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是西南少数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具体的年代已经无法考证。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灰土岭发现的距今4000多年的文物中,有陶制的小陀螺。在目前最早的文史记载里,可以找到宋朝出现过一种称为“千千”的类似陀螺的一种玩具。这种玩具是一个直径约四寸的象牙制的圆盘,当中有一根约一寸长的铁针,用手转这根铁针,使针尖在盘中旋转,到快要停时用衣袖拂动它,比赛谁转的时间久,是当时深宫中嫔妃们用以打发时间的一种游戏。
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苏汉臣(开封人,曾在北宋徽宗宣和画院当过招待,以刘宗古为师,工于释道人物之画,尤其婴戏画更有独创之功力)《婴戏图》中,画面的前方有两个孩童,正打着陀螺玩耍,也证实当时确有倒钟体的陀螺出现,由画面考察,当时的陀螺应是木制的,像个圆锥体,用绳子缠好,往地上前抛后扯,陀螺便在地上旋转起来。当它速度慢下来时,再用绳子不断抽打它的侧面,如此便可转个不停。另外一幅苏汉臣的作品《秋庭戏婴》中,有个推枣磨的道具,是利用两个枣子,加上一个剖了一半的枣子做成支架而制成枣磨玩具,那是一种旋转、平衡的游戏,游戏时,谁能让枣磨保持平衡、转得久,谁就获胜;这幅画证明了当时已有多种的陀螺玩具形态出现。
明朝《帝京景物略》记载:“陀螺者,木制如小空钟,中实而无柄,绕以鞭之绳而无竹尺,卓于地,急掣其鞭。一掣,陀螺则转,无声也。视其缓而鞭之,转转无复往。转之疾,正如卓立地上,顶光旋旋,影不动也。”其小空钟形体、中实无柄、绕以鞭之绳等描述,证实明代晚期的陀螺游戏已跟今日的陀螺游戏很相似了。刘侗的诗歌《杨柳活》撰述:“杨柳儿活,鞭陀罗”,这时期“陀螺”一词已正式出现。这个时期,陀螺不再只是嫔妃打发时间的玩具,也是儿童间的一种游戏。据记载,这种玩法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陀螺得到了更快的发展。1981年10月云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和1992年第三届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陀螺运动列为表演项目。1989年10月,云南省体委、省民委在昆明召开陀螺规则研讨会。1990年云南省第四届民运会将陀螺运动列为正式的比赛项目。1991年第四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云南代表团进行了陀螺表演。1992年10月,云南省体委、省民委在昆明再次召开陀螺项目研讨会,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借鉴现代体育的竞赛方法制定了规则和打法。1994年国家体委、民委在昆明海埂举行了陀螺竞赛培训班。1994年的第五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将陀螺运动正式列为比赛项目,共有河北、广东、上海、海南和云南等12代表团参加了比赛。
二、陀螺运动的锻炼价值
陀螺运动具有增强人体的神经、呼吸、血液循环等系统的机能,发展爆发力的力量和速度,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及灵活性,培养人们在短时间内迅速集中或转移注意力,准确进行判断与反应等能力,培养人们机智灵活、勇敢顽强、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与团结协作的思想等锻炼价值。
三、陀螺的种类
(一)铁陀螺
