次给予警告并扣除一次触铃次数;第三次取消比赛资格。
(2)正式试荡过程中,出现运动员的手离开秋千绳或脚离开踏板,视为违规。高度比赛:判定该次试荡失败。触铃比赛:在触铃瞬间发生上述情况,裁判员鸣锣终止比赛,并判此次触铃的成绩无效。
(3)运动员准备时间超过3分钟,视为违规。高度比赛:判定该次试荡失败。触铃比赛:超过1~30秒,扣除一次触铃次数;超过30~60秒,再扣除一次触铃次数;
超过60秒以上者,则取消该项目的比赛资格。
(4)试荡过程中,如果出现教练员或运动员自行移动系铃架,则判为该试荡无效。
(5)在比赛中,如果教练员妨碍裁判员工作,第一次给予警告,第二次给予罚其离场。(第四节)射弩运动一、射弩运动的发展概况射弩运动是我国一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在云南、贵州、海南、湖南、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
海南苗族的弩和箭是先人由大陆作为作战武器传入的,称为“药弩”,人或鸟兽中箭,便中毒而死。因弩击发无声,射击精度颇高并且可就地取材自行制作,用以打猎和射鱼,所以苗族男子几乎人人都备有弩箭,男童自幼习射,还常常进行比试。湘、黔苗族人民使用的弩一般用岩桑木制作,在海南岛的苗族则以坚韧的白茶木等木材刨削弯制而成。大弩的弩批(弓)长1.5米,弩床(身)长75厘米至1米不等;小弩的弩批长1米左右,弩床长50至70厘米,弩床上开一箭槽,箭槽以紫荆、青皮等硬木雕削而成。发芽(扳机)用牛羊角制成,弩绳以野兽的筋、皮和上好的青麻搓成。箭杆用细毛杆或山树条修制,粗细与筷子相似,长短一般在25至35厘米之间,根据弩的大小而定,多使用铁箭头(呈三角形或圆形),尾翼用竹皮或玉米秆的外皮制成。海南岛上的苗族则多选用一种坚韧的鸭骨竹削尖制作,箭尾无羽。大弩的最大射程在200米左右,需80至100公斤拉力;小弩最大射程为100米左右,需50至70公斤的拉力才能拉开。苗族的男子从小就开始射弩,一般10岁左右练“娃娃弩”,可射10米的距离。春节期间和跳花场时,往往要举行射弩比赛,比赛的姿势有立势、跪势两种,比赛时用粑粑和肉片当靶子,谁射中了,粑粑和肉片就归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