铁陀螺比较特殊,从顶面看它不到3.5厘米宽,从侧面看是一个三角锥形、上边平、下边尖,高约1厘米。较好的铁陀螺,有利于加重陀螺的重量或使陀螺的重心降低。
玩铁陀螺是用一个硬纸盒,把中央稍稍弄凹下去,使铁陀螺在纸盒上旋转时,会边转边滑向纸盒中央。
图为铁陀螺绳子的缠绕方法
(二)木陀螺
木陀螺做成上圆下尖的形状,做好后,用砂纸将它磨光,最后在尖端钉进一根铁钉,用铁钳把钉帽截断,把露在陀螺外约一厘米的铁钉敲扁、磨尖。做木陀螺的材料最好使用硬木头,如番石榴、龙眼木、樟木等。
(三)塑陀螺
塑陀螺,陀身中空有洞,上下有柄,上边的柄是用来缠绳抽球,旋转起来的话,陀身便会发出呜呜的声音。
(四)金属陀螺
金属陀螺是现代的产品,也是现在一种很科学的玩具。
陀螺的形状如图
四、陀螺运动基本技术
(一)进攻技术
1.缠陀技术
缠陀技术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将有效的鞭绳合理地缠绕在陀螺上的动作方法的总称。其基本动作是:手握陀螺顶部,用手拇指在陀螺脚槽处压住鞭子尾尖部,另外手持鞭向内缠绕,并用鞭压其尾端,不使其松脱。缠绕时鞭子要绕得紧密,将鞭头缠在右手上,拉紧鞭绳,同时右手拇指压在陀螺顶部,食指、中指托住陀螺侧下方,无名指和小指握住鞭绳并顶在陀螺侧面。
2.持陀技术
基本动作:以右手持陀螺为例,两脚自然分开,重心落在两脚之间,右手五指自然分开,翻腕持陀螺的后中部,左手持鞭杆且放少许线,将陀螺举至胸前右侧位置,目视旋放区,大小臂约成90°,肘关节内收。为了能够更好地感应陀螺,保持陀螺出手时的稳定性,要注意持陀螺时,五指自然分开,手指指端贴在陀螺上,手心空出。
3.放陀技术
基本动作:放陀时,两脚半蹲,身体重心往下降,两脚间的距离稍宽于肩,上体向左转,重心也随之移到左脚上,右手持陀螺腹前平屈,顶部向上。
4.打陀技术打陀技术可分为助跑、最后用力和缓冲动作三个部分。
(1)助跑
助跑动作一般分为预跑和攻陀步两个阶段。预跑阶段是为获得最后用力前的预先速度,为最后的用力出陀创造良好的条件。预跑阶段的距离是根据个人特点来定的,初学者可先走后跑,一般为3~5步为宜,动作是沿直线逐渐加速,臂、腿配合平稳协调,要求步点找好,节奏好。
(2)最后用力
最后用力动作是在第三步左脚着地时,形成以胸带臂,进行挥臂甩腕的攻击动作;陀螺离手的同时,手腕和手指积极配合,使陀螺沿着纵轴按照顺时针方向自转,以保证左手抽线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获取最佳的效果。
(3)缓冲动作
做完最后用力的动作时,持陀螺的手要自然前伸,不要马上恢复成持陀螺手臂的动作。左腿向攻击方向跨出一步,以缓冲向前冲的力量,进而保持身体的平衡,也防止冲出攻击线违例。
(二)防守技术防守技术是队员在防守时,将陀螺有效地放入旋转区内所采取的各种专门动作的总称。
1.缠线技术
一般情况下,绳线应该缠在陀螺腰部的1~2厘米处。鞭打陀螺的绳长,根据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素质、陀螺周长等特点来确定,一般在4米左右为宜。
2.准备姿势
(1)下肢:两脚前后开立,约与肩同宽,两膝微屈,重心落在后脚上。
(2)躯干:上体稍前倾或接近直立,两肩放松,目视旋放区。
(3)上肢:右手五指分开,手腕后翻,持陀的后中部,以手指最前面的关节和大拇指的弹拨将陀控制住,大臂低于肩关节,小臂与大臂的夹角约为90°,肘关节往外翻,左手持鞭杆需从右手下方穿过。
3.旋放后的身体姿势抽线完毕后,身体向后旋转,或保持抽线完成动作,以保证陀螺在旋放区的稳定旋转。五、陀螺的基本战术陀螺战术是根据自己与对手的情况,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技术来确定的攻、防集体配合的方法。
(一)个人战术个人战术是队员在比赛中为了战胜对手,合理地运用技术所采用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1.个人进攻战术个人进攻战术包括多种,在这里着重介绍“全力攻”战术。全力攻战术的运用要求掌握好出陀的方向、力量、落点,且要找好攻击点和攻击面。攻击点:是以陀螺作为一个点进行强有力的攻击。可采用多种攻击方法,以陀螺为直接攻击目标,运用合理的力量进行攻击。攻击面:是在旋转区内以陀螺所旋转的点向攻击区方向所延伸的整条直线,进攻时,根据攻击目标而确定攻击力量和落点。
2.个人防守技术中间式:对攻击者来说,中间式攻击面较广,可以直接或间接命中;对防守者来说,旋放时,陀螺的转速会增大,这就增大了阻碍进攻者的得分率;是一种在旋放时将陀螺有效地旋放在死陀点周围的方法。
(二)集体战术
集体战术是指为了完成整个战术任务而采用的全队配合的方法的总称。
1.集体进攻战术
在陀螺比赛中,由于每一轮转顺序不变,所以在六轮的比赛中,会遇到不同的防守者,再加上队员的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的差别性,这就要求在比赛中对进攻队员轮次的配备要合理。
“二一”式进攻战术:根据本队的实际情况,把三名主力队员中技术、心理素质、临场经验较好的2名队员安排在第一、二攻击上,或者安排在第一、三攻击上,一般来讲对方在防守过程中,应该安排较好的队员担当第一防守任务,这样的安排可以避免在第一轮弱队强的形式出现。
2.集体防守战术陀螺比赛中,旋放是比赛的开始,在集体防守战术中拥有重要的地位。集体防守战术有“1.2.3”配备、“2.3.1”配备、“3.1.2”配备等方法。
六、陀螺技术的练习方法
(一)进攻技术的练习方法
1.初学者,可先做原地的徒手练习,教练在旁边边示范边纠正错误。
2.把队员分成2人一组,1人拿陀在旋放区上方,另1人持鞭绳做好抽陀螺的动作,拿陀人放陀后,持鞭人判断后抽鞭陀螺。练习时,两人相互交换动作。
3.在以上练习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旋放范围,做固定点旋放练习。
(二)防守技术的练习方法
1.可进行全力攻和防守选位练习。即防守队员将陀螺放在旋放区的4个角的任何一角,进攻队员做原地或行进间练习。练习时,双方交替动作进行。
2.集体战术练习是把个人战术有机连接起来进行练习的方法。进行集体防守技术练习时,可进行一防三、三防一和三攻三防的练习。
七、陀螺运动的基本规则
(一)陀螺运动的比赛场地和器材
1.陀螺运动的比赛场地:是25×15米的一个长方形平整无障碍物的土地,其四周有2米以上的无障碍区。
2.比赛场地界线长的一边叫边线,短的一边叫端线。在边线及端线处有一个攻守预备区,以攻防预备区的端线的中点向前8米处为死陀置放点,并以此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1.8米的圆作为旋放区。以旋放区圆心垂直底线为中轴,以中轴位轴心线,从底线起向场地内4米处,间距为6米的两条平行线,以此构成的区域的攻击区。男子攻击线距旋放区圆心6米,女子攻击线距旋放区圆心5米。比赛场地的各条线均宽为5厘米。
3.比赛的陀螺一般采用木制的平头陀螺。
4.陀螺不得上色,除锥尖可装置直径不超过4毫米的铁钉外,不得填充或装饰金属或其他材料。
5.陀螺直径为9~10厘米,高度(含铁钉高度)为10~12厘米,重量不超过900克。
6.鞭由鞭杆(无鞭杆也可以)、鞭绳组成。
7.鞭绳不得用金属材料制作,其粗细不限,长度不得少于2米。
(二)比赛的基本规则
1.赛前准备:在记录员主持下,双方队员进行验陀及验鞭绳。在第一裁判员主持下,双方队长进行抽签选择进攻或是防守。之后,进入攻守预备区内准备比赛。
2.比赛方法:比赛开始后,由裁判员鸣哨示意攻、守双方队员就位。队员必须在预备区内将陀螺用鞭绳缠绕好。
裁判员鸣哨并用明确手势示意守方队员旋放陀螺。守方队员可在旋放区外任何一点旋放陀螺(陀螺必须旋放在旋放区内)。守方队员旋放陀螺后应迅速退回守方预备区,裁判员马上鸣哨并用手势发出攻击信号。进攻队员必须在攻击信号发出后5秒内完成攻击。
3.得分及胜负情况:比赛中分值为0、1、2、3、4,即打停得4分,旋胜得3分,旋平得2分,旋负得1分,无效进攻得0分。在整场比赛中得分多者为胜,得分少者为负。
4.比赛规则
(1)下列情况为有效进攻:
①必须用绳鞭将陀螺缠绕好。
②直接将陀螺投入旋放区内。
③击中对方陀螺。
④裁判员发出攻击信号后的进攻。
⑤裁判员发出攻击信号后的5秒内完成的攻击。
不符合上述五条中的任何一条,均视为无效进攻。
(2)下列情况判为死陀:
①陀螺旋放在旋放区外。
②在裁判员明确发出信号后,守方器材脱手或松绳掉陀。
③陀螺虽然已经旋放在旋放区内,但在有效进攻时间内停转。
④踩着旋放区边线。
死陀的处理方法:由裁判员将陀螺平头朝下置于旋放区内的死陀点上,由攻方队员进行攻击。死陀被攻方陀螺击中后,不论是否旋转,均视为即刻停转。
5.比赛项目设置:男子团体赛、女子团体赛、男女混合双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男子个人赛、女子个人赛。
(第三节)秋千运动
一、秋千的起源和发展
秋千是我国多个民族共同拥有的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它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源于西域。明人王圻的《三人图绘》记载:“百戏起于秦汉,有弄瓯、吞剑、走火、缘杆、秋千、高翘等类……皆西域来耳。”日本的一些学者认同这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是源于印度,当时为了感谢上天神灵的恩赐,将人荡到天空中去报答,故有了秋千活动。第三种说法是源于山戎,清人翟灏《通俗编》卷三十一《古今艺术图》记载:“秋千本山戎之戏,自齐桓公北伐山戎,此戏始入中国。”第四种说法是起源于汉武帝时,许慎《说文》记载:“秋千,武帝后庭之戏也,本云千秋,祝寿之词也,语言讹变为秋千。”具体动作在《荆楚岁时记》有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系服坐于其上,引之名曰打秋千。”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特别是到了汉代,各地的文化艺术得到了广泛交流,各地互相取长补短,原作为宫廷之戏的秋千,也在全国各地迅速地发展起来。唐代每逢寒食、清明、端午等节日,宫中便竖立起秋千架,进行秋千游戏,因动作体态轻盈,故又有“半仙之戏”的说法。同时,秋千也在民间盛行起来。到了宋代,出现了水秋千,即把秋千架于船头,表演者借秋千的悠动,使身体凌空而起,在空中完成各种动作之后,再跳入水中。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上竿。左右军院虞侯监鼓笛相如。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投入水,谓水秋千。”
随着时代的发展,秋千活动在元朝、明朝得到广泛传播,直至清朝,民间不论家境贫富,每家都设有秋千架。条件差的以树的枝干为架,条件好的则另立木架。各民族也有了不同的叫法和玩法。如台湾高山族人称荡秋千为“渺绵”,是“飞天”的意思,这与汉族人对秋千的传统认识是相同的;云南西北及川南纳西族的荡秋千习俗俗称“秋千会”。纳西族东部的秋千会多在每年夏历正月初一至初四举行,西部则于正月初六开始,历时4~5天不等。青海土族荡秋千用的是轮子秋。土族称轮子秋为“卜日热”,意为“旋转、转轮”;维吾尔族玩的秋千更为奇特,叫“沙哈尔地”,意为“空中转轮”,每逢春秋季节和举办婚礼时荡玩;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流行有磨秋、风车秋千等秋千形式